03.06 “回家第一件事,當然是抱一下娃!”杭州首批54位進入隔離病房的白衣天使解除隔離

昨天下午,杭州市第一批進入西溪醫院隔離病房的54位醫護人員,結束14天隔離回到家裡。這54人中,有32位來自市西溪醫院,還有22位來自杭州市一醫院、杭師大附院、杭州市中醫院、杭州市紅會醫院、杭州市兒童醫院。

“回家第一件事,当然是抱一下娃!”杭州首批54位进入隔离病房的白衣天使解除隔离

自杭州市西溪醫院成為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以來,進入隔離病房的第一梯隊醫護人員圓滿完成了28天的救治工作,撤退到賓館隔離,與第二梯隊醫護人員完成交接。在第一批醫護人員的這14天隔離期裡,西溪醫院黨委書記蔡兆斌等院領導經常來慰問隔離醫護,安排好大家的飲食起居。醫護們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即時反饋。

為了關心關愛醫務人員,杭州正出臺一系列舉措,將一線醫務人員調整出來進行休養,緩解疲勞,同時不斷補充新鮮血液,確保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的醫護力量。

“回家第一件事,当然是抱一下娃!”杭州首批54位进入隔离病房的白衣天使解除隔离
“回家第一件事,当然是抱一下娃!”杭州首批54位进入隔离病房的白衣天使解除隔离

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娃

俞海燕,杭州市西溪醫院隔離病區護士長,去年農曆年三十進入隔離病房工作。

進入病區會害怕嗎?俞海燕的心態還不錯,她說,“我沒有顧慮,工作20年了,對我來說這是個正常的任務,我沒什麼個人困難,就是很平凡地做了一些本職工作。”

11歲的兒子和抗疫一線的媽媽視頻連線時問:“媽媽你怕不怕?”俞海燕笑著說:“不怕,我很強悍的。”

俞海燕說,科裡有個護士,在安徽老家的父母快80歲了,為了不讓他們擔心,小姑娘一直瞞著。年初三是她生日,她跟家人視頻時,媽媽問今年怎麼還不回來,小姑娘突然哭了出來。這個場景讓身為媽媽的俞海燕眼睛一酸。

“不少同事家裡有兩個小孩,有些老人身體不好,在報名的時候都沒有絲毫退縮,對醫務工作者來說,退縮了就是逃兵。”俞海燕說,醫院還有一位醫生,爸爸做了肺移植,在監護室裡躺著,但他沒有說不。

在隔離病區工作了近一個月,病房裡很多病人都加了俞海燕微信,時不時在微信上找她聊天,倒不是真的有什麼問題,更多的時候是尋求一種心理安慰,反覆問什麼時候能解除隔離、什麼時候能好呀。“病人焦慮情緒比較重,會睡不著、吃不下,跟我們聊天,心裡會穩一點。醫生每天查房,護士每天做治療,都會跟病人聊一聊。”

2月21日,俞海燕結束了緊張的工作,開始隔離休養。昨天,在為期14天的隔離後,她終於能夠回家了。

“回家第一件事,當然是抱一下娃!”她說,生活是美好的,珍惜當下,做好工作。這次經歷讓她難忘,對她是磨鍊,也讓她感受到了疫情當前醫院和社會各界的凝聚力,這份力量讓她明白了自己工作的意義。

錯過了兒子的生日,卻圓了“女兒夢”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支援杭州市西溪醫院的有“四朵金花”——張敏、陳培佩、童益慧、何琳琪。

“3月1日是我大兒子的生日,因為隔離錯過了。這次回來,先給他補過個生日。”昨天傍晚,記者電話聯繫上兒科主管護師陳培佩,電話那頭,聽到小兒子一直在拉著她“媽媽媽媽”地叫。39歲的陳培佩有兩個兒子,大兒子10歲,小兒子5歲。

支援的日子,陳培佩很少和家人聯繫,有時候就在微信裡跟愛人報個平安。因為她怕聽到孩子叫媽媽的聲音,尤其是小兒子,一直吵著問媽媽去哪裡了。懂事的哥哥會告訴弟弟,媽媽是去打怪物了。他們都盼著勇敢的媽媽早日回家,今天知道她要回家,兒子們早早地等候在小區門口迎接她了。

她還告訴記者,在疫情一線,她還圓了“女兒夢”,她管的第一個孩子是一位3歲的小女孩,小女孩的父母被隔離在其他病區。孩子長得文靜、內向,突然離開父母,性格變得愈加孤僻。尤其是抗拒吃藥,不愛說話,看到護士過去就轉身蒙上被子。經過陳培佩媽媽般的耐心開導,孩子不僅積極配合而且愛上了這位“阿姨媽媽”。

“第一件事是把孩子接回來!”

“當時我們懷著不捨、複雜的心情把你們送來,現在來接你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杭州市中醫院護理部主任馮鶯向護士們遞上鮮花,“真好,今天可以接你們回家了!”

杭州市中醫院此次支援杭州市級定點醫院的是三位兒科護士:伍慧麗主管護師、張玲護師、範遠璐護師。她們主要負責照顧隔離區無陪護的疑似患兒,在隔離病區,她們既要“扮演”患兒們的媽媽,照顧患兒們起床、刷牙、洗臉、餵飯、換尿不溼等,也要當他們的姐姐,陪他們玩,哄他們睡覺。

“回家第一件事,当然是抱一下娃!”杭州首批54位进入隔离病房的白衣天使解除隔离

伍慧麗

隔離病房是6小時倒班,一天上班12個小時。和往常的工作相比,除了穿防護服,照顧完全無陪護的孩子也是一大難題。有些孩子年紀小,免不了要一直抱著,除了體力不支,還有內心的忐忑和焦慮。

“當時也會擔心孩子會不會一把扯下我們的護目鏡,或扯破了防護服。但投入到工作後,便什麼都忘了。”伍慧麗說,有時候在病房裡看到和兒子年紀相仿的患兒,也會想念兒子。“他也是第一次與我分開這麼久。”

因為自己和丈夫的工作都需要隔離,伍慧麗夫妻倆早早就把6歲的兒子送回了老家。她說:“明天就把兒子接回來,好好陪陪他。”

第一件事就是抱老公

“哪裡需要我們就去哪裡!”來自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的兒科護士“三姐妹”褚薇、周露、楊倩異口同聲地說。她們三人2月4日來到市西溪醫院隔離病區支援,負責照顧兒童患者。

兒童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期間,大多數爸爸媽媽不能陪在身邊,變成了“無陪”兒童,這其中大的十幾歲,最小的1歲多。於是,護士們就成了這些孩子的新“媽媽”,吃奶、換尿不溼、拉屎,晚上孩子哭鬧了還要哄,一天工作下來,護士們經常忙得渾身是汗。

有一個5歲的男孩“小饅頭”,因為家裡人有確診,無法陪護,孤身一人待在病房。小饅頭開朗活潑,經常和護士們聊天、玩耍。有一天,他給楊倩唱了一首歌:你笑起來真好看稚嫩的歌聲讓原本很累的她瞬間感覺到了溫馨,“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他還沒來的時候我就在想,我解除隔離後第一件事就是抱老公!”昨天下午,楊倩的老公下班後便馬不停蹄地趕來接她回家,兩人一見面,就給了對方一個大大的擁抱。老公說:“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給你燒頓飯,想吃什麼燒什麼!”

戴護目鏡給孩子打針真不容易

杭州市紅會醫院的兒科護士陳雅茹、陳俊完成醫療任務後,也於昨天解除隔離。回想在隔離病區的十幾天,陳雅茹感慨:真的不容易,尤其是給孩子抽血、打針,變成了一件難事。

“戴著防護面罩,一走動、一說話,面罩上很快就積起了水霧,影響了視野。兩層的手套,觸摸感大不如從前。”陳雅茹說,加上患兒們沒有家人陪護,有時候情緒很緊張,讓這項工作更增加了難度。

因此,陳雅茹只能和同事放慢速度,慢慢找,慢慢打。有時幫一個孩子打針,需要幾個人輪番上陣,打完針,大家夥兒都大汗淋漓了。

陳俊是個90後,雖然沒有孩子,卻在育兒方面很有招數。有些年紀小的孩子恐懼做CT,巨大的機器,只有一個人,孩子容易情緒激動。陳俊想了一個辦法,她給孩子講了一個故事:“這其實是一個時空隧道,鑽進去會有神奇的事情發生……”一邊講故事,她一邊帶著孩子做完了檢查。

“小朋友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堅強。”兩位年輕的護士說。

在女兒眼裡,我讓她驕傲

此次,杭州市兒童醫院作為兒童專科醫院,陸續派出近30位醫護人員,全面接管杭州市西溪醫院兒科隔離病房。昨天,10位醫護人員解除隔離,平安回家。

“我們是2月3日來的西溪醫院,當天晚上我上了夜班。” 杭州市兒童醫院兒科護士趙青青說。也就是在那一天,她接管了一個叫默默(化名)的5歲男孩。

“孩子來的前兩天很乖,不哭不鬧的,偶爾睡前會念叨‘想媽媽’。第三天,也許是太想媽媽了,他每隔五分鐘、十分鐘就來問一次時間。”趙青青說,為了安撫孩子,她幫孩子給媽媽打了電話,結果電話剛掛下,孩子思念情緒更高了。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趙青青只能想盡一切辦法,給他唱歌,和他一起在防護服上畫畫。

默默離開隔離區的那天,趙青青看到母子倆在電梯口擁抱,“孩子母親特別激動,一直和我們說謝謝。她說,從孩子出生到現在一直都沒離開過身邊,沒想到陌生的我們也會把孩子照顧得那麼好……”

這段時間,趙青青更驚喜地發現,原來12歲的女兒一直以她為豪。“女兒畫了一幅畫,上面畫的是我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和頭罩,跟一個小朋友在病房裡,還豎著大拇指,上面寫著‘最美逆行者’‘中國加油’‘媽媽加油’。”

通訊員 王福根 徐尤佳 張穎穎 馮曉 程曉琳 鄭佳

“回家第一件事,当然是抱一下娃!”杭州首批54位进入隔离病房的白衣天使解除隔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