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从打工仔到房产大亨 从山沟里走出的中国首富

X出生的日子是在1958年的那个秋天,用现在年轻人时髦点的话讲也算是“00后”,当然是1900后,到今年也整整60岁了。

那个年代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处处都呐喊着“誓叫日月换新天”的口号,可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弥漫着那三年自然灾害的带来的恐慌。

少年不幸多磨难

X出生于河南太康,这是一个全国有名的贫困县,十年九涝,当地人常常以外出讨饭为生。幼年的X跟现在的孩子比简直就是不幸,可以说它能活到今天,绝对有老天爷的眷顾。

那时候X的家庭,母亲早逝,家境十分贫寒,奶奶会做酸醋,空闲时就会到集市上卖,贴补一些家用,而他的父亲在地里种了很多柳树,长大了,就砍下来拿去集市卖,一根卖几毛钱,一车能卖几块钱。

从打工仔到房产大亨 从山沟里走出的中国首富

而X依靠父亲节衣缩食供他念书,却常常面临辍学的窘境。印象中最刻骨铭心的是他经常带馒头到学校上课,可不到三天馒头便长了毛。

小时候的X喜欢画画,还喜欢摆弄“电器”。从性格上来说,小时候的它属于调皮型,没事就带着比自己小的小孩去站队,练习立正稍息,并以此为乐。

以至于长大之后,X还做过农村里的保安,那时候叫“大队自保员”。几十个人,住在大队部的房子里,在地上铺上草,弄个通铺,就在那睡。平时负责维护村里的治安,谁家的猪羊把别人的田地搞坏了,就要抓回去。

直到现在,X看到公司里的保安,就如同看到当年的自己。它给保安的待遇在他所处的行业中也绝对是最高的。

少年生意经惨遭现实碰壁

高中毕业后,为了生计X曾和比自己大几岁的本家亲戚许家让一起尝试做生意赚钱。

那时,贩卖是当时农村比较通行的“打工”方式,比如把石灰、煤炭、大米、稻草等物资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赚取其中的差价。这种 “打工”的方式不需要很多成本,但需要体力。拉一趟,仅能赚几块钱。

看到很多人都去,高中刚毕业的X也动了心思。虽然奶奶不同意,但他还是去了。

X说他还记得当时用的是单人在前面拉的两轱辘拖车,下山的时候,这种拖车要使劲往后压才能控制速度,因为没经验,下坡的时候只会拼命往下跑……结果人倒车翻,贩卖的石灰撒了一地。

那时候的X坐在路边,既无助又心酸。对了…这是1974年,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单生意。

X生的第一次转变是在他19岁的时候,也就是1977年……

1977年,中断多年的高考恢复了。X听到消息,第一时间报上了名。不过因为时间仓促,没考上。第二年,他花了五个月的时间准备,回到高中的学校复习补课。住的是破房子,盖的是一床满是补丁的被子。记忆里深刻的一个场景是:自己带到学校的馒头和地瓜饼,过了三天就变霉长毛。但是还是舍不得扔掉,洗掉霉点以后继续吃。

1978年,X终于如愿考入武汉钢铁学院,成绩位列周口市的前三。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收到了父亲的礼物——一块梅花派收表。

读小学的时候,有天晚上,X跟父亲说,如果考上了大学,能不能送一块梅花表。没想到父亲竟然答应了,十年后,父亲践行了他当时的允诺。

开学那天X和现在所有的大学新生一样,站在校园门口,沐浴着太阳洒向天之骄子的光芒,大学的生活还算不错,可以说个大学的小插曲,也算是影响到我对体育行业的热爱吧,当然这是后话。

在大学求学的时候(现武汉科技大学),X曾到学生会的办公室去看管公共财物,其中最重要的“宝贝”是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当时,学生们看电视需要统一组织,时间一般是星期六,如果有其他“重要事情”需要收看,就要向系里申请。这类“重要事情”,就包括收看“铁榔头”郎平率领的中国女排比赛。

与女排有关的,不仅是比赛。X的大学同学后来曾对外说过,“当时学校一个月会安排一场露天电影,放的比较多的电影是《闪闪红星》、《归心似箭》等,还有《排球女将》就是那个时候看的,X很崇拜铁榔头嘛!”

大学毕业后的国企十年工作生涯

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二届大学生,X走了一条大多数知识分子当年所走的路:毕业分配。

学习四年钢铁专业,然后X被分配到河南省的舞阳钢铁公司,在这里一呆就是10年。在当年,舞钢是大型国企,X一去就主动申请到了第一线—热处理车间,当时学钢铁的大学生比较少,所以受到重视,帮忙协助车间主任,一年后升为车间副主任,再后来做了车间主任。

从打工仔到房产大亨 从山沟里走出的中国首富

对这套制度的出台和贯彻,让X在第二年升为车间主任,赢得“小皇帝”的外号,这种注重从实际中找问题并以制度化解决问题,竭尽所能让人事和业务运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管理文化,可以说这个阶段X已经显现出个人鲜明的特征。

不甘平凡 辞职下海

满怀抱负地在一线工作岗位埋头苦干十年,此后适逢改革开发潮涌,X终于按耐不住一颗驿动的心,而小平南巡讲话后,当年的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官员下海潮。所以,X毅然决然地放弃原有的铁饭碗,从内陆的河南直奔深圳,开始了商海浮沉。

刚到深圳的时候,X揣着若干份且每一份都有三十几页纸的简历,在深圳的各个招聘市场奔波。半个月后,依然找不到一家愿意接受他的单位。那时候的X深感虎落平阳,难掩心里的巨大失落:在舞钢也算是处级干部了,在这里竟然“混”到没有工作,甚至连住的地方都难寻觅。

后来,一位好友向他指点迷津:你把原来厚厚得那叠简历,变得简单点试试吧!随后,X就做了只有两页的新简历,很快,有3家公司向他表达了聘用意向。

X选择了其中一家贸易公司,名叫中达。虽然那么多年过去了,X表示他仍然很感激当年的老板,,X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管理公司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X的新职业是业务员,、那时就连见到公司里20岁的小女生,他都会喊“师傅”。三个月后,X做成第一个单子,为公司带来10万元的业务额,这让老板对他另眼相看,而X也从此不用再东奔西跑,当上了办公室的负责人。

为了老板的第二次创业

到了1995年底,X已经是这家公司总经理,再次面临人生的一次机遇。

X的老板派他进军广东的房地产业,X靠着自己极强的洞察力意识到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会带动当地房地产行业的红火,自此X立志决意在地产界打拼一番,收拾好行李,带着公司的委托和老板的信任X离开深圳去了广州。

初到广州,创业的艰辛难以想象,一个司机,一个出纳,一个业务员,一共只有3个员工的公司成立了。没有办公费用,X就找朋友借了10万元。为了节省开支,X就在郊区租了一间民房办公。公司没有资金、项目,X就四处打广告,找客户,经过不到3个月的努力,终于找银行贷到了2000万元的启动资金。经过不到一年半的努力,这家房地产公司已成为广州地产界小有名气、初具规模的地产公司,而X也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有过这两次为老板创业的经历,X的创业起家自然就轻车熟路了。当人们看着之后10年创造的惊人财富时,其实并不知道X用了14年的时间历练自己获得财富的本领。

出走 X要为自己创业

1997年5月,X与老板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从此决定要离去,他对老板说“人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水平、什么样的贡献,就一定要有什么样的待遇。不然,从管理上来说,是留不住人的。”

其实在1996年X就已经注册了公司,而真正成就X的事发生在1998年6月23日,广州市政府举行中心城区的首次土地拍卖会。当时,X的公司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却以1.34亿元的价格拿到了海珠区南州路的农药厂地块,楼面地价仅686元/平方米,土地出让金可在1年内分期缴付,而正是这块当时无人愿要的农药厂地块成为广州诸多楼盘设计的的标杆。

在这块地上开发的金碧花园以2500-2800元/平方米的价格开卖,由于价格低,金碧花园成为当年海珠区销售最好的楼盘之一。

有业界人士保守估计,一个金碧花园让我有了五六亿的进账。这也是X的第一桶金。之后X名下公司的项目——金碧花园、金碧华府、金碧御水山庄、金碧湾等13个楼盘同期开发的惊人纪录,创下了房地产开发的奇迹。1999年X的公司位居广州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30强第七名,完成这一切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公司步入正轨的黄金十年

接下来公司的运转就自然而然转入了高速奔跑阶段。

当时广州有1600多家房地产公司。而绝大部分公司都比X的公司还要早5、6年。所以,X采取的是在广州快马圈地的策略。1999年,X的公司就进入了30强的第7位,到了2004年,已经进入中国百强房企前10,并于2004、2005、2006年,连续三年时间蝉联前十强。

2004年对X和他的公司而言是个分水岭:在此之前,X的公司是以规模取胜,之后度过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创阶段后,公司开始走“规模+品牌”路线。

2004年后,公司的楼盘项目逐渐开始从产品上进行改革:金碧花园四期设计完后,X把全体员工拉到现场开会,开始高呼“从今以后,公司都要宣传打造精品,创立品牌”的口号。

首先动刀的是样板房,装修标准从最初金碧花园的每平方米400元一直提高到今天的2000元、3000元。

X将它称之为“意识的转变”,不管是中端还是高端产品,只要楼盘素质好,投入产出比就会高。于是再后来就有了如今媒体圈熟知的精品战略。

公司上市成首富

从打工仔到房产大亨 从山沟里走出的中国首富

2009年11月5日,港交所,意气风发的X敲响了上市铜锣。说到这可能有很多人已经能读懂猜出X的身份,没错,X就是许家印。

而许家印一手创立的恒大地产历尽几次波折,终于正式登陆H股市场。

恒大上市当天,制造了一个意外。我以422亿元的身价,超过当天公布的福布斯富豪榜的首富王传福,首次问鼎中国内地的首富宝座。

从打工仔到房产大亨 从山沟里走出的中国首富

而按照原来的计划,11月5日上市之后,恒大地产本来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新闻发布会。但是,在得知自己成为内地新首富的消息后,所有大型的公开庆祝活动,都被立即取消。

“为什么要做首富啊?做了首富有啥好处啊?”许家印对关于首富的问题也感无奈,他说:“除了别人心里不平衡来盯着你,甚至不明真相的人来骂你,其实真的没啥好处。但是你的企业上市了,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藏不住。”

写在文章最后:成功的人生,不是来源于运气,而是来源于对自身非常清醒的认识和脚踏实地的努力,没钱,没后台,没经验的许家印,清醒地知道,他没有任何优势可以依靠,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学习和实践。

注:文章部分内容综合整理自房天下、创业故事、岭南会等媒体及许家印本人采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