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汉朝是强汉,唐朝是盛唐,宋朝却成了弱宋,只怪赵匡胤说了9个字

五千年历史中,雄踞中原的大一统王朝,如秦朝、汉朝、唐朝、明朝等,都具有天朝大国应有的雄厚实力和威势,面对外族侵略,大部分时段都能占据绝对优势。比如汉朝时有卫青、霍去病,千里奔袭击破匈奴,唐朝时有侯君集不远万里击灭高昌,李靖击灭突厥,明朝朱元璋,更是把横行天下的元朝人打回了漠北老家。唯独宋朝一反常态,在与周边游牧部族的战争中连遭败绩,吃尽苦头。

汉朝是强汉,唐朝是盛唐,宋朝却成了弱宋,只怪赵匡胤说了9个字

宋朝也因此获得“弱宋”的恶名。之所以称之为弱宋,并非信口开河,有两点证据可以证实,弱宋之名可谓“当之无愧”。第一点,宋朝对外战争失败率之高,可谓空前绝后。北宋期间,宋太宗为收复幽云十六州,起倾国之力发动“雍熙北伐”,结果被辽国打得溃不成军,伤亡惨重。宋神宗时对西夏发动“元丰西征”,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再度败北,宋神宗急的“临朝恸哭”。

汉朝是强汉,唐朝是盛唐,宋朝却成了弱宋,只怪赵匡胤说了9个字

第二点,宋朝是唯一一个长期靠“岁币”维系统治的中原王朝。由于军事上的疲弱不振,败绩连连,自宋真宗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开始,宋朝向辽国每年交纳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作为“岁币”,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向西夏、金国都连年交纳大量“岁币”。甚至到了南宋灭亡之时,还试图向元朝交纳“岁币”,来换取苟安一时。身为中原天朝大国,却几乎每年都被迫向周边部族国家交纳岁币,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宋朝的武备虚弱,使得赵家皇帝吃尽苦头。辽国、西夏、金国、元朝等的军事压力,几乎让每个宋朝皇帝都为此焦头烂额,疲于应付,成为贯穿整个宋朝的一大祸患。而宋朝立国三百年间,也两次遭游牧部族灭国,北宋的宋徽宗、宋钦宗,南宋的宋恭帝,都被敌国抓了俘虏,押解到遥远的北方,在屈辱和困苦中死去。

汉朝是强汉,唐朝是盛唐,宋朝却成了弱宋,只怪赵匡胤说了9个字

宋朝疆域万里,民殷国富,为何武备却如此不堪,连遭败绩,以致被称为“弱宋”?历代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代史学家赵翼,曾经提出过一个很有新意和说服力的观点。他认为,两宋之所以对外战争连连失利,并非是武将无能,根本原因在于皇帝赏罚不明,驭下宽纵。正如《廿二史札记》所说,“姑息太过,军律废弛,丧师失地,一切不问”。说白了,就是没有实行武将责任追究制,败就败了,下次注意就行了。

汉朝是强汉,唐朝是盛唐,宋朝却成了弱宋,只怪赵匡胤说了9个字

赵翼认为,人人皆知兵凶战危,临敌之时,若非“重赏诱于前,严诛迫于后,谁肯奋勇决胜?”虽然简单直白,却很有道理。反正打了败仗,也不必担心掉脑袋受处罚,谁还肯迎着刀山箭雨往上冲。从事实来看也确实如此,两宋三百年间,大小败仗不计其数,几乎没有武将因战败被杀头。雍熙北伐中的曹彬,君子馆之战中的李继隆,元丰西征中的高遵裕等等,都对战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皇帝要么轻描淡写地来个降职,要么干脆视而不见。

汉朝是强汉,唐朝是盛唐,宋朝却成了弱宋,只怪赵匡胤说了9个字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宋朝皇帝不管谁在位,都很少杀武将?原来这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留下过一条九个字的祖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北宋灭亡后,宋徽宗被捉到金国,还曾托使者给宋高宗赵构传话:太祖皇帝立下誓约,藏在太庙里,“誓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子孙不得违背。《三朝北盟会编》、《挥尘后录》等史料都记载这件事,详情大同小异。

汉朝是强汉,唐朝是盛唐,宋朝却成了弱宋,只怪赵匡胤说了9个字

宋太祖赵匡胤宅心仁厚,有感于历代诛杀功臣之惨祸,决意以仁治国,善待臣下,并把这条规矩传之子孙。结果赵家皇帝们果真谨守祖训,使得宋朝成为大臣境遇最好的历史时期,无论文臣武将,尽可舒心畅意、放心大胆地为官,而不必担心杀头之祸。仁义立国本来没错,但世间万事皆利弊相生,过于宽纵姑息文武大臣,使得他们视朝廷纲纪如无物,文恬武嬉,文官都爱钱,武将皆畏死,出现弱宋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