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關羽若不失荊州,劉備能一統三國嗎,說說你的看法?

岸上魚水中鳥


幾率大了很多,因為已經實現隆中對戰略的第二步,諸葛亮數次出祁山也只是想辦法走通第二步而已。

首先七十萬什麼的就不要提了,賊尷尬......

打仗確實講資源,但是形勢、人心也很重要。

首先從赤壁到漢中,曹魏是一直走下坡的,樊城水淹七軍之後如果沒丟荊州,二爺就是全身而退,對曹魏來說打擊是很大的,威震華夏不是瞎寫。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做一個合理推斷,歷史上曹操在關羽死沒多久之後就死了,死於疾病。如果關羽沒有死在白衣渡江,是不是大概率能再活個幾年?到時候曹魏要面對的就是擁有完整一代將領團隊的蜀漢,別的不說,威望還是在的,此消彼長,曹丕當上魏王之後就要遇到一個挺大的坎。

再說東吳,呂蒙的戰略失敗以後,首先孫權的聲望是會受到打擊的,再然後,呂蒙沒多久也死了(二爺再活兩年能把他那些老對頭熬得差不多)。這是時候的東吳會有兩個選擇。

第一,徹底撕破臉,正面攻打荊州。鑑於東吳從湘水之盟到白衣渡江,對奪回荊州的行動是逐漸升級的,所以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在呂蒙死後面臨的人才確實,估計會是孫十萬御駕親征,不是開玩笑,根據之後東吳徵魏的戰略,是有極大概率發生的,那麼我們十萬兄的成績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第二,如果蜀漢安撫得當,孫權會繼續苟。歷史上吳國的戰略一直是以魏為主,畢竟有個漁翁看著,孫權也知道最大的威脅就是曹魏。如果可以構建類似湘水會談之類的盟約,確保蜀吳的戰略一直對魏,安撫吳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當然希望極低。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情況,荊州都能在樊城之戰後得到一年的喘息之機。

有了荊州和漢中作為基地,蜀國後期面臨的運糧問題就會減緩很多,魏國之後面臨的曹操去世、曹丕繼位、獻帝禪位,都是諸葛亮說到的,“天下有變”,那時候能不能“克復長安,還於舊都”就是後話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這幾次機會不把握住,蜀國接下來又會面臨老一輩去世,新人鎮不住場子的問題。所以如果想要達到一統天下的目標,是必須在劉備去世之前,在保有漢中、荊州的情境下,再把地盤擴大,從戰略目標上來看,至少也是要打下長安的。


小賀同志


歷史是不能重新來過的,我們研究歷史就應該知道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歷史的車輪前進的步伐。而且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是關羽沒有死 荊州還屬於蜀國的疆域。其實也改變不了不了什麼,劉備還是不可能統一三國的。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

我們先看一下實力對比

曹魏人口:443萬,兵力約50萬

蜀漢人口:94萬,兵力約10萬

孫吳人口:230萬,兵力約20萬

看見沒!曹操的優勢是壓倒性的

不管劉備有沒有荊州,其實那個時候三國鼎立已經成了既定事實。其實真正想成為最強機會也不多。因為那個時候孫吳曹魏會變成左右夾擊劉備。想保住荊州太難了。不過確實沒有失去荊州這個只天下執牛耳的地方,又有巴蜀後方糧倉早晚要南北通吃。只可惜失去了。諸葛亮也知道一旦失去後就大勢已去,中興漢室以遙遙無期。所以在巴蜀漢中一直窮兵黷武,試圖北出祁山以扳回局面。確實有好幾次能夠拿下北方重新回到割據,但是上天沒有給他們那麼好的運氣。北出失利註定蜀國已不能與魏國抗衡,加上連年征戰得不到休養反而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小黃論道談雙創


數三國英雄,大家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關羽了,關羽斬顏良而一張揚名,後幫助劉備駐守荊州,期間他矢志北伐,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令曹操都為之震恐,一度想避其鋒芒遷都。然而,正當關羽處在人生巔峰的時候,被東吳來了個釜底抽薪,偷襲了荊州大後方。關羽大意失荊州一度成為了千古憾事。

我們知道,諸葛亮當初的隆中對為劉備繪製好了完美的藍圖:東聯東吳,北拒曹魏,佔據荊州地利,西取巴蜀作為根基,增兵聚糧以待時變,一下一旦有變,派一上將率領荊州之兵出宛、洛,劉備輕率大家出漢中,兩面北伐,鼎定中原。

關羽大意失荊州完全把諸葛亮的宏偉藍圖給破壞了,以至於蜀漢要想北伐就只能從漢中一路出兵,而漢中峰巒阻塞,運糧是個大問題,諸葛亮四次北伐無功而返其中有三次就是因為軍糧難以為繼才退兵的。如果荊州還在蜀漢手中,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另外,由於關羽戰敗被殺,張飛也依次死亡,弄得劉備被複仇信念衝昏了頭腦而幹錯事,撕毀孫劉聯盟大軍閥吳,最終兵敗夷陵,將蜀漢家底揮霍一空。要是沒有此一劫難,那蜀漢會更強盛。

假如荊州還在,關羽、張飛沒死,那劉備能一統天下嗎?對於這個問題,小編認為機會並不大,諸葛亮《隆中對》也說了,需要等到“時變”,而這個時變曹魏會給西蜀嗎?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明君,又有很多人才輔佐,諸葛亮的“時變”在哪裡?終其一生也等不到了。

三國實力,以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西蜀最差,以弱勝強不是不可能,但是那畢竟是少數,而且需要對手犯錯誤,而曹魏顯然不會犯那種錯誤。另外東吳也不會讓西蜀做大的,一旦西蜀有勝利的希望,東吳就會對其掣肘,所以說就算關羽不失荊州,劉備一統天下的機會也很渺茫!


趙小三與戰神們


您好!感謝提問!

荊州要是在,劉備集團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路線會多一些,自然也多一些希望!諸葛亮每次出祁山都為了糧草而擔憂或者被糧草所誤,原因就是川路崎嶇難行,運糧不方面,常常不能及時補給,很多戰機都因此而放棄。

如果荊州在手,後面的結果就不一樣了,荊州兵精糧足,進一路北山取洛陽,退可守襄陽,也可從漢中出兵,荊州補後勤。荊州如果在劉備集團手裡的話,要比在孫權手裡作用大的多。

荊州的丟失對劉備集團損失太大,也是就在龐統死後,關羽丟荊州,劉備集團從此走了下坡路。

一切都是呂蒙小人表面結盟,不敢正面打,背地裡竟然玩偷襲,吳下阿蒙到底就只是吳下阿蒙。打合肥打不過張遼,一生的成就也是背後捅刀子拿了荊州,還殺了關羽父子,所以關羽名聲很好,而呂蒙卻少有人說好。

個人觀點[捂臉]可能有些偏激。感謝您的提問!希望可以討論!謝謝!








農村電工小吳


劉備還真的有統一全國的機會,這個時間點就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並且成功幾率還不算太小,雖然要有幾個必要條件作為前提。

第一個前提就是劉備集團實際控制的荊州一點沒失,包括南郡、武陵郡、零陵郡。當然,荊州沒失的話,董督荊州的左將軍關羽也不會陣亡,並且會毫無意外地成為蜀國首任大將軍。

第二個前提是第一個的關聯問題,稍嫌苛刻,還是關羽的事,219年如果他按兵不動固守荊州的話,等到第二年曹操病逝三曹為爭魏王之位中樞幾乎停擺了小半年,曹魏集團內部人心惶惶,關羽趁此之機再發動北伐,也許能一鼓作氣取下樊城,甚至能搞定宛城。注意了注意了,隆中對中說的上將軍出兵宛洛,指的就是宛城洛陽。個人認為,對曹魏威脅最大的可能還不是直接殺向洛陽,魏國統治的核心腹地必定會重兵防守。

第三個前提,與劉備自身和孫權有關。假如時間設定在220年,彼時的劉備還沒稱帝刺激到孫權,如果劉備能做好與孫權的統戰工作,說服孫權一起伐魏,約定好功成之日就瓜分魏國地盤,也許孫權會從東線的合肥、淮南一線集全國精銳攻擊魏國。





月夜luck


不會。劉備並沒有真正意義的“荊州”。赤壁大戰後,曹操雖敗,北部荊州就還在他手裡。作為分享勝利果實,孫權又佔據了一部分。劉備入川后,孫劉協商,湘江為界。東吳又拿了些。因為劉備入川,人才,兵力,又大量進入益州。劉備的“荊州”更加實力空虛。劉備剩下的區區幾個郡,又多是不發達的。益州和荊州看似相連,路途(陸路,水路)險惡,實際很難互相援助。而魏國和東吳以優勢力量支援各自荊州所屬地盤,非常容易。劉備的所謂荊州,形同孤島!就算“荊州”不丟,能自保都非常勉強,何況出兵攻打強魏!最多能起點騷擾的牽制作用!而東吳歷來視荊州為立國之根本。容不得在荊州(尤其是南部荊州)有其他國家存在!只能說,如果蜀漢能發展的順當些,少出些其他“失調”(比如不要失街亭這些),拿下涼州一帶可能性較大。(魏國在這裡基礎最薄!)主要依靠益州和涼州,再圖關中。這有可能。荊州不是什麼可多依靠的地區!“難跨荊益”,這是中國古來的話。幾乎沒有一個地方國家,同時依靠這兩個州,獲取最大的成功,拿下“天下”的!


方寸天地上


如果關羽沒死,但是荊州已經失去了,按照關羽的個性,一定也會強烈要求劉備去奪取荊州,不會考慮其他因素,征戰只會勞民傷財,讓蜀國更加的衰敗。加上蜀國將領年齡大都偏老,新銳也不能擔當重任,並且劉備不信任諸葛亮,加上蜀國內部矛盾重重,這些事情如果不解決統一三國根本沒戲。




三調羹視頻


不能。

原因如下:

1,蜀國國力太弱。

據當時史料記載,當時蜀國人口94多萬人,兵力10萬人,魏國人口430多萬人,兵力50多萬人,吳國人口240多萬人,兵力20多萬人。即使加上荊州,蜀國也是三國實力最弱小的一方。戰爭是綜合國力的比拼,在當時的條件下,蜀國想自保都要費力,想去統一其他兩國,實力差的太遠。

2,劉備不具備統一天的雄才大略。

領導人的遠見卓識決定國家的發展前途。劉備是曹操心目中的梟雄,可以割據一方偏安一隅,但不具備統一天下的政治才能。

一是其沒有統一天下的宏大抱負。其前半生都是在各地顛沛流離,中間好不容易得到徐州,因缺少治理才能很快被其他勢力奪走,最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西川立足建立蜀國,巳年逾花甲,先自領益州牧,後進位漢中王,都是部下推著即位,關羽死後稱帝也是百官多番進諫的結果,其擔心的是“名不正言不順,為天下笑”。他自己從沒有流露出統一天下,收拾河山的念頭,說到根子上,是劉備內心只有光宗耀祖,出人頭地的念頭,沒有統一三國,治理天下的大願。

二是其不具備統一天下的政治才能。一方面,劉備在施展小恩小惠籠絡將領為其衝鋒陷陣上做的可以,但在團結廣大有識之士治理國家開疆拓土上做的不夠。他擅用結拜方式,用所謂“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之類的觀念團結將領,卻提不出治理國家,壯大國力的措施,也沒有推出過教化百姓,發展國力的辦法,只是一味堅持忠於劉姓宗室的主張。

三是其不具備統一天下的洞察能力。縱觀劉備一生,他都是被局勢推動著被動向前,既不具備當機立斷的決策能力,也不具備洞察形勢的觀察能力。在劉表臨終前,他有機會取代劉表佔領荊州,但他看不到佔領荊州即可抗衡曹操的大好局勢,卻囿於宗室同門情宜而錯失良機。在稱帝后,他看不到魏蜀吳三國間的大勢,不去聯吳抗魏,一笑氓恩仇,而是“終日號哭",舉傾國之兵為關羽復仇。最終不僅斷送了吳蜀聯合的機會,還落得兵敗身死的結局。

3,蜀國不具備統一天下的人才條件

一是蜀國兵力不足。舉蜀國之為,能徵用的兵力10萬左右,僅憑這點兵力是無法應付幾條線同時作戰的。

二是蜀國人才不夠。一方面,軍事將領人數明顯少於魏吳兩國,後期降將姜維成為中流砥柱,還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說法,這反應出蜀國軍事人才缺乏的境況。另一方面,社會治理人才也不足,造成社會治理,國家發展與魏吳兩國差距明顯。

4,蜀國不具備統一天下的交通條件

蜀國不具備地利。蜀國偏安一隅,閉關鎖國可以,但要征服天下,則受地理條件限制極大。因為蜀國被崇山峻嶺包圍,交通極為不便,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外面攻打蜀國不容易,而蜀國要征服天下也困難重重,後期諸葛亮伐魏六出祁山,極盡艱難,吃盡了交通不便的虧。歷史上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也證明了蜀國交通不便對開展軍事行動的不利影響。

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即使不失去荊州,劉備也難於一統三國。


品鑑不凡


大家好,非常幸運能回答此次問題。

之前我在網上看網友發表過一篇關於三國內容的文章,三國裡面有魏蜀吳三國,魏國曹操,用天子挾諸侯,收下大軍百萬,此乃天。蜀國劉備麾下文有諸葛,武有五虎上將,此乃人。吳國孫權,據長江天險,此乃地。從古至今還沒有能勝過“天”的人吧,那些說人勝定天的,根本就是在胡扯。劉備死後,有一次諸葛亮出祁山,準備燒死司馬懿,當時大火都燒起來,下雨了,諸葛亮指著天無奈的說了句:千算萬算,沒有算到他(這裡指老天)啊!劉備就算沒死他也鬥不過曹操,前有曹操勁敵,後有陰險孫吳,在前面打仗,還要提防後邊有人捅刀子,分心乏術,怎能勝得了曹操。

再說曹操,在滅了袁紹之後,立馬北上去平遼東,當時郭嘉郭奉孝的遺計定遼東何其精彩,如果後面郭嘉活著,就不會有火燒赤壁的故事了。

所以說曹操很有心機的一個人,要不然被稱作“奸雄”呢。再說劉備,他不是請了諸葛出山之後才有的今天嗎,就算劉備不死,諸葛亮死了他也統治不了三國。當時諸葛亮向天借命七年,最後不是讓自己人魏延把燈打滅了一盞,最後也沒有借命成功,這不就是天意嗎!

最後再多說一點,關羽失荊州只是推動了蜀吳兩國的滅亡而已。

以上只是個人的看法,不喜勿噴,感謝大家看到最後。[呲牙]


週週剪輯


三國是一個互相制衡的時代,就算關羽不失荊州劉備能統一天下的可能性也很小,原因如下

一、地理不允許

我們說劉備只是控制了荊州的一部分,四周依舊是強敵環繞,而益州雖然易守難攻但是你想打出來而且是要和荊州關羽同步進攻中原幾乎不可能

二、經濟不允許

如果給魏蜀吳三家在經濟上排序的話排出荊州屬於三家共有,魏有青、徐、幽、冀、雍、並六州排第一,吳長期遠離戰火且是北方那些大財閥避禍的首選排第二,蜀國雖然擁有最大的益州但是山高林險、道路閉塞在經濟方面自然只能墊底。經濟跟不上又談何統一天下。

三、沒有穩定的規劃

我們知道諸葛亮在隆中是給了劉備一個很好的前景規劃的,但是這個規劃在實施中卻是一波三折,首先關羽貿然發動與曹魏的戰爭,這與諸葛亮隆中對的待天下有變再發動對曹魏的戰爭是背道而馳的。其次劉備打著為關羽張飛報仇的幌子發動的對東吳的戰爭想要與曹魏南北劃治這也不符合隆中對的規劃,到最後諸葛亮再度北伐。。。。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短短几年間在這幾位大佬不斷的消耗中,蜀漢其實已經失去了逐鹿天下的可能,名存實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