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聊聊《大明風華》中的明朝內閣

聊聊《大明風華》中的明朝內閣

《大明風華》

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當過農民、和尚、乞丐、士兵的朱元璋深知百姓疾苦也認識到權力的重要性。從政治制度角度講,提到朱元璋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廢丞相,親掌六部,接著出現一系列明朝特有的奇特現象:內閣首輔與宦官勾結或爭鬥、嘉靖皇帝30年煉丹、萬曆20年不曾臨朝......這一切都與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加強君主專制有著一定關係。

聊聊《大明風華》中的明朝內閣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實施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廢除後,也意味著像唐太宗與房玄齡、杜如晦那樣君臣和諧的局面再也見不到了。明太祖朱元璋還規定“以後嗣君不得設立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但撤掉丞相,皇帝就要代行丞相職責,即使勤政無比也會感到壓力山大。於是,朱元璋不得不嘗試奠定新的制度,既能控制朝政,又能高效處理政務。他先是設立四輔官,但老儒官員純樸不懂政事,達不到皇帝要求,兩年後就撤掉了。接著朱元璋讓各地推薦人才,並且恢復科舉選拔人才,同時從文淵閣選拔大學士作為顧問,以備諮詢,被選中的大學士被稱為殿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不同於丞相,只是相當於皇帝的顧問,而殿閣大學士的設立為明成祖朱棣設立內閣奠定了基礎。

聊聊《大明風華》中的明朝內閣

文淵閣,位於東華門內文華殿後,是紫禁城中最大的皇家藏書樓

明朝有兩個機構是其他朝代所沒有的,一個是通政司,負責傳達地方民意給皇帝;一個就是內閣,尤其是內閣,因為以前沒有,所以一切需要探索。朱棣靖難之役當上皇帝后,依然摒棄宰相制度,將殿閣大學士發展為內閣,挑選大學士入職文淵閣。第一任閣臣有解縉、楊士奇、楊榮等七人,楊榮在朱棣攻進南京時曾提醒朱棣先謁陵再繼位,由此楊榮一直很受朱棣器重;而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縉則一生多坎坷,最後在雪地裡凍死,一代才子就這樣悲慘隕落,令人唏噓。縱觀朱棣一朝,閣臣相當於皇帝的智囊團,參預機務起草詔令,朱棣一朝內閣制度基本完備。

聊聊《大明風華》中的明朝內閣

《大明風華》解縉(1369-1415)一代才子隕落

1424年,朱棣北征途中病逝於內蒙榆木川,楊士奇、楊榮由於擁立支持太子朱高熾有功,並與太子患難與共二十多年,因此在朱高熾繼位後深受器重,多次提拔。不僅讓內閣大學士兼尚書權,朱高熾還授予楊士奇、 楊榮銀印,給予他們糾正自己過失的權力,這是閣權逐步高於六部權力的開端。

聊聊《大明風華》中的明朝內閣

《杏園雅集圖》記述了楊士奇、楊榮、楊溥等十人聚會之情景

朱高熾雖然繼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但這並沒有阻止內閣權力的增長。由於皇帝逐漸深居簡出,與大學士面談變為書面形式的筆談,內閣逐漸擁有了“票擬”權,即幫助皇帝處理章奏的權力。1435年,到英宗朱祁鎮時,由於繼位時僅9歲,張太皇太后不願垂簾聽政,遂將重大事務轉交內閣議政,內閣三楊遂掌握票擬權,成為朝政的實際主宰者。票擬製度的出現也成為內閣制度完備的標誌。

聊聊《大明風華》中的明朝內閣

閣臣票擬

聊聊《大明風華》中的明朝內閣

司禮監秉筆太監批紅

但內閣不同於宰相,閣臣有票擬之責,決策權卻在皇帝。閣臣是不能直接上奏的,只能囑咐六部、都察院或各省官員上奏後,在自己票擬中實現自己的意志。他們既要爭取皇帝的信任,還要面對百官的壓力,同時在內閣票擬權力上升的同時,宦官二十四監的司禮監之“批紅”的權力也在上升,司禮監秉筆太監幫助皇帝用紅筆批示內閣的票擬,故有“內閣之擬票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相權轉歸之寺人(宦官)”的說法。明朝的太監開始全面走向政治舞臺其實是從明宣宗朱瞻基時期開始的,朱瞻基時專門設立機構教宦官讀書識字,以至於後世有“宦寺之盛,自宣宗始”的說法。到英宗朱祁鎮正統末年,陪著朱祁鎮長大並教朱祁鎮讀書的太監王振,就是掌管司禮監第一任秉筆太監,後來成為明朝第一位專權宦官。

聊聊《大明風華》中的明朝內閣

《大名風雲》朱亞文飾朱瞻基、張藝興飾英宗朱祁鎮

明朝末年宦官權力越來越大,甚至如張居正這樣權傾朝野的內閣首付都要結交宦官,宦官相當於皇帝的家奴,代表著皇權。內閣也並非真正宰相,加上東廠,錦衣衛,使整個朝堂不是控制就是制約,缺乏生氣,自張居正後,內閣垮臺,無能人出現。崇禎一朝17年換50個首輔,閣權一蹶不振。自此大臣唯命是從,政務上萎靡拖沓,再加上八股取士遏制創新,整個大明王朝被因循守舊、貪婪腐敗、拜金逐利的風氣所籠罩,在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部後金政權崛起之下,崇禎帝自縊而死,至此,大明王朝給後人留下了一曲悲歌。

聊聊《大明風華》中的明朝內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