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引領產業變革,人工智能還需突破哪些壁壘?

當新一輪產業變革席捲全球,人工智能(AI)成為產業變革的核心方向。

人工智能真如人們所想的那麼神奇而無所不能嗎?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需要突破哪些壁壘?

近日,在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發起主辦的2019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們對這些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引領產業變革,人工智能還需突破哪些壁壘?

人工智能“有所不能”

人工智能近些年處於發展熱潮之中,阿爾法狗擊敗圍棋世界冠軍等標誌性事件,讓大眾對人工智能產生了熱切的期待。而深度學習和大數據的發展,帶來了人工智能產業的大跨越,人工智能技術加持過的智能安保、智能語音輸入、智能導航、智能客服等,已經走入尋常百姓生活。

人工智能的未來會不會“無所不能”?

參加2019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會的專家們對此普遍持審慎態度,在他們看來,人工智能還有太多瓶頸需要解決。

算力、算法和大數據是人工智能的三大核心要素。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更多地得益於我們有了速度更快的電腦,基礎算法並沒有根本性的進步。

“今年初《麻省理工大學科技評論》發表過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分析了1992年到2018年的1.6萬多篇人工智能領域的論文,得出一個結論,26年來,人工智能技術沒有顯著進步。”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楊學山在大會發言中表示,當前我們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的很多進展,主要是依靠算力的進步取得的。

“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其實已經接近天花板。”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在本次大會上榮獲2019年度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他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實際上經歷過兩代,第一代是符號推理,第二代是目前的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這個工具的問題很大,它易出現重大錯誤,易被攻擊,不能舉一反三,有不可信、不安全、不可靠、推廣能力差的弱點。為了區別於深度學習,我們特別提出要發展第三代人工智能。”張鈸認為,人類處理知識的能力更強,計算機處理數據的能力更強,發展第三代人工智能必須實現知識和數據的結合,“必須加上知識,光靠數據不可能產生智能,人類智能的基石是知識。”

引領產業變革,人工智能還需突破哪些壁壘?

“人工智能目有三個層次,感知智能、計算智能、認知智能,每一個層次上都存在很多瓶頸問題。”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宋愛國認為,感知智能這一層,很多元器件工藝有待突破;計算智能和認知智能層面,人工智能仍然在很多方面達不到人的智能水平,這說明數學的基本理論和生物物理的智能認知機理方面,都有許多問題有待突破。

人工智能是一個基礎研究與應用緊密結合的領域,基礎研究的瓶頸也傳導到了實際應用中。

“我們在提供算力的時候發現很大瓶頸在於框架上,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到研發裡來,來指導我們算法的發展。我相信算法的發展,會牽引我們芯片的設計。”華為海思計算芯片產品總監王曉雷說。

中國AI“痛點”在哪

人工智能處於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地位,對於任何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世界格局極有可能因此而重新洗牌,對於錯過前幾次科技革命的我國來說,此次機遇尤為重要。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有哪些短板與優勢?應該如何抓住這次機遇?這也是本次大會熱議的話題。

引領產業變革,人工智能還需突破哪些壁壘?

我國人工智能發展起步較晚,與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很多專家都認為,當前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短板在於:產業發展過度依賴開源代碼和現有數學模型,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並不多,中國製造在從“硬件組裝廠”向“軟件組裝廠”蔓延。

“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還是比較嚴重的,特別是基礎理論,底層框架和核心算法方面差距很大。就像建房子,地基都是打在別人的基礎上,你只在上面做一些架構,雖然有一些應用,但是人家一旦把地基抽走,這個建築會變成什麼樣?”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研究所副主任盛朝迅說。

“中國原創算法和框架還是非常多的,並且影響力很大。但我們缺一些偏底層的東西,比如深度神經網絡優化算法、神經網絡編譯相關技術等等。”商湯集團副總裁、智慧城市事業群首席技術官閆俊傑認為,這些差距並不可怕,隨著將來的發展,中國可以追上來,只是需要一個較長的歷程。

與會的專家也認為,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上有獨特優勢,如穩定的發展環境、充足的人才儲備、豐富的應用場景等。

“人工智能三要素:數據,算法,算力。數據方面,國內環境有優勢;算法層面,美國領先一些,但從真正應用角度來講,國內一點兒都不落後;算力角度,我們差得比較多,要做好國產芯片,以及建設基於國產芯片的軟件生態,這條路還很長。” 雲知聲聯合創始人李霄寒表示,人工智能上游很大一部分鏈條,現在都還短缺,是中國需要突破的“卡脖子”關鍵點。

引領產業變革,人工智能還需突破哪些壁壘?

大會上,清華大學-中國工程院知識智能聯合研究中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評選基地聯合發佈了《2019人工智能發展報告》。報告稱:在人才情況方面,總的來看,美國的人才數量遙遙領先,獨成第一梯隊,凸顯了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優勢。對於我國而言,人才數量在大部分領域領跑第二梯隊,但與位居首位的美國相比,中國高影響力學者數量明顯不足,頂尖學者相對匱乏,中美之間還存在較大的趕超空間。

未來還需“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的未來應該如何發展?“深度融合”是一個被許多與會專家提到的關鍵詞。

人工智能技術基礎研究的發展需要深度融合。

張鈸院士說起他所在的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發展方向時表示:“宗旨是一個核心,兩個融合。也就是說以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為核心,加強與數學、神經科學、心理學、腦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跨學科交叉融合,致力發展第三代人工智能的理論與方法;同時我們還要加強技術與工業,學校與企業的深度融合,推動人工智能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人工智能技術的實際應用也需要深度融合。

在大會會場,記者還看到雲跡科技公司的服務機器人“潤”(Runner),這種機器人可以用於酒店客服,會自主規劃路線、上下電梯,為住店客人遞送拖鞋、礦泉水、外賣等物品。雲跡科技創始合夥人應甫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款產品是公司將自身在室內定位導航、機器人移動、大數據方面的多年技術積累與酒店客人實際需要深度融合的成果,真正解決“最後100米”問題,效果很不錯。“我們已經服務了1000多家酒店,100多個酒店品牌,設備行走的里程達到了40萬公里。覆蓋了全國130多個城市,和全球10個多國家。”

引領產業變革,人工智能還需突破哪些壁壘?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肖京認為,“人工智能最大的價值在於給實體賦能。人工智能發展需要很多條件,其中一些條件只有企業才有,比如說場景、數據還有領域知識等。所以人工智能一定需要科研機構跟企業深度合作,才能真正做好。”

與會專家也認為,目前人工智能在很多行業還沒有實現真正的融合。

“今天的產業智能化,我個人認為還是雷聲大,雨點小。”百度風投CEO劉維舉例說,現在有很多智能養豬的公司,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只是做一個豬臉識別。“豬臉識別能精確發現每一隻豬不同,然後呢?你是否有一套精準作業的系統,能給每隻豬個性化的餵食、疫苗、養殖?能否真正提高豬的養殖水平?我們一深入交流就發現,他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他們說反正智能養豬這個概念,甲方買單,政府買單,做一個豬臉識別很容易做出來,而且這些項目也能賣出去。”

劉維認為:“人工智能新技術能否真正給傳統企業帶來新能力,能否提高其效率並幫助其迅速打敗傳統競爭對手,才是檢驗新技術是不是真有效的硬標準。”

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不僅需要學科間的合作,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合作,也需要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合作。

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修全說:“現在的人工智能還處於初步發展階段,沒有哪個國家掌握了總體算法,也沒有哪個國傢俱備了實現這個理論突破的全部要素,需要各個國家科學家加強合作、通力協作,協同攻克人工智能領域的這些科學難題。”

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

記者:佘惠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