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腸息肉和腸癌在症狀上有什麼區別?

6高山流水8


很多粉絲也經常留言問腸息肉有什麼症狀,怎麼說,因為習慣問題,一般做胃腸鏡之前都會關心一下患者是什麼難受來做胃腸鏡的,一是為了消除患者做腸鏡緊張情緒,二也是為了提高自己臨床症狀和檢查的結果相一致的經驗。

從我做過的腸鏡經驗上看,除非長在比較靠近肛門口的直腸和乙狀結腸且比較大的息肉會有肛門異物感,便血之外,剩下幾乎所有的息肉幾乎都沒有症狀,除非長到巨大把腸腔給堵了才會有梗阻的症狀。

當然有一些人會有非特異性的症狀:特別是較大的息肉可能會有偶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腹瀉、肛門墜脹、大便性狀改變等腸道情況,並且以上症狀缺乏特異性。

當然在此提醒一下如果有血便症狀、特別是粘液膿血便還是要高度重視,不管什麼原因出現血便除非你以前已經確診過痔瘡,要不然最好都去看一下醫生,最好做個腸鏡排除一下腸癌或者大的腸息肉。因為大腸癌早期的也是非特異性症狀,跟息肉差不多的症狀,如果沒有在意發展腸晚期腸癌治療起來就很難治療了。

總結:腸息肉和腸癌在早期其實是沒什麼特異性的症狀,如果有也是很難區分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常規體檢的時候做一個胃腸鏡體檢,基本可以90%以上排除腸息肉,99%以上排除胃腸癌。


消化內科葉醫生


你好,我是一名胃腸外科醫生,腸息肉和腸癌症狀上有哪些區別呢?

首先腸息肉一般分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腺瘤樣息肉等,一般息肉較小可能沒有特殊症狀,但是如果腫瘤體積較大時可出現腹痛,便血或者梗阻症狀。



大腸癌患者症狀一般為:可觸及腹部包塊,梗阻症狀或者粘液血便。一般伴隨著消瘦,低熱,貧血症狀。有些患者可表現為腹瀉與便秘症狀交替出現。



兩者最重要的鑑別方式就是結腸鏡檢查,因為息肉有癌變的幾率,所以提醒一下,結腸鏡檢查非常有必要。


胃腸健康科普ZZPO


這個問題確實值得引起大家的注意,因為臨床上95%以上的大腸癌,都是由腸息肉一步步發展轉變而來的,不過這個過程時間一般需要五到十年,個別的甚至需要更長時間。

但更要注意的是,這過程一般沒有任何明顯的症狀,不管是腸息肉,還是早期腸癌,只有極少數的患者會出現便血、粘液便或者是腹痛等症狀。

可臨床上,每天都有這樣的患者在接受沒有這種後悔藥的教訓。我曾經接診一個便血患者,她當時來的時候特別緊張,生怕自己得了直腸癌,結果後來通過腸鏡發現只是一個乙狀結腸息肉,切除活檢後屬於良性腺瘤樣息肉,我當時還特意囑咐她說,術後記得複查,結果一去不復返,結果不到5年,再次出現便血,再來複查時候已經是不僅僅息肉復發還發生了癌變。


因此,我一直在門診給發現息肉的患者強調,不管是腸息肉還是早期腸癌,不僅沒有症狀的區別,而且是很少有不適的症狀的,大多數人發現息肉都是通過體檢或者因其他疾病做檢查才被發現的。

非得說腸息肉和腸癌的症狀區別就是:等你真正感覺有症狀區別時候,往往已是晚期腸癌了。息肉只是腸粘膜上的長在腸管內的一個肉疙瘩,對於我們腸道這種這麼大的空腔臟器來說,小疙瘩根本掀不起大風大浪,除非疙瘩越來越大,癌變越來越嚴重,這時候腸息肉跟腸癌還是有區別的,甚至有可能是生與死的區別。

所以,發現腸息肉病史的人,都應該定期複查,尤其是發現自己長的是絨毛狀腺瘤,其癌變率要明顯高於管狀腺瘤,而且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退,藥物基本上也難以清除,同時醫生一時難以分辨良惡性,這時候提高複查的頻率尤為重要,一旦長期炎症刺激,癌變幾率就會大大提高,症狀不是區別息肉與腸癌的主要手段,必須通過活檢才是金標準!


醫學小偵探


腸息肉。

腸黏膜表面異常生長的突出組織,在沒有確定診斷前,統稱為息肉。

腸息肉多發於結、直腸,小腸少見。息肉常多個存在。

外觀上,多為帶蒂樣腫物。基底小。

腸息肉主要分為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在未行病理檢查前很難將息肉定性。

腸息肉與家族史,飲食習慣等相關。

腸癌。

腸癌是腸內生長的惡性佔位性病變。侵潤生長。

腸癌多發於結、直腸,小腸少見。

外觀上,腸癌多有黏膜破壞,環形生長或呈菜花樣、腫物基地廣泛。

腸癌與家族史,飲食習慣等相關。

腸息肉和腸癌在症狀上有什麼區別?

腸息肉的症狀:

多半無症狀。經長期刺激(便秘)後,可出現血便。也有少數患者有輕微腹痛。大的腸息肉會造成排便困難,排便形狀改變。

腸癌的症狀:

早期無症狀,或有輕微腹痛。中晚期腸癌可能出現血便或粘液血便。有貧血症狀、消瘦。排便不規律、排便形狀改變、不能排便或排便不盡等。也有可能出現劇烈腹痛。

關於症狀,因人而異。沒有專業知識的人很難去鑑別。

關於腸癌、腸息肉的診斷,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腸鏡。

對於不能確定性質的腸內腫物可以通過腸鏡直接取病理,並行病理檢查。

建議。

有家族病史,腸炎、高鹽高脂飲食、不明原因腹痛的患者,建議行腸鏡檢查或定期腸鏡檢查。

關於疾病的檢查、診斷及治療建議到正規醫院的專科進行。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指正。


機靈不太懂


  • 首先,息肉是一種形態學的描述,只要是在空腔臟器,突出黏膜表面的異常組織都可以被稱為息肉樣改變,但是有很多在取出來活檢之後發現並不是息肉,所以用息肉樣的增生物來描述可能稍微準確一些。


  • 息肉非常常見,比如有時候正常人體內會因為炎症作用引起局部組織增生,形成息肉樣的改變,而炎症消失後,息肉也會消失。但我們需要警惕的是某些類型的息肉會有癌變的傾向,我們稱為腫瘤性息肉。


  • 而長在腸腔裡的異常增生物會對人造成哪些影響,和息肉大小、數量、部位等因素有關,臨床上有很多患者不是因為有症狀,而且單純體檢發現腸息肉。還有的患者沒有症狀但是便常規潛血做腸鏡發現息肉。也有患者因為便血或者腹痛等情況就診,然後發現。

  • 而腸癌和腸息肉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有一種息肉樣的改變,叫結直腸腺瘤,它是一種發生在結直腸的腫瘤性息肉,在某些情況下病變會進展,有惡變可能,因此這種息肉建議切除,以防惡變。

  • 腸癌的早期症狀主要是排便習慣以及排便性狀的改變,常有血便,有時候表現為便秘,有時候腹瀉,或者二者交替。腸息肉的也有可能表現出便血或者腹瀉的症狀,尤其位於直腸下段的息肉,大便帶血很常見。因此,僅從症狀來看是息肉還是癌不大客觀,最好結合腸鏡、查體更直接來看,尤其有高危因素的中老年人,需要警惕惡變可能。

(圖片源於網絡)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到您。


學醫的Bellona


大多數人會認為腸息肉和腸癌之間並沒有任何聯繫,但其實由於兩者之間的症狀非常相似,導致不少腸癌早期患者會被誤診為腸息肉治療,進而耽誤最佳的治療時機。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鑑別腸息肉與腸癌兩者症狀上的區別呢?便寶寶教大家一招吧。

(1)腸癌通常是指已經發生惡變的疾病,而腸息肉則是指還未發生癌變的良性疾病。兩者發病後均有便血的症狀發生,但腸癌便血時糞便和血液一般會混合在一起,部分腸癌患者還可能會出現黑便症狀,而腸息肉便血通常是糞便和血液是互相分開的。

(2)腸息肉患者不一定會出現腹痛症狀,但腸癌患者卻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痛,如果不盡早治療還可能導致腸梗阻等併發症的發生。

但是,由於腸癌早期其症狀並不是特別明顯,所以時常容易被大家混淆為腸炎、痢疾等疾病。因此,建議若有不適的症狀,不要自己隨意判斷病情,應做全面檢查,避免耽誤病情。

(3)腸息肉患者可能會出現糞便形狀異常的情況,也有可能不會出現,而腸癌發生後不僅會出現糞便形狀發生改變的情況,通常還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的情況,比如出現便秘、腹瀉兩者交替出現的情況,或便後多有裡急後重感。

溫馨提示:若出現有以上症狀的患者,既不要隨意輕視病情,要及時確診和治療,大腸癌早發現早治療能大大提升五年的生存率,早期癌的五年生存率可高達95%。因此,大家不需要抱有太大的心裡負擔,儘早接受科學檢查和治療才是擺脫疾病的最佳手段。


便寶寶大腸癌早期篩查


腸息肉和腸癌是消化內鏡室最常見的兩種腸道病變,腸息肉和早期腸癌症狀不明顯,當腸息肉出血或腸癌進展往往都會出現膿血便、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細等症狀,僅僅從症狀上不易區分,還需要行腸鏡檢查。

腸息肉和腸癌的聯繫

腸息肉是腸粘膜隆起性病變,屬於早期病變,最常見的為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其中炎症性息肉是良性的,炎症控制後息肉也會縮小。但腺瘤性息肉屬於癌前病變,在一段時間後(5-10年)可能發展成為早期腸癌,而腸癌大部分都是由息肉發展而來的。



發現腸息肉怎麼辦

如果行內鏡檢查發現了腸息肉,一般建議切除。比較小的(直徑小於3釐米)的有蒂息肉可以直接通過內鏡切除,大的廣基底的息肉可能需要外科手術切除。如果病理檢查出來是腺瘤性息肉,術後還需定期複查腸鏡,防止復發。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喜歡就點個贊吧!


汪醫生小課堂


首先腸息肉有炎症性和腺瘤性之分,但是炎症性的腸息肉經過治療是自己會逐漸消失的,腺瘤性的息肉比較危險,會逐漸增大出現惡變,最終導致腸癌,而確證這兩者的主要檢查就是腸鏡,腸息肉早期症狀是不明顯的。



腸息肉主要是由於飲食不潔導致腸道細菌及病毒的感染、年齡逐漸增大後出現的抵抗力下降、不注意飲食習慣導致人體纖維攝入不足、遺傳等多種因素導致的,出現在腸粘膜面的異常增生組織。腸息肉主要的症狀是大便帶血,出現尿液膿血便、裡急後重感、腹部的疼痛不適、大便次數增多及貧血等。

而腸癌則是腸道出現的惡性腫瘤,腸癌會發生在任何一個部位,導致腸癌的病因主要有→腸腺瘤性息肉、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腸炎症反應、遺傳、吸菸喝酒等多種因素導致,但是很多病因還是不清楚的。腸癌早期也是沒有任何明顯的症狀的,到了中晚期會出現腹脹不適、消化不良、食慾不振、逐漸出現大便不成型、大便習慣改變、便血、腹部包塊、發熱、噁心嘔吐、腹痛、消瘦等症狀。
雖然腸息肉和腸癌有些症狀是相似的,而且也容物混淆,因此做腸鏡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可以活檢及癌胚抗原檢測來確證。

關注小克,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識,謝謝!


小克大夫


(2018年10月29日 曾醫生有問必答)

腸息肉只是一個籠統的稱呼,泛指腸腔內突出和隆起性病變,任何結腸黏膜上的隆起病變皆可稱為腸息肉,但病理類型卻有很多種,可以是腺瘤、炎性增生、局部黏膜肥厚、癌腫等。肉眼看是息肉,實際上卻是不同疾病,預後和治療也不一樣。

想通過症狀來鑑別腸息肉和腸癌,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所有的腸道疾病症狀都比較類似,如常見的便血,還有腹痛、便秘、腹瀉等排便習慣改變,如果是特殊類型的息肉(如絨毛狀腺瘤等)則會出現便頻、粘液便、排便不盡感等;如果出現在直腸內的息肉,還可以出現肛門墜脹不適感、裡急後重感等。以上這些都是腸息肉和腸癌早期的共同表現,想通過症狀做到發現早期腸癌,是不太切實際的。

晚期腸癌可以出現獨特症狀,如不明原因的貧血、乏力、疲勞、食慾減退、消瘦、消化不良、發熱等症狀,這些症狀緩慢出現,不一定會出現腸道症狀,常不引起病人注意,所以有一部分腸癌患者一發現就是晚期;中晚期腸癌出現癌腫破潰時,才會出現腸梗阻、便秘與腹瀉交替、粘液血便、大便變細等症狀。曾醫生不希望出現這些症狀時才引起大家注意,更應該早做腸鏡檢查。

無論是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家息肉病等,或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都有可能引起癌變可能,所以建議有腸道正常者,皆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可以做直腸指檢、纖維結腸鏡或氣鋇灌腸雙重對比造影檢查明確診斷。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若本回答有幫助,請點贊支持!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腸息肉分為很多種,從病理學上看可分為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以腺瘤性息肉最為常見,並且腺瘤性息肉具有較大的惡變風險,是目前公認的癌前病變,其大小、數量、部位、增生程度及病理類型是其癌變病變的重要因素,將腺瘤性息肉切除可有效地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率已成為共識。

多數腸息肉由於很少引起不適症狀,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發現,多數在體檢或檢查結腸鏡檢查時才被發現,但是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腹瀉、肛門墜脹、大便性狀改變等腸道情況,並且以上症狀缺乏特異性。研究表明血便對腺瘤性息肉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在臨床上應高度重視血便症狀,對於此類患者應及時行結直腸鏡檢查。

儘管大腸癌已成為嚴重威脅我們健康的惡魔之一,但早期的大腸癌往往也是沒有什麼症狀的,很容易被人忽視,它們出現的症狀往往與息肉十分雷同:近期內持續性腹部不適、腹痛、腹瀉、便秘、膿血便或粘液便等缺乏特異性的症狀,加上腸息肉會進展為腸癌,因此通過症狀來區分兩者,其實意義不大,兩者的區分最終仍需要通過結腸鏡檢查取活檢,明確性質。

雖說腸息肉分良性與惡性,炎症性息肉可通過服用藥物使其消失,但由於腸息肉、早期腸癌出現的症狀缺乏特異性,故當大便次數、形狀、顏色發生改變等情況,患者應及時就醫,進一步明確病因。早發現早治療,對大腸癌患者是十分關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