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孔子篇


你是一株美麗的樹。你是一株智慧的樹。並且,你是一株與日月俱增其美麗、智慧與生命,是的,生命的樹。


我原以為你在我這心的貧瘠的泥土上是不能生長的。我認為你應當是另一個樂園的泥土上的理想樹。誰知你竟在我的心上發芽了,生長了。


在我心的瘠土上,我植下了一株又一株的樹,它們都沒有長起來。並沒有注意你的頑強的存在,你卻在那裡默默地伸展著,毫無怨言地茂鬱地長成起來。我已驚訝地見到你,閃光的你,張開了美麗的華蓋,開放了美麗的花朵,結出了智慧的果實,培育著輝耀的理想。


我膜拜著你,我的藝術之樹。我膜拜著你,我的理想之樹。

《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孔子篇


這是一篇談論理想的文章,理想是一株美麗的樹,一株智慧的樹,一株與日月俱增其美麗、智慧與生命的樹。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發問或許還在我們心間遊蕩,“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氣魄”或許還在我們耳邊迴盪,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壯志或許還令我們唏噓,而他“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豪邁卻又讓我們在無數個風雨之夜永遠銘記這個滿臉滄桑的老人。生活中無數人在兒時立下志向,無數人在歲月的蹉跎中將那難以實現的目標在沉悶的黑夜裡踏出了出征的號角。今天的話題,讓我們一起聊聊一群師生最初的夢想。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①侍坐。

【註釋】

①子路:姓仲,名由。曾晳:名點。冉有:名求。公西華:名赤。四人均孔子學生。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①。居②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註釋】

①毋吾以也:無人用我。

②居:即平居,平日。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①,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②;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③。”

【註釋】

①千乘之國: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諸侯大國地方百里,出車千乘,稱千乘之國。攝:迫近。

②師旅:軍隊。饑饉:饑荒。此言國外有軍隊侵犯,國內又有災荒。

③知方:知道方向,懂得道理。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①,如會同②,端章甫③,願為小相焉④。”

【註釋】

①宗廟:古代帝王、諸侯、大夫、士祭祀祖先的處所。此處宗廟之事即指祭祀。

②如:或者。會同:泛指朝會與諸侯間的會晤。

③端:玄端,古代禮服。章甫:禮貌。

④小相:贊禮的人。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①。”

【註釋】

①撰:善言。稱美以上三人的言詞,而己見與之不同。


子曰:“何傷乎①?亦各言其志也!”

【註釋】

①何傷乎:有什麼妨礙呢?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①,冠②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③,詠而歸。”

【註釋】

①莫:同“暮”。春服:夾衣。成:定。

②冠:古代貴族子弟年二十為成年,行冠禮。

③沂:水名。風乎舞雩:在舞雩臺上乘涼。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①。”

【註釋】

①吾與點也:我同意曾點的主張。


三子者出,曾晳後。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說:"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些,(人家)不用我了。(你們)平時(就)常說:‘沒有人瞭解我呀!’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千乘兵車的中等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衛國家的勇氣,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麼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方圓六七十里甚至於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振興禮樂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來推行了。”

“公西華,你怎麼樣?”

(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到什麼,但願意學著做些東西。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曾晳,你怎麼樣?”

(曾晳)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所講的不一樣呀!”

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

(曾晳)說:“暮春時節(天氣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經穿著了。(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童僕,到沂河裡游泳(祈福),在舞雩臺上乘涼,唱著歌回家。”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晳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晳最後走。曾晳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麼樣?”

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晳)說:“您為什麼笑仲由呢?”

(孔子)說:“要用禮來治理國家,可他說話卻不知道謙虛,所以笑他。”

(曾晳說):“難道冉有講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嗎?”

(孔子說):“何以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

(曾晳說):“難道公西華所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

(孔子說):“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怎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的事)不是國家大事呢?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公西華只能替諸侯做小相,那麼,誰又能給諸侯做大相?”

據《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後裔、宋國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2]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稱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夏邑。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定居。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其官職為陬邑大夫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原姓子),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另一說法為孟皮小時候爬樹摔下來)。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由於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又因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

孔子的父親(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夏曆八月廿七,一說生於公元前552年夏曆八月廿一(公曆10月9日)。出生於魯國。其先世有宋國公室及殷商王室,15世祖為宋國第二任國君微仲。6代祖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定居。孔子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陬邑,為陬邑大夫。叔梁紇與原配施氏連出9個女兒,他望子心切,於是續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卻腳有殘疾。叔梁紇在72歲時三娶18歲的顏徵在,生孔丘仲尼。為得子,叔梁紇曾在尼丘山求拜,故取名丘,字仲尼。

孔子生而首上圩頂,長成後身長九尺六寸(約191.136釐米),被稱為“長人”。孔子之名“丘”來源於此的說法。唐朝司馬貞認為:“圩言烏。頂音鼎。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頭頂中部有凹陷。清朝陳立相信此說,“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學家錢穆在《孔子傳略》中也持此說。


《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孔子篇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辛苦,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意思是:小的時候很窮,所以很多粗活都能做。

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魯國東部的防山,孔母未將墓的所在告訴孔子。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其撫養成人。

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23歲時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路(顏回之父)、曾點(曾參之父)、冉耕等。

孔子的母親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希望將父母合葬。為了打聽父親葬處,他將母親棺殯停於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聽。後孔母的鄰居曼父之母,告訴孔子叔梁紇的墓處,孔子這才將父母合葬於防。第二年,孔子在為母親守喪時,季孫氏宴請士一級的人(饗士)。孔子前往,不想卻被季孫氏家臣陽虎訓斥並拒絕。但後世學者多懷疑此事有偽。

魯昭公十七年,郯國國君郯子訪魯。郯子博學多才,20歲的孔子慕名拜見。韓愈《師說》有語:“孔子師郯子。”孔子先後“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

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35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擊敗,逃到齊國,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音樂,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他日又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在節財。”景公想封孔子為尼谿田,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後來得知齊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沒有辦法,孔子則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魯定公九年,51歲的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一年以後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文功武備”,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汶陽等地。[13]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季孫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魯定公十四年攝行相事,並以“五惡”的罪名,以言論定罪,誅殺少正卯。

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鋤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桓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去魯適衛。

離開魯國以後,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人多次被困遇險。

《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孔子篇


孔子到了衛國,在前往陳地時,途經匡城,顏回舉策指著郭外缺口說:“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誤以為是魯國的陽虎,而遭圍捕。子路感到憤怒,奪戟準備交戰,但被孔子阻止。過程中孔子曾與顏回失散,一度以為顏回已死。

衛靈公提供孔子在魯國時的相同待遇。居住一段時間後,遭人誣諂而離開。

孔子在蒲城滯留幾個月後返回衛國。拜見衛靈公夫人南子時,孔子朝著北面,低頭俯地,不正視;夫人南子亦於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後,為此事甚感不滿,表面上不說,但孔子心裡明白,孔子便對著子路向天發誓說:“我如果不對的話,就讓老天厭棄我吧!” (《史記》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數月後,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孔子為次,其餘官員在後,招搖遊市而過。孔子對此事引以為恥,顏刻問有何恥辱,孔子感嘆:“我從未見過像愛好美色那樣愛好道德的人啊!” (《史記》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便離開衛國。

孔子到了宋國後,在大樹下和弟子習禮。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將大樹拔除。弟子打算儘速離去,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在鄭國時,與弟子失散,孔子獨自站立在郭東門。有人告知子貢,東門有人儀表像喪家之犬。弟子終把孔子尋回,並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中有《苛政猛於虎》一文,記載孔子和弟子路過泰山時,遇到一名身世悽慘的婦女的故事。當地虎患嚴重,可就是因為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親人寧願一直住在這裡,以至於後來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對著墳墓哭泣。全文以敘事來說理,深刻揭露了封建暴政對人民的殘害。後來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於虎”的成語,意思就是反動統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吳伐陳、楚救陳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隨即出發。陳、蔡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哀公十二年冬,孔鯉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顏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恆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季孫”,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前479年,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早早便立下了匡扶救世的理想,儘管一生顛沛流離,卻不改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