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心理學:什麼樣的人吃什麼樣的食物,食物也能決定一個孩子的性格

前段時間在一個寶媽群裡看到有一位寶媽說自己的孩子今年才剛剛3歲半,最近也不知道怎麼突然變得脾氣特別的大,對於長輩說的話全部都拒之門外,我行我素的做著一些他自己喜歡的事。

比如會保持長時間的看電視,像孩子之前也出現過這種長時間看電視的行為,但之前長輩的勸說孩子還能聽進去,最近是怎麼說都不行,非要等家長強行去將電視關掉才算解決這個問題。

在群內陸續有幾位寶媽也開始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並表示自己家的孩子似乎也有類似於這樣的狀況。由於我看到的時候,他們對這個問題都已經聊過大半了,所以也就沒有插嘴。

在看到一半的時候從事心理行業的一個姐妹問道:“你們的孩子除了脾氣大以外,在其他方面有表現出什麼異常嗎?”幾位寶媽都紛紛表示沒有,然後那個心理行業的姐妹繼續說:“那就很有可能是和孩子平時的飲食有關了。”

心理學:什麼樣的人吃什麼樣的食物,食物也能決定一個孩子的性格

食物也能夠決定一個孩子的性格

亞倫·赫希博士對於人們所選擇的食物與其性格的關係,進行了長達25之久的研究,結果他經過研究後發現,一個人的飲食偏好能夠很好的反映出他的性格特點來。

“食物性格”就是亞倫·赫希博士在他所著的書《你是哪種食物性格》中所提出的概念,他在書中對於“一個人的食物偏好能夠決定他的性格特點,且二者之間會相互影響”做出了強調。

在美國心理學家夏烏斯博士的書《飲食·犯罪·不正當行為》中,有這樣一則案例:少年傑利從小就表現得比較多動、難管,在他9歲的時候還曾經被管教過一段時間。

在11歲時,因為涉嫌犯罪而遭到法庭傳訊。在專家給出了控制糖的攝入後,傑利的性格出現明顯好轉。由此可以得知,如果適當的去對食物的組合進行調整,那麼對於其他性格的孩子也能夠起到一定程度的性格改變作用。

心理學:什麼樣的人吃什麼樣的食物,食物也能決定一個孩子的性格

不同的味道能夠帶來不同的性格

多巴胺能夠使我們體驗到快樂,讓我們的心情變好,在經過某些刺激後,會致使我們的大腦去分泌出這種物質。有研究發現,一些甜味兒的東西能夠強烈的刺激大腦去分泌多巴胺,長期吃甜食的人也會經常表現出樂觀積極的心態來。而且有研究發現,甜味和親社會行為之間也存在有聯繫。

與之相反的是,如果吃苦味食物的話,則不會刺激大腦去分泌多巴胺,喜歡吃苦味食物的人往往會表現得不那麼友善。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有相關心理學研究顯示,喜歡苦味食物的人要更加具有反社會傾向,他們更加的“冷酷”且更加“不願受人擺佈”。例如一些擁有冷靜果決性格的領導型的人他們會更喜歡喝不加糖的黑咖啡。

所以,我們如果想要知道一個孩子大概的性格,完全可以從他們所喜歡的食物味道中而得知,喜歡每一種不同味道的孩子都會表現出不同的性格來。例如,如果孩子喜歡吃辣,就會表現得為人熱情;喜歡吃鹹,就會表現得性格要比較外向;喜歡吃甜則是要現規定與積極樂觀。


心理學:什麼樣的人吃什麼樣的食物,食物也能決定一個孩子的性格

食物性格可能和地域文化有關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食品科學系的副教授約翰·海耶斯曾經指出,人們的飲食習慣會隨著主流文化的改變而改變,也就是說地域文化是影響人麼對於事物選擇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在我國就有能夠很好的得到驗證。

例如四川、重慶、湖南幾乎是無辣不歡,那些地方的人們就會更多的會表現出比較直爽的性格,而生長在上海的人們則會比較偏愛甜食,他們則會更多的表現出說話要比較謹慎,而且相較於其他地區的人也要比較精明。

所以,地域文化的不同導致我們對於食物的選擇會有區別,而食物的不同又會對我們的性格產生影響。根據海耶斯還有白恩斯所做的研究顯示,喜歡吃辣的人們,他們往往要更享受與被表揚、被認可,他們做事痛快果斷,同時脾氣也要更加的火爆。

心理學:什麼樣的人吃什麼樣的食物,食物也能決定一個孩子的性格

除了味道外,食物的性質、成分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

食物所能夠帶給人們的,不僅僅只是味道,還要其性質以及它所含有的營養成分。比如在對食物的大分類上,我們可以分為素食以及肉食,崇尚素食主義的人們要表現的比較內向,他們不善於與人交際。

而崇尚肉食主義的人們則是要更加的外向,他們就要更加的擅長於與他人的交際,這一點我們從孩子的行為上就能夠看得出來,但家長需要注意的是,要給孩子葷素搭配,注意營養均衡。

在臨床上有證明,那些喜歡吃油膩食物的人們,他們要更加容易發脾氣、產生憤怒還有焦慮。如果你的孩子沒有其他的異常,而是由於平時喜歡吃油膩食物而導致的這些狀況,那麼家長就可以注意對孩子的飲食進行調節,讓孩子多吃一點清淡的食物。

此外還有某些營養成分也同樣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影響,例如當孩子體內缺乏鈣還有鎂元素,則會表現的比較容易苦惱以及脾氣暴躁,所以對於孩子的脾氣暴躁,家長可以在孩子的食譜中增加一些富含這兩種營養元素的食物。

鈣、鎂元素會有助於傳到神經刺激,能夠讓神經得到足夠的鬆弛,這在膳食觀中叫做“類比推理的邏輯”,它所指的就是根據兩個或者兩類有部分相似屬性,從而推論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上也會相類似


心理學:什麼樣的人吃什麼樣的食物,食物也能決定一個孩子的性格


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過飲食來培養孩子的性格呢?

1、通過“菜食療法”來增強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喜好

所謂的“菜食療法”指的是通過選擇不同的食物來讓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

例如讓孩子多吃菜豆可以培養他們對於美術的興趣;多給孩子吃土豆會提高他們的推理能力;多吃青豆的話就會讓孩子變得比較輕率,而給孩子多吃洋白菜以及花菜就會致使他們的思維變得簡單。

在知道了這些後,家長就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培養孩子擁有一個好性格。例如孩子表現出性格不穩重的話,要避免給他們吃青豆,而如果孩子表現出脾氣粗暴,則要避免攝入洋白菜以及花菜。


心理學:什麼樣的人吃什麼樣的食物,食物也能決定一個孩子的性格


2、通過“模仿理論”來避免孩子出現偏食

父母的蔬果攝入量是最佳的預測孩子蔬果攝入量的指標。在一個家庭中往往會出現飲食、生活習慣相仿,健康或疾病狀況相似的情況。我們平時會認為的一些遺傳病也被證實其實是和生活習慣的關係要更大,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模仿理論”。

所以說,父母需要去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對於食物的攝入要進行合理的規劃,這對於孩子會有非常大的影響。有心理學家把飲食習慣相差較大的孩子進行兩兩配對進餐,長此以往後發現,如果孩子看到同伴吃的非常香,那麼他們也要更容易接受某種自己原本討厭的食物。

心理學:什麼樣的人吃什麼樣的食物,食物也能決定一個孩子的性格

3、運用“延遲享樂”來培養孩子的性格

如果當孩子看到放在眼前的食物時,他們會隨意拿起來就吃,還是會先吃自己不太喜歡的,把喜歡的食物留到最後吃呢?在心理學上講,將喜歡的食物留到最後來吃的被稱之為“後享樂主義”。

那些擁有“延遲享樂”這樣個性的孩子,在吃東西會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留到最後吃,雖然會有被人吃掉的可能發生,但即便如此還是選擇最後吃的原因是其對心中的滿足是無可比擬的。擁有這種性格的孩子,他們在做其他事上,也要更加的有耐心、有毅力,對於生活中的一些目標也會去積極的追求。

林清玄所說,“食物原是如此,人總是選著自己的喜好,這喜好往往與自己的性格和本質十分接近,所以從一個人的食物可以看出他的人格。”

所以,趁著孩子還小,作為家長的你,為了能夠讓孩子更好的發展,就先從食物來養成他們的性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