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雲計算的年終盤點:傳統IT自留地是如何被蠶食殆盡的?


雲計算的年終盤點:傳統IT自留地是如何被蠶食殆盡的?

曾幾何時,IBM、Oracle們是傳統IT的霸主,企業既受益於它,卻也受限於它。如今,傳統IT巨頭的日子江河日下,雲計算的大潮已全面襲來。短短數年間,IT領域緣何發生如此多的變化?

“天下苦IOE久矣”

全面雲計算時代到來前,一家企業信息化永遠擺脫不了的幾個名字是:IBM、Oracle、EMC、Intel……這些被稱為IOE們的大佬統治政企IT市場長達20年,其商業模式近乎類似於“商業稅”,以20年前的產品持續向企業收取售賣和服務費。這些服務的確給企業信息化帶來了技術上的便利,但也因其高昂的價格、趕不上業務變化的創新,成為了壓在企業身上的三座大山,想留不能留,想去去不掉。

雲計算的年終盤點:傳統IT自留地是如何被蠶食殆盡的?

天下苦IOE久矣,這是黎明前的黑暗。

變革來得並非毫無徵兆,當壟斷企業安於現狀,鉅變就已經在角落處暗自生長。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生前非常推崇一本名叫《創新者的窘境》的書,這本書講述了為什麼那些大企業、成熟企業對於新興市場視而不見,從而坐失良機甚至直接走向衰敗。IBM等巨頭們不可謂不是創新的先驅,不然他們的產品也不可能壟斷企業信息化的關鍵節點,但從壟斷的那一天起,註定了他們再也無法做出“破壞性創新”般的產品。

於是,“去IOE”的潮流自然萌發開始流行,天亮了。這些巨頭們也從此前的睡在金山上,全面啞火、失控,陷入了各種問題當中:

  • 2019年5月,甲骨文在中國開始了大範圍裁員,裁員的對象是開發人員,作為一家僅次於微軟的軟件開發企業,裁員研發大概率意味著敗走中國的開始;
  • 2019年10月,IBM發佈第三季度財報,連續5季度收入同比下滑,而在中國區的營收更是連續8年止不住下跌頹勢;
  • 在更早以前的2015年,EMC便已被戴爾以67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成為科技史上最大併購案;
  • 硬件芯片巨頭英特爾宣佈,2010年代最大、也是最為重要的轉變,就是從“以PC為中心”到“以數據為中心”轉型。

去IOE並不是簡單地喊個口號那麼簡單,企業對其的強依賴性有其歷史背景,傳統IT巨頭的落寞並不是因為其自身領域的競爭者,而是來自大門口的野蠻人。這個人的名字,叫雲計算。

“凡人飲水處,皆言云計算”

21世紀第一個十年,AWS率先推出雲計算服務,此後阿里巴巴、谷歌、微軟相繼也推出了各自的雲服務。IDC報告顯示,雲計算在全球IT基礎設施中佔比已經超過50%,雲計算超過傳統數據中心成為市場主導者。Gartner預計全球公有云服務市場在2020年預計將增長17%,達到2664億美元,

Gartner認為:“雲的採用已經成為主流。因此,與雲投資相關結果的期望也更高。下一代解決方案的採用是‘雲增強’解決方案,這意味著它們建立在雲平臺的優勢之上,以提供數字業務能力。”

雲計算的年終盤點:傳統IT自留地是如何被蠶食殆盡的?

幾年前,市場對雲計算還是小心謹慎,但才過了幾年,就颳起了企業全面上雲的風暴,傳統IT腹地被雲廠商不斷侵蝕。為什麼,雲計算這麼快能從少數人的抬頭看天發展到現在的“凡人飲水處,皆言云計算”?

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在於IT市場的中心正在向雲轉移:在硬件層面,雲廠商成為了創新引領者;在人才層面,硅谷海歸們的首選成了互聯網公司;在客戶方面,雲已經成了距離客戶、消費者最近的地方。

硬件升級,創新轉移

在傳統IT解決方案裡,企業不僅需要花費高昂的代價自建數據中心,還要為之匹配一支一支強大的IT團隊,來負責服務器、網絡、存儲等架構搭建和日常運維,這對初創企業而言是一個巨大的負擔,即便對大企業而言也同樣不是一件易事。

而在雲計算時代,企業僅僅只需選定一家雲廠商,剩下的事情就都由雲服務所集成的IT能力來解決。一個數據佐證了這一觀點:IDC公佈的《2019年第二季度中國X86服務器市場跟蹤報告》顯示,X86服務器 Q2出貨量大幅下滑。此前,由於價格便宜、兼容性好,X86服務器受到中小企業的青睞,出貨量一直持續攀升。但這次大幅下滑的出貨量,正是企業全面上雲趨勢的一大證據。

阿里巴巴、華為等企業,為提升雲服務的計算能力,在芯片、數據庫、操作系統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創新也在這裡頻頻發生。以阿里云為例,3年間推出了服務器液冷技術、全球最強AI芯片含光800等黑科技,還有將虛擬機性能做到極致的神龍雲服務器架構,不難看出這發生在數據庫、芯片等產業鏈上游的產品能力正變得越來越全棧化、性能化,節省了大量的計算資源。

八方來投,人才轉移

前不久,谷歌兩大創始人宣佈退居幕後,印度裔CEO Pichai上位。當時坊間曾有過一個討論,“為什麼硅谷公司的高管印度裔數量遠高於華裔?”,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中國有規模龐大的互聯網市場,也有體量巨大的互聯網企業,可以吸收接納這些硅谷英才。

此前,美國NBC報道了中國海歸回國創業導致美國人才流失的現象,而根據中國教育部公佈的數據,目前國外獲得學位的中國學生約有 80% 選擇回國,這一比例遠高於 2007 年的 33%,其中約有 15% 選擇投身於國內正在蓬勃發展的科技行業。

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給很多人才創造出了職業發展空間。並且與硅谷之間的薪酬差距也一直在不斷縮小,這一點在頂級企業當中體現得尤其明顯。目前,很多互聯網企業的工程師已經能夠拿到相當於美國工程師 70% 到 80% 的工資。這也是人才迴流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樣以阿里巴巴為例,作為中國互聯網的龍頭企業,阿里巴巴研發員工佔比高達半數,2019年的招聘崗位中也多以研發為主,近兩年研發投入的平均佔比達到了15.53%,在BAT中排在首位。而在阿里巴巴投入重金設立的達摩院,兩年時間已經匯聚了超過一千名高科人才,不少專家都是學術界久負盛名的大牛,2018年中在國際頂級技術賽事上獲得了近20項世界第一,同時落地了多項研究成果。

雲計算的年終盤點:傳統IT自留地是如何被蠶食殆盡的?

華為、騰訊等企業也不遑多讓,前者給應屆博士開出最高200萬年薪offer,後者優圖、玄武等多個實驗室網羅天下英才,可以說中國互聯網企業已經成了硅谷海歸、學術界高知人才的收割機。也得益於這些人才的貢獻,雲計算在計算資源與軟硬件能力方面持續提升,才能滿足企業日益迫切的上雲需求。

全面上雲,客戶轉移

IDC 發佈的《全球雲計算IT基礎設施市場預測報告》顯示:全球公有云加私有云的市場份額,在 2019 年將超過傳統數據中心,成市場主導者。這是全面上雲的拐點時刻。

業界口口相傳,推動企業上雲的第一動力是省成本,這話不假。但省成本並不是唯一動力,事實上,全面上雲並不是一個“Yes or No”的問題,而是“When and How”的問題。

在省成本方面,以業內通用的 TCO 標準(即總擁有成本)計算,用雲可比傳統 IT 節省一半以上的成本,穩定性有 10 倍以上提升,安全性更是提升 50 倍。

互聯網公司該上雲的基本已經上完了,傳統行業在考慮的,也不是要不要上雲,而是怎麼上雲,上哪家雲的問題。銀行業是傳統行業中對傳統IT依賴最深的行當之一,金融行業天然具備的多廠商、跨語言、安全性與數據掌控性等特性與要求,讓其IT架構做到了事實上的“不動如山”:並不是不想動,是真的很難動。

雲計算的年終盤點:傳統IT自留地是如何被蠶食殆盡的?

而在全面上雲時代,銀行業的業務場景與傳統IT時代相比大有不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銀行業也從依賴傳統IT轉向了擁抱雲計算。民生銀行在採用阿里雲的分佈式核心技術後,系統成本降低至原來的十分之一,每筆交易時間從 120毫秒縮短至50毫秒以內,每秒交易峰值從之前的7800筆上升至3萬筆。2019年9月,騰訊雲官方宣佈了金融級分佈式數據庫 TDSQL 在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正式落地,成為國內首個被銀行在傳統核心業務場景中使用的國產數據庫。

奔湧上雲的不止於銀行,還有主管部門的極力推動——銀監會要求到2020年,銀行業面向互聯網場景的重要信息系統,必須全部遷移至雲計算架構平臺,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於60%。

以四大行為首的傳統銀行的上雲標案被阿里、騰訊們瓜分殆盡,新興的互聯網銀行天然地全面擁抱了雲計算。可以說,從互聯網行業到以金融行業為代表的傳統行業,海量客戶已經開始全面倒向雲上。

未來的雲廠商長什麼樣?

未來的雲廠商會是什麼樣的?大抵可以看國內外的兩家雲計算標杆企業是如何做的,就能略知一二。

2018年的AWS re:Invent 大會上,亞馬遜宣佈將放棄使用 Oracle 。今年10月,AWS官方博客發文透露亞馬遜的消費者業務部已關閉最後的 Oracle 數據庫,遷移正式完成。作為一家市值一度破萬億美元的巨無霸企業,亞馬遜有足夠的體量和自信對Oracle說不。

在國內,阿里雲用了十年時間,做到了全球前三、亞洲第一的市場份額,佔據國內市場近半壁江山。其自主研發的飛天大規模操作系統,飛天系列平臺等在技術上佔領了制高點。此外,POLARDB、神龍雲服務器、盤古分佈式存儲系統等組成的自研方陣,已經為全面進軍傳統IT市場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為什麼一定要強調“自研”這個詞,而不是使用“開源”方案,這從另一個角度同樣可以看出阿里巴巴這家公司的技術抱負:有自研的能力,也有基於開源二次優化的能力,還有對外開源回饋社區的能力,自研+開源才是對立統一的技術建設方向。

傳統IT的自留地已經開始被雲廠商們逐漸蠶食。

為什麼亞馬遜和阿里巴巴能夠在各自的市場下做出領先的雲計算服務,這跟其業務模式同樣有著關聯性:電子商務的毛利偏低,但其峰谷間的業務規模數據量會有巨大落差,因此造成了計算能力的巨大富餘,這是其能順理成章進軍雲計算市場的動力。

如果要對未來的雲廠商做一個畫像,以AWS和阿里云為參照可以很容易得出三個共同點:

  • 首先,一定是跟自身業務強相關的。全球8大基礎設施硬件買家(微軟、谷歌、Facebook、蘋果、亞馬遜、阿里、騰訊、百度)中,有5家在做雲計算。2020年將不會出現新的超大規模公有云廠商,AWS、Azure、阿里雲、谷歌雲將瓜分75%的市場份額。
  • 其次,雲的規模一定是大體量的。2019年雙11,是阿里巴巴核心系統100%上雲的第一次雙11,2684億的成交額和5億用戶的參與量,全天處理870PB數據,這個概念堪稱恐怖。只有在具備如此大規模的業務量與複雜的業務場景下,才能更好地真正發揮雲的優勢。
  • 最後,是擁抱開源的。雖然在今年年初,以MongoDB為代表的多個開源軟件廠商與雲廠商之間關係惡化,但也正是今年下半年,MongoDB與阿里雲達成了合作關係,阿里雲也是國內第一家認可MongoDB新協議的雲廠商,雲計算未來終將與開源融合,不分彼此。

雲計算能夠誕生、發展到成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軟硬件技術的成熟,但云的發展史也清楚地證明了,軟硬件成熟並不是決定其成功與否的唯一因素。IBM因為錯失雲計算機遇而掉下神壇,Oracle在國內被阿里雲的數據庫打得難以招架,英特爾的擠牙膏式創新無法從自身找到新的突破點……

未來的雲計算市場,屬於那些資產雄厚、技術超群、擁抱開源的大廠,AWS仍舊獨佔鰲頭,但微軟Azure、阿里雲卻也來勢洶洶,未來,公有云市場很可能將與全球一樣,只剩下平臺型廠商和細分市場深耕型廠商。

21世紀下一個十年即將到來,雲計算未來發展如何,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