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歷史上真的有“武松”這個人物嗎?武松在哪裡?

1OO05達


有,在北宋時期的杭州市。下面是我的見解。

《水滸傳》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許多經典角色,有讓人欽佩的英雄好漢,也有讓人恨得牙癢癢的貪官汙吏。其中有一位好漢的故事可謂婦孺皆知,他就是打虎英雄武松了。武松武藝非凡,亦手空拳打死了一隻老虎,除了“武松打虎”這個事蹟外,還有“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單臂擒方臘”等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膾炙人口,讓人津津樂道,拍手稱快。


武松的行俠仗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故事也一直在社會中流傳。 武松打虎等故事都是出於小說《水滸傳》中,所以大家可能覺得武松這一人物形象是施耐庵杜撰出來的,現實生活中是沒有武松這一人物的。 其實不然,歷史上確實有武松其人,但無其事。

《浙江通志》、《杭州府志》、《臨安縣誌》等史籍中均記載了武松這個人。書中記載到:武松, 原系浪跡江湖的賣藝人,“貌奇偉,嘗使技於湧金門外”,“非盜也”。杭州知府高權非常欣賞武松,認為武松武藝高強,身強體壯,乃是少見的俠義壯士,於是邀請武松擔任知府督頭一職。武松感恩高知府的賞識之恩,不久就立功,又被高知府提升為提轄。成為了高知府的得力助手。但是好景不長,高知府一心想做個好官 做個清官,做個為百姓謀求更好生活的官。然而做好官容易得罪權貴,高權因得罪權貴而受奸人誣陷而罷官。武松也因此受到了牽連被趕出了官府,重新變成了一個無業遊民。

繼任知府是當朝太師蔡京的兒子,和蔡京一樣也是個貪官,魚肉百姓,是一個大奸臣。他仗著其父的權威,在杭州作威作福,橫行鄉里為非作歹,老百姓恨得牙癢癢,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蔡虎”。好打抱不平的俠士武松對這個“蔡虎”恨之入骨,決心拼上性命也要為民除害,殺掉這隻“蔡虎”。

於是武松便探察時機,身上懷著匕首,藏在蔡府附近,終於讓他等到了時機:他等到“蔡虎”前呼後擁回來的時候迅速衝上前去,猛刺數刀結束了這個大奸臣的性命。但武松自身也遭到了官兵們的蜂擁圍堵,最終因寡不敵眾被捕入獄,後來在獄中遭受重刑而死。 武松在獄中受刑而死,並沒有上梁山。


杭州老百姓“深感其德”,為了記念武松,將他葬在杭州北山街西泠橋畔, 面對著秀麗的西湖。後有人題碑曰“宋義士武松之墓”。 這是歷史上真實的武松,他雖然沒有小說中一般有許多英雄事蹟,只有除掉了“蔡虎”這一個,但就只這一件便可讓當時及後世的人們所敬重,這是直正的俠義之士。 後來施耐庵經過藝術加工,將他塑造成《水滸傳》中的武松形象。書中的武松得享天年,實在是一種符合老百姓心願的美好的藝術處理。


卡塔庫力


我想大家對於武松這個歷史人物的瞭解很多都是來自於《水滸傳》等書籍或者相關戲曲,在《水滸傳》裡面我們都知道武松的故事佔據了很大的篇幅來歌頌,包括“景陽岡打虎”、“供人頭武二郎設祭”、“武松醉打蔣門神”、“武松大鬧飛雲浦”、“張都監血濺鴛鴦樓”、“武松夜走蜈蚣嶺”等等,這些故事雖然精彩絕倫,讓人看了荷爾蒙爆棚。但是這些都是小說,小說是為了迎合觀眾所以難免加入了很多戲劇和誇張的成分在裡面。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武松到底存不存在呢?根據《西湖大觀》、《杭州府志》、《臨安縣誌》以及《浙江通志》等史料的記載歷史上武松確有其人,據史料記載武松在北宋時期的杭州知府擔任提轄一職(相當於現在一級警司,排長或連長)主要職責是掌管軍旅訓練教閱,督捕盜賊等。其實早年的武松原本是浪跡江湖的賣藝人,杭州知府高權有一次偶然遇到武松看到武松武藝高超,人才出眾便邀請他進入衙門充當都頭,後來被提升為提轄成為高權的得力助手。但是好景不長高權因為得罪當朝權貴被奸人陷害而被貶職,武松受到牽連被逐出衙門。而此時杭州知府的繼任者是當朝太師蔡京的兒子蔡鋆,而蔡鋆此人依靠其父親是當朝權貴在杭州當地欺壓百姓,無惡不作使得當地怨聲載道,當地百姓便送蔡鋆外號“蔡虎”。武松向來看不慣這種為非作歹的奸人,於是決心放手一搏無論什麼代價都要取蔡鋆人頭為民除害。有一天,武松事先準備好武器藏在身上,更換姓名進入蔡府,等看到蔡鋆之後便一個箭步衝到其面前向蔡鋆猛刺數刀,當場結束其性命。後來武松在蔡府大量士兵的包圍下鋃鐺入獄,在獄中遭到蔡府勢力的嚴刑拷打最終慘死獄中。而《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只是在真實的基礎上對武松的一些事列進行了藝術的昇華和渲染,目的是讓《水滸傳》更接近普通老百姓,更符合百姓們剷除貪官汙吏的美好心願。


小閆愛書影


一定沒有這個人物,因為施耐庵創作《水滸傳》時,事先畫了108幅人物畫圖,根據畫圖巧妙構思人物性格,又迎合當時人們的所想所向,安排故事情節,才有了這麼精彩的佳作。所以說根本沒有真實的武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