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巴頓為何坐著快沒油的吉普車去開會?為什麼縱容部下偷油?

白楊樹下談歷史


時任陸軍三星中將、美國第3集團軍司令巴頓在給夫人的信中寫道:“我只需那可惡的40萬加侖汽油,就能贏得這場該死的戰爭,現在阻止我的不是德國人,而是他們”!巴頓嘴裡的“他們”指的是誰們呢?一多半是英國人蒙哥馬利,一小半是自己的頂頭上司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因為他們把第3集團軍的任務從主攻變成了助攻。

(第3集團軍司令巴頓中將)

在1944年9月1日之前,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並沒有正式出現在歐洲大陸,而是坐鎮英國協調三軍行動,蒙哥馬利則以第12集團軍群總司令的身份,對所有美英地面部隊的作戰行動有監督和協調之權,這也是美英兩國軍方互相妥協的產物。當報紙上每天鋪天蓋地都是“蒙蒂的部隊”等新聞時,美國人終於忍無可忍了,馬歇爾致電艾森豪威爾:“陸軍部長和我以及所有的美國人都強烈的認為,現在是由最高統帥直接指揮美軍的時候了”!

於是艾森豪威爾過海到達法國,宣佈自9月1日起接管所有地面部隊的指揮權,而蒙哥馬利當然不想把到嘴的肥肉吐出來,這廝靈機一動,提出來一個讓美國人很難拒絕的計劃:取消原定沿阿登山脈南北兩側“兩路突擊”的計劃,代之以把盟軍四個集團軍、40個師全部投入東北方向,實施“一路突擊”的方案。這樣,北線戰役總指揮還是他蒙蒂,從而可以變相地繼續掌握絕大部分部隊指揮權。

(第21集團軍群總司令布萊德雷)

蒙哥馬利的理由是,這個方案可以迅速殲滅加萊地區的德軍殘部,奪取重要的安特衛普港和荷蘭南部,極大加快盟軍自英國向歐陸運輸物資的速度。同時還可以摧毀那些討厭的德軍導彈基地,順便建立盟軍自己的空軍基地,然後再揮師向東渡過萊茵河佔領魯爾工業區,進而深入德國腹地。這其實就是蒙哥馬利後面“市場--花園行動”的戰役藍本,反正貌似很有道理,艾森豪威爾一時也拿不出反駁的理由。

但是這將意味著南線的美軍主力放棄繼續前出齊格菲防線的計劃,要麼主力被調到北線接受蒙哥馬利的統一指揮(北線以英軍和加拿大軍為主),要麼就得削減物資供應優先滿足北線的作戰需要,因為在英倫三島的物資雖然堆積如山,可是諾曼底諸港口破壞嚴重,吞吐能力非常有限。以布萊德雷為首的美軍將領對此方案強烈反對,艾森豪威爾最後進行了折中處理,只把霍奇斯的美國第1集團軍撥給蒙哥馬利指揮,但同時也削減了其他美軍的物資供應。



(艾森豪威爾和蒙哥馬利)

第3集團軍司令巴頓對此憤怒不已,因為他的部隊將不得不因此停下來,他甚至要拉著布萊德雷(第21集團軍群總司令)一起辭職,以要挾艾森豪威爾改變決定,理智的布萊德利沒有答應。儘管艾森豪威爾沒有全部採納蒙哥馬利的意見,但後者仍然取得了大部分勝利:爭得了主攻地位,爭得了美軍第1集團軍的指揮權、爭得了地面部隊作戰協調權,唯一讓美軍將領稍感安慰的是:巴頓集團軍在被剝奪了大部分汽油的情況下,仍然被允許繼續東進,以策應北線的行動。

為了抬高蒙哥馬利的地位,同一天經過丘吉爾提名和英國女王批准,宣佈晉升蒙哥馬利為陸軍元帥,把一眾美軍將領氣得半死,布萊德雷大叫:“蒙哥馬利不過是個三流的將軍,別人打不贏的戰爭,他也打不贏,更不必說打得比別人更好了”!巴頓直言自己感到“噁心”,因為他相信當面德軍已經非常虛弱,只要讓他放手大幹,完全可以在10天內突破齊格菲防線殺進德國本土。

(巴頓在戰場上)

巴頓對著自己的集團軍群總司令大吼:“MD,布萊德,只要你給我40萬加侖石油,我就能在兩天內把你送到德國去”!而後者無奈地告訴他,從今以後分配給第3集團軍的汽油會很少,最後可能連一滴都沒有。果然,第二天巴頓只得到了32000加侖的汽油補給,這還不夠一個裝甲師一天的用量!向默茲河渡口推進的美軍第12軍只好停止前進:否則一旦德國人反撲,美國坦克就動彈不得了。

急性子的巴頓在日記裡破口大罵,同時寫道:“為了迎合蒙哥馬利的需要,大部分汽油都撥給了第1集團軍,結果我們手中一滴汽油都沒有了,要是我能偷一些汽油就好了”!腦袋一轉,說幹就幹,巴頓第二天就慫恿他的後勤處長馬勒上校去動員士兵們偷油,於是第3集團軍上下八仙過海開始了“偷油大戰”。有的部隊把送油給巴黎的車隊劫走,有的部隊去油料倉庫直接弄管子偷吸,更有甚者,還有部隊打著第1集團軍的旗號冒領汽油,總之無所不用其極。



巴頓則非常開心地縱容這樣的偷油行為,並且對偷油數量最多的官兵還給與“放假三天”的獎勵,他本人也是個戲精,為了親自弄一點汽油回來,他會駕駛僅有一點油的吉普車前往集團軍群司令部公幹,然後當著布萊德雷的面,要求司令部人員給他的座車加滿汽油。但是無論怎麼弄,跟整整一個機械化集團軍的消耗比起來,巴頓和手下偷來的油僅僅是滄海一粟,幾天後,第3集團軍只能就地轉入防禦。

對於二戰進程而言,這是一次致命的停頓,否則美軍可以在希特勒加固萊茵河防禦體系之前,一鼓作氣在南方突破齊格菲防線深入德國,德國人甚至都不會再有力量組織“阿登反擊戰”,戰爭局面在1944年底可能會大不相同。而隨著後來蒙哥馬利在北方的慘敗,美英盟軍不得不在冬天放棄進攻轉入休整,其結果是讓希特勒多活了好幾個月,根本原因在於美英兩軍的矛盾和蒙哥馬利的無能。

(巴頓晉升四星上將)


度度狼gg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的石油產量佔到了世界的一半以上,憑藉著巨大的能源優勢,美軍構建了十分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每當美軍到達一個新地方作戰的時候,美國的運輸部隊就會把源源不斷的物資運送到前線,來保障前線的美軍的彈藥充足。不過在諾曼底登陸後,後勤保障充足的美軍也遇到了能源問題。因為美軍的部隊推進速度過快,消耗的石油量過大,後勤部隊無法將足夠的石油提供給前線的美軍。

在石油量不足的情況下,大部分美軍部隊都減慢了進攻的節奏,唯獨巴頓的軍隊一直猛打猛衝,寧可將石油全部消耗光,也不願意停下來節省石油。巴頓是二戰時期的美軍中的“另類”,他打仗敢打敢拼,與其他美國軍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敢打敢拼的作風,巴頓的軍隊殲滅敵人的數量要高於其他美軍部隊,但是巴頓軍隊的戰死人數也比普通美軍部隊更多。

在石油最困難的時候,巴頓為了能夠節省每一滴石油,經常開著馬上馬沒油的車子去開會。當車子到達會議地點的時候,巴頓再從會議地點加上滿滿的一箱油回來。不過巴頓從會議地點騙來的石油,對於軍隊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為了能夠搞到更多的石油,巴頓也採用了一些坑蒙拐騙的手段。

巴頓讓手下去攔截其他軍隊的運油車,明目張膽的奪取石油。同時巴頓還讓手下去其他軍隊的油庫“偷”油,甚至還打著其他部隊的旗號,去軍需用品處領油。雖然巴頓的這些做法損害了友軍的利益,不過把這些石油給巴頓使用,要比放在其他將領手中更加的有用。因此美軍統帥部對於巴頓的行為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沒有真正追究過巴頓的責任。巴頓也沒有白拿這些石油,他的第三集團軍是美軍歐洲戰場上的主力,在諾曼登陸後立下了無數戰功。


軍武小咖


1944年8月25日,巴黎迎來了解放,正式宣告諾曼底戰役結束。盟軍經過2個多月的戰爭,消耗是巨大的,作為當時以高效、立體化後勤補給的美國也吃不消了,準備進行一段休整,建立後勤保障系統,儲備戰爭資源,養精蓄銳。

然而,戰局的發展太快,為了避免給對手以喘息之際,也為了能與蘇聯抗衡,美英兩國領導人一致贊同盟軍應儘快渡過塞納河,消滅納粹德國。但在制定作戰方案時,雙方的爭議卻很大,這讓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很為難。

蒙哥馬利的方案為什麼被優先考慮?

蒙哥馬利主張第21集團軍(以英軍為主,加上加拿大軍隊和部分美軍)向東北方向一路出擊,最終攻佔德國魯爾區;而布萊德雷清醒地認識到英國人要“貪天功為己有”,於是主張以美軍為主從南路進攻,與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形成兩路,合擊德國西部防線。

其實,蒙哥馬利這麼做也是可以理解的。自西西里島戰役開始,以巴頓為首的美軍實力大大彰顯,風頭已蓋過了苦戰2年的英軍;登陸法國,雖然他被任命為盟軍地面總司令並指揮英軍部隊參加作戰,但又被巴頓搶了風頭,沒有任何存在感。

眼看歐洲戰事進展順利,德軍成潰散之勢,英軍再不“有所作為”,就真成二流部隊了。於是,蒙哥馬利極力主張“一路突擊”的戰略,甚至不惜軟硬兼施的遊說和要挾,艾森豪威爾出於對大局的考慮,優先考慮蒙哥馬利的方案。

首先,英美兩國是“同宗同族”的關係,二戰爆發後,美國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援,同時也想利用英國來控制歐洲。自美軍主導的諾曼底登陸,在兵員、物資、裝備數量上遠遠的超過了英軍,並顯示出強大的軍事實力,確定了“老大”地位。

而昔日的列強英國自然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他們要爭取一次勝利,證明自己的實力,刷一下存在感。這對於美國來說影響不大,從平衡兩國關係的角度來說,提高英國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還是有必要的。

其次,根據情報得知,德國的“黑科技”V-2導彈即將問世,在當時來說是很難進行攔截的。這意味著英國本土將在其威脅這下,而那裡正是盟軍進攻歐洲的出發地和物資中轉站,一旦受到攻擊將遭受巨大損失,必須一路追擊,快速攻佔德國,解除威脅。

更重要的是,由於戰線太長,後勤補給遇到了極大的挑戰。尤其是汽油,以巴頓的第3集團軍為例,該部一天就需要45萬加侖汽油,但每天只能空運1.2萬加侖。如果再採用兩路進攻的模式,勢必增加補給的難度。

最後,艾森豪威爾採取折中的辦法,以蒙哥馬利的北路為主,並將美第1集團軍加強其實力,進攻德國魯爾區;而布萊德雷從南面對德國腹地進行攻擊。說白了還是讓美軍充當配角,這讓巴頓再次大罵:“在這場戰役中,美軍絕不能輸給英軍”。

這一次,巴頓想與蒙哥馬利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就沒有那麼順利了。

南路的美軍進攻由於不是重點,巴頓的第3集團軍下屬的4個軍被抽調了兩個軍去執行其他任務;法軍第2裝甲師還在巴黎享受著人們的掌聲和鮮花,沒有歸建。但好在其最精銳的3個裝甲師和4個機械化步兵師仍在他手中。

巴頓自信滿滿,帶領他的部下依舊快速突進。他們渡過馬恩河,馳騁在一覽無遺的平原上,讓第3集團軍官兵高興的是,沿途都是歡迎的人群和慶祝勝利的情景,看不到德軍的影子。他們就像驚弓之鳥,毫無抵抗能力。

此時德軍的防線已經崩潰,必須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快速推進。巴頓命令部隊搶佔各個重要的交通樞紐、渡口和橋樑,保證部隊能夠快速前進。在他看來,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勝利。然而,讓他十分生氣的是他的部隊沒油了,只得停下來。

原來,為巴頓運送物資的飛機,都被派去支援蒙哥馬利執行空降任務了,儘管盟軍總部採取了“紅球快車”行動,每天組織幾千輛民用卡車往返於諾曼底和前線之間運輸物資,但依然滿足不了部隊的消耗,尤其是汽油。

更可氣的是,艾森豪威爾雖然同意巴頓和布萊德雷主張的兩路進攻,但汽油等物資的優先權給了蒙哥馬利。同時還限定了第3集團軍的用油量,從而控制巴頓前進的速度,這種“吃裡扒外”的做法,自然招致美軍官兵的一片謾罵。

等待配給燃料再行動,不是巴頓的風格。

一是,為了節省油料,他把坦克、裝甲車裝上火車一路向東,給人的感覺不像在戰鬥,倒像是一場勝利大進軍。與此同時,他要求把汽油集中起來使用,保證部分坦克能夠繼續前進。

二是,縱容部下想辦法搞油。“有什麼樣的官,就有什麼樣的兵”,他的後勤處長沃勒爾.馬勒是美軍中一位傳奇式人物,他被譽為“整個歐洲戰區最會撈取物資的後勤處長”。有他在,第3集團軍往往獲得更多的“優惠”,有時竟比其他部隊多分得將近一倍的物資。

眼下他要絞盡腦汁,盡最大的努力搜刮汽油。主要是戰場上的繳獲,在部隊推進途中繳獲了幾十萬加侖的汽油。對於這些戰利品,馬勒既不造冊記錄,也不上報戰果,而是儘快地分發到各部隊手中,以解燃眉之急。

同時,在他的挑唆下,一些官兵冒充第1集團軍的人,去油庫冒領汽油,甚至一些士兵則乾脆到其他部隊去幹偷油的勾當,以致第1集團軍一段時間以來經常向總部彙報,油庫經常發生“失竊案”,而“嫌疑人”始終抓不到。

這些“出格”行為,巴頓自然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友軍的指責他既不否認也不贊同,對方往往是氣呼呼地來,又氣鼓鼓的回。而他為了引起別人的同情到處“哭窮”,經常坐著快沒有油的吉普車去開會,臨走時加滿他的油箱。

更有意思的是,第3集團軍繳獲了大批美酒,其中還有不少陳年好酒。這對喜歡開懷暢飲的美軍來說,是最具有誘惑力的。巴頓一面犒賞官兵,一面吩咐部隊給每一個為第3集團軍送油和物資的飛機員準備了一份“豐厚的”禮品。

這一方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空軍的飛行員們都爭先恐後的為巴頓的部隊運送物資。儘管這樣,仍不能徹底解決嚴重缺乏燃料的問題,第3集團軍的推進時斷時續,從而失去了大踏步前進、一舉擊潰德軍的良機。

而德軍則由此獲得了喘息的機會,迅速建立起有效的防禦體系。也難怪有人說到:艾森豪威爾擁有最優秀的將領和美國有史以來造就的最優秀的軍隊,但在決定時刻,卻不會使用他們。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巴頓》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巴頓將軍1944年8月1日前後,開始指揮美第3集團軍開始橫掃法國,由於在之前的戰鬥中,德軍的大量有生力量被消滅在了,諾曼底附近,法國境內的德軍已經是沒有什麼戰鬥力了,所以美軍以及英軍都開始迅猛進軍。
在諾曼底登陸後,經過苦戰,盟軍打破了德軍的封鎖,開始向法國內陸進軍,這一段時間盟軍開始高歌猛進。


盟軍已經全部完成摩托化,所謂的步兵師其實就是摩托化步兵師。

美軍和英軍都已經基本上實現了陸軍的摩托化,部隊中的車輛多,這樣的好處就是機動速度快,但是問題就是對於油料的需求量非常大,當時美軍一個師每天消耗的物資大約有500-700噸,其中大部分是油料。而當時盟軍在法國並沒有一個特別大的港口,瑟堡雖然被攻克,但是港口設施已經被德軍破壞的很嚴重,一時半會無法正常使用了,所以盟軍現在向前推進最大的問題就是後勤補給問題。

當時,美軍和英軍之間對於主攻方向是存在爭論的,以蒙哥馬利為代表的英軍將領主張一路突擊,就是重點放在北路就是沿著西歐的海岸tu線從北德進入德國,這個計劃的好處是,可以充分利用西歐國家的港口,但是就是西歐國家的道路條件並不優良,水網密集,而美軍將領是主張的中路突破,就是直奔德法邊境,這樣的距離最近,但是由於法國的鐵路網在之前被美英空軍破壞,所以補給就是一個大問題,但是當時巴頓已經開始一路狂飆,向著德法邊境的齊格飛防線衝過去。
巴頓將軍是二戰中美軍將領中,極具個人魅力,而且經過電影巴頓將軍的渲染,巴頓在中國也是擁有眾多的粉絲,象亮劍裡邊丁偉的原型鍾偉,有些老人都說怎麼跟巴頓似的。

由於缺乏鐵路運輸,盟軍的運輸全部依賴汽車,美國人組成了紅球快車,就是把汽車當火車用,這樣是組成了一條還算能滿足前線需要的運輸線,但是當戰線繼續向前推進的時候,紅球快車自己就跟不上了。一方面是油料的消耗巨大,還有就是把這些卡車使得太狠了,就算是美國的10輪大卡也經不住這麼使。在這種情況下,盟軍就必須要確定一個優先地供應方向。但是其他方向也是要齊頭並進,相互掩護自己的側翼。

不過,德國人在荷蘭海牙附近向英國發射的V2導彈,加重了英軍北路方向的重要性,按照電影巴頓將軍中的說法,就是德國人每天在倫敦殺死的市民,比戰場上的士兵都多,這些發射場都在蒙哥馬利的區裡邊。這種情況下,在運力不足的情況下,只好削減巴頓的供應量,不過在一段時間內,巴頓的第3集團軍還是一路高歌猛進,這是因為巴頓繳獲了大量德國的燃料,這些繳獲的燃料支持巴頓能夠繼續向前,但是繳獲的燃料也有用完的一天,而巴頓的命令是繼續向前,用掉最後一滴汽油,然後再開步走。
巴頓坐著吉普車到處視察部隊。

而人能走,但是坦克可就沒有這麼方便了,於是,巴頓也就默許了手下的士兵進行各種搞汽油的辦法,無外乎是坑蒙拐騙偷之類的手段,而且不只是汽油其他的一切,包括土豆什麼也淨是從法國的農民那裡去弄,一時間巴頓的第3集團軍成為了一支聲名狼藉的部隊,但是偷來的物資還是不夠,當1944年的冬天到來的時候,巴頓的第3集團軍也是停下了進軍的步伐。不過這個時候,他們已經是達到了原計劃登陸後一年才能達到的戰線,而他們只用了100天不到。


紅色手電筒


二戰時的美軍已經是一支機械化部隊了,軍事行動嚴重依賴於燃油供應,如果美軍想發動任何一場進攻行動的話,那麼油料供應保障是優先,最為優先的事兒,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來說,由於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諾曼底登陸以後,美軍一時半會沒有控制重要的港口,可以保證大規模的吞吐量。即便當時控制了一些港口,但是也由於德軍破壞等原因,卸載能力非常的有限。

當時西線的盟軍面臨著巨大的物資供應壓力。為了保證主攻方向上的作戰行動順利,只能壓縮次要方向上的物資供應。當巴頓上任成為第3集團軍司令的時候,所領受的任務就是在擔任次要方向的行動,自然沒有物資的優先權。他當然不幹了,想自行其是,那麼解決物資供應是一個重點,只能想盡辦法去這麼幹了,自己開著沒油的車去加油,只是做一個表率作用,多加了一箱油不解決什麼問題,卻可以讓自己的部下知道連總司令都去偷油了,不能再閒著了,這是一個必要的行為。


麥田軍事觀察


不適他縱容部下偷油,軍費緊張大家都知道,與其等待撥款不如直接變現來的容易,你懂得兄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