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巴顿为何坐着快没油的吉普车去开会?为什么纵容部下偷油?

白杨树下谈历史


时任陆军三星中将、美国第3集团军司令巴顿在给夫人的信中写道:“我只需那可恶的40万加仑汽油,就能赢得这场该死的战争,现在阻止我的不是德国人,而是他们”!巴顿嘴里的“他们”指的是谁们呢?一多半是英国人蒙哥马利,一小半是自己的顶头上司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因为他们把第3集团军的任务从主攻变成了助攻。

(第3集团军司令巴顿中将)

在1944年9月1日之前,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并没有正式出现在欧洲大陆,而是坐镇英国协调三军行动,蒙哥马利则以第12集团军群总司令的身份,对所有美英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有监督和协调之权,这也是美英两国军方互相妥协的产物。当报纸上每天铺天盖地都是“蒙蒂的部队”等新闻时,美国人终于忍无可忍了,马歇尔致电艾森豪威尔:“陆军部长和我以及所有的美国人都强烈的认为,现在是由最高统帅直接指挥美军的时候了”!

于是艾森豪威尔过海到达法国,宣布自9月1日起接管所有地面部队的指挥权,而蒙哥马利当然不想把到嘴的肥肉吐出来,这厮灵机一动,提出来一个让美国人很难拒绝的计划:取消原定沿阿登山脉南北两侧“两路突击”的计划,代之以把盟军四个集团军、40个师全部投入东北方向,实施“一路突击”的方案。这样,北线战役总指挥还是他蒙蒂,从而可以变相地继续掌握绝大部分部队指挥权。

(第21集团军群总司令布莱德雷)

蒙哥马利的理由是,这个方案可以迅速歼灭加莱地区的德军残部,夺取重要的安特卫普港和荷兰南部,极大加快盟军自英国向欧陆运输物资的速度。同时还可以摧毁那些讨厌的德军导弹基地,顺便建立盟军自己的空军基地,然后再挥师向东渡过莱茵河占领鲁尔工业区,进而深入德国腹地。这其实就是蒙哥马利后面“市场--花园行动”的战役蓝本,反正貌似很有道理,艾森豪威尔一时也拿不出反驳的理由。

但是这将意味着南线的美军主力放弃继续前出齐格菲防线的计划,要么主力被调到北线接受蒙哥马利的统一指挥(北线以英军和加拿大军为主),要么就得削减物资供应优先满足北线的作战需要,因为在英伦三岛的物资虽然堆积如山,可是诺曼底诸港口破坏严重,吞吐能力非常有限。以布莱德雷为首的美军将领对此方案强烈反对,艾森豪威尔最后进行了折中处理,只把霍奇斯的美国第1集团军拨给蒙哥马利指挥,但同时也削减了其他美军的物资供应。



(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

第3集团军司令巴顿对此愤怒不已,因为他的部队将不得不因此停下来,他甚至要拉着布莱德雷(第21集团军群总司令)一起辞职,以要挟艾森豪威尔改变决定,理智的布莱德利没有答应。尽管艾森豪威尔没有全部采纳蒙哥马利的意见,但后者仍然取得了大部分胜利:争得了主攻地位,争得了美军第1集团军的指挥权、争得了地面部队作战协调权,唯一让美军将领稍感安慰的是:巴顿集团军在被剥夺了大部分汽油的情况下,仍然被允许继续东进,以策应北线的行动。

为了抬高蒙哥马利的地位,同一天经过丘吉尔提名和英国女王批准,宣布晋升蒙哥马利为陆军元帅,把一众美军将领气得半死,布莱德雷大叫:“蒙哥马利不过是个三流的将军,别人打不赢的战争,他也打不赢,更不必说打得比别人更好了”!巴顿直言自己感到“恶心”,因为他相信当面德军已经非常虚弱,只要让他放手大干,完全可以在10天内突破齐格菲防线杀进德国本土。

(巴顿在战场上)

巴顿对着自己的集团军群总司令大吼:“MD,布莱德,只要你给我40万加仑石油,我就能在两天内把你送到德国去”!而后者无奈地告诉他,从今以后分配给第3集团军的汽油会很少,最后可能连一滴都没有。果然,第二天巴顿只得到了32000加仑的汽油补给,这还不够一个装甲师一天的用量!向默兹河渡口推进的美军第12军只好停止前进:否则一旦德国人反扑,美国坦克就动弹不得了。

急性子的巴顿在日记里破口大骂,同时写道:“为了迎合蒙哥马利的需要,大部分汽油都拨给了第1集团军,结果我们手中一滴汽油都没有了,要是我能偷一些汽油就好了”!脑袋一转,说干就干,巴顿第二天就怂恿他的后勤处长马勒上校去动员士兵们偷油,于是第3集团军上下八仙过海开始了“偷油大战”。有的部队把送油给巴黎的车队劫走,有的部队去油料仓库直接弄管子偷吸,更有甚者,还有部队打着第1集团军的旗号冒领汽油,总之无所不用其极。



巴顿则非常开心地纵容这样的偷油行为,并且对偷油数量最多的官兵还给与“放假三天”的奖励,他本人也是个戏精,为了亲自弄一点汽油回来,他会驾驶仅有一点油的吉普车前往集团军群司令部公干,然后当着布莱德雷的面,要求司令部人员给他的座车加满汽油。但是无论怎么弄,跟整整一个机械化集团军的消耗比起来,巴顿和手下偷来的油仅仅是沧海一粟,几天后,第3集团军只能就地转入防御。

对于二战进程而言,这是一次致命的停顿,否则美军可以在希特勒加固莱茵河防御体系之前,一鼓作气在南方突破齐格菲防线深入德国,德国人甚至都不会再有力量组织“阿登反击战”,战争局面在1944年底可能会大不相同。而随着后来蒙哥马利在北方的惨败,美英盟军不得不在冬天放弃进攻转入休整,其结果是让希特勒多活了好几个月,根本原因在于美英两军的矛盾和蒙哥马利的无能。

(巴顿晋升四星上将)


度度狼gg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石油产量占到了世界的一半以上,凭借着巨大的能源优势,美军构建了十分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每当美军到达一个新地方作战的时候,美国的运输部队就会把源源不断的物资运送到前线,来保障前线的美军的弹药充足。不过在诺曼底登陆后,后勤保障充足的美军也遇到了能源问题。因为美军的部队推进速度过快,消耗的石油量过大,后勤部队无法将足够的石油提供给前线的美军。

在石油量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美军部队都减慢了进攻的节奏,唯独巴顿的军队一直猛打猛冲,宁可将石油全部消耗光,也不愿意停下来节省石油。巴顿是二战时期的美军中的“另类”,他打仗敢打敢拼,与其他美国军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敢打敢拼的作风,巴顿的军队歼灭敌人的数量要高于其他美军部队,但是巴顿军队的战死人数也比普通美军部队更多。

在石油最困难的时候,巴顿为了能够节省每一滴石油,经常开着马上马没油的车子去开会。当车子到达会议地点的时候,巴顿再从会议地点加上满满的一箱油回来。不过巴顿从会议地点骗来的石油,对于军队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为了能够搞到更多的石油,巴顿也采用了一些坑蒙拐骗的手段。

巴顿让手下去拦截其他军队的运油车,明目张胆的夺取石油。同时巴顿还让手下去其他军队的油库“偷”油,甚至还打着其他部队的旗号,去军需用品处领油。虽然巴顿的这些做法损害了友军的利益,不过把这些石油给巴顿使用,要比放在其他将领手中更加的有用。因此美军统帅部对于巴顿的行为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真正追究过巴顿的责任。巴顿也没有白拿这些石油,他的第三集团军是美军欧洲战场上的主力,在诺曼登陆后立下了无数战功。


军武小咖


1944年8月25日,巴黎迎来了解放,正式宣告诺曼底战役结束。盟军经过2个多月的战争,消耗是巨大的,作为当时以高效、立体化后勤补给的美国也吃不消了,准备进行一段休整,建立后勤保障系统,储备战争资源,养精蓄锐。

然而,战局的发展太快,为了避免给对手以喘息之际,也为了能与苏联抗衡,美英两国领导人一致赞同盟军应尽快渡过塞纳河,消灭纳粹德国。但在制定作战方案时,双方的争议却很大,这让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很为难。

蒙哥马利的方案为什么被优先考虑?

蒙哥马利主张第21集团军(以英军为主,加上加拿大军队和部分美军)向东北方向一路出击,最终攻占德国鲁尔区;而布莱德雷清醒地认识到英国人要“贪天功为己有”,于是主张以美军为主从南路进攻,与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形成两路,合击德国西部防线。

其实,蒙哥马利这么做也是可以理解的。自西西里岛战役开始,以巴顿为首的美军实力大大彰显,风头已盖过了苦战2年的英军;登陆法国,虽然他被任命为盟军地面总司令并指挥英军部队参加作战,但又被巴顿抢了风头,没有任何存在感。

眼看欧洲战事进展顺利,德军成溃散之势,英军再不“有所作为”,就真成二流部队了。于是,蒙哥马利极力主张“一路突击”的战略,甚至不惜软硬兼施的游说和要挟,艾森豪威尔出于对大局的考虑,优先考虑蒙哥马利的方案。

首先,英美两国是“同宗同族”的关系,二战爆发后,美国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援,同时也想利用英国来控制欧洲。自美军主导的诺曼底登陆,在兵员、物资、装备数量上远远的超过了英军,并显示出强大的军事实力,确定了“老大”地位。

而昔日的列强英国自然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他们要争取一次胜利,证明自己的实力,刷一下存在感。这对于美国来说影响不大,从平衡两国关系的角度来说,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还是有必要的。

其次,根据情报得知,德国的“黑科技”V-2导弹即将问世,在当时来说是很难进行拦截的。这意味着英国本土将在其威胁这下,而那里正是盟军进攻欧洲的出发地和物资中转站,一旦受到攻击将遭受巨大损失,必须一路追击,快速攻占德国,解除威胁。

更重要的是,由于战线太长,后勤补给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汽油,以巴顿的第3集团军为例,该部一天就需要45万加仑汽油,但每天只能空运1.2万加仑。如果再采用两路进攻的模式,势必增加补给的难度。

最后,艾森豪威尔采取折中的办法,以蒙哥马利的北路为主,并将美第1集团军加强其实力,进攻德国鲁尔区;而布莱德雷从南面对德国腹地进行攻击。说白了还是让美军充当配角,这让巴顿再次大骂:“在这场战役中,美军绝不能输给英军”。

这一次,巴顿想与蒙哥马利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就没有那么顺利了。

南路的美军进攻由于不是重点,巴顿的第3集团军下属的4个军被抽调了两个军去执行其他任务;法军第2装甲师还在巴黎享受着人们的掌声和鲜花,没有归建。但好在其最精锐的3个装甲师和4个机械化步兵师仍在他手中。

巴顿自信满满,带领他的部下依旧快速突进。他们渡过马恩河,驰骋在一览无遗的平原上,让第3集团军官兵高兴的是,沿途都是欢迎的人群和庆祝胜利的情景,看不到德军的影子。他们就像惊弓之鸟,毫无抵抗能力。

此时德军的防线已经崩溃,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快速推进。巴顿命令部队抢占各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渡口和桥梁,保证部队能够快速前进。在他看来,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然而,让他十分生气的是他的部队没油了,只得停下来。

原来,为巴顿运送物资的飞机,都被派去支援蒙哥马利执行空降任务了,尽管盟军总部采取了“红球快车”行动,每天组织几千辆民用卡车往返于诺曼底和前线之间运输物资,但依然满足不了部队的消耗,尤其是汽油。

更可气的是,艾森豪威尔虽然同意巴顿和布莱德雷主张的两路进攻,但汽油等物资的优先权给了蒙哥马利。同时还限定了第3集团军的用油量,从而控制巴顿前进的速度,这种“吃里扒外”的做法,自然招致美军官兵的一片谩骂。

等待配给燃料再行动,不是巴顿的风格。

一是,为了节省油料,他把坦克、装甲车装上火车一路向东,给人的感觉不像在战斗,倒像是一场胜利大进军。与此同时,他要求把汽油集中起来使用,保证部分坦克能够继续前进。

二是,纵容部下想办法搞油。“有什么样的官,就有什么样的兵”,他的后勤处长沃勒尔.马勒是美军中一位传奇式人物,他被誉为“整个欧洲战区最会捞取物资的后勤处长”。有他在,第3集团军往往获得更多的“优惠”,有时竟比其他部队多分得将近一倍的物资。

眼下他要绞尽脑汁,尽最大的努力搜刮汽油。主要是战场上的缴获,在部队推进途中缴获了几十万加仑的汽油。对于这些战利品,马勒既不造册记录,也不上报战果,而是尽快地分发到各部队手中,以解燃眉之急。

同时,在他的挑唆下,一些官兵冒充第1集团军的人,去油库冒领汽油,甚至一些士兵则干脆到其他部队去干偷油的勾当,以致第1集团军一段时间以来经常向总部汇报,油库经常发生“失窃案”,而“嫌疑人”始终抓不到。

这些“出格”行为,巴顿自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友军的指责他既不否认也不赞同,对方往往是气呼呼地来,又气鼓鼓的回。而他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到处“哭穷”,经常坐着快没有油的吉普车去开会,临走时加满他的油箱。

更有意思的是,第3集团军缴获了大批美酒,其中还有不少陈年好酒。这对喜欢开怀畅饮的美军来说,是最具有诱惑力的。巴顿一面犒赏官兵,一面吩咐部队给每一个为第3集团军送油和物资的飞机员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礼品。

这一方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空军的飞行员们都争先恐后的为巴顿的部队运送物资。尽管这样,仍不能彻底解决严重缺乏燃料的问题,第3集团军的推进时断时续,从而失去了大踏步前进、一举击溃德军的良机。

而德军则由此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迅速建立起有效的防御体系。也难怪有人说到:艾森豪威尔拥有最优秀的将领和美国有史以来造就的最优秀的军队,但在决定时刻,却不会使用他们。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顿》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巴顿将军1944年8月1日前后,开始指挥美第3集团军开始横扫法国,由于在之前的战斗中,德军的大量有生力量被消灭在了,诺曼底附近,法国境内的德军已经是没有什么战斗力了,所以美军以及英军都开始迅猛进军。
在诺曼底登陆后,经过苦战,盟军打破了德军的封锁,开始向法国内陆进军,这一段时间盟军开始高歌猛进。


盟军已经全部完成摩托化,所谓的步兵师其实就是摩托化步兵师。

美军和英军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陆军的摩托化,部队中的车辆多,这样的好处就是机动速度快,但是问题就是对于油料的需求量非常大,当时美军一个师每天消耗的物资大约有500-700吨,其中大部分是油料。而当时盟军在法国并没有一个特别大的港口,瑟堡虽然被攻克,但是港口设施已经被德军破坏的很严重,一时半会无法正常使用了,所以盟军现在向前推进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补给问题。

当时,美军和英军之间对于主攻方向是存在争论的,以蒙哥马利为代表的英军将领主张一路突击,就是重点放在北路就是沿着西欧的海岸tu线从北德进入德国,这个计划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西欧国家的港口,但是就是西欧国家的道路条件并不优良,水网密集,而美军将领是主张的中路突破,就是直奔德法边境,这样的距离最近,但是由于法国的铁路网在之前被美英空军破坏,所以补给就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当时巴顿已经开始一路狂飙,向着德法边境的齐格飞防线冲过去。
巴顿将军是二战中美军将领中,极具个人魅力,而且经过电影巴顿将军的渲染,巴顿在中国也是拥有众多的粉丝,象亮剑里边丁伟的原型钟伟,有些老人都说怎么跟巴顿似的。

由于缺乏铁路运输,盟军的运输全部依赖汽车,美国人组成了红球快车,就是把汽车当火车用,这样是组成了一条还算能满足前线需要的运输线,但是当战线继续向前推进的时候,红球快车自己就跟不上了。一方面是油料的消耗巨大,还有就是把这些卡车使得太狠了,就算是美国的10轮大卡也经不住这么使。在这种情况下,盟军就必须要确定一个优先地供应方向。但是其他方向也是要齐头并进,相互掩护自己的侧翼。

不过,德国人在荷兰海牙附近向英国发射的V2导弹,加重了英军北路方向的重要性,按照电影巴顿将军中的说法,就是德国人每天在伦敦杀死的市民,比战场上的士兵都多,这些发射场都在蒙哥马利的区里边。这种情况下,在运力不足的情况下,只好削减巴顿的供应量,不过在一段时间内,巴顿的第3集团军还是一路高歌猛进,这是因为巴顿缴获了大量德国的燃料,这些缴获的燃料支持巴顿能够继续向前,但是缴获的燃料也有用完的一天,而巴顿的命令是继续向前,用掉最后一滴汽油,然后再开步走。
巴顿坐着吉普车到处视察部队。

而人能走,但是坦克可就没有这么方便了,于是,巴顿也就默许了手下的士兵进行各种搞汽油的办法,无外乎是坑蒙拐骗偷之类的手段,而且不只是汽油其他的一切,包括土豆什么也净是从法国的农民那里去弄,一时间巴顿的第3集团军成为了一支声名狼藉的部队,但是偷来的物资还是不够,当1944年的冬天到来的时候,巴顿的第3集团军也是停下了进军的步伐。不过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是达到了原计划登陆后一年才能达到的战线,而他们只用了100天不到。


红色手电筒


二战时的美军已经是一支机械化部队了,军事行动严重依赖于燃油供应,如果美军想发动任何一场进攻行动的话,那么油料供应保障是优先,最为优先的事儿,但是在当时的情况来说,由于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诺曼底登陆以后,美军一时半会没有控制重要的港口,可以保证大规模的吞吐量。即便当时控制了一些港口,但是也由于德军破坏等原因,卸载能力非常的有限。

当时西线的盟军面临着巨大的物资供应压力。为了保证主攻方向上的作战行动顺利,只能压缩次要方向上的物资供应。当巴顿上任成为第3集团军司令的时候,所领受的任务就是在担任次要方向的行动,自然没有物资的优先权。他当然不干了,想自行其是,那么解决物资供应是一个重点,只能想尽办法去这么干了,自己开着没油的车去加油,只是做一个表率作用,多加了一箱油不解决什么问题,却可以让自己的部下知道连总司令都去偷油了,不能再闲着了,这是一个必要的行为。


麦田军事观察


不适他纵容部下偷油,军费紧张大家都知道,与其等待拨款不如直接变现来的容易,你懂得兄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