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中医馆如何体验被资本“翻牌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医馆的地方就有恩怨。

开了家医馆,创始人的情怀都是等量的,只是这种情怀都须面对现实,门诊预约是否正常?复诊率是否可观?会员数量是否良性增长?新产品是否被认同?

到年底盘点时,几家欢乐几家愁。吸引外部资本和合伙人,听起来貌似花好月圆。

有的医馆几经周折,得到资本的青睐。终于到我了,有种被翻牌子的感觉。

然而,反转的故事刚刚开始。

01 我们拿什么来融资

目前中医馆运营的领域里,不少医馆有两个难言之隐:

1,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吸引优秀的医生和营销人才。

2,创始人的精力被内部管理羁绊,而留给外部机会的时间不多了。

这两个痛点的背后还藏着一个真相:

医馆的运营成本捉襟见肘,难以适应新的项目需求了。

于是,融资成为大家梦寐的出路。尽管资本寒冬的呼声此起彼伏,但大健康产业的种种利好,仍然让这个行业有着风姿绰约的魅力。

新的问题来了,作为医馆创始人,你的融资段位修炼到了哪里?

常规上,我们理解医馆融资,就是我的医馆大概有多少估值,本轮融资可以释放多少股份。这是表象,而本质被大家所忽略:资本的进入必须对应管理上的升级,才能达成多赢的局面和跟投的可能。

很多人说,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然而,我们遇到了钱不能轻易解决的难题。我们先来复盘自己的认知,回看自己的短板:

第一,容易混淆角色

中小医馆的创始人大多有一个共性,既是股东也是管理者。两者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容易被忽略,核心在于运营信息的对等与知情。把股东利益摆在什么位置,两者的利益如何权衡,都是棘手问题。

第二,缺乏信托理念

所谓信托,字面意思是信用委托,达成一项信托,构成法律行为所履行的流程就是信托行为。医馆创始人若深刻认识到信托的责任和义务,就会避免一些利益冲突。简单说来,就是医馆管理层要为投资者(股东)负责。

观念的认知达成共识后,我们会面对含羞草一样的老话题:“画饼”可不可耻?

作为一个创业者,“画饼”其实是一项基本技能。把”画饼”折腾成忽悠色彩的,多半是初心不纯。“画饼”是战术,“把饼做大”则是战略。融资的过程其实都是在销售未来的一个预期,这是融资的原点。

我们从中得到一个常识:要想得到融资,首先得撸起袖子把业务做大。

从我们计划融资的第一天,核心不是以后如何分钱的问题,而是寻求和自己价值观接近的投资人,若能志同道合最佳。
医联管家对全国多家医馆取样调查,发现一个有投资潜质的医馆,投资人基本有“三看”:

看趋势(风口);

看带头“大哥”和团队;

看产品(服务)。

支撑这“三看”的,是医馆创始人长久以来积累的融资观。而一个准备接纳资本的医馆创业者,也要有“三思”:

评估对方是否对医馆的潜质和风险有足够的了解;

反思自己是不是仅仅为了缓解燃眉之急;

思考双方对利益的诉求以及对不可预知的坚守。

最终,我们都会回归到医馆的业务能力和管理层面,这才是吸引外部资本的第一张底牌。嘚吧半天,如果没饼可分,所有的愿景都会是泡影。

中医馆如何体验被资本“翻牌子”

02 医馆融资的四个层次

经医联管家研究,在我国当前的中医馆业态中,医馆融资对应着四个自然发展的时间轴:

1,小富即安期。

这种医馆多是存在于三四线城市的传统型医馆,或是一二线城市的初创型中小医馆,基本属于小家小业、不温不火的形态,部分医馆能吃透周边三公里的客情,享受着熟人社会的红利。他们对于融资的需求不算强烈,但一旦有了竞争者和收购者,他们就意识到资本的重要。

2,单品镇店期

如果小富即安不能满足他的事业心,想扩大经营,辐射更广的地域和用户群。他们一般选择一个单品切入,或是传承的秘方,或是与技术成果转化方合作,在某个单一病种或养生小领域发力,靠口碑或营销形成一个爆品。这个时期的推广需求增加,融资也变的迫切。

3,平台整合期

有了一定行业积累和用户群后,从小馆走向大馆,从单店走连锁店,系统化管理和品牌形象随之而来,他们需要一个可以借力的资源型平台,或是一个可以背书的智库型组织,来提升自我的格局,成就一个小生态。这个时期,融资或金融担保成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4,资本加持期

当医馆做到一定规模,基本都会纵深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通,从服务到产品都会涉足,形成具有一定产业话语权的医馆品牌。到了这个段位,即使不刷存在感,也会有相关投资机构注意到你,彼此通过资本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价值共享的可能性时刻存在。

03 资本寒冬和融资神话是孪生体

在前面的两个环节,我们对医馆融资有了初步的认知:融资不是倒腾点钱度难关,我们即将面对的每一个新股东(合伙人)尤其是专业机构投资人,他们在乎的核心诉求在于,你的医馆业务风险和回报之间存在的最大公约数。

理想型的医馆创始人有两个过人之处,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带领一帮“兄弟”建立价值感并创富的故事。我们会兴高采烈地说到高估值,但高估值是在透支未来的信用,这部分信用是会被收回的。 同时,大部分投资人都是相对理性的,就像我们也会把“资本都是逐利的”挂在嘴边。

因此,在医联管家看来,一个医馆创始人,不能为了融资单纯讲未来的生态,面对医馆当下的业务真相才算正事。在这个自然发酵的过程中,借助专业的团队,充分了解投资人的诉求,从而建立彼此的信任和和融资的可能。

回到医馆的内部管理,所有可以落槌的融资,最后都要靠内部管理来消化和转化。因此,单纯把医馆融资当成拉上一笔钱是非常浅薄的。正如一个医馆老板引入高管或专家,最初打感情牌管用,但过了一个周期后,能让这种同盟关系持续发展的,还是要靠成熟的、系统化的流程管理体制和激励体系来支撑。

晨兴资本刘芹曾对此话题有过分享,他提到,“商业的利他是最终极的利己。商品社会的核心是交换,交换的核心是把别人要的东西给他。从商业模式上,是利于消费者;从公司管理上,是利于你的管理层和员工;从公司治理结构上,就是利于股东。”

因此,医联管家依靠从对大健康产业、中医药行业、医馆领域等不同维度的理解,认为资本寒冬和融资神话是孪生体。只要你的医馆服务足够扎实,产品足够好,资本寒冬于你而言就无伤大雅。

你只有养得活自己,资本才会看重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