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再讀《安娜·卡列尼娜》:從心理學層面揭示安娜之死背後的真相

“一切都是虛假,一切都是謊言,一切都是欺騙,一切都是罪惡!”

這雖然是安娜臨死前的一句嘆息,但也是她對當時虛偽社會的控訴,更是作者托爾斯泰對安娜這樣一個女性的無限同情的表現。

因為安娜臥軌自殺表面上看是一個出軌女人咎由自取的下場,但實際上是托爾斯泰借安娜這樣的一個角色來揭示當時俄國社會下女性的悲劇命運,同時也讓我們反思安娜之死背後的扎心真相。

再讀《安娜·卡列尼娜》:從心理學層面揭示安娜之死背後的真相

一、真正的愛必須是一種雙向的流動,既能接受愛,也能輸出愛

卡列寧(當時的封建社會)是殺死安娜的第一個兇手

卡列寧是個虛偽的官氣十足的官場人物,不能說他對安娜完全沒有感情,但他的感情是自私、虛偽的,他一直以官場事業為重心,把自己的名譽高高至上,安娜對他而言,只是孩子的母親,只是自己一個拿的出手的陪襯。

雖然他們是夫妻,但他們的關係是控制與屈服的不平衡關係,不管安娜做什麼,和誰來往都得他說了算,而不管任何時候安娜都必須聽從他的安排,顧全他的顏面。

著有《愛的五種能力》的作者趙永久曾說過:“愛,是一個人與人情感連接的過程,用我的愛來喚起你的愛,用你的愛來回應我的愛。”

再讀《安娜·卡列尼娜》:從心理學層面揭示安娜之死背後的真相

所以愛一個人首先要讓愛住在心中,然後輸出愛。但是冷酷無情的卡列寧心中根本沒有愛,更不會給予安娜愛,因此面對無愛的婚姻,安娜只有日復一日的痛苦掙扎。

就如安娜所說:“他不是人,他是塊木頭,他是一架做官的機器。他不明白我是他的妻子,他是外人,是個多餘的人。”“他們不知道八年以來他如何扼殺我的生命,扼殺我身上的一切活力,他從來沒有想到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生生的女人。”

然而,卡列寧即使不愛安娜,他也不同意和安娜離婚,寧願眼睜睜的看著她飽受折磨,也不願給她自由。

事實上,卡列寧只是俄國封建腐舊社會的一個代表,真正摧殘、打擊婦女命運的是當時黑暗的封建貴族社會與壓抑的倫理道德與教會習俗。

作者托爾斯泰熱愛生活,他把愛情看作是人間最美麗的花朵,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看出他對女性和愛情的歌頌,所以他熱愛、同情安娜這樣的女性,同時也痛恨那個黑暗、殘酷的社會,並嚴厲批判那些殺人不見血的官場貴族。因此換個角度來說,安娜是當時新舊社會爭鬥的犧牲品。

再讀《安娜·卡列尼娜》:從心理學層面揭示安娜之死背後的真相

二、用愛護車子的心情去滋養愛情和婚姻

伏倫斯基是殺死安娜的第二個兇手

伏倫斯基對安娜可以說是一見鍾情,自從去火車站接母親第一次見到安娜後,他便對安娜一往情深,為了安娜,伏倫斯基放棄功名,冒著輿論壓力,和安娜拋下一切私奔。

伏倫斯基真誠的愛著安娜,甚至為了安娜開槍自殺,我們不能否定伏倫斯基的真情,但是當他得到安娜後,當他激情變淡後,對安娜和這段感情的漠視與疏於經營導致了安娜的自殺。

心理學家約翰·貝曼博士說:“我們要像維護車子一樣,經常維護、滋養我們的愛情或是婚姻。所謂的滋養就是,雙方表現出:我關心你,我對你有興趣,我接納你,我對你好奇,我愛你……。”

當我們擁有一輛車時,如果經常愛護並且隔幾個月就養護一下,就能保持車子的性能正常或是壽命久一些,但如果幾年甚至十幾年都不保養,那車子肯定會迅速老化甚至報廢。

再讀《安娜·卡列尼娜》:從心理學層面揭示安娜之死背後的真相

而愛情和婚姻亦是如此,只靠激情維繫不了長久的感情,我們需要在對方身上花費精力、時間與心思。哪怕是問一句:“親愛的,今天過得怎麼樣?有什麼開心或是難過的事情要和我分享嗎?”這都是表現出對對方的關心和興趣。

我們不能想當然的認為對方每天都過著一樣的生活,就對她不聞不問。或是面對對方的苦惱與痛苦置之不理。我們應該主動去關心、聆聽對方的感受,一起分擔憂傷,讓對方感覺到你的愛,也輸出她的愛。

但是伏倫斯基沒有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安娜所遭受的壓力和思念兒子的痛苦,面對安娜的哭訴他也置之不理,甚至埋怨安娜束縛了他自由的生活。

所以當長久的痛苦與壓抑無處訴說,並且得不到關注與疏導時,安娜選擇了自我毀滅。

因此,愛情和婚姻並不是一勞永逸的事,需要我們多點耐心和信心,積極地運用各種方式增加彼此之間的親密,用持續的愛滋養婚姻。

再讀《安娜·卡列尼娜》:從心理學層面揭示安娜之死背後的真相

三、強大的愛情與美好的婚姻,基於雙方的人格獨立

安娜本人也是殺死自己的兇手之一

舒婷曾在《致橡樹》中寫道:“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可見彼此獨立卻又相依相伴是愛人之間最理想的狀態。

但並不是所有的愛人都能擁有這種狀態,有的人過度依賴伴侶,她們所有的關注和感受,甚至她的全部生活都捆綁在對方身上,但是長此以往的依賴和索取只會讓對方深感疲憊,甚至是厭倦、遠離她們。

其實不管是和卡列寧的婚姻,還是與伏倫斯基的感情中,安娜表現出的都是不獨立,依賴性強,需求大。

面對壓抑、死水般的婚姻,安娜從沒有采取任何積極主動的行為來改變婚姻生活,而是在百無聊賴中消耗感情;面對伏倫斯基,她又過分依賴,索求無度,她要求伏倫斯基全身心的只愛她一個人,甚至當面辱罵伏倫斯基的母親。

再讀《安娜·卡列尼娜》:從心理學層面揭示安娜之死背後的真相

在她看來她不顧一切和伏倫斯基在一起,伏倫斯基也必須做到捨棄一切來愛她。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就是一種吞噬。所以安娜對伏倫斯基的依賴逐漸演變成了冒犯,最終引起了伏倫斯基的言語攻擊與厭煩。

因此,當安娜的這種依戀、依賴得不到滿足時,她便認為自己被忽視,遺棄,進而變成了憤怒和害怕失去愛,最終做出了不理智的行為。

羅馬大學心理學博士馬龍說:“強大的愛情都是基於人格獨立的,愛情意味著給予愛的慾望和能力,而不是一味的索取。在愛的過程中,不應該只依賴對方的支持,而是自己有更多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兩個人才能一直互相成長,互相瞭解,不斷髮現新的事物、新的感受,來不斷促進他們的愛情。”

可見缺少獨立性和過於依賴會為愛情和婚姻埋下種種隱患,甚至岌岌可危。

其實導致安娜自殺的原因中人格不獨立只是一方面,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安娜執著於自由的愛情,但她又擺脫不了來自社會法律、輿論方面的壓力,換句話來說她精神自由的追求只是她個人慾望的滿足,但遭到了理性與道德的約束和壓制,最終感性敗給了理性。

再讀《安娜·卡列尼娜》:從心理學層面揭示安娜之死背後的真相

四、結語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95%的婚姻都是可以修補的。

所以如果我們多一些耐心和愛心,積極打理經營婚姻的話,婚姻就不會變成墳墓,而是成了一塊好的土壤,然後我們在這塊品質良好的土壤上,先愛自己,提高自我價值感,保持人格獨立。然後提高自己愛的能力,付諸實踐行動去愛,欣賞、尊重伴侶,並一起承擔責任,一起面對困難,真正做到在一起。

如果這樣播下愛的種子,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收穫發芽結果的美滿。

再讀《安娜·卡列尼娜》:從心理學層面揭示安娜之死背後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