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劉邦和項羽曾經聯手“屠城”嗎?奪天下時功勞最大的是酈食其嗎?

城陽被屠城是劉備和項羽聯手乾的,但對魯地不降雖是痛恨,卻不敢屠之,因為他要在民眾中樹立好的形象。

項羽嗜殺,為人殘暴,尤其是“屠城”(殺盡一城)一事,最為後人詬病。但是,人們只記住了項羽“屠城”,似乎忘記了劉邦也有“屠城”的記錄。《史記·高祖本紀》載:“使沛公、項羽別攻城陽,屠之。”這條歷史文獻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劉邦和項羽曾經聯手“屠城”。對於這條文獻記載,人們好像得了集體失憶症一樣,都淡忘了。

“屠城”是一種發洩,更是一種威懾。但是,“屠城”的殘酷歷來都受到人們的嚴厲抨擊。劉邦不僅在反秦之戰中有“屠城”的記錄,而且在誅殺項羽之後也曾經想“屠城”以洩憤。項羽自殺之後,西楚諸地都向劉邦投降了,只有魯地不降。劉邦聞訊,最初想率天下大軍屠滅魯地(“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但是,他後來卻改變了態度。劉邦對項羽從來都是一路追殺,決不留情;即使鴻溝議和項羽釋放了太公與呂雉等人質,劉邦也不顧信義,撕毀協議,追殺項羽。為什麼魯地為項羽堅守,劉邦卻放過屠滅魯地的初衷呢?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劉邦滅項之後,清醒地知道自己已經大功告成,就要成為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了,此時的劉邦已經在考慮“後項羽時代”的輿論主旋律了。


劉邦和項羽曾經聯手“屠城”嗎?奪天下時功勞最大的是酈食其嗎?


項羽的敗亡宣告了劉邦稱帝的開始,面對這麼一個新時代,在輿論宣傳上提倡什麼,是劉邦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劉邦經過慎重思考,深知自己必須提倡忠誠;只有忠誠,才能使剛剛建立的大漢王朝不再遭遇諸侯割據、天下分崩的慘禍。要提倡忠誠,必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正是基於這種深謀遠慮,劉邦放棄“屠城”洩憤之願,以項羽的人頭昭示魯城父兄,魯地百姓確信項羽已經死亡,才放棄抵抗,投降了劉邦。劉邦也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慾;因此,他憤怒之時也想“屠城”。劉邦的高明在於他懂得用理智約束感情。相比之下,項羽就顯得非常不理智了。項羽只圖一時之快,只想一洩了之。

酈食其傳你瞭解嗎?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有一位功勞最大的人應該是酈食其了,這個人物很多人並不是十分的瞭解,但是酈食其的一生確是令人敬佩的。說到酈食其這個人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比較困苦的環境中的,但是愛讀書也是出了名的,古往至今有才能的人的脾性都是有點古怪的,酈食其的脾氣也會比較桀驁不順的。當時縣裡面的人都不敢輕易的得罪他,很多人因此叫他“狂生”。之後有些人聽說了酈食其的才能也是想請他來協助的,但是酈食其看見來請求他幫助的人都是斤斤計較的,不能夠成就大事的,所以都拒絕了。

韓信為了妒忌,擅自攻打了齊國,所以齊王一氣之下烹殺了酈食其。後人覺得酈食其的死和韓信的出賣是離不開的,但是也有人說韓信一開始和酈食其是善良好了的,有酈食其過去勸降之後能夠讓齊王放鬆警惕,這樣韓信攻打的時候是比較輕鬆的,更加有獲勝的把握。

酈食其是歷史上面比較出名的辯才,在劉邦統一天下的時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古往今來有才之人的最終命運都是比價悽慘的,其中酈食其的死也是不例外的,他最終是被齊王烹殺的。下面我們來看看酈食其怎麼死的。酈食其小時候的家境並不是很富裕的,但是他是比較喜歡讀書的,並且關心當下的局勢。

劉邦是被後人稱之為是一代賢明的帝王,在他統一國家的過程中,不得不提及的一個人物就是酈食其了,這個人是一個辯才,在劉邦的政策上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那麼現在有很多人看到酈食其並不知道怎麼讀,或者說是讀的音是錯誤的。今天我們來說說酈食其怎麼讀。

其實酈食其這三個字,經過時代的轉變,文字是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的,現在我們這三個字是讀成(li shi qi)的,但是這三個字並不是讀成這是三個音的。正確的讀法應該是(yì jī)。因為在秦朝之後是統一度量衡和文字的,但是讀音並沒有統一,所以字形相同,卻讀音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說到酈食其這個人物確實比較厲害的,當時在他年少的時候,生活環境是比較困苦的,但是他唯一的愛好就是讀書,之後即使他是一個看門的小吏,當時的賢士和豪強們都不敢小看酈食其的。

酈食其是劉邦的好幫手,為了劉邦統一天下甚至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後人對於酈食其的死也是眾說紛紜的,當然酈食其的死最終還是和他說齊有一定的關係的。相信很多人已經聽說過酈食其說齊的這個典故,當時劉邦已經登基稱帝了,但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江山,還需要近一步的討伐,齊國的七十座的城池劉邦想要奪取下來。但是攻齊也並非是很容易的,所以命酈食其去齊國先進行遊說,看能不能讓齊王能夠主動的投降。但是當酈食其去齊國進行遊說的時候,當時的齊王已經被說服的差不多了,但是韓信卻想如果酈食其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了齊國,這對於自己是多麼大的諷刺,所以不顧酈食其還在齊國的危險,直接夜裡偷襲齊國。之後齊王得知了消息,覺得酈食其在騙自己,但是他卻對酈食其說如果他能夠勸韓信收兵,那麼就不殺他。但是酈食其並沒有受到齊王的威脅,導致齊王一氣之下烹殺了酈食其。這就是酈食其說齊的典故,當然很多人覺得酈食其的死韓信是脫不了關係的,有些人認為是韓信的善妒導致了酈食其的結局。

沒有了下一篇

《鴻鵠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天鵝飛向天空,一下能飛數千裡(高)。

羽翼已經豐滿了,可以四海翱翔。

可以四海翱翔後,(你)能將它怎麼樣?

即使擁有利箭,又能把它怎麼樣?

註釋

⑴鴻鵠:天鵝。《管子·戒》:“今夫鴻鵠,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時。”《史記·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⑵舉:振翅高飛。

⑶翮:“鬲”本指空足陶器,引申指“空心”。“翮”的本意是“羽毛中間的空心硬管”,詩中指羽毛。《荀子·王制》:南海則有羽翮齒革。

⑷就:成,豐滿。

⑸矰:“曾”意為“重複利用的”、“二手的”。“矰”的本義是“因拴著絲繩而能收回再次利用的箭”。繳:“敫”意為“從一點擴散到廣闊空間”。“矰繳”在詩指“獵取飛鳥的射具”。


劉邦和項羽曾經聯手“屠城”嗎?奪天下時功勞最大的是酈食其嗎?


【作品鑑賞】

《鴻鵠歌》“四皓”與劉盈同車四遊,使劉邦誤以為劉盈有才能,孚眾望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用天空的大雁比喻太子劉盈,確立劉盈為太子,是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時的事。劉邦後來發現,劉盈過於“仁弱”,擔心他難以繼承皇位。他很喜歡趙王劉如意,覺得劉如意很象他。但是,劉盈是“嫡出”,呂雉所生。劉如意是“庶出”,妃子戚夫人所生。廢嫡立庶,是件大事;況且,呂雉又是他的元配,曾經患難與共,他一時委決不下,多次徵求親近大臣的意見。但是,大臣中多數是劉邦的故交,和呂雉也有情面;而戚夫人,除了皇帝的恩寵以外,絕沒有呂雉那樣的“群眾基礎”。所以,包括留侯張良在內的一班老臣,都勸劉邦不要免去劉盈的太子地位。劉邦看到大臣們擁戴劉盈.認為他象鴻鵲,甚至“一舉千里”,那是受了矇騙。

“羽翼已就,橫絕四海。”說的還是劉盈,劉邦仍被假象矇蔽著。呂稚知道劉邦的心思,暗暗心焦,她更知道“母以子貴”的道理,誰的兒子做皇帝,生母就是皇太后,無上尊貴,於是她不遺餘力地進行了頻繁的幕後活動,求助於大臣,甚至不惜屈尊下跪,求張良幫助。最後,她就按張良的主意,讓劉盈去巴結當時的四大名士“商山四皓”。這四個老頭兒正是東園公、甪里先生、綺裡季和夏黃公。這四位是頂尖的世外高人,人稱“四皓”,即四顆明星。張良就讓四個老頭兒當太子的老師。“四皓”曾拒絕過劉邦的遨請,不肯出山做官,如今卻同劉盈同車四遊,使劉邦誤以為劉盈有才能,孚眾望。


劉邦和項羽曾經聯手“屠城”嗎?奪天下時功勞最大的是酈食其嗎?


《鴻鵠歌》劉邦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戚夫人十分悲傷,泣不成聲

“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劉邦面對戚夫人的哭泣,表達出自己愛莫能助、無可奈何的心情。劉邦病重以後,自知大限不遠,曾又一次和大臣們提到接班人問題。大臣們除了陳說利害以外,都對劉盈極口稱讚,使劉邦最終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當他把這一情況告知戚夫人時.戚夫人十分悲傷,泣不成聲。劉邦寬慰她說:“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鴻鵲歌》,就是這樣一首憂心忡忡、情意綿綿的歌。

《鴻鵠歌》情真意切,巧用比喻,仍是楚辭遺風,聯繫史實去讀,不乏感人的藝術力量。

【名家點評】

清·張玉谷:悽悽四句,脫節暗轉,蓋絡冀其變兩意為一心而白頭相守也。妙在從人家嫁娶時悽悽啼哭,憑空指點一婦人同有之願,不著己身說,而己身在裡許。甩毛能於占身分中,留礙勾留之意,最為靈警。


劉邦

劉邦和項羽曾經聯手“屠城”嗎?奪天下時功勞最大的是酈食其嗎?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高祖,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歷任沛縣泗水亭長、沛公、碭郡長、漢王。

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劉邦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

擊敗項羽後,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

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同年去世,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毛澤東對劉邦的評價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


劉邦和項羽曾經聯手“屠城”嗎?奪天下時功勞最大的是酈食其嗎?


  • 中文名
  • 劉邦
  • 別 名
  • 劉季
  • 國 籍
  • 漢朝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沛豐邑中陽裡(今徐州豐縣)
  • 出生日期
  • 前256年冬月二十四(12月28日)
  • 逝世日期
  • 前195年四月二十五(6月1日)
  • 職 業
  • 皇帝、政治家
  • 主要成就
  • 斬蛇起義,推翻秦朝
  • 消滅項羽,建立漢朝
  • 主要成就
  • 設立典章,設立制度
  • 消滅諸侯,維護統一
  • 代表作品
  • 《大風歌》《鴻鵠歌》
  • 廟 號
  • 太祖
  • 諡 號
  • 高皇帝
  • 在 位
  • 稱王5年、稱帝8年
  • 陵 墓
  • 長陵
  • 史書記載
  • 《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
  • 封國稱王
  • 漢王(前206年-前202年)
  • 建漢稱帝
  • 漢帝(前202年-前19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