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為什麼我們現在不造漢字了?


說起漢字,一直有兩個問題縈繞在我心頭無法理解:

一是為什麼古代漢字會有那麼多,而且很多常用字現在我們都不用了?二是為什麼感覺自從武則天因為個人原因生造了個“曌”字和劉半農造的“她”之外,就沒有新造的漢字了(這裡指的是得到認可並且大規模使用的字,說火星文的請理解)。


為什麼我們現在不造漢字了?


是不是很奇怪?是不是很神奇?

現在請大家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或者回想一下,除了自己平時寫的錯別字,還有沒有最新造出的新的漢字呢?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認為,原因就是:夠用了!

說夠用了什麼意思,這還要從漢字的造字法說其,所謂“倉頡造字”,漢字的出現歷經了好幾個階段,可以分為結繩記事(三皇五帝)、甲骨文(商朝)、金文(周朝)、隸書(秦朝),到秦朝的時候,漢字已經是現在的漢字了,只不過是繁體字而已。到西漢的時候,許慎寫作《說文解字》,共分540個部首,收字9353個,並且對漢字的“六書”造字法進行了明確說明,“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註、假借,其中前四種是造字原理,後兩種是用字方法。

為什麼我們現在不造漢字了?


關鍵就是這個“形聲”法,事實證明漢字並不完全是象形文字,可以說是發端於象形,而真正佔據主流的是形聲字,在《說文解字》中約佔80%,在《康熙字典》中約佔90%。形聲字一半表音、一半表意,比如:“江、河、湖、海”均為“氵”,均與水有關。這就使得事物的命名變的非常簡單,而古人貌似在發明文字之後,就“喪心病狂”地為所有事物和概念賦予了名字,不信你可以去看看《莊子》或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大人賦》,我敢保證裡面很多字你連發音都不會。

為什麼我們現在不造漢字了?

六書


而一旦單個的事物或概念被命名了,那麼留給後人的機會也就只能是對這些字的排列組合了,即造詞。因此不管社會怎麼發展,科技怎麼進步,我們都能在已經發明的漢字中找到相應的詞彙來命名,比如“社會”“互聯網”“電視機”“電冰箱”等,這就使得造字成為不必要的存在,而像“曌”這種因為皇權的加持而存活下來的新字,除了起名字的時候用得上之外,是毫無用處的。

以上純屬個人理解,如有不妥之處,歡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