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想象敦煌:歷史文化視域下的古代工匠

2019年12月22日,“汲古論壇”第六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科研樓334會議室舉行。本期論壇主題為“敦煌歷史文化與敦煌古代工匠”,邀請了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敦煌文獻研究所前所長馬德主談,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李海波、山東大學文學院張鵬、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景天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趙玉平等四位學者對談。論壇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喻靜主持,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崔紅芬評議。

喻靜首先介紹了“汲古論壇”的創立宗旨與發展歷程。“汲古論壇”依託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取意趙樸初先生“汲古得修綆,開源引萬流”題詞。旨在研討古代文史哲藝相關問題,關心跨學科、跨語際與跨文化議題,瞭解前沿新知,兼顧冷僻舊學,注重研究方法的更新和反思,促進人文學者的互動與溝通。自2019年3月創設以來,論壇先後圍繞“作為文化典範的顏真卿及其書法”“在阿富汗寶藏裡發現中國”“陳介祺與晚清金石文化的振興”“多學科視野下的鄴城考古新發現”“數字人文與古典文學”等主題,成功舉辦了五場文化學術研討活動,受到廣泛好評。

在介紹與會學者時,喻靜重點回顧了與馬德研究員的學術交往,以及在閱讀其關涉敦煌佛教、石窟、吐蕃文化等領域研究著述時的感受。相比與敦煌壁畫、造像這些珍貴的藝術遺存,以及由此產生的關涉敦煌文化、思想、倫理、信仰的探討,敦煌工匠群體是最容易被研究者忽略的。馬德研究員在《敦煌古代工匠研究》一書中傾注了濃厚情感,以傳承敦煌精神為使命,闡釋並踐履著敦煌工匠精神,而這些正是我們的情感依託和精神支撐。

想象敦煌:历史文化视域下的古代工匠

敦煌文獻研究所前所長馬德研究員

重返場景:敦煌歷史文化的基本面貌

馬德研究員首先從釐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入手,強調敦煌文化的範圍應包括今天的敦煌、瓜州,肅北、阿克塞兩個自治縣,以及玉門市的部分地區,即相當於漢代的敦煌郡,大約有8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作為特殊的研究對象,在傳世文獻記載稀缺佚失的情況下,尤需關注出土文獻的嬗遞脈絡,深入實地進行研究才能更好地傳承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遺產第一個方面包括歷史遺蹟和遺物,從自然時期、遊牧民族時代、農業起源時期、漢朝延伸至隋唐之後的州縣城池,以及肅北巖畫、小方盤城、河倉城、懸泉置、鎖陽城等遺物、遺蹟。第二個方面主要是石窟,主要開鑿於公元4世紀到14世紀,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水峽口下洞子石窟、東千佛洞、肅北五個廟、一個廟、玉門昌馬石窟等,漢代敦煌郡範圍內的石窟都屬於敦煌石窟,他還重點介紹了西晉司空索靖題額號仙岩寺,高僧竺法護、曇猷譯經弘法等生動故實。

敦煌石窟涉及到的藝術類型包括建築、造像、彩塑、絹畫、書法、板畫、刺繡、紡織品、剪紙等。以敦煌壁畫為例,類型上包括經變畫、裝飾圖案、歷史人物畫,經變畫即以畫像來解釋某部佛經的思想內容,歷史人物畫主要是供養人像及少量的歷史人物故事畫。藏經洞文物主要包括寫本、美術品、印刷品三類,寫本以寫經為主,含有社會文書、歷史文書;印刷品則有經、畫、日曆等,並展示了《沙州都督府圖經》《大般若經》《大乘無量壽經》等珍貴寫本。

以莫高窟為首的敦煌佛教石窟群保存了我國古代洞窟八百五十多座,壁畫五萬多平米,彩塑三千多身,可堪稱為在世界範圍內留存至今仍可見的規模最大、所涉藝術樣式最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寶庫。觀照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可以重繪過往一千多年裡敦煌社會生產生活的生動圖景。而這些珍貴歷史文化遺址的開鑿者正是那些在歷史歲月中逐漸被湮沒的無數工匠,對敦煌古代工匠及其與敦煌歷史文化間關係的考察正是守護、傳承、發展敦煌精神的應有之義。

想象敦煌:历史文化视域下的古代工匠

莫高窟第296窟-北披-福田經變部分-北周-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供圖

想象敦煌:历史文化视域下的古代工匠

莫高窟第454窟-南壁東起第一幅-楞伽經變之家庭製陶-宋-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供圖

史論相融:敦煌古代工匠的學理探索

對敦煌歷史文化的歷時、共時闡述,構成了研析敦煌古代工匠的視域背景。馬德研究員分從敦煌工匠的基本情況、職別與級別、隸屬與生活待遇、社會生產生活、石窟營造等五個方面予以具體介紹,勾勒出了敦煌古代工匠的方方面面。

敦煌古代工匠是敦煌石窟藝術的創造者,其職業類別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與社會生產及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為人們提供勞動工具、衣食住行的各行業工匠,如鐵匠、木匠、皮匠、鞋匠等;另一類則是從事石窟營造或其他類型文化藝術活動的,他們是最具敦煌特色的工匠,如畫匠、塑匠、打窟人、筆匠等。工匠的技術級別分為都料、博士、匠、生共四級,都料是工匠中技術級別最高的,具備從事本行業設計、規劃及組織施工的才能;博士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術,可以從事高難度技術勞動並在一定程度上可獨立完成工程施工任務的工匠;匠是能夠獨立從事一般技術性勞動的人,在工匠群體中所佔人數為多;生即學徒,是工匠中的最低一級。敦煌石窟營造業的發達,促成了一代代能工巧匠的出現。

從隸屬上來看,敦煌古代工匠可分官府、寺院、個體三類,前兩者基本上身份世襲,此類技術勞動可視為是一種“常役”,官府管理的工匠可以互相派遣或役使,並提供定量飲食與適當報酬;個體工匠實則為平民身份的手工業勞動者,當官府或寺院僱傭時,需要有償使役。《塑匠都料趙僧子典兒契》《王梵志詩》等敦煌文獻對工匠潦倒的社會地位及貧賤的生活待遇皆有描述。

石窟營造的流程一般先是選擇巖面以開鑿洞窟,然後繪製壁畫和塑像,最後修造窟簷。就壁畫製作而言,早期洞窟裡的壁畫採用的是西域畫法,即凹凸法,後來則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工筆重彩。

關於敦煌藝術的地方特色問題,馬德研究員引介了敦煌學大師史葦湘先生的說法,即藝術是一個民族創造美的歷史,它的使命是幫助廣大群眾認識自己的傳統,發揚民族審美特徵;美是創作,儘管受到各種各樣條件的約束,但是在約束的大框架之下,仍然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藝術貴在求變,追求一個創新和變化的過程;信仰因素是支撐藝術的不竭力量源泉。

想象敦煌:历史文化视域下的古代工匠

莫高窟第302窟-西披-福田經變之伐木修造圖-隋-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供圖

想象敦煌:历史文化视域下的古代工匠

榆林窟第3窟-東壁-五十一面觀音經變-西夏-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供圖

迴歸意義:敦化文化精神的多維闡釋

關於敦煌工匠的民族精神,馬德研究員將其歸結為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綻放聰明與智慧的創造精神、信仰與信念支撐下的奉獻精神,而包孕其中的則是對這些精神的傳承與弘揚,給予了其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

敦煌石窟、敦煌遺書以及保存在敦煌大地上的歷史遺蹟、遺物,是屬於全人類的世界文化遺產。敦煌古代工匠是敦煌石窟的營造者與敦煌藝術的創造者,是綿延悠久敦煌歷史的縮影。他們用自己的勤勞、智慧甚至生命,留給子孫後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藝術財富。關於敦煌歷代工匠的研究展示出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對於人類歷史,敦煌首先是一種奉獻、創造與包容的精神。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敦煌、敦煌歷史文化和敦煌工匠精神,正承載著全人類的命運,從歷史走向未來。

四位對談嘉賓分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對馬德研究員關於敦煌歷史文化與敦煌古代工匠的全景展示作了精彩回應。李海波教授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弘揚、文化傳承實則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守住本心就是一種工匠精神。張鵬副研究員指出從市場指向和宗教服務的視角出發,或許可以找到重新解讀敦煌古代工匠的可能性,即在敦煌提供宗教服務的包括非宗教人士和宗教人士兩類,而工匠屬於非宗教人士。景天星副研究員將絲路高僧與敦煌工匠的精神做一類比,包括信念的堅定、心靈的清淨、精神的崇高以及對人類文明的重塑、對民眾智慧的啟迪,而貫穿其中的要義則是對人類文明精神的一種傳承。趙玉平助理研究員就唐人宋之問《為太平公主五郎病癒設齋嘆佛文》“天女散花,綴山林之草樹”一句裡的“散花”所指請教了馬德研究員。崔紅芬教授則從敦煌學與西夏學的交叉與互補出發,為敦煌古代工匠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與視角。

喻靜副所長高度評價了馬德研究員的精彩講座,認為其“用最樸實的語言上了一堂最華麗的課,然後又用了最平易的語調講述了一門最精深的學問,馬老師的責任感和憂戚感,深深感染著每一個人”。話題也激發起論壇聽眾的濃厚興趣,就維摩詰經變、天台學與曇猷間的關係、石窟壁畫風格等問題向主講、對談的六位學者請教。論壇歷時三個多小時,在充滿激情的討論中圓滿結束。

想象敦煌:历史文化视域下的古代工匠

“汲古論壇”會議現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