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何韓信必須死?

崔硯澤


韓信對於劉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韓信的喝喝戰績躋身到了西漢皇朝開國元勳的行列。

他的戰功司馬光做了如下概括:“韓信首建大策,與髙祖起漢 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僕趙脅燕,東擊齊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可惜的是這樣一個戰功顯赫之人,卻是以“謀反”之罪被殺,結局十分悲慘。



那麼韓信這樣的大功臣為什麼會被殺呢?原因眾多,但是歸納起來有兩大點,一點是出於劉邦,一點出於韓信他自己,現在一點點進行分析:

一、劉邦並不信任韓信

劉邦對韓信是有猜忌的。

一開始的時候劉邦是由於蕭何向劉邦多次舉薦,劉邦礙於蕭何的情面勉強拜韓信為大將,但是啟用韓信之後,劉邦聽了韓信對於東鄉爭權天下”的精闢分析後才返現韓信真的是一個人才。但是劉邦也發現韓信此人鋒芒畢露很難駕馭。

但是劉邦畢竟是諳熟權術,所以一方面大膽啟用韓信讓他擔任左丞相,拜他為大將軍,統率大軍。但是又對韓信進行密切監事,沒有全完的信任韓信。



劉邦一直對韓信心有戒備,不會讓韓信得到很大的兵權, 沒有一次韓信打勝仗,都會對韓信軍隊剝奪。防止他掌握太大的軍事力量。

司馬遷曾經記錄過四次劉邦對韓信軍事力量的剝奪:

第一次,漢王二年(公耳前2 0 5年)九月,韓信“下魏破代”之後,劉邦“輒使 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第二次,漢王三年(公元前2 〇 4年)六月,韓信破趙服燕後,劉邦採取突然襲擊 的方法“晨自稱漢史”,馳入韓信軍營,奪其軍>第三次,漢王四年(公元前2 〇 3年),韓信定齊後,劉邦一面遣張良,“立信為齊王,一面又“徵其兵擊楚”; 第四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 〇 2年)十月,垓不決戰後,劉邦又一次“襲奪齊 王軍”。

而且劉邦防範韓信不僅體現在軍事力量上,底盤方面也不想讓韓信有太大的底盤。這點從劉邦封王的時候可以看出來。



當時,張耳攻下趙地後, 韓信請立張耳為趙王,劉邦沒有任何很快就封立了張耳為趙王,可是當韓信攻下齊地後,要求立為“假王”劉邦不同意,居然起了想殺韓信的心。從這裡完全可以看出來,劉邦對韓信是完全不信任的,韓信功勞越大他就死的越快。

但是,劉邦又深感很多時候沒有韓信的幫助是不能滅掉項羽的,所以劉邦多次利用韓信的軍事才能對抗項羽。而一旦項羽被滅,那麼韓信也就失去了他的利用價值,那麼除掉韓信也是隨著而來的事情。

漢朝剛建立的時候,由於政局不穩,劉邦不得不違心封韓信為楚王。但是正是由於韓信功勞最大,底盤最多,所以當韓信想要除掉異姓王的時候,韓信自然是第一個要被殺的。



二、韓信之死,雖然和劉邦有很大的關係,但是他自己也是有很大原因的

1、首先,韓信這個人倜儻不羈,不善於藏鋒。

當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的時候會,韓信開始忘乎所以,大談天下之勢,說的戰略都明快透徹,這讓劉邦感覺韓信的才能是大大超過自己的。

而劉邦已經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了,怎麼可能會讓韓信這種才能超過自己的人要共享天下這塊大肥肉呢?古人都說大智若愚,而韓信鋒芒畢露,以此找來殺身之禍。



2、韓信自以為功高,殊不知功高震主

韓信功勞大,但是功高震住,但是如果韓信可以像蕭何那樣“素恭謹”,或者像張良那樣或許還可以倖免於難。只可惜,韓信羈於京都的時候還不知收斂。

有一次,韓信和劉邦討論指揮才能的時候,劉邦問韓信:“如我能將幾何?”韓信對劉邦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劉邦又問韓信能指揮多少兵的時候,韓信居然說:“臣多多而益善耳。”

這就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歇後語的來歷。可惜韓信這樣說更加讓劉邦對他記恨。



3、韓信在處理與劉邦的關係上,也是不高明的。

當年劉邦被項羽急圍於滎陽,韓信下齊後,不僅不發兵佐助劉邦,反而自請為王,這必然會讓劉邦產生乘人之危的感覺,對韓信必然懷恨在心。

後來,當劉邦追項羽到固陵,韓信遲遲不來會合 “其擊楚”,這使劉邦更加記恨韓信。



所以,韓信的死,其實是自己作死的,當然是眾多原因交織一起導致的,由於篇幅限制,暫時討論到此。

我是非說不凡,喜歡的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參考文獻:

《韓信死因析》胡一華


非說不凡


劉邦即位之後於洛陽開慶功宴,宴席之上他總了自己奪得天下之取勝之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吾擒也。”

韓信、蕭何、張良皆是西漢立國之功臣宿將,蕭、張二人皆能善終,獨韓信慘死箇中原由實耐人尋味。

張良深諳“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拒辭劉邦“自擇其三萬戶的封賞”,只要了個留地以養天樂,如此淡泊名利,劉邦自是放心。

想較於張良蕭何在關中可是根基深厚,劉邦對他也很猜忌。但蕭大人聰明,不但將自家財產捐助軍用,而且在天下安定之後又聽取他人建議在關中,強購民田民宅,放高利貸之類的惡事,自敗聲名,使劉邦安心,終得善始。

韓信不同,不知韜晦隱忍的道理,他好似只精於打仗,若論處事之道,他彷彿一白痴。

韓信本是武將,手握重兵,最招人主猜忌,他卻渾然不覺,為人處事又很驕傲,劉邦曾和他談論各位將領的才幹。劉邦問信,自己能統多少兵馬?韓信對曰:陛下至多統十萬而已,劉邦問:你又能給統兵多少:信答曰:多多益善。自此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便流傳千古。

當年韓信攻略齊地就和劉邦要假齊王的封地,劉邦無奈順水人情封他做了真齊王,這便開始了做死的節奏。此時的謀士蒯通勸他自立山頭,誰也不幫,三分天下有其一;韓信又不肯了,他又念起了漢王的好處,推食解衣於吾,又死心塌地的去助劉邦。此時的韓信實力強悍,要是有所作為,楚漢之爭,究竟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天下大定之後劉邦奪了韓信的兵權,降為淮陰侯,遷來長安居住,此時的韓信內心又不平衡了,又生了非份之念,和陳郗密謀反叛,結果事洩,慘死在了一群婦人的竹槍之下,可憐,可悲啊!

不懂得為人臣要謙虛謹慎,不知道機遇來臨時要放手一博的韓信,必須死!


賀拔嶽


我認為不安分是韓信必死的根本。至於功高震主、能力太強什麼的都在可控範圍內,劉邦也最擅長那個。

張良出身貴族蕭何長期為吏,都有傳承或經驗,懂得進退和取捨。而“貧無行”的韓信更像個患得患失的暴發戶,表現出來就是各種不安分。我一直覺得“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中的“蕭何”應該換成“不安分”:他看不上項羽的小官、找蕭何要官、向劉邦要封的不安分讓他成功;做楚王時嘚瑟、做淮陰侯鬧情緒的不安分讓他走向失敗。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其實是從韓信角度看問題,王者劉邦不會這麼看,功勞只代表過去,而且已經給了相應待遇,以後看的是忠心。韓信能打仗、會帶兵——甚至有一定號召力,對劉邦來說也不算什麼,御人本就是他的長項,韓信從齊王徙楚王再貶淮陰侯的事實也證明一切盡在掌握。

劉邦最沒安全感的,是韓信不安分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淮陰侯的職位應該是個安全點,權勢和威脅大大減弱,如果韓信能收斂,像張良、蕭何一樣識時務,劉邦是不會有想法的。然而韓信更不安分,攛掇陳豨一起謀反,這是劉邦不能忍,也是呂后、蕭何所不容的。


路衛兵


韓信,淮陰人。早年生活坎坷,不能養活自己,曾為一個洗衣服大媽資助過一日三餐,項梁、項羽叔侄率義軍北上伐秦時仗劍從軍,官居大營保安,或者是領導的貼身人。

韓信利用職位能經常見領導,向項氏叔侄獻計無數,無一被採納。項羽關中分封諸侯,韓信脫楚入漢追隨劉邦,當時劉邦這個諸侯王等於是項羽施捨的,也可以說是發配蠻荒的蜀中,跟哪個諸侯王都比跟劉邦好,韓信眼光獨到,劉邦果然是能大事的人,只是大多是他自己幫劉邦打下的。

前期有些波折,但靠蕭何的保薦。韓信還是成了劉邦眾將之將的元帥,自此他率漢軍東進,平三秦、滅魏、定趙、降燕和襲齊。自此天下三分己二分屬漢,最後垓下與老領導項羽決戰,全殲楚軍。項羽人生的唯一敗績就是他收下的。當時能與先代孫、吳兵家爭輝的唯一一人!

可是,韓信雖然是一個不世出的兵家,卻是一個政治侏儒。劉邦的天下可以說四分之三都是靠他打下來的,他就開始恃功要脅劉邦,項羽還在,就向劉邦要山東做齊王,垓下決戰時又要脅劉邦讓他回老家做楚王。項羽這個大老虎還在,劉邦只能一一答應。可對他己經有猜忌之心,垓下之戰勝利後,劉邦做的第一個事就是衝進韓信大營奪回兵權,由此可知,劉邦怕韓信多於項羽,任何一個讓皇帝寢食難安的人,只有人道消滅這條路等著他。

漢高祖六年,有人告韓信造反,劉邦用陳平之計抓捕他,劉邦這時就可以無理由殺了他,但劉邦還是放了他一馬。

劉邦算是寬容大度之人了,要放在朱元璋那,韓信都死了十回了。劉邦也是惜才之人,只是把他由王降為侯,軟禁於京師。最後,韓信還是讓呂后和蕭何合計殺掉,也留下了一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成語,劉邦得韓信的死訊是又驚又喜,完美反應了劉邦的心情,必須給司馬遷加雞腿。

韓信之死,雖不是劉邦動的手,但他的下場也不會有任何改變。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個真理古今通用。






進擊的梨子


劉邦打天下時,手下文臣武將不計其數,其中蕭何、張良、韓信居功至偉,被史學家稱為“漢初三傑”。但在國定邦安之後,三人的命運卻各不相同:張良功成身退,蕭何自汙保身,韓信悲慘喪命,這是怎麼回事?

功成身退

張良出謀劃策幫助劉邦滅項羽,平定天下。劉邦封賞功臣時,對張良的封賞是“自擇齊三萬戶”,張良謝絕,只要了“留”這個地方。功成名就的張良此時已形同隱居,除了在封賞功臣、建都問題上出了點主意外,就是後來在保護太子上發揮了作用。在劉邦的三傑中,張子房精通黃老之學,深知功成身退的道理,不留戀權位,避免了韓信、彭越等“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下場。

自汙保身

蕭何追隨劉邦,不予餘力的支持和擁護劉邦,幫助劉邦奪得天下。西漢建立後,蕭何被封為丞相。在他為國效力的時候,遭到了劉邦的猜忌。於是蕭何就故意低價強買民間田宅,故意讓百姓罵、怨恨,製造些壞名聲。劉邦看到他這樣,很高興,便打消了除掉蕭何的念頭。蕭何得以壽終正寢。

悲慘喪命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軍在垓下決戰中勝利,項羽自刎烏江。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終於結束。垓下之戰剛結束,精明狡詐的劉邦首先想到的便是抑制諸侯王,特別是齊王韓信的威勢,以免對自己的統治形成威脅。得到項羽的死訊之後,劉邦立刻馳入韓信的軍營中,在韓信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收回韓信的兵權。接著著力削弱韓信已有的根基,第二年(前201年)春正月,劉邦宣佈該封韓信為楚王。

劉邦此舉,是他消滅異性諸侯王的第一步。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必須依靠像韓信、英布、彭越這些猛將為自己衝鋒陷陣,否則便無法戰勝勇冠天下的項羽。但項羽死後,為鞏固自己的新政權,劉邦必須逐步剷除異性諸侯王,以免除危險,維持政權的統一。這是符合當時的需要的。所以,不管韓信、英布這些異性諸侯王造不造反,劉邦都不會放過他們。呂后在長樂宮鍾室殺死了韓信,劉邦知道韓信已經死了,又是高興又是憐惜。


閒來聊聊歷史


韓信和張良蕭何並列漢初三傑,為劉邦一統天下歷下汗馬功勞,平魏國,滅趙國,攻齊國,垓下十面埋伏圍攻項羽,毫不客氣的說,沒有韓信,劉邦和 項羽誰勝誰負未可知!

但是勞苦功高的韓信卻在漢國建立短短几年間,從楚王變成淮陰侯,後又被呂后處死在長樂宮,最終成為“鳥盡弓藏”的千古典型!

為什麼韓信必須死?韓信是不是可以不死?韓信怎麼才能不死?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劉邦韓信兩個角度來看!

站在劉邦的角度,韓信怎麼做都必須死。

(1)能力太強,如前文所說,劉邦的天下一半是韓信打下來的,三傑的稱號也是劉邦親自給的,比起蕭何張良兩位謀士,韓信是實打實的軍功,行軍打仗,攻無不克,韓信第二,沒人敢稱第一,即便是有英布、彭越、灌嬰、曹參等猛將助陣,依然不是韓信的對手,大家都心知肚明。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以後,史書記載: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樊噲是誰?劉邦的連襟,鴻門宴的猛男,這資歷,這地位,見到已經被降級為候的韓信,跪著喊大王,韓信都覺得羞於為伍,江湖地位可見一斑。

(2)年輕,韓信生於公元前231年,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按照年紀劉邦做韓信伯伯綽綽有餘,兩人壓根就不是一代人,韓信死的時候不過35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這個年紀,有能力,有經歷,有資歷,誰都怕,更不說一個垂垂老矣的劉邦,怕能怎麼做,殺掉最省心。

(3)劉邦不但要殺韓信,其他異性王都要殺。彭越年紀大,被剁成肉醬,英布能力不如韓信,也一起幹掉,劉邦去世之前和眾大臣殺白馬盟誓:非劉姓為王者,天下共擊之。也就是說只要不是姓劉的,就是不能做王。

做王,就意味著有軍隊,有廣大的封地,就有了造反的本錢,不能不妨,即使姓劉,也並非完全放心,如劉濞,劉邦封王以後就十分後悔,說東南五十年後有叛亂,不會是你吧?人哪能知道五十年後的事情,不過是恩威並施的一種手段,當然若干年後劉濞果然造反,可見王的誘惑有多麼大,能量有多麼足。

所以劉邦明知道韓信現在不會反,也要殺死他,現在不反,將來誰說的準,人在權力的誘惑下,是會變的,他不反,他的兒子呢,孫子呢,曹操一輩子沒有篡位稱帝,剛一死兒子就動手了。

劉邦手下的大臣都知道韓信不會反,也只能配合劉邦殺韓信,如陳平,劉邦讓他出主意收拾韓信,他就是不願意多說,實際就是不願意冤殺韓信,但是沒有辦法,事已至此,非死不可。

以上是劉邦的角度,站在韓信的角度,如何能不被殺。

答案是除了造反,沒有辦法。

以蕭何張良兩位為例子,蕭何是劉邦起義前的老領導,從龍之臣,忠心耿耿,即便如此,蕭何也是戰戰兢兢,滎陽之戰的時候蕭何在後方,為了安定劉邦的疑心,把自己家族大大小小都送上戰場;做了丞相,為了讓劉邦定心,故意貪汙現把柄,之所以不斷自黑自殘,就是為了打消領導疑慮,換個平安終老。

而張良更加聰明,乾脆來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天天喊著要跟著師傅赤松子求仙問道,仙道這種事情虛無縹緲,誰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有這個意思,就是明確釋放一種信號:我不參與任何權利鬥爭,沒有任何野心。

這兩位 的功勞不在韓信之下,且都是文臣,尚且如此小心翼翼戰戰兢兢,韓信不造反,再能演也的死。

如果造反,可能不死。

濰水之戰以後,項羽派來使者,希望韓信能夠在到來的決戰中中立,謀士蒯徹也極力勸說韓信看清形勢,避免兔死狗烹,但是韓信猶豫再三,沒有同意。如果他當時咬咬牙,選擇中立或者擁兵自立,天下局勢將陡然發生變化,三國演義提前四百年上演也說不定,而時間是站在他和項羽這邊的,劉邦已經年紀大了,耗不過他們,如果劉邦沒有滅掉項羽,韓信登頂的機會就來了。

可惜他錯過了自救的最佳機會,人生不能重來,不知道那天在長樂宮,韓信是否有過後悔。


日慕鄉關


一句話,就是功高蓋主了。

韓信的功勞太大了,大漢國土的三分之二基本上都是他拿下來的。

有這樣的一個軍事天才在,如果是亂世的話,留著韓信還可以。

可是,當劉邦把項羽給滅了之後,天下基本上就太平了。

劉邦為了自己江山的安危。他要防範的人,就是那些比他更會打仗的武將,比如韓信,英布,彭越等人。

所以,在劉邦平定天下後,他就把韓信手中的兵權給奪了過去,

然後,把韓信由齊王改為楚王。

當時齊國是天下最富有的地方,楚地自是不能和齊地相提並論的。

韓信就這樣悄無聲息的被劉邦降了級。

就是這樣,劉邦對韓信還是不放心。

他又找了一個理由,把韓信的楚王給罷免了,然後給了他一個淮陰侯來當。

雖說這時候的韓信是淮陰侯,可是,他被安插在了都城長安,劉邦的眼皮底下。

這樣若是韓信有什麼舉動,都在劉邦的監視之下。

為什麼劉邦會這樣做呢?

說白了,他就是忌憚韓信的功勞太大了。

若是韓信想幹點謀反的事情,以韓信統兵的能力,他劉邦未必是韓信的對手。

連劉邦這樣在戰場上廝殺過來的人,對韓信都有忌憚。

就更不要說是呂后了,呂后一個婦道人家,若是劉邦百年之後,

她或者她的兒子掌管天下時,韓信還會不會聽從他們的。

這是呂后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畢竟韓信自從被降為淮陰侯後活的就很不痛快。

他會不會因為恨劉邦,在劉邦死後謀反呢?

這個事情,還真的不好說。

萬一劉邦死後,韓信不聽他們的,要和他們爭奪天下。

真到了那個時候,朝中沒有一個人是韓信的對手。

所以,為了大漢的江山,呂后必須在劉邦活著的時候先對韓信下手。

只有韓信死後,他們才能感覺到安全。

否則,他們是連覺都睡不安危的。

到了陳豨叛變的時候,據史記記載。

韓信竟然和陳豨私下裡有書信往來,他們商量的事正是謀反。

但是,這件事不知道為何洩露了。

當劉邦親征去平叛陳豨的時候,呂后竟然得到韓信謀反的消息了。

於是,呂后把蕭何叫來,他們一起商議瞭如何除掉韓信的計策?

最終韓信就被蕭何騙到了宮中,到了宮中,韓信就被幾個彪形大漢給邦了。

在那一刻,韓信也意識到自己必死無疑了。

臨死前,韓信還說了一句話。

悔不聽當年蒯通給我的建議,以至於死在你們手中。

當年蒯通就建議韓信,項羽和劉邦你都不幫。

而是和他們三分天下,但是,當時韓信沒答應。

他覺得自己為大漢立了這麼大的功勞,劉邦怎麼可能會殺他。

可惜,那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獵狗烹的命運,

他還是嘗試到了。


史學達人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對於韓信的死,必須說明以下幾個問題。一,人們當時對諸侯王這一概念的看法。那個時代,戰國剛剛結束不久,列土封王的概念還很深,而且人們總結秦亡的一個教訓就是秦沒有像周那樣分封子弟和功臣去做諸侯王,進而咸陽一破,就立馬亡國了。所以,漢初的這些功臣宿將都有想封王的心思,韓信受社會影響,當然也想當王。



二,劉邦打天下時必須的封賞使得諸侯王日後尾大不掉。劉邦當時並沒有看的太遠,只要能先幹掉項羽,就什麼都肯給,結果許諾給韓信和彭越都當王,換來二人合力夾擊項羽。但之後,這被理解為是對劉邦的政治訛詐,其實也不能這麼說,那張耳封趙王,盧綰封燕王又怎麼說?劉邦後來才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



三,劉邦的子嗣都太小,而劉邦又老了。這是一個現實問題,帝國的繼承人劉盈生於劉邦中年,還是孩子,又比較孱弱,劉邦一旦駕崩,誰能壓制住這幫異姓王們?劉邦不得不在活著時候解決這個尾大不掉的問題。



四,功高蓋世者不賞。劉邦廢韓信為淮陰侯,就是一個解決方式。但陳豨的武力反叛讓劉邦認識到 一個徹侯是滿足不了像韓信這樣的人的,問題變成了自己活著他們都有可能反的問題,所以去滅陳豨前,他交待呂雉將韓信誆騙宮中殺掉。史記上那些所謂的什麼韓信密謀造反啊,家奴告密的事都可以編,看起來精彩而已,但事實上這些功勞太大的異姓諸侯王對帝國的威脅才是他們身死的主要原因。



在那樣一個各種制度都不完善,漢王朝草建之初的時代,沒有那麼多現成的政治經驗可以借鑑,不殺,就得戰,不戰就得亡。韓信本人以軍功立世,他沒有范蠡那種政治智慧,也沒有奪取天下的雄心,對於諸侯王這種潛在危險的事物認識不深,最後左右猶豫,喪失了反擊的條件,身死國滅就成了必然。


史書上冬眠的蛇


這個問題真是個難得的好問題。

為何韓信必須死?這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看待問題的,所以從統治者的角度來回答,答案也就很簡單:

功高震主,威脅到皇權,所以韓信留不得。

歷史上功高震主的很多,特別是武將,這些人不僅僅是對新國家的建立或主子登基定鼎天下立下大功,更重要的是他擁有的勢力有超越君主的勢頭。

歷史上並不是所有功高震主的人都是和韓信一樣的下場,其中重要的原因有兩個:

一、他們懂得明哲保身,知道自汙。

這需要的是政治頭腦,他們深諳“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更知道功高震主的下場,所以他們知道敗壞自己的形象,知道該收的時候收,該張揚的時候張揚。更主要的是他們要學會表演,讓皇帝知道他們感興趣的只是金錢,酒色,對帝王之位不感興趣。

二、他們沒有反心或反意

這是承接著第一條的。如果反心,他們自然不會在意帝位。但是這個心意不好衡量。誰也不知道你有麼有這個心思。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自古帝王十帝九疑,而十疑九死。一旦被帝王猜疑上了,你就大大危險了。這就需要考量你的政治智慧了。

沒有足夠的實力就要主動交權歸隱,有足夠實力的就賭上一把,反了。

從以上兩點就可以來回答為什麼韓信必須死?除了韓信有造反的實力外,韓信政治頭腦不夠好,顯露了自己對政治的看法。

如韓信在滅趙途中提請立張耳為趙王,鎮撫趙國。雖然他有權利向劉邦提議,但是哪個主子喜歡下屬插手人事安排呢?

雖然劉邦同意了,但是他心中是不滿,所以就發生了劉邦一大早跑到韓信軍營,趁韓信還在熟睡收繳了他的兵權,調動了一些人的職位。

這是對他的警告。如果韓信政治頭腦聰明,就應該察覺到劉邦對他已經有疑心了。

但是韓信毫無收斂,人不小心謹慎,在平定齊國後竟然主動要“假齊王”,想自立為王。

劉邦聽到這個當時就爆發了,當著使者的面就大罵韓信。虧得陳平張良急忙踩他的腳提醒他,他明白過來,又假裝罵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

此後韓信也在反還是不反之間搖擺,說明他又反心,只是不夠堅定。

但是隻要劉邦懷疑他這就足夠了。

而且韓信太年輕了,早已年過花甲的劉邦不能在和他耗下去了。為了消除這個隱患,由呂后動手處死韓信。


微史春秋


性格決定命運!

韓信孤芳自傲,好大喜功,目中無人,不懂謙卑,這些就導致了韓信最後的悲劇結局。說幾個小故事讓大家更加形象的瞭解韓信。

1

早些年韓信還是平民的時候,家裡窮整天遊手好閒,常常到別人家吃閒飯。韓信曾經常去下鄉縣南昌亭亭長家裡吃閒飯,亭長的妻子很厭惡他,於是早上很早的時候就把早飯做好吃了。等到吃飯的時候,韓信來到亭長家,亭長妻子就沒有在給他準備早飯。韓信明白了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就離開了亭長家沒有再回去。後來韓信被封為楚王,召見了當年下鄉縣南昌亭亭長,韓信只賞給他一百錢,說亭長是小人,做善事不能善始善終。

2

蕭何多次向漢王劉邦舉薦韓信,最後劉邦終於同意任命韓信為大將軍。此時蕭何說道:“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此話雖然是出自蕭何之口,但也可以反映出韓信的清高、傲慢。這樣一來,軍中其他將領多少對韓信都會有點不滿。 公元前203年韓信平定了齊國以後,給劉邦上書想讓劉邦封他為代齊王。當時劉邦被困滎陽,看到書信以後,勃然大怒,罵道:“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最後劉邦權衡利弊不得不封韓信為齊王。

3

項王有一個叫鍾離眛,他跟韓信的關係一直很好。項王死後,鍾離眛就投奔了韓信。然而漢王劉邦非常怨恨鍾離眛,就下令逮捕鍾離眛。此時又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就找藉口趁召見韓信的時候偷襲韓信。有謀士給韓信出主意,讓他把鍾離眛殺了,就消除誤會了。於是韓信就真的去和鍾離眛商議這事了。鍾離眛罵韓信不是一個忠厚的人!然後就自殺了。韓信提著鍾離眛的人頭取件劉邦,劉邦命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韓信說劉邦:“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不作死就不會死,做臣下的怎麼能對君王這樣說話。不過劉邦還是赦免了他的罪過,貶為淮陰侯。

4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感覺和絳侯,灌嬰處於相同地位是一種羞恥,心存怨恨,就藉故不參見朝拜。有一次韓信去拜訪樊噲,樊噲對他跪拜送迎,還自稱臣子。然而韓信卻說:“生乃與噲等為伍!”言語中充滿了鄙夷之色。

不與人為善,在危難關頭自然就無人伸出援手。以至於韓信在密謀叛變時,被家臣的弟弟高密,後被呂后殺死。這個家臣曾經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關了起來準備殺死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