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後面有刀斧手,是為諸葛亮準備嗎?

深圳以及周邊房產


劉備託孤對諸葛亮說的那番話,真的不是劉備的發明,只是今人過於關注在劉備一個人的身上,又是分析陰謀,又是分析試探什麼的,其實在當時並不是什麼不得了的臨終遺言。

(1)江東孫策託孤,比劉備早了大約23年,所說的話和劉備幾乎一模一樣。

策臨亡,以弟權託昭,昭率群僚立而輔之。上表漢室,下移屬城,中外將校,各令奉職。(《三國志》)吳歷曰: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裴松之注《三國志》)

對比劉備託孤諸葛亮: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三國志》)

孫策對張昭說“君便自取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簡直是一模一樣的託孤遺言,說者和聽者雙方彼此心照不宣,說的人知道聽的人不會這麼幹,聽的人也知道說的人不是那個意思,外人聽起來會覺得是陰謀,當事人反而會增加信任。

(2)曾生於三國時代的,寫《三國志》的陳壽是如何評價劉備託孤的。

陳壽寫的《三國志》,一直在史學界評價極高,雖然偶有錯誤和不得已的曲筆(主要是晉史),但是整體來說,寫得非常好,他在《三國志》裡的很多人物傳記後面都有評語,基本持一箇中立客觀的態度,該褒則褒,該貶則貶,而且他寫此書時,蜀國已經滅亡,並不會為劉備和諸葛亮諱筆。

陳壽在《三國志.先主傳》裡對劉備託孤諸葛亮給與了極其高的評價: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三國志》)

陳壽出生的時候,諸葛亮還沒有死,他自身又是蜀國人,因此他對劉備託孤的評論可以算是最中肯的了,和今天很多人認為的什麼陰謀恰恰相反,陳壽認為這是君臣至公的表現,要是真有刀斧手,又或者有什麼虛偽狡詐之處,陳壽何必諱言?

(3)劉備如果真的有猜疑之心,何必讓諸葛亮大權獨攬呢?

如果按照陰謀論的思路,劉備懷疑諸葛亮,忌憚諸葛亮在他死後會有貳臣之心,那麼,臨終託孤為何把所有權柄都交給諸葛亮呢?

劉備託孤,以諸葛亮為主,李嚴為輔,從史料上看,李嚴是輔助諸葛亮,而不是和諸葛亮對等的地位,權力差得很遠。

劉備死前三年,諸葛亮假節(代皇帝行使權力),劉禪繼位,李嚴才取得假節的權力;

劉備死前三年,諸葛亮錄尚書事(政務最高決策權),劉備死前兩年,李嚴才有一個尚書令之職(尚書令必須領錄尚書事才能獲得最高決策權,但是李嚴沒有領);

劉備死前兩年,諸葛亮領司隸校尉,劉備死後,李嚴為中都護;

劉禪繼位之後,諸葛亮開府治事,領益州牧,李嚴此時方取得假節的權力,而蜀國大小政事都取決於諸葛亮。

由此可見,劉備在去世前後,把諸葛亮的權力提到皇帝之下的最高決策者的位置,例如錄尚書事,開府治事,都是多大的權力?一如當時的曹操錄尚書事,封魏王,開府治事。

李嚴呢,從始至終都沒有取得過最高決策者的地位,他是一直作為諸葛亮的副手存在的。如果從當時的蜀國政治和李嚴的身份來看,更像是劉備平衡各方勢力的人選。

如果說,劉備怕死後諸葛亮奪權或有不臣之心,那麼,託孤的時候完全可以把李嚴提高到和諸葛亮對等的地位,就像順治託孤的時候,有四位顧命大臣,互相制約,這不更好嗎?靠死的時候說幾句話,和多託孤幾個能和諸葛亮分權制衡的大臣,哪個才有用?

你都託孤了,把江山和兒子交給另一個人,你還在懷疑試探他,那個人還是聰明絕頂的人,那這樣的託孤,有何意義?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身家性命交給了他人,還懷疑猜疑,那這樣的託孤,不如不託。

劉備和諸葛亮相處多年,史書上也說如魚得水,劉備這個人,別的能力且不議論,但是知人識人用人方面,眼光獨到毒辣,他深知諸葛亮的為人,根本無需搞這樣的試探。

劉備顯然是全權信任諸葛亮的,在他死前兩三年,就已經逐步的把政務大權全部交由諸葛亮了,死的時候沒有任命和諸葛亮同等權力的能制衡他的託孤大臣,可見劉備對諸葛亮並無疑心。

(4)劉備託孤,這段話到底有何深意呢?

1.和陰謀論恰恰相反,劉備正是藉此給予諸葛亮更大的權力,方便他日後輔佐劉禪。

劉備以外來者的身份入川,蜀國政治勢力非常複雜,劉備死的時候,託孤大臣全權交給諸葛亮(李嚴只是副手),諸葛亮本身在蜀國也無政治背景和政治勢力,靠的是劉備的信任。那麼,劉備死後,各方政治勢力能否聽諸葛亮的話?會不會找藉口把諸葛亮趕下臺?是以,劉備此話有潛臺詞,即我全權信任諸葛亮,諸葛亮的權力不容任何人質疑。

2.更加拉近和諸葛亮的感情距離,讓劉禪日後能和諸葛亮君臣關係更好。

其實能證明劉備這些話是為了給予諸葛亮更大權力的是這件事:

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讓劉禪事諸葛亮如父,實際上把諸葛亮抬到了無以復加的地位,對比一下李嚴,就知道劉備託孤,其實只有諸葛亮一人而已。

劉備此語,也是讓劉禪日後能信任諸葛亮,不要和諸葛亮掣肘的意思。

3.劉備這段話為諸葛亮實現了他人生最大的理想價值。

為什麼很多人懷疑劉備託孤,是因為秉持著這樣一個觀念:只要是權臣就會篡位,就想當皇帝。

然而,通覽歷史,我們會發現,人和人的追求定位很不相同,歷史上有許多名臣,就把自己定位成一個臣子,你讓他做皇帝,他也不幹,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並不是人人都想做皇帝的。

當然,每個人都追求把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大化。從這一點說,諸葛亮,劉備,曹操,司馬懿沒什麼不同,只不過他們追求的價值最大化不一樣罷了。

劉備追求做什麼?做帝王,一代明君。

諸葛亮追求做什麼?為國盡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做一個千古名臣。

做名臣,權力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再上一層呢?

有兩種選擇。

一是篡位奪權,因為臣子中做到第一,只能做皇帝了。這是實質上的再上一層。

二是得到來自帝王的榮耀和尊嚴。這是精神上的再上一層。

曹氏家族,司馬家族就是第一種,因為臣子權力已經到了極致,於是篡權自己做皇帝。

諸葛亮是第二種。劉備做帝王,給他的是“你可以代替我坐江山”的讚譽,給他的是“相父”的身份,對臣子來說,這就是遠遠超過實際權力的最大化的精神上的尊嚴和榮耀了。

所以,劉備託孤,不需要也不會埋伏什麼刀斧手,他對諸葛亮說的那些話,結合蜀國的實際形勢和諸葛亮的個人情況來看,顯然是正面意義的,潛臺詞是:

劉備:我的好戰(基)友啊,我走啦,咱們的娃以後就靠你啦,咱打下的江山別被這熊孩子給弄沒嘍,你看能輔佐他就輔佐,這孩子不聽話,就可勁揍他,實在不行,你就把咱的事業攬過來吧!(最後這句話是說給旁邊的人聽的,意思是你們以後好好地聽我的好戰(基)友的話,我走以後,他的意思就是我的意思!)

諸葛亮:我的好戰(基)友啊,我辦事,你就放心吧!我會好好的把這孩子帶大帶出息的。咱倆啥交(基)情啊,我就是死,也得把你的事業給弄好嘍 ,把這孩子給輔佐好嘍。

劉備,長吁一口氣,卒。


師明禮


有刀斧手嗎?這個我真不知道。但是當時劉備已經不信任諸葛亮了,對其處處提防。這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下面我逐一分析:



第一,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孔明只是不出,劉備無奈拿出絕招,放聲大哭,淚沾袍秀,衣襟盡溼。大家想想,衣服都哭溼了,得哭成什麼樣了?縱觀劉備手下其他人,誰曾讓他廢過這麼大的勁?說不記恨是假的。

第二,當年劉備依附劉表,只有新野彈丸之地,曹操起大兵來犯情形甚急,諸葛亮獻策:荊州兵精糧足,可取之用以抗曹。劉備說:劉景升乃是吾兄,安忍取之。孔明看出來劉備是故意裝樣,只好說,且再做商議,劉備不悅。

第三,甘夫人病重而亡,孫權用美人計,以妹嫁劉備,實為討還荊州,讓劉備去東吳完婚。按說此行非常危險,是不應該去的,但孔明確說但去無妨,把劉備放了風箏,雖說最後有驚無險,但孔明這麼做實在是沒把劉備的安危放在心上,後來劉備也想明白了,也曾懷疑孔明用心。



第四,曹操赤壁兵敗,路過華容道,孔明早已算出,他明知道關羽義氣深重,放過曹操的可能性極大,還故意讓關羽立下軍令狀,最後再裝好人饒關羽不死,這是何用意?這件事劉備、關羽都不高興。

第五,劉備要立儲君,問孔明誰合適?其實劉備看出來了,劉禪資質一般,不大想立他,但他又是長子,因此左右為難。就問孔明,孔明這個老滑頭,說:此乃家事,問關張可也。結果關羽說:劉封是義子,不能立儲君,廢長立幼也不合適,還是立阿斗吧。後來關羽兵敗被圍麥城,劉封記恨他故意不發兵救援,關羽最終身亡。



在這裡,我不得不懷疑孔明是何用心,他故意不給意見,讓劉備去問關羽,也知道關羽肯定這麼說,說白了就是想讓阿斗繼位,還不明說怕得罪人。讓阿斗這個廢物繼位,孔明想幹什麼?是不是有想篡位的想法?

第六,關羽身死,劉備藉口為弟報仇,想先吞併東吳,再攻打曹操,最終實現一統天下的願望。孔明說:陛下,還不是時候啊,望陛下寧耐一時。此時的劉備已經不信任孔明瞭,最終沒聽孔明的話,起兵伐吳,甚至連孔明都沒帶,讓他留守家中。

孔明嘆道:若法孝直在,必能止主上東行也。意思就是,要是法正在,就能勸住劉備伐吳。從這句話也能看出,在當時劉備最信任的人是法正,而不是諸葛亮,只可惜當時法正已亡。

第七,劉備伐吳兵敗,在白帝城病危,劉備自知不行了,趕緊把一眾大臣都叫過來,囑託後事。此時,劉備已經非常懷疑孔明瞭,因為當時孔明官至丞相,手握兵權,很多大臣和將軍也都對其頗為信服,可以說在朝中威信極高。而阿斗還不到20歲,又沒什麼心機,要是孔明想造反還不是易如反掌。



因此劉備又拿出殺手鐧~哭!劉備握著孔明的手哭到:丞相,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若阿斗可輔則輔之,若不可輔可廢之,丞相可自立漢中王。劉備這番話說的是太虛偽了,他真不管阿斗了?那可是自己的親骨肉啊。當時臺下站滿了大臣,諸葛亮就是有心造反也不能明說啊,只能是發誓以表忠心。

劉備又讓阿斗拜孔明為相父,就是乾爹,孔明要造反就是殺乾兒子,這樣又給孔明加了一層倫理束縛。完了還不放心,又把趙雲叫過來哭道:卿可念故舊之情,早晚看覷吾子,勿使有失。意思就是:老趙啊,咱哥倆感情不錯,我死了,你可要保護好我兒子,要是有人敢對我兒不利,殺了就是。趙雲有萬夫不當之勇且又忠心,這事交給他劉備也能放心的走了。

綜上所述,在後期劉備對諸葛亮是非常懷疑的,提防之心很重。


好孩子就是我


我認為沒有,當初諸葛亮選擇實力最小的劉備。也是想盡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才能。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後兩人的關係好到關羽張飛都有意見。如果後面準備刀斧手,那隻會讓君臣間生間隙。歷朝歷代的帝王託孤都沒有這樣乾的。怎麼唯獨講劉備會這樣做呢?

當年諸葛亮使吳時,東吳就想通過諸葛亮的哥哥留下諸葛亮。諸葛亮講:吳主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只有劉備才能最大限度的重用諸葛亮。

很多人講劉備還選了李嚴為副的顧命,就是表現對諸葛亮的不信任。這是不對的,自古以來託孤顧命大臣都是數位的。怎麼到劉備這裡就是不信任。顧命大臣數位一般來說有兩個原因:1文武,像孫策託孤不也是文張昭武周瑜。曹魏不也是有文武。2各方勢力的平衡:諸葛亮代表著荊州集團,李嚴代表著東州集團。像東吳周瑜代表淮泗軍事集團,張昭代表著流亡北士集團。像曹魏曹丕任四位為輔政大臣。曹真休代表著宗室和軍事,陳群司馬代表著中原士族。

劉備託孤時曾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如果阿斗可以輔佐你就輔佐。如果不行,君可自取。很多人講劉備說的自取是由諸葛亮取爾代之。說這句話也是在試探諸葛亮,背後有刀斧手。我認為是不對的。1請問數千年的家姓王朝,有誰原意把打下的基業給他人的???2如果諸葛亮有此意,劉備試探有用嗎?反正劉備就要掛了。如果諸葛亮打著是先帝劉備的遺命廢掉阿斗當皇帝,那不是名正言順了。我認為劉備講的君可自取的意思就是讓諸葛亮有臨機決斷的廢立權,意思就是讓諸葛亮從另外兩個兒子選一個為帝。

劉備有沒有埋伏刀斧手,史書上並未記錄。


小鴻哥


我認為劉備是不可能藏刀斧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 一、當時雖然劉備死了,但是劉備知道如果蜀國沒有了自己還能活,如果沒有諸葛亮,那蜀國距離滅亡會更快。雖然劉備死後每次都是諸葛亮先挑起戰端,但是你們分析以下,如果魏國知道諸葛亮和劉備都死了,並且諸葛亮的死還是因為劉備埋伏了刀斧手那蜀國必定大亂,這時魏國必定來攻打蜀國,如果沒有諸葛亮,你們認為蜀國多長時間會被消滅呢?難道這點劉備會想不到嗎?


  • 二、劉備死前把諸葛亮叫到床頭說,馬謖不可重用,這說明什麼?說明劉備當時還是想讓諸葛亮來繼續擔當丞相,為蜀國效力,如果當時劉備想殺了諸葛亮,就不會給諸葛亮說這些,這句話說明了劉備的真實想法。


  • 三、我認為其實劉備已經綜合考慮過了,如果殺了諸葛亮,蜀國滅亡遭遇魏國吞併。然後留下千古罵名,劉禪的結果善終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不殺諸葛亮還有一絲可能蜀國統一中原,到時候諸葛亮稱帝為王會有可能殺了劉禪。但是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就知道,蜀國在想翻身,已經很難了,所以權衡利弊,劉備還是選擇了不殺諸葛亮,因為殺了諸葛亮,肯定背上罵名,如果不殺,諸葛亮也很難稱帝。



綜上所訴,所以當時劉備是不可能藏有刀斧手的。


談名著


古代君王臨終前殺權臣應該具備以下情況。

一、政局穩定,權臣能臣作用已可有可無!

這一點大多發生在開國皇帝之中。如朱元璋,如趙匡胤,此時殺能臣權臣有利於政權的交接,有利於時局的穩定。可當時,蜀漢外憂內患,外有北方曹魏的虎視,內有巴蜀集團和荊州集團的矛盾分裂。正因為諸葛亮的存在,能治外憂,能鎮內患。

二、權臣羽翼豐滿,野心已露。

通常不到萬不得已,皇帝也不會動手殺權臣。沒有逮到十足的證據就殺權臣,失民心之舉,輕則落下暴君罵名,重者引發暴動。而當時的諸葛亮也並非權傾朝野,巴蜀本土集團等並未和諸葛亮走得很近,即便諸葛亮想篡權,時機和條件都不成熟。

三、繼承人才德兼備,權臣已成障礙

皇帝殺權臣總得考慮未來的發展吧。首先,如果繼承者才德兼備,那麼權臣就是一種障礙,但是假如明知道繼承者乃昏庸之輩,即便是殺了此權臣,依然會有別的權臣上位。劉禪遠非合格的君王,這一點,作為父親的劉備看得很清楚。即使了殺了諸葛亮,就能讓劉禪穩穩地當政嗎?即便一時當政,若干年以後了。劉備一代雄主,這一點應該也想得到。與其出現另一個權臣,還不如眼前的諸葛亮踏實,畢竟,孔明的德行自己親眼所見,也是很瞭解的。事實上也是,當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出現了太監專權。

四、權臣勢力已成集團化

自古權臣篡權,必須有自己的一個集團。諸葛亮雖然當時權傾朝野,但是,在結黨方面,諸葛亮從未有過。忠心於他著,此時可能就剩下一個趙雲了。關羽和張飛對他只是一種崇拜,而非忠心。而此時張飛和關羽也已仙去。蜀漢集團就更不用說了,純碎的工作關係。所以諸葛亮也沒有篡權的根本。

綜上,劉備根本沒有殺諸葛亮的理由和動機。況且,劉備以仁治國,方得此江山。無故誅殺諸葛亮,就會丟失他立國之本。畢竟劉備不是曹操!


三亞駿達車技表演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的情形可以總結為:劉備很無奈,諸葛亮很惶恐,大臣們各懷心思!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劉備是絕對不會埋伏刀斧手的!


作為一個帝王,劉備很無奈。

沒想到我大業還沒完成就要先走一步了,可是我走後還有一堆爛攤子呢,這個爛攤子總要有人接手啊。

現在局勢很不穩定,原本這裡就有西川的兩大勢力集團:劉璋的老臣們和有名望的士人集團,後來我又帶來了自己的荊州集團。這三股勢力還在慢慢磨合,難免經常會有暗流湧動,在我和諸葛亮的運作下,荊州勢力是壓另兩股勢力一籌的。可是我馬上就要走了,這個擔子只能給諸葛亮挑了,才能繼續維持這個平衡。

一旦平衡打破,若是我們外來的荊州集團在競爭中贏了,那也會是元氣大傷,曹魏肯定趁虛而入;要是輸了,那時我辛苦建立的基業就要毀了,我的子孫親友們都要遭殃,不行一定要想辦法維持這個平衡!

可是這個諸葛亮雖然平時看起來對我忠心耿耿,做事也是盡心盡力沒有一點私心的,但我還真是懷疑是不是大奸似忠呢,萬一他要是窺視我劉家的權利呢?


唉,那又能怎樣,哪怕他確實有不臣之心,也好過我們劉家遭殃啊,因為他也屬於荊州集團,他要是渴望權利也必須得舉起我們劉家的大旗才行,就算我們劉家被架空了,起碼還能過衣食無憂的生活!

好吧就這麼定了,但我還是希望諸葛亮能忠心,也得儘量減小他不忠的可能,能多做點就多做點吧!

於是劉備就對諸葛亮說: “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這話一說出來以諸葛亮的聰明肯定知道我是在敲打他,他會知道我已經有所準備,讓他的思想不要跑偏了。而且諸葛亮一定會推辭,並且當面保證,雖然是口頭承諾,但也能在他的內心起到一點作用吧。


對了我還得找一個另一個大臣託孤,就李嚴吧,他是劉璋的原班人,屬於另一個勢力集團的,如果諸葛亮真相做點什麼出格的事,有人可以跟他對著幹,有這樣一個人也可以約束他的行為!

最終劉備很無奈的做了這樣一個安排,所以諸葛亮是和劉備一條船上的,哪怕諸葛亮真有不臣之心,劉備也不會殺他,但是會想辦法制約他!



歷史長流中的魚兒


看了這麼多人回答,我也插一腳湊湊熱鬧吧!自我感覺劉備已經對諸葛亮有了戒備之心,後面有刀斧手也說不準!

劉備白帝城託孤,躺在床上對自己的繼承人劉禪極為不放心,又拉著諸葛亮說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寥寥數語,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和託付,後人一直也以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來比喻最值得信任的君臣關係。但我從這幾句話中讀出了一些讓人不寒而慄的感覺。

我們先來看一下劉備說這句話時蜀國的局勢。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得知後親征東吳,結果以失敗告終,接著蜀國開始走下坡路。而白帝城託孤一事發生在劉備親征失敗之後,兄弟之死不能報,只能含恨而終。接著白帝城託孤又語出驚人:君可自取。難道劉備真捨得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嗎?斷然是不可能的,劉備雖說人品不錯,但絕不會把自己姓劉的江山改送他人。

我們在往前看,劉備第一句話就把諸葛亮的死穴點破了:君才十倍曹丕。這句話不難理解,意思就是說你的才能比曹丕強十倍,是個很了不起的人。但這裡要注意啦,曹丕是什麼人?建立曹魏的開國皇帝魏文帝,也是曹操的次子。那麼這句話也可以這樣理解:你的能力比魏文帝還強十倍,是個了不起的人。看看,意思是不是變了?

三國時期謀士無數,像龐統、郭嘉、魯肅個個都是能人,如果劉備說君才十倍龐統或者十倍郭嘉,我都可以理解,為何偏偏要說十倍曹丕?這句話當然有玄妙之處,妙就妙在巧妙的點出諸葛亮想做又不能做的事情:自取!

臣子,永遠只是臣子,而君卻是世襲的,當然你也可以學王莽篡位,但這裡劉備給諸葛亮敲了一個鐘,你的能力比皇帝還強十倍,你要不要自取當皇帝啊?

諸葛亮一聽這還了得,這是要把我往火上烤啊。最後,只能是跪倒在地痛哭流涕,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為什麼要這麼提防諸葛亮呢?諸葛亮所處的形勢很微妙。國家正處在新老政權交替之時,內憂外患不斷,曹魏集團虎視眈眈,劉禪繼位又能力不以服眾,關羽身死無老將輔佐,而諸葛亮所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畢竟是個外人,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必須考驗一下諸葛亮的忠誠,才說出這麼一番話來。為了自己的兒子,也真是操碎了心。

要是諸葛亮在那時說,行,那就我來吧,這可就真是入了套了,說不定真有刀斧手在外同小說中的情節一樣,只等摔杯為號然後血光四濺。不過諸葛亮豈會不知劉備的小心眼,立表“繼之已死”以示忠心。然後,劉備又拉著諸葛亮,讓劉禪拜其為乾爹,這樣一來,諸葛亮要造反就是不義了,也是劉備為其套上的一個枷鎖。


田之雲


劉備託孤的時候後面的刀斧手我覺的應該是後人臆想出來的。就算真有隻是幾個侍衛而已,不是為了對付諸葛亮。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因為其實就三個字:沒必要。

刀斧手的作用是什麼?當然是殺人!但劉備壓根就沒要殺諸葛亮的想法,他準備刀斧手做什麼?有人說這是劉備試探諸葛亮,如果劉備在對諸葛亮說出“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種話時,如果諸葛亮敢答應,就殺了他。

我覺得這種想法也太幼稚了。劉備何許人也,他敢把劉禪託孤給諸葛亮就是因為以他對諸葛亮長時間的瞭解,他知道諸葛亮是不會造反的,所以才託孤給他。如果他懷疑諸葛亮,諸葛亮的能力他比誰都清楚,怎麼可能把事關重大的託孤大事交給他?

有人說是不是劉備猶豫不決,才會出此下策試探諸葛亮?這種想法就更幼稚了。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說“好”嗎?領導還沒死你就想篡位啊?你是不是活膩了?連你都知道的問題聰明如諸葛亮他會不知道怎麼回答?只須要表個決心而已,等劉備駕鶴一走,還不是自己想幹什麼幹什麼?司馬懿就是個例子!劉備要是會想到用這麼低級的方法試探諸葛亮,蜀漢不亡那才叫天理不容。所以劉備防備諸葛亮只會用些高級手段,比如用另一位託孤大臣李嚴來制衡諸葛亮的權力。

所以我認為什麼刀斧手這種情節都是他人為了讓事件情節更刺激,自己臆想給加上去的。


朱鐵平


首先要說明一點,沒有任何史書記載或推測劉備託孤時,後面埋伏有刀斧手。既然題主這麼問,我就來假設一下埋伏有刀斧手的情況,而且我也認為劉備確實有可能埋伏了刀斧手。

在正式回答之前,有必要分析一下蜀漢當時的派系構成。劉備帶領荊州兵入川后,益州是整體歸降,保留了大量實權官員,天然的形成了益州系,與益州系相對應的則是入川的荊州系。兩大派系中,益州系是本土勢力,熟悉益州情況,主要掌握益州的地方治理權。而荊州系相當於是入侵者,主要掌握著軍權。說到荊州系,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關羽、張飛、趙雲這些大將,但嚴格來說,關張趙不算是荊州系,而應該是自成一系,是劉備的嫡系。

真正的荊州系是劉備被曹操追殺過程中跟隨劉備逃亡和赤壁之戰後,劉備在荊州收降的荊州本土人士,這些人包括馬謖、馬良、費禕、蔣琬、宗預、王連、陳式、楊儀、向朗、譙周等。這些人在當時官職雖然不是很高,但都是掌握實權的中下級官員,是荊州系的中堅力量,比如王連、陳式、楊儀、向朗等人都是獨領一軍的將軍。而諸葛亮在荊州本身就很有名望,又是荊州系中官職最高,最受劉備重用的人,因此成為了荊州系的首領。

劉備託孤時,最忠於他的關羽、張飛已經身亡,劉備又經夷陵之敗而威望大跌,荊州系中諸葛亮一家獨大,劉備對諸葛亮有所擔心是很正常的。在這樣的擔心下,劉備很有可能在屋後埋伏下刀斧手,然後言語試探諸葛亮,只要諸葛亮有一絲不臣之心,立刻亂刀砍死。根據史書記載,諸葛亮聽完劉備讓他可以取代劉禪的話後“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磕頭流血”,能把諸葛亮嚇成這樣,可見屋後真有可能埋伏有刀斧手,而且諸葛亮還有所察覺。

以諸葛亮在荊州系中的影響力,在沒有關羽、張飛壓制的請況下,諸葛亮在客觀上是具備篡位條件的,而且具備這個條件的也只有諸葛亮一人。

所以,如果劉備託孤時屋後埋伏有刀斧手,就一定是為諸葛亮準備的。


古今之言


又看到這個論斷了,我為此寫過了起碼超過五篇以上的文章。

我簡單的跟你分析一下。劉備後面伏著刀扶手,這種說法是絕對不靠譜。



咱們退一萬步講,把諸葛亮砍掉,那麼蜀國託給誰?趙雲嗎?趙雲,劉備是絕對信任。但是趙雲的才能呢能當大任嗎?當然是否定的。因為趙雲到託孤的時候都沒有從政經驗,連軍隊的統帥都沒有當過,一直是當將軍。


那麼如果趙雲不行的話,那麼李嚴,李嚴跟諸葛亮比起來,你覺得劉備信任諸葛亮還是李嚴?這個更加不用說了,肯定是諸葛亮的,畢竟諸葛亮跟他十幾年。

當時蜀漢是什麼情況?蜀漢已經到了,就是益州疲弊,一窮二白的地步。可以說千瘡百孔人心浮動。劉備一死,馬上就有三個郡反掉了。而劉備帶過來的蜀漢將領,前期的基本都已經死光了。龐統原來即是謀士,又能當將軍的戰士,最信任的謀士法正也已經死了。關羽,張飛,黃忠馬超也都死了。等於說四大將軍全部死了。



所以說你把諸葛亮砍掉了之後,你託給誰?你壓根無人可託,既然沒得選了,你後面扶著刀斧手是幹嘛?劉備沒有那麼傻。等諸葛亮看見嚇唬他。所以這個腦洞開得太亂了。為此我寫過相當多的文章,你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