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后面有刀斧手,是为诸葛亮准备吗?

深圳以及周边房产


刘备托孤对诸葛亮说的那番话,真的不是刘备的发明,只是今人过于关注在刘备一个人的身上,又是分析阴谋,又是分析试探什么的,其实在当时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临终遗言。

(1)江东孙策托孤,比刘备早了大约23年,所说的话和刘备几乎一模一样。

策临亡,以弟权讬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三国志》)吴历曰: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裴松之注《三国志》)

对比刘备托孤诸葛亮: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

孙策对张昭说“君便自取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简直是一模一样的托孤遗言,说者和听者双方彼此心照不宣,说的人知道听的人不会这么干,听的人也知道说的人不是那个意思,外人听起来会觉得是阴谋,当事人反而会增加信任。

(2)曾生于三国时代的,写《三国志》的陈寿是如何评价刘备托孤的。

陈寿写的《三国志》,一直在史学界评价极高,虽然偶有错误和不得已的曲笔(主要是晋史),但是整体来说,写得非常好,他在《三国志》里的很多人物传记后面都有评语,基本持一个中立客观的态度,该褒则褒,该贬则贬,而且他写此书时,蜀国已经灭亡,并不会为刘备和诸葛亮讳笔。

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里对刘备托孤诸葛亮给与了极其高的评价: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三国志》)

陈寿出生的时候,诸葛亮还没有死,他自身又是蜀国人,因此他对刘备托孤的评论可以算是最中肯的了,和今天很多人认为的什么阴谋恰恰相反,陈寿认为这是君臣至公的表现,要是真有刀斧手,又或者有什么虚伪狡诈之处,陈寿何必讳言?

(3)刘备如果真的有猜疑之心,何必让诸葛亮大权独揽呢?

如果按照阴谋论的思路,刘备怀疑诸葛亮,忌惮诸葛亮在他死后会有贰臣之心,那么,临终托孤为何把所有权柄都交给诸葛亮呢?

刘备托孤,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从史料上看,李严是辅助诸葛亮,而不是和诸葛亮对等的地位,权力差得很远。

刘备死前三年,诸葛亮假节(代皇帝行使权力),刘禅继位,李严才取得假节的权力;

刘备死前三年,诸葛亮录尚书事(政务最高决策权),刘备死前两年,李严才有一个尚书令之职(尚书令必须领录尚书事才能获得最高决策权,但是李严没有领);

刘备死前两年,诸葛亮领司隶校尉,刘备死后,李严为中都护;

刘禅继位之后,诸葛亮开府治事,领益州牧,李严此时方取得假节的权力,而蜀国大小政事都取决于诸葛亮。

由此可见,刘备在去世前后,把诸葛亮的权力提到皇帝之下的最高决策者的位置,例如录尚书事,开府治事,都是多大的权力?一如当时的曹操录尚书事,封魏王,开府治事。

李严呢,从始至终都没有取得过最高决策者的地位,他是一直作为诸葛亮的副手存在的。如果从当时的蜀国政治和李严的身份来看,更像是刘备平衡各方势力的人选。

如果说,刘备怕死后诸葛亮夺权或有不臣之心,那么,托孤的时候完全可以把李严提高到和诸葛亮对等的地位,就像顺治托孤的时候,有四位顾命大臣,互相制约,这不更好吗?靠死的时候说几句话,和多托孤几个能和诸葛亮分权制衡的大臣,哪个才有用?

你都托孤了,把江山和儿子交给另一个人,你还在怀疑试探他,那个人还是聪明绝顶的人,那这样的托孤,有何意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身家性命交给了他人,还怀疑猜疑,那这样的托孤,不如不托。

刘备和诸葛亮相处多年,史书上也说如鱼得水,刘备这个人,别的能力且不议论,但是知人识人用人方面,眼光独到毒辣,他深知诸葛亮的为人,根本无需搞这样的试探。

刘备显然是全权信任诸葛亮的,在他死前两三年,就已经逐步的把政务大权全部交由诸葛亮了,死的时候没有任命和诸葛亮同等权力的能制衡他的托孤大臣,可见刘备对诸葛亮并无疑心。

(4)刘备托孤,这段话到底有何深意呢?

1.和阴谋论恰恰相反,刘备正是借此给予诸葛亮更大的权力,方便他日后辅佐刘禅。

刘备以外来者的身份入川,蜀国政治势力非常复杂,刘备死的时候,托孤大臣全权交给诸葛亮(李严只是副手),诸葛亮本身在蜀国也无政治背景和政治势力,靠的是刘备的信任。那么,刘备死后,各方政治势力能否听诸葛亮的话?会不会找借口把诸葛亮赶下台?是以,刘备此话有潜台词,即我全权信任诸葛亮,诸葛亮的权力不容任何人质疑。

2.更加拉近和诸葛亮的感情距离,让刘禅日后能和诸葛亮君臣关系更好。

其实能证明刘备这些话是为了给予诸葛亮更大权力的是这件事: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让刘禅事诸葛亮如父,实际上把诸葛亮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对比一下李严,就知道刘备托孤,其实只有诸葛亮一人而已。

刘备此语,也是让刘禅日后能信任诸葛亮,不要和诸葛亮掣肘的意思。

3.刘备这段话为诸葛亮实现了他人生最大的理想价值。

为什么很多人怀疑刘备托孤,是因为秉持着这样一个观念:只要是权臣就会篡位,就想当皇帝。

然而,通览历史,我们会发现,人和人的追求定位很不相同,历史上有许多名臣,就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臣子,你让他做皇帝,他也不干,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并不是人人都想做皇帝的。

当然,每个人都追求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从这一点说,诸葛亮,刘备,曹操,司马懿没什么不同,只不过他们追求的价值最大化不一样罢了。

刘备追求做什么?做帝王,一代明君。

诸葛亮追求做什么?为国尽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一个千古名臣。

做名臣,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再上一层呢?

有两种选择。

一是篡位夺权,因为臣子中做到第一,只能做皇帝了。这是实质上的再上一层。

二是得到来自帝王的荣耀和尊严。这是精神上的再上一层。

曹氏家族,司马家族就是第一种,因为臣子权力已经到了极致,于是篡权自己做皇帝。

诸葛亮是第二种。刘备做帝王,给他的是“你可以代替我坐江山”的赞誉,给他的是“相父”的身份,对臣子来说,这就是远远超过实际权力的最大化的精神上的尊严和荣耀了。

所以,刘备托孤,不需要也不会埋伏什么刀斧手,他对诸葛亮说的那些话,结合蜀国的实际形势和诸葛亮的个人情况来看,显然是正面意义的,潜台词是:

刘备:我的好战(基)友啊,我走啦,咱们的娃以后就靠你啦,咱打下的江山别被这熊孩子给弄没喽,你看能辅佐他就辅佐,这孩子不听话,就可劲揍他,实在不行,你就把咱的事业揽过来吧!(最后这句话是说给旁边的人听的,意思是你们以后好好地听我的好战(基)友的话,我走以后,他的意思就是我的意思!)

诸葛亮:我的好战(基)友啊,我办事,你就放心吧!我会好好的把这孩子带大带出息的。咱俩啥交(基)情啊,我就是死,也得把你的事业给弄好喽 ,把这孩子给辅佐好喽。

刘备,长吁一口气,卒。


师明礼


有刀斧手吗?这个我真不知道。但是当时刘备已经不信任诸葛亮了,对其处处提防。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下面我逐一分析:



第一,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孔明只是不出,刘备无奈拿出绝招,放声大哭,泪沾袍秀,衣襟尽湿。大家想想,衣服都哭湿了,得哭成什么样了?纵观刘备手下其他人,谁曾让他废过这么大的劲?说不记恨是假的。

第二,当年刘备依附刘表,只有新野弹丸之地,曹操起大兵来犯情形甚急,诸葛亮献策:荆州兵精粮足,可取之用以抗曹。刘备说:刘景升乃是吾兄,安忍取之。孔明看出来刘备是故意装样,只好说,且再做商议,刘备不悦。

第三,甘夫人病重而亡,孙权用美人计,以妹嫁刘备,实为讨还荆州,让刘备去东吴完婚。按说此行非常危险,是不应该去的,但孔明确说但去无妨,把刘备放了风筝,虽说最后有惊无险,但孔明这么做实在是没把刘备的安危放在心上,后来刘备也想明白了,也曾怀疑孔明用心。



第四,曹操赤壁兵败,路过华容道,孔明早已算出,他明知道关羽义气深重,放过曹操的可能性极大,还故意让关羽立下军令状,最后再装好人饶关羽不死,这是何用意?这件事刘备、关羽都不高兴。

第五,刘备要立储君,问孔明谁合适?其实刘备看出来了,刘禅资质一般,不大想立他,但他又是长子,因此左右为难。就问孔明,孔明这个老滑头,说:此乃家事,问关张可也。结果关羽说:刘封是义子,不能立储君,废长立幼也不合适,还是立阿斗吧。后来关羽兵败被围麦城,刘封记恨他故意不发兵救援,关羽最终身亡。



在这里,我不得不怀疑孔明是何用心,他故意不给意见,让刘备去问关羽,也知道关羽肯定这么说,说白了就是想让阿斗继位,还不明说怕得罪人。让阿斗这个废物继位,孔明想干什么?是不是有想篡位的想法?

第六,关羽身死,刘备借口为弟报仇,想先吞并东吴,再攻打曹操,最终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孔明说:陛下,还不是时候啊,望陛下宁耐一时。此时的刘备已经不信任孔明了,最终没听孔明的话,起兵伐吴,甚至连孔明都没带,让他留守家中。

孔明叹道:若法孝直在,必能止主上东行也。意思就是,要是法正在,就能劝住刘备伐吴。从这句话也能看出,在当时刘备最信任的人是法正,而不是诸葛亮,只可惜当时法正已亡。

第七,刘备伐吴兵败,在白帝城病危,刘备自知不行了,赶紧把一众大臣都叫过来,嘱托后事。此时,刘备已经非常怀疑孔明了,因为当时孔明官至丞相,手握兵权,很多大臣和将军也都对其颇为信服,可以说在朝中威信极高。而阿斗还不到20岁,又没什么心机,要是孔明想造反还不是易如反掌。



因此刘备又拿出杀手锏~哭!刘备握着孔明的手哭到:丞相,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若阿斗可辅则辅之,若不可辅可废之,丞相可自立汉中王。刘备这番话说的是太虚伪了,他真不管阿斗了?那可是自己的亲骨肉啊。当时台下站满了大臣,诸葛亮就是有心造反也不能明说啊,只能是发誓以表忠心。

刘备又让阿斗拜孔明为相父,就是干爹,孔明要造反就是杀干儿子,这样又给孔明加了一层伦理束缚。完了还不放心,又把赵云叫过来哭道:卿可念故旧之情,早晚看觑吾子,勿使有失。意思就是:老赵啊,咱哥俩感情不错,我死了,你可要保护好我儿子,要是有人敢对我儿不利,杀了就是。赵云有万夫不当之勇且又忠心,这事交给他刘备也能放心的走了。

综上所述,在后期刘备对诸葛亮是非常怀疑的,提防之心很重。


好孩子就是我


我认为没有,当初诸葛亮选择实力最小的刘备。也是想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后两人的关系好到关羽张飞都有意见。如果后面准备刀斧手,那只会让君臣间生间隙。历朝历代的帝王托孤都没有这样干的。怎么唯独讲刘备会这样做呢?

当年诸葛亮使吴时,东吴就想通过诸葛亮的哥哥留下诸葛亮。诸葛亮讲:吴主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只有刘备才能最大限度的重用诸葛亮。

很多人讲刘备还选了李严为副的顾命,就是表现对诸葛亮的不信任。这是不对的,自古以来托孤顾命大臣都是数位的。怎么到刘备这里就是不信任。顾命大臣数位一般来说有两个原因:1文武,像孙策托孤不也是文张昭武周瑜。曹魏不也是有文武。2各方势力的平衡:诸葛亮代表着荆州集团,李严代表着东州集团。像东吴周瑜代表淮泗军事集团,张昭代表着流亡北士集团。像曹魏曹丕任四位为辅政大臣。曹真休代表着宗室和军事,陈群司马代表着中原士族。

刘备托孤时曾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如果阿斗可以辅佐你就辅佐。如果不行,君可自取。很多人讲刘备说的自取是由诸葛亮取尔代之。说这句话也是在试探诸葛亮,背后有刀斧手。我认为是不对的。1请问数千年的家姓王朝,有谁原意把打下的基业给他人的???2如果诸葛亮有此意,刘备试探有用吗?反正刘备就要挂了。如果诸葛亮打着是先帝刘备的遗命废掉阿斗当皇帝,那不是名正言顺了。我认为刘备讲的君可自取的意思就是让诸葛亮有临机决断的废立权,意思就是让诸葛亮从另外两个儿子选一个为帝。

刘备有没有埋伏刀斧手,史书上并未记录。


小鸿哥


我认为刘备是不可能藏刀斧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一、当时虽然刘备死了,但是刘备知道如果蜀国没有了自己还能活,如果没有诸葛亮,那蜀国距离灭亡会更快。虽然刘备死后每次都是诸葛亮先挑起战端,但是你们分析以下,如果魏国知道诸葛亮和刘备都死了,并且诸葛亮的死还是因为刘备埋伏了刀斧手那蜀国必定大乱,这时魏国必定来攻打蜀国,如果没有诸葛亮,你们认为蜀国多长时间会被消灭呢?难道这点刘备会想不到吗?


  • 二、刘备死前把诸葛亮叫到床头说,马谡不可重用,这说明什么?说明刘备当时还是想让诸葛亮来继续担当丞相,为蜀国效力,如果当时刘备想杀了诸葛亮,就不会给诸葛亮说这些,这句话说明了刘备的真实想法。


  • 三、我认为其实刘备已经综合考虑过了,如果杀了诸葛亮,蜀国灭亡遭遇魏国吞并。然后留下千古骂名,刘禅的结果善终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不杀诸葛亮还有一丝可能蜀国统一中原,到时候诸葛亮称帝为王会有可能杀了刘禅。但是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就知道,蜀国在想翻身,已经很难了,所以权衡利弊,刘备还是选择了不杀诸葛亮,因为杀了诸葛亮,肯定背上骂名,如果不杀,诸葛亮也很难称帝。



综上所诉,所以当时刘备是不可能藏有刀斧手的。


谈名著


古代君王临终前杀权臣应该具备以下情况。

一、政局稳定,权臣能臣作用已可有可无!

这一点大多发生在开国皇帝之中。如朱元璋,如赵匡胤,此时杀能臣权臣有利于政权的交接,有利于时局的稳定。可当时,蜀汉外忧内患,外有北方曹魏的虎视,内有巴蜀集团和荆州集团的矛盾分裂。正因为诸葛亮的存在,能治外忧,能镇内患。

二、权臣羽翼丰满,野心已露。

通常不到万不得已,皇帝也不会动手杀权臣。没有逮到十足的证据就杀权臣,失民心之举,轻则落下暴君骂名,重者引发暴动。而当时的诸葛亮也并非权倾朝野,巴蜀本土集团等并未和诸葛亮走得很近,即便诸葛亮想篡权,时机和条件都不成熟。

三、继承人才德兼备,权臣已成障碍

皇帝杀权臣总得考虑未来的发展吧。首先,如果继承者才德兼备,那么权臣就是一种障碍,但是假如明知道继承者乃昏庸之辈,即便是杀了此权臣,依然会有别的权臣上位。刘禅远非合格的君王,这一点,作为父亲的刘备看得很清楚。即使了杀了诸葛亮,就能让刘禅稳稳地当政吗?即便一时当政,若干年以后了。刘备一代雄主,这一点应该也想得到。与其出现另一个权臣,还不如眼前的诸葛亮踏实,毕竟,孔明的德行自己亲眼所见,也是很了解的。事实上也是,当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出现了太监专权。

四、权臣势力已成集团化

自古权臣篡权,必须有自己的一个集团。诸葛亮虽然当时权倾朝野,但是,在结党方面,诸葛亮从未有过。忠心于他着,此时可能就剩下一个赵云了。关羽和张飞对他只是一种崇拜,而非忠心。而此时张飞和关羽也已仙去。蜀汉集团就更不用说了,纯碎的工作关系。所以诸葛亮也没有篡权的根本。

综上,刘备根本没有杀诸葛亮的理由和动机。况且,刘备以仁治国,方得此江山。无故诛杀诸葛亮,就会丢失他立国之本。毕竟刘备不是曹操!


三亚骏达车技表演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的情形可以总结为:刘备很无奈,诸葛亮很惶恐,大臣们各怀心思!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刘备是绝对不会埋伏刀斧手的!


作为一个帝王,刘备很无奈。

没想到我大业还没完成就要先走一步了,可是我走后还有一堆烂摊子呢,这个烂摊子总要有人接手啊。

现在局势很不稳定,原本这里就有西川的两大势力集团:刘璋的老臣们和有名望的士人集团,后来我又带来了自己的荆州集团。这三股势力还在慢慢磨合,难免经常会有暗流涌动,在我和诸葛亮的运作下,荆州势力是压另两股势力一筹的。可是我马上就要走了,这个担子只能给诸葛亮挑了,才能继续维持这个平衡。

一旦平衡打破,若是我们外来的荆州集团在竞争中赢了,那也会是元气大伤,曹魏肯定趁虚而入;要是输了,那时我辛苦建立的基业就要毁了,我的子孙亲友们都要遭殃,不行一定要想办法维持这个平衡!

可是这个诸葛亮虽然平时看起来对我忠心耿耿,做事也是尽心尽力没有一点私心的,但我还真是怀疑是不是大奸似忠呢,万一他要是窥视我刘家的权利呢?


唉,那又能怎样,哪怕他确实有不臣之心,也好过我们刘家遭殃啊,因为他也属于荆州集团,他要是渴望权利也必须得举起我们刘家的大旗才行,就算我们刘家被架空了,起码还能过衣食无忧的生活!

好吧就这么定了,但我还是希望诸葛亮能忠心,也得尽量减小他不忠的可能,能多做点就多做点吧!

于是刘备就对诸葛亮说: “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话一说出来以诸葛亮的聪明肯定知道我是在敲打他,他会知道我已经有所准备,让他的思想不要跑偏了。而且诸葛亮一定会推辞,并且当面保证,虽然是口头承诺,但也能在他的内心起到一点作用吧。


对了我还得找一个另一个大臣托孤,就李严吧,他是刘璋的原班人,属于另一个势力集团的,如果诸葛亮真相做点什么出格的事,有人可以跟他对着干,有这样一个人也可以约束他的行为!

最终刘备很无奈的做了这样一个安排,所以诸葛亮是和刘备一条船上的,哪怕诸葛亮真有不臣之心,刘备也不会杀他,但是会想办法制约他!



历史长流中的鱼儿


看了这么多人回答,我也插一脚凑凑热闹吧!自我感觉刘备已经对诸葛亮有了戒备之心,后面有刀斧手也说不准!

刘备白帝城托孤,躺在床上对自己的继承人刘禅极为不放心,又拉着诸葛亮说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寥寥数语,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托付,后人一直也以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来比喻最值得信任的君臣关系。但我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了一些让人不寒而栗的感觉。

我们先来看一下刘备说这句话时蜀国的局势。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得知后亲征东吴,结果以失败告终,接着蜀国开始走下坡路。而白帝城托孤一事发生在刘备亲征失败之后,兄弟之死不能报,只能含恨而终。接着白帝城托孤又语出惊人:君可自取。难道刘备真舍得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吗?断然是不可能的,刘备虽说人品不错,但绝不会把自己姓刘的江山改送他人。

我们在往前看,刘备第一句话就把诸葛亮的死穴点破了:君才十倍曹丕。这句话不难理解,意思就是说你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但这里要注意啦,曹丕是什么人?建立曹魏的开国皇帝魏文帝,也是曹操的次子。那么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你的能力比魏文帝还强十倍,是个了不起的人。看看,意思是不是变了?

三国时期谋士无数,像庞统、郭嘉、鲁肃个个都是能人,如果刘备说君才十倍庞统或者十倍郭嘉,我都可以理解,为何偏偏要说十倍曹丕?这句话当然有玄妙之处,妙就妙在巧妙的点出诸葛亮想做又不能做的事情:自取!

臣子,永远只是臣子,而君却是世袭的,当然你也可以学王莽篡位,但这里刘备给诸葛亮敲了一个钟,你的能力比皇帝还强十倍,你要不要自取当皇帝啊?

诸葛亮一听这还了得,这是要把我往火上烤啊。最后,只能是跪倒在地痛哭流涕,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为什么要这么提防诸葛亮呢?诸葛亮所处的形势很微妙。国家正处在新老政权交替之时,内忧外患不断,曹魏集团虎视眈眈,刘禅继位又能力不以服众,关羽身死无老将辅佐,而诸葛亮所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毕竟是个外人,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必须考验一下诸葛亮的忠诚,才说出这么一番话来。为了自己的儿子,也真是操碎了心。

要是诸葛亮在那时说,行,那就我来吧,这可就真是入了套了,说不定真有刀斧手在外同小说中的情节一样,只等摔杯为号然后血光四溅。不过诸葛亮岂会不知刘备的小心眼,立表“继之已死”以示忠心。然后,刘备又拉着诸葛亮,让刘禅拜其为干爹,这样一来,诸葛亮要造反就是不义了,也是刘备为其套上的一个枷锁。


田之云


刘备托孤的时候后面的刀斧手我觉的应该是后人臆想出来的。就算真有只是几个侍卫而已,不是为了对付诸葛亮。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因为其实就三个字:没必要。

刀斧手的作用是什么?当然是杀人!但刘备压根就没要杀诸葛亮的想法,他准备刀斧手做什么?有人说这是刘备试探诸葛亮,如果刘备在对诸葛亮说出“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种话时,如果诸葛亮敢答应,就杀了他。

我觉得这种想法也太幼稚了。刘备何许人也,他敢把刘禅托孤给诸葛亮就是因为以他对诸葛亮长时间的了解,他知道诸葛亮是不会造反的,所以才托孤给他。如果他怀疑诸葛亮,诸葛亮的能力他比谁都清楚,怎么可能把事关重大的托孤大事交给他?

有人说是不是刘备犹豫不决,才会出此下策试探诸葛亮?这种想法就更幼稚了。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说“好”吗?领导还没死你就想篡位啊?你是不是活腻了?连你都知道的问题聪明如诸葛亮他会不知道怎么回答?只须要表个决心而已,等刘备驾鹤一走,还不是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司马懿就是个例子!刘备要是会想到用这么低级的方法试探诸葛亮,蜀汉不亡那才叫天理不容。所以刘备防备诸葛亮只会用些高级手段,比如用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来制衡诸葛亮的权力。

所以我认为什么刀斧手这种情节都是他人为了让事件情节更刺激,自己臆想给加上去的。


朱铁平


首先要说明一点,没有任何史书记载或推测刘备托孤时,后面埋伏有刀斧手。既然题主这么问,我就来假设一下埋伏有刀斧手的情况,而且我也认为刘备确实有可能埋伏了刀斧手。

在正式回答之前,有必要分析一下蜀汉当时的派系构成。刘备带领荆州兵入川后,益州是整体归降,保留了大量实权官员,天然的形成了益州系,与益州系相对应的则是入川的荆州系。两大派系中,益州系是本土势力,熟悉益州情况,主要掌握益州的地方治理权。而荆州系相当于是入侵者,主要掌握着军权。说到荆州系,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关羽、张飞、赵云这些大将,但严格来说,关张赵不算是荆州系,而应该是自成一系,是刘备的嫡系。

真正的荆州系是刘备被曹操追杀过程中跟随刘备逃亡和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荆州收降的荆州本土人士,这些人包括马谡、马良、费祎、蒋琬、宗预、王连、陈式、杨仪、向朗、谯周等。这些人在当时官职虽然不是很高,但都是掌握实权的中下级官员,是荆州系的中坚力量,比如王连、陈式、杨仪、向朗等人都是独领一军的将军。而诸葛亮在荆州本身就很有名望,又是荆州系中官职最高,最受刘备重用的人,因此成为了荆州系的首领。

刘备托孤时,最忠于他的关羽、张飞已经身亡,刘备又经夷陵之败而威望大跌,荆州系中诸葛亮一家独大,刘备对诸葛亮有所担心是很正常的。在这样的担心下,刘备很有可能在屋后埋伏下刀斧手,然后言语试探诸葛亮,只要诸葛亮有一丝不臣之心,立刻乱刀砍死。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听完刘备让他可以取代刘禅的话后“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磕头流血”,能把诸葛亮吓成这样,可见屋后真有可能埋伏有刀斧手,而且诸葛亮还有所察觉。

以诸葛亮在荆州系中的影响力,在没有关羽、张飞压制的请况下,诸葛亮在客观上是具备篡位条件的,而且具备这个条件的也只有诸葛亮一人。

所以,如果刘备托孤时屋后埋伏有刀斧手,就一定是为诸葛亮准备的。


古今之言


又看到这个论断了,我为此写过了起码超过五篇以上的文章。

我简单的跟你分析一下。刘备后面伏着刀扶手,这种说法是绝对不靠谱。



咱们退一万步讲,把诸葛亮砍掉,那么蜀国托给谁?赵云吗?赵云,刘备是绝对信任。但是赵云的才能呢能当大任吗?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赵云到托孤的时候都没有从政经验,连军队的统帅都没有当过,一直是当将军。


那么如果赵云不行的话,那么李严,李严跟诸葛亮比起来,你觉得刘备信任诸葛亮还是李严?这个更加不用说了,肯定是诸葛亮的,毕竟诸葛亮跟他十几年。

当时蜀汉是什么情况?蜀汉已经到了,就是益州疲弊,一穷二白的地步。可以说千疮百孔人心浮动。刘备一死,马上就有三个郡反掉了。而刘备带过来的蜀汉将领,前期的基本都已经死光了。庞统原来即是谋士,又能当将军的战士,最信任的谋士法正也已经死了。关羽,张飞,黄忠马超也都死了。等于说四大将军全部死了。



所以说你把诸葛亮砍掉了之后,你托给谁?你压根无人可托,既然没得选了,你后面扶着刀斧手是干嘛?刘备没有那么傻。等诸葛亮看见吓唬他。所以这个脑洞开得太乱了。为此我写过相当多的文章,你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