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擔心CT輻射,又恐結節變大,這個隨訪咋辦呢?

擔心CT輻射,又恐結節變大,這個隨訪咋辦呢?

肺結節的現狀:肺結節是指3cm以內的肺內不透亮病灶,多表現為圓形、類圓形或者磨玻璃樣等形態。隨著低劑量螺旋CT在健康體檢中的應用增加,通過CT發現的肺結節也不斷增多。

擔心CT輻射,又恐結節變大,這個隨訪咋辦呢?

肺結節只是一個名稱的診斷,不涉及性質,可能為良性病變,也可能為惡性病變;可能會變化,也可能永遠不變化甚至消失,但總體而言,以良性居多。據報道,體檢查出肺部小結節的比例高達20%~30%,甚至更高,但真正診斷為惡性腫瘤需要手術治療的比例並不高。雖說肺癌也會以肺結節方式表現出來,但兩者不能等同,肺癌和肺結節之間不能夠畫上等號。

2014年,浙江省腫瘤醫院放射科開展了一項針對杭州市城市人口肺癌高危人群的篩查研究。共有1438人接受胸部CT檢查,有574人發現了肺內小結節,比例接近40%,經專家診斷後,考慮為惡性腫瘤的比例不到2%。請注意,這項研究針對的是肺癌高危人群,而不是面對所有人口的普查,說明普通人群肺結節中惡性的比例可能會更低。

以上這些背景資料的鋪墊是想說明一個問題,CT發現肺結節,有大有小,有良性惡性,總體而言,以良性的肺小結節佔比更大,所以,發現肺結節千萬不可等同於肺癌,引發不必要的焦慮。除了診斷為肺癌或者疑似肺癌的小部分患者需要手術外,很大一部分發現肺結節的朋友得到的建議是隨訪,也就是定期複查CT,動態觀察結節的大小和形態變化。

這樣看來,可能有90%以上的肺結節患者是需要長期隨訪觀察的,這個人群確實不小。

問題來了,這些需要隨訪的肺結節患者從此落入了一個糾結的泥潭,定期複查吧,CT有輻射,經常做對身體有傷害嗎?不復查吧,結節變大,萬一肺癌漏過了,怎麼辦?

擔心CT輻射,又恐結節變大,這個隨訪咋辦呢?

關鍵要理清思路,抓住重點。

先說說第一個問題,可以隨訪的肺結節不必焦慮。既然醫生建議隨訪,無非幾種情況:

1 結節很小,可能是5mm以下的微小結節,還無法從CT上判斷良惡性;孤立性肺結節的直徑大小對良惡性診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①直徑<5毫米,結節的惡性程度小於1%,一般不採用外科手段干預。②直徑在5~10毫米,惡性率為6%~28%。③直徑>2釐米,惡性率為64%~82%。專科醫生對於肺結節的隨訪建議已經考慮到結節大小和形態的特點。結節越大,惡性可能相對越高,醫生建議手術的可能性也越大;

2 結節的形態上沒有惡性特徵,不必急於手術;結節的性質當然不是完全憑大小確定的,尤其是1cm~3cm的結節,CT上的形態特徵相對較明顯,如果沒有毛刺、支氣管空泡徵等典型惡性表現,也可以經過一段時間的隨訪再做決定;

3 有些結節,尤其是5mm以上的磨玻璃結節,可能是不典型腺瘤樣增生或者原位癌,屬於癌前病變,發展非常緩慢,也不用急著手術。畢竟手術有創傷,肺功能的降低,能不做手術儘量不做。

既然如此,可以隨訪的結節一定是處於不變化或者變化很緩慢的階段,不用擔心發生短期內快速增大無法治療的嚴重後果。肺結節的長期隨訪也是避免過度治療尤其是過度手術的重要手段。

第二個問題就是CT的輻射,CT有輻射這是毋庸置疑的,一次胸片的放射劑量0.2mSv,一次胸部CT 的放射劑量為8mSv(mSv是放射劑量單位),也就是說,做一次胸部CT相當於拍40次胸片的放射量。不過,X光輻射造成的損害是一種隨機性效應,發生的概率與劑量有關,嚴重程度和劑量無關。也就是說單次照射即使受照的劑量大,也不一定導出問題,具有隨機性。這樣看來,肺結節患者的複查,3個月、6個月、甚至一年做一次CT對身體的輻射影響是有限的。

總結而言,可以隨訪的肺結節不必過於焦慮,就算CT有一定的輻射傷害,比起盲目動刀,接受不必要的手術而言,定期的CT複查所受的輻射可以忽略不計。

擔心CT輻射,又恐結節變大,這個隨訪咋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