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囊腫、結節、息肉會癌變?

哪些囊腫、結節、息肉會癌變?

作者 | 管顏青

來源 | 搜狐健康

我們在體檢的時候總會或多或少的檢查出一些小毛病。很多人看到體檢報告上寫的“囊腫”、“結節”、“息肉”等醫學術語時,難免會很擔心,甚至嚇出一身冷汗,發現這些情況之後到底需不需要治療,不治療的話會不會變成癌症?為此,搜狐健康諮詢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副主任醫師畢曉峰。

【囊腫:和癌症病因不同,通常不會變癌】

囊腫是指長在體內某一臟器、囊狀的良性包塊,其內容物的性質是液態的,就像一個小水囊。畢曉峰告訴搜狐健康,囊腫多是良性的先天性疾病,常常出現在肝臟和腎臟上,囊腫在囊壁上皮細胞的持續分泌下可以不斷長大。一般情況下囊腫生長緩慢,所以可能長期或終生無症狀,其臨床表現也隨囊腫位置、大小、數目以及有無壓迫鄰近器官和有無併發症而異。

隨著影象診斷學的發展及普及,尤其是B超已列為體檢的常規項目之後,大量的囊腫被發現。但囊腫和癌症不是一回事,超聲往往有明確的表現,易於診斷。如果診斷不明確還可以結合CT等檢查進一步確診。總體來說,除特殊的囊腺癌可能被誤診為囊腫之外,一般的囊腫不會發生癌變。大多數的囊腫因為很小對人體沒有什麼影響,除非囊腫長得很大,一般不用處理。體檢時常見的囊腫主要有以下幾種。

肝囊腫

一般認為肝囊腫是是肝內迷走膽管與淋巴管在胚胎期的發育障礙導致先天性發育異常的結果。多數肝囊腫患者無明顯症狀,僅在體檢時被偶然發現。

畢曉峰指出,當肝囊腫小於5釐米時,一般都沒有症狀,也不需要特殊治療;當肝囊腫超過5釐米以上時,有可能壓迫周圍器官,出現肝部不適、餐後飽脹、食慾減退、噁心和嘔吐等症狀,需及時就診治療。

腎囊腫

腎囊腫可能先天就有也可能是後天發展形成。腎臟有時“不小心”產生的液體可能在局部腎小管瀦留、擴大,時間久了就形成了腎囊腫。

患者在發現自己得了腎囊腫後,不用太慌張。如果囊腫小於5釐米,每年定期隨訪觀察就行;如果囊腫大於5釐米以上,或患有遺傳性多囊腎,則需引起重視,及時就診。

卵巢囊腫

卵巢囊腫比較多見,大多為良性,但也有一定的惡性比例。20歲—50歲女性都可能發生。如果囊腫性質發生惡性病變,也有可能成為卵巢癌。

畢曉峰指出,絕大多數生理性囊腫是沒有症狀的。如果女性出現持續的痛經、腹痛,或如果突發腹痛,特別是合併噁心、嘔吐或者發熱,一定要去醫院治療。

【結節:需要通過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良性或惡性】

畢曉峰解釋,結節只是影像學上的一個描述性名詞,指在超聲、CT或者磁共振等檢查時看到的異常的信號影,而不是病灶的性質。本質上說結節是一種體積比較小的腫物,稍微大一些的叫包塊,可發於身體任何部位,需要通過進一步檢查或者定期複查才能確定良性或惡性。體檢時常見的結節有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肺結節等。

甲狀腺結節

現在不少人在體檢中查出有甲狀腺結節,因為害怕惡變,往往引起恐慌。實際上,通過高分辨率超聲檢出甲狀腺結節的發病率為20%—76%,甲狀腺癌在甲狀腺結節中的發現率只有5%—10%。因此,甲狀腺結節患者不要太緊張,要定期檢查,一般6月—12月複查一次。如果患者忽然出現憋氣、吞嚥困難、聲音嘶啞等不適症狀,提示結節在短時間內發生改變,應儘快檢查治療。一般來說,甲狀腺結節癌變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家族裡面有患甲狀腺癌的家族史;

2、較輕的患者伴有甲狀腺結節,其惡性率明顯高於年老者;

3、單發、實性、低迴聲結節,邊界不清、結節內血流豐富、微鈣化可能是惡性結節的危險因素;

4.、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升高,發生分化型甲狀腺癌的危險性增加。

乳腺結節

乳腺結節是對乳腺佔位的一種描述,常見於乳腺增生(可形成乳腺囊腫)及乳腺腫瘤性疾病,目前成因尚不明確,與多種遺傳及環境因素相關。由於乳腺小葉增生、乳腺纖維腺瘤、乳腺囊腫、乳腺炎及乳腺癌等都可以表現為乳腺結節。畢曉峰建議,患者可先通過乳腺超聲、鉬靶和乳腺MRI(磁共振成像)等檢查手段鑑別乳腺腫塊的良惡性。

目前廣泛應用於乳腺病灶影像學評估的,是由美國放射學會制定發佈的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簡稱BI-RADS。患者可根據BI-RADS後不同的數字,簡單評價乳腺疾病惡性概率的大小。

哪些囊腫、結節、息肉會癌變?

肺結節

肺結節通常是指影像學檢查(X線或CT)中發現的直徑小於或等於3釐米的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病灶。小於1釐米的結節稱為小結節,小於5毫米的結節稱為微小結節,大於3釐米的病灶則稱為腫塊。肺結節檢出率甚至達到2/3以上,但大部分的結節為良性病變。但發現肺上有結節不用過分擔心,因為並不是所有的結節都是惡性的,肺癌和肺結節之間是不能畫等號的。所有肺結節裡大概只有1%左右是惡性的,但是隨著結節的增大惡變率就會顯著增加,我們需要綜合考慮,根據結節的大小、形狀、密度、邊界、生長速度以及位置來判斷其性質,同時還要結合病人本身是否具有肺癌的高危因素等指標來綜合判斷這些結節是需要臨床切除還是要定期觀察。必要時還需應用纖維支氣管鏡、CT定位下穿刺、胸腔鏡等方法幫助患者進一步明確診斷。

【息肉:需完成相應檢查,以明確病理類型】

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現代醫學通常把生長在人體黏膜表面上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錯構瘤、腺瘤及其他腫瘤等。畢曉峰介紹,息肉是一個診斷名詞,本質上是組織過度增生形成,沒確定具體性質前都可以用這個名稱。顯微鏡下的診斷又可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部分非腫瘤性息肉可向腫瘤性發展。因此,體檢者在發現體檢報告上有息肉後,需完成相應檢查,以明確息肉的病理類型。

腸息肉

腸息肉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較少,主要分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與腸癌的發病關係不大。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相當於一顆“定時炸彈”。

腺瘤性息肉是否癌變還與患者年齡,息肉數量、大小有關。畢曉峰建議,體檢若發現腸息肉,可通過內鏡切除,再送病理檢查,明確治療。對於有家族史的人群,應該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是指由膽囊壁向膽囊腔內凸起的佔位病變,膽囊息肉可以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如膽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如腺瘤、血管瘤等引起)。其中,會癌變的息肉佔大約10%左右。

目前,公認的膽囊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有:年齡大於50歲;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病史;無蒂息肉(包括侷限性膽囊壁增厚,厚度大於4 毫米),建議這類患者一定要定期複診。

宮頸息肉

多數宮頸息肉是在婦科檢查時才發現,是慢性宮頸炎表現的一種,在已婚婦女中比較多見。1釐米以下小的宮頸息肉通常沒有任何自覺的症狀,息肉較大時,就有可能引起血性白帶或接觸性出血的症狀。雖然絕大多數的息肉是良性病變,但也有可能癌變的,臨床上宮頸息肉的癌變率在0.2%—0.4%。

畢曉峰提醒對於年齡超過45歲,尤其是更年期前後患有宮頸息肉的朋友,應及時門診予以處理,將息肉送作病理檢查,如有惡變徵象,應儘早採取治療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