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草根”蝶變:兩座民營經濟大市的對望

<table> “草根”蝶變:兩座民營經濟大市的對望

當下,泉州正推動傳統產業就地升級,並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圖為泉州企業恆安集團智能化車間。泉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table>

在泉州南安石井鎮,連片山頭岩石裸露,石材隨處可見。這裡離大名鼎鼎的“世界石材之都”水頭鎮不遠。在這片石材遍佈的土地上,泉州半導體高新技術產業園的分園區正加快建設步伐。其聚焦發展的是高端半導體等高精尖型創新產業。而它引入的不少項目資源,都能填補國內相關產業空白。

泉州,一度是傳統產業城市的代名詞:發端於鄉村工業,從“三閒”(閒房、閒資、閒置勞動力)起步,支柱產業幾乎是清一色的傳統輕工業。儘管連續20年穩居福建省GDP第一大市位置,但產業結構不合理、創新動能不足、研發比重過低的痼疾,一直困擾泉州。

而近兩年,泉州卻站上了高新技術產業與新消費潮流的風口。成為國潮領軍者,迎來多個投資過百億元的高精尖項目落戶,泉州傳統的產業大地上刮過蝶變的新風暴。

在距泉州700多公里的佛山,引導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是其近年來最重要的中心工作之一。同樣面臨產業家底傳統、“高新”色彩不足的難題,打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佛山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題方法。

兩座靠傳統制造業發家的民營經濟大市,其產業新動能到底從何而來?是就地升級所得,還是“無中生有”之果?管窺兩座城市樣本,南方日報調研組嘗試解碼製造業打響高新技術突圍戰的奧秘。

南方日報記者 吳欣寧 見習記者 王蓓蓓 統籌:趙越

1 兩座樣本城市背後從傳統走向風口的製造業新故事

泉州豐澤區,匹克集團舊廠區,成堆的運動鞋充斥著工廠的每一個角落。

這是匹克創始人許景南奮鬥了30年的地方,是其白手創立的早期民族鞋業品牌的誕生地,更是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場景最典型的寫照。而在不遠處,匹克新的研發辦公大樓正加速建設。上千平方米信息數據機房、科學實驗室、數字化智能研發中心等配置,彰顯著一個現代科技型企業的氣派。

匹克新舊廠房並立的景象,更像是泉州這座民營經濟大市產業蝶變、從最傳統的土地邁向最當潮風口的一個隱喻。

坐擁安踏、匹克、361度、特步、恆安等眾多國內知名品牌的泉州,曾是傳統工業城市的代表。改革開放後,泉州選擇了以發展紡織、鞋、食品、建材等門檻低、工藝成熟的傳統輕工業為主。在民營經濟佔大頭的泉州,傳統產業板塊佔民營企業比重超60%;其擁有的七大千億產業集群,無一例外都是傳統行業。

光是泉州的一個縣級市晉江,就年產16億雙運動休閒鞋、佔據國內40%的市場份額;而晉江的陳埭村更是包攬了全球70%製鞋的原輔料生產。製鞋、製衣小作坊遍佈村鎮,被貼上劣質低價標籤的“三天鞋”流向全國,成為泉州諱莫如深的過去。

如今,傳統的泉州卻站上了時代的風口。

今年“雙十一”,匹克態極Plus1.0在天貓旗艦店6分鐘銷售額超去年同期全天,1小時內單品銷售破千萬元。“態極”是匹克去年底推出的,這已不是一項簡單的製鞋技術,而是能在裝備製造等多領域掀起產品革命的核心科技。

而搭載這一黑科技的匹克跑鞋,讓國產潮牌在鞋迷心中有了姓名。它在一些潮鞋二級市場價格被炒到上千元一雙,很多外國人甚至會託國內朋友購買態極鞋後寄給他們。

立在新消費主義潮頭的泉州,同樣也站上了新產業的風口。

泉州打造的泉州半導體高新技術產業園,成為地級市中頗具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集聚區。它聚焦集成電路、化合物半導體和LED高科技產業,將形成涵蓋半導體制造、設計、封裝測試、製造設備開發、關鍵原材料等上下游產業鏈的產業集群。

立在風口、尋找新機的不只有泉州企業。

在佛山南海,周建新同時管理著一家線路板銅材生產廠和環保處理廠。周建新在2017年接棒父輩管理承安銅業時做了一個決定:改變單一產品路線,超越已見天花板的磷銅陽極領域,自主開發環保處理設備,跨界掘金環保產業。

如今,生產銅材、賣給線路板廠、為客戶提供環保處理服務提取貴金屬、再將其重新用於銅材生產,這使承安銅業這家傳統銅材生產企業打造了新的產業閉環,並從傳統行業潛入新興產業藍海,提取新價值。

而在廣闊的佛山大地,更多勇敢探索轉型的企業集結成群;一座座主打環保、氫能、機器人等高新技術產業的園區拔地而起。

從傳統走向風口,“舊”產業中開“新”花,泉州和佛山是怎麼做到的?

2 追溯蝶變之路解好傳統與高新的“冰山論”命題

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低、創新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的泉州,選擇的是一條就地升級的道路。

“我們始終把紡織鞋服、建材家居等傳統制造業當作‘傳家寶’,不搞另起爐灶、產業代替,而是立足本地優勢,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最佳方式,在現有產業基礎上轉型升級。”泉州工信局技改科副科長莊詩瀅說。

如果說像匹克這樣的成品鞋服龍頭企業大舉革新尚在意料之內,那麼一些處於產業鏈上游更加“原始”的面料企業的轉型,則多了一絲令人意想不到的果敢意味。

全球叫得出名字的鞋服品牌的供應商,大多來自泉州。福建龍峰紡織科技實業有限公司(下稱“龍峰”)就是這樣一家供應商。以傳統面料起家的龍峰,為了從鞋服行業洗牌中突圍,主動向創新端靠攏,練就自主研發石墨烯為原料的可穿戴智能設備的“絕活”。

靠著政府補貼和企業每年不少於5000萬元的技改投入,龍峰與行業上下游企業聯合研發,攻克石墨烯材料轉化技術。

“石墨烯是純淨的絕緣體。經過工藝改造,我們將其融入智能穿戴設備,能屏蔽電流,保護人體。這讓我們的產品獲得業內同行難具備的安全和環保性。”龍峰執行董事翁志涵說。

泉州的產業蝶變之路,還是一條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培育高新技術產業並重的道路。而政府的超前佈局與頂層設計,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一直注重處理好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關係的‘冰山論’,前瞻佈局新舊動能轉換。”莊詩瀅告訴記者,泉州政府從政策與決策層面,會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大力調存量引增量,謀劃存量和增量的調整,改變以往傳統產業單一支撐。

據泉州發改委營商信用科科長餘菁介紹,在佈局發展傳統產業時,泉州就為新興產業發展留有餘地。

2016年以來,泉州先後出臺了紡織鞋服、石油化工、機械裝備等18個重點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其中光電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有意識地指導該產業向半導體產業轉型。這讓泉州成為地級市中率先佈局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的城市,一度成為外界關注焦點。

當然,這樣的搶先佈局也與泉州產業家底有關。“泉州的高端半導體產業發展並非‘無中生有’。”餘菁說。

泉州是國內最大的對講機生產基地,其對講機銷量佔全國近八成。泉州企業寶鋒電子包攬了全球大部分對講機生產,是名副其實的隱形冠軍。這些對講機內的電路都由泉州企業自己生產。包括對講機在內的光電產業本身具有底子,這也為泉州發展半導體產業奠定了基礎。

有了頂層設計和產業基礎的加持,泉州開始在配套政策和載體規劃上下細功夫,謀劃更多空間和政策紅利。

早在2016年,《晉江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6—2025)》《福建(泉州)半導體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5)》等規劃相繼發佈。晉江還編制了全國首份《集成電路人才認定標準》。

泉州的政策注重落地和細節。去年,泉州出臺“關於加快泉州市數字經濟發展七條措施”,對於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購買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開展高端芯片研發,給予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購買直接費用50%的補助。

同樣在推動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的佛山,和泉州的轉型思路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注重利用原有產業優勢發展新興產業,並推動新舊產業的融合。氫能產業就是一個典型。

依託深厚的汽車產業基礎,佛山率先以技術創新、推廣應用為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尤其是以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相關項目為核心,致力打造涵蓋整車及燃料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及氫能產業集群。

同時,佛山建設季華實驗室、仙湖實驗室等省級實驗室平臺,與高校聯合攻克氫能產業共性難題與本土應用痛點。南海更是建成全國第一個商業化運營的加氫站,並出臺全國首個加氫站建設運營及氫能源車輛運行扶持辦法。從基礎設施到政策的配套,讓佛山在破解氫能產業商業化難題上走在全國前列。

3 跨出舒適圈 創新闖關開闢民營經濟新賽道

其實,傳統產業大市壯大高新技術產業、打造新動能,關鍵的一點是要擺脫對發展舊產業的路徑依賴。泉州的探索透露著這個信息,佛山同樣如此。

佛山是全國的改革先鋒地,而民營經濟則是佛山改革探索背後的重大功臣。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佛山在發展民營經濟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無論是企業家長期練就的草根創業拼搏精神,城市注重利用和發揮市場主體活力的舉措,還是正確把握政府、市場和企業關係的探索,這些都讓佛山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樣本城市。

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以傳統產業起家的佛山民營經濟也在主動跳出舒適圈,並擺脫產業傳統、動力不足帶來的限制,在產業的創新驅動上尋求更大突破。

創新突圍從高目標開始。佛山提出打造面向全球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並重視填補基礎研究上的空缺,攻堅“卡脖子”問題。抓住建設季華實驗室的重大機遇,佛山努力推動其成為國家實驗室“預備隊”的重要一員,針對佛山乃至廣東、全國的民企需求進行重大創新。

去年,季華實驗室主體工程動工,引進新加坡半導體儀器等研發團隊,並先後自主啟動了三批共16個“頂天立地”科研項目。

創新闖關逐漸深入。5月,佛山市政府今年的一號文《佛山市全面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促進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發佈。文件聚焦科技創新,更提出了建立市財政科研資金跨境港澳使用機制等新政策。

而在一片已經充分發展多年的傳統產業土地上,佛山還為民營經濟培育新動能創造了新空間。

此前,佛山啟動建設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今年佛山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佈局高端高新產業,努力將三龍灣建設成為引領創新發展的重大引擎;同時,佛山實施“一環創新圈”戰略規劃,構建“一核五平臺多節點”創新體系,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

南海、順德分別獲批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廣東省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驗區,探索釋放更多土地和政策利好,從更高的區域層面向改革和發展要民營經濟轉型空間。

而民營經濟主體——一批佛山企業也以既有主業為基礎,進行一定程度的關聯技術和關聯市場的多元化,以“多次創業”開啟自我革新。

家電龍頭企業美的併購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從造家電跨入造機器人領域,謀劃著創新躍遷。此後,美的與庫卡在順德建設智能製造科技園,累計投資約5億元人民幣。截至8月1日,科技園出售機器人300臺,產值達到3000萬元;預計2019年全年產值2.4億元。

同為佛山民企巨頭,碧桂園去年宣佈投資800億元打造機器人谷,盡顯其跨界做全球最大機器人企業的雄心。碧桂園還斥重金開啟“博士戰略”,大規模招攬博士。

主動挖掘新空間和動能解轉型命題,佛山民營經濟正在新賽道上努力奔跑。

■聚焦

讓傳統產業變得不傳統:

製造業龍頭企業的高科技“逆襲”

泉州晉江,信泰集團廠區,一個新成立的大數據中心就設置在車間旁邊的大樓內。這座大樓是信泰這家傳統面料龍頭企業開啟大數據服務的心臟。

在位於佛山順德的格蘭仕工廠內,多臺自動化裝配、檢測機器等三五成堆地擺放著。這些自動化設備均由格蘭仕一線工人自主研發生產。不久前,格蘭仕更是發佈了其首款自主研發芯片。

民營經濟的轉型升級,離不開其主體——民營企業,尤其是龍頭民企的探索。在泉州和佛山這兩座民營經濟大市,龍頭企業發揮著發展探路人的作用;而從其探索中也能窺見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最新趨勢。

老牌傳統企業紛紛掘金數字經濟

一家傳統的鞋面材料生產企業專門構建大數據中心大樓,這樣的做法在業內並不多見。而信泰集團恰恰就做了這件事。

信泰集團是阿迪達斯、斯凱奇、銳步、安踏、李寧等眾多國內外知名運動鞋面材料的供應商。這樣一家深耕傳統產業的企業,卻開始跨界掘金數字經濟,推動著“不傳統”的創新轉型。

其成立的大數據中心和原本的信息部一道,深入開發各種大數據技術服務。這些產品技術既用在信泰自身的面料生產和企業運營中,也會賣給同行開啟盈利新渠道。信泰集團總裁辦副主任許劍飛說,轉型探索下,信泰近幾年的營收增長保持在20%—40%。

同樣在創新上取得突破的,還有佛山家電龍頭企業格蘭仕。不久前,格蘭仕發佈了其與芯片企業SiFive China合作研發的首款物聯網家電芯片“BF-細滘”。據介紹,格蘭仕計劃將芯片、邊緣技術、無線電力三者融為一體,打造物聯網技術解決方案。

曾被稱為“價格殺手”的格蘭仕,通過不斷延伸自己的產業創新鏈條,演示著從一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向科技型企業的蝶變。

步步為營的創新躍遷探索

這些企業的華麗蝶變並非一夕之功。率先謀劃、提前做好技術儲備,並且擴大創新協作,是必須修煉的功課。

在進軍大數據領域前,信泰在自動化製鞋設備開發上的探索也已超過8年。

“鞋面材料的生產工藝複雜多樣,我們在市場上找不到一家適合我們工藝變更的軟硬件改造服務商。所以我們決定自主開發ERP系統和生產設備。未來一定屬於數字驅動型的企業。”許劍飛說。

除了開發信息化技術,信泰的大數據中心大樓內還入駐了其新近成立的智能穿戴設備開發團隊。由信泰自主研發的智能穿戴設備已進入內部測試階段,將在明年面市,掘金更廣闊的消費市場。

另一家泉州面料企業龍峰紡織,則在十年前開始探索智能化,並投資近20億元建立智能紡織科技園。在業內都對穿綜機不抱投資意願的情況下,龍峰紡織卻大膽和瑞士企業合作改進自動化穿綜機,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吸引大量同行前來取經。

與兩家泉州企業的步步為營相類似,格蘭仕在從造微波爐挺入造芯片前,就開始了發動內部員工造機器的長期探索。

“格蘭仕大致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從外購自動化設備學習使用階段到改造瓶頸工序和工裝技改階段,再到獨立研製自動化設備、完成自動化革新階段。”格蘭仕集團車間主任熊智康說。

熊智康曾帶領團隊研發出行業領先的罩極電機和轉盤電機自動化生產線。這一自動化設備曾被視為業內硬骨頭。近年來,格蘭仕還在智能家電解決方案開發上持續鑽研,這些都為其向智能化、數字化的創新跨越提供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