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知子花」深夜12點,一位小學生的爸爸在班級群老師“睡了嗎”


「知子花」深夜12點,一位小學生的爸爸在班級群老師“睡了嗎”


深夜剛過12點的時候,一位小學生的爸爸在班級群@老師“睡了嗎”,老師回覆“睡了”。

結果這位小學生爸爸,直接在群裡向老師發難——“老師都睡了,作業那麼多,我閨女卻還都沒睡覺”。

群內的有些家長看到以後,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七嘴八舌地開始抱怨起來,孩子經常也是熬夜寫作業,作業寫不完還會被罰。

當老師認為家長群隱形負擔的時候,家長其實也很頭痛老師們給孩子的課後“難題”,當然更頭疼的還有孩子寫作業時上演的無數黑色幽默。

「知子花」深夜12點,一位小學生的爸爸在班級群老師“睡了嗎”



孩子,你是在哪裡聽說的?

「知子花」深夜12點,一位小學生的爸爸在班級群老師“睡了嗎”



畫得一手好畫兒啊,真是難為你了

「知子花」深夜12點,一位小學生的爸爸在班級群老師“睡了嗎”



家中有孩子的人開學後的生存現狀...大概如圖吧

「知子花」深夜12點,一位小學生的爸爸在班級群老師“睡了嗎”


前幾天一位憂心忡忡的媽媽來諮詢,原因很簡單,孩子做作業太不認真。因為這事老師已經幾次叫她去學校面談,並且反覆強調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情,家長也要行動起來。

其實,這位媽媽對孩子的學習還是十分關心的,經常陪孩子寫作業,複習功課。但是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孩子總是把不會的問題提出來,等待媽媽的作答,而不肯自己去探索解決。

如果媽媽太忙沒時間陪,孩子的作業就會丟三落四,錯漏百出,甚至乾脆不做。媽媽說我不可能天天看著他做作業啊,我到底應不應該陪孩子一起寫作業?

這不是一個媽媽的難題,小花在家長群裡做過調研,很多父母在孩子寫作業這個問題上心力交瘁:


「知子花」深夜12點,一位小學生的爸爸在班級群老師“睡了嗎”


能否獨立完成作業,跟孩子的自制力水平密切相關。陪讀的父母一定要清楚:“陪” 是為了“不陪”,是為了讓孩子逐步獨立完成作業。

這個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不當監工

很多父母在陪讀的時候,坐在孩子身邊,盯著孩子寫作業。隨時糾正孩子的錯誤。當發現孩子算錯了一道題,寫錯了一個字,就會第一時間指正出來。這種陪讀很像一個“監工”,家長時刻在挑錯。

我們換位思考下,一個嚴苛的監工以時刻糾錯的態度,坐在我身邊,看著我學習,我該有多緊張。當孩子總是很緊張的寫作業,會有什麼後果?


「知子花」深夜12點,一位小學生的爸爸在班級群老師“睡了嗎”


腦科學家研究發現:我們做某件事時經常有的情緒體驗,會與大腦中相應的神經細胞建立聯結,當面臨相應的情境時,這種神經聯結會迅速地建立聯繫,人們也會因此產生曾經最熟悉的情緒。

父母以監工的身份陪孩子寫作業,孩子會把寫作業這件事和緊張的情緒建立聯結。孩子一想到要寫作業,就緊張,就很反感。最初是反感寫作業,時間久了,會泛化到厭惡學習。

國民好女兒多多也被媽媽吐槽不好好寫作業


「知子花」深夜12點,一位小學生的爸爸在班級群老師“睡了嗎”


陪讀過程中,發現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不要打斷孩子的學習過程,馬上指正。而是要等孩子學習告一段落後,和孩子講一講,你看到的問題有哪些。

父母要不帶指責情緒,只描述看到的事實,然後表達出對孩子的期待,相信孩子以後能做的更好。這樣的處理,既讓孩子看到了自己的問題,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信任,也就更有動力把事情做好。


第二:不當百科全書


家長是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幫孩子寫作業。家長從一開始,就要讓孩子明白,寫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需要孩子自己獨立完成。

如果家長在陪讀過程中,充當百科全書的角色,那麼孩子只要遇到問題,就會第一時間問家長,獲得正確答案。這樣孩子就失去了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機會,在寫作業時越來越依賴家長,越來越沒機會學會獨立學習。

「知子花」深夜12點,一位小學生的爸爸在班級群老師“睡了嗎”


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教育學家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理學家朱熹對此做解釋,憤,心裡一直想,但想不通。悱,心裡想通了,但表達不出來。

所以孔子這就話的意思,不到孩子努力想,但想不通的時候,不要去引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但不能清楚表達的時候,不要去啟發他。

這才是科學的做法。

孩子帶著問題問家長,我們家長可以反問回去,提出啟發性的問題。這個問題需要適度超出孩子現有知識儲備,引導孩子積極地進行思考,努力自己找到答案。


「知子花」深夜12點,一位小學生的爸爸在班級群老師“睡了嗎”



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提供相關資料,可以通過提問,把控方向,但一定不能直接給答案。

當孩子努力自己找出答案,要及時表揚,和孩子一起分享這份喜悅,這也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知子花」深夜12點,一位小學生的爸爸在班級群老師“睡了嗎”


當孩子很努力,但是找不到答案時,家長們也切記不能火冒三丈,不能說消極的語言,而是要耐心地繼續分解問題,降低問題難度,儘量啟發,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種方法叫啟發式教學,家長最初用起來,要比直接給答案麻煩許多。但長此以往,你會培養出一個樂於獨立思考,善於解決問題的孩子。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他會自己去尋求答案。我們家長能夠更快地從陪讀變成不陪。

兒子在海清的教育下學會獨立寫作業


「知子花」深夜12點,一位小學生的爸爸在班級群老師“睡了嗎”


最後,從陪讀變成不陪的階段,家長們還需要注意一定要把心態調節好,小花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絕招!


「知子花」深夜12點,一位小學生的爸爸在班級群老師“睡了嗎”


各位媽媽,看懂了嗎?

知道要轉發給誰了吧~

「知子花」深夜12點,一位小學生的爸爸在班級群老師“睡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