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教師採取什麼措施能讓學困生“脫貧”?

教師採取什麼措施能讓學困生“脫貧”?

學困生是指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學困生也分好幾種情況,並非所有的學困生都不想學習,教師要做具體的分析。學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中非智力因素是主要原因。所以,對學困生的幫助沒有統一的方法,只能研究個案,深入瞭解他們“致貧”的原因和歷史,找到了原因就找到了打開他們心門的鑰匙。

學困生起點低,相比於績優生,他們更容易取得進步,提升空間很大。如果一個班級在學習上“尾巴”小,整體推進情況一定好。讓學困生“脫貧”,可以很好地改變班級學習的生態環境,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幸福和成功,對班級其他各方面的影響都是積極的。

採取什麼措施能讓學困生“脫貧”呢?總體上說,一是給予其真正的關心和鼓勵,二是提供切實有效的具體幫助。

1.給學困生安全感

要讓學困生在班級裡有安全感,不要讓其淪為弱勢群體。教師要多觀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抓住機會,及時予以鼓勵。學困生只是在課程學習上暫時落後,不代表他們在其他方面也差。要公平、公正地對待他們,在班級給予他們合適的位置,班級工作或活動要儘可能地讓他們多參與、多展示,平等地提供機會,讓他們感覺到在自己的班級裡也有一席之地,而不是班級的累贅。

2.和學困生交心

要和學困生交心,瞭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和心態。對學困生應有悲憫之心,理解他們的苦惱和困難,不拋棄、不放棄。要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思考,從中找出可以改進的地方。談話時不要只盯著成績,可以從生活的各個方面切入,逐漸靠近主題。要注意保護學困生的隱私和自尊,即使想幫助他們,也不應該大張旗鼓。不刻意宣傳,不強化他們落後的既成事實,悄悄地提供幫助是最好的。

3.改善學困生的學習動機

幫助學困生首先要改善他們學習動機,否則就是做無用功。教師要和學困生就改進學習的問題達成共識。大部分學困生都有改善學習狀況的願望,但是,因為長期落後,積重難返,想一下子徹底改變是不大可能的。他們的共同點是:有想法沒行動,有行動難堅持;容易下決心也容易放棄,會找各種理由原諒自己;所以,提升學困生成績是持久戰,教師對此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要有足夠的耐心打好這場戰鬥。不要輕信學困生的承諾,要的是實實在在的跟進。要從完成最簡單的任務開始,一件件落實。所以,對他們的幫助不能盲目,要循序漸進。

4.切中要點,軟硬兼施

每個學困生的問題都是不一樣的,對學困生的教育要切中要點,忌泛泛而言,流於說教。學困生聽到的來自各方面的嘮叨已經很多,有一定的牴觸情緒。所以,大道理多說無益。只有深入瞭解他們,和他們成為知心朋友,才知道他們最需要什麼,怎樣才能打動、影響他們。教師與學困生的關係非常重要。因為教師在幫助他們改掉壞習慣的過程中,會使用各種方法,有些甚至是強制性的、令他們痛苦的做法。在這種時候,師生間良好關係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學生因為信任、愛戴自己的教師,才會聽從教師的勸告,接受教師對他採取的幫教措施。對學困生的教育,我主張“軟硬兼施”,不能完全靠他們自覺,一定的強硬手段還是要有的。但如果沒有師生感情做基礎,這樣做只會招致他們的反感和抵抗。

5.利用各種方式施加正面影響

為學困生找一些好學上進的朋友,利用同桌、小組影響他們。

6.建立學困生幫助系統

學困生的幫助系統,從人員組成上,應該包括班主任、科任教師、同學、家長,在學習環節上,包括聽課、作業、訂正、答疑等。如果缺少幫助,絕大部分學困生都無法獨立堅持下去——他們的意志力本來就差,再加上困難得不到解決,他們很快就會再次放棄。家長在這個幫助系統中必須承擔重要的任務:改善親子關係、加強溝通、關心孩子、檢查督促等。所以,班主任要做好家長的培訓工作。學困生的幫助系統應該是立體的、全方位的,但最終目的卻是要培養他們自立、自強的品格,不能對他人產生依賴心理,因為學習歸根到底是他自己的事。

(文章節選自源創圖書《學生可以這樣教育》,陳宇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教師採取什麼措施能讓學困生“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