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劉備怎麼知道馬謖不可用?

燚燊焱炎火


答 | 江隱龍

劉備說馬謖不可重用,重點不在於劉備怎麼看出來馬謖之才的,而在是為什麼劉備在臨終前居然能想到馬謖這個小小的縣令(馬謖隨劉備入蜀,先後擔任綿竹、成都令和越雋太守,在這之前他只是一個從事)。劉備當時已經氣息奄奄,一個皇帝,一個丞相此時居然要針對一個縣令作出囑咐,這不奇怪嗎?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劉備當時已經明白他死後,蜀漢大權只有諸葛亮一人能掌握。他雖然同時託孤給了諸葛亮和李嚴,但李嚴絕非諸葛亮的對手;李嚴所代表的東州官僚集團也絕非諸葛亮所代表的荊州官僚集團的對手。而諸葛亮此時又沒有子嗣,一旦面對權力交接,諸葛亮會指定誰為接班人?

當時諸葛亮最親信的人,無過於馬謖。馬謖雖然只比諸葛亮小歲,但正如馬謖所說的“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諸葛亮與馬謖的關係介乎師徒父子之間,關係極近。馬謖的哥哥馬良又與諸葛亮格外交好,馬良因夷陵之戰為國捐軀,諸葛亮對這個“軍烈屬”自然更多一分偏愛。劉備深明其中的委曲,所以自然也要事先重點觀察馬謖,因為諸葛丞相之後有可能就是馬丞相。

劉備認為馬謖“言過其實”,其實這一句評價是針對所有博覽群書而缺乏臨場經驗之人的評語,諸葛亮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諸葛亮的戰略能力很強,不出茅廬而能做出三分天下的部署;但他戰術能力是短板,所以一出祁山在佔有優勢地位的情況下失敗,連他自己都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破賊,乃為賊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諸葛亮用兵,越到後面越成熟,打得司馬懿畏蜀如虎,但這種用兵的能力是通過實戰取得的,沒有一出祁山的失敗,就沒有這種成長。只可惜之後曹魏愈加重視雍涼戰場,諸葛亮再無機可乘,終於沒有完成北伐遺願。

相對而言,馬謖就是諸葛亮的縮小版。馬謖的戰略能力很強,戰術能力差,這需要後天的實戰去培養。馬謖失街亭,正如諸葛亮一出而敗,這是成長的代價——由此可以看出劉備的第二層含義:他說的是馬謖,其實也是在提醒諸葛亮自己不要過於自信,要一步一步來。


切割地球


劉備的原話是:馬謖言過其實,未可大用。

話雖然很短,邏輯卻非常嚴密!

劉備先擺事實,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結論是不可大用。

劉備講的很清楚,言過其實,就是馬謖不可重用的原因!

為什麼言過其實,就斷定不能大用呢?

因為對做大事的人來講,言過其實,是非常致命的缺陷!

喜歡言過其實的人,有兩種。

一種,是極度自卑的人。因為自卑,為了維持心理平衡,就喜歡炫耀、喜歡吹牛。

另一種,是極度自負的人。這種人自信過頭,對自身才能估計過高,也往往會說一些過頭話。

顯然,馬謖屬於後一種。他是極度自負的人。自以為了不起,平日裡指點江山、激昂文字,彷彿天下盡在掌握之中,誇誇其談,口若懸河,自我感覺極為良好。實際上實踐經驗極為匱乏,沒有經受過大風大浪的考驗。在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卻由於極度自信+毫無經驗,往往手忙腳亂,判斷失誤,導致重大損失。

馬謖就是這樣的人,紙上談兵的趙括也是這樣的人!

劉備久歷江湖,閱人無數。早就洞悉人性的弱點。早就看穿了言過其實的人,絕不可大用!

所以,他在日常觀察中發現了馬謖的毛病,就對馬謖下了不可大用的定論。

等到即將離世,因為諸葛亮與馬謖關係要好。劉備擔心諸葛亮重用馬謖,又特意叮囑。可惜呀,可惜。


上將噯福斯


劉備臨死的時候,有兩件記錄在史冊的大事。一個是安排死後的事宜,另一個就是提醒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由此可見馬謖其人在劉備和諸葛亮心中的份量,也足以證明馬謖絕不是泛泛之輩。



諸葛亮兵出祁山討伐魏國,隨軍的有魏延、吳壹等許多久經沙場的名將。這時候諸葛亮卻任命馬謖前去街亭迎戰張郃。馬謖在臨陣之時改變了諸葛亮的安排,最終被張郃給擊敗。

整個參謀部都認為應該讓那些有經驗的將軍擔任先鋒,為什麼諸葛亮卻要“違眾拔謖”呢?

諸葛亮與馬謖的哥哥馬良私交甚好,只要有機會肯定會提攜一下馬謖。諸葛亮也是常人,“內舉不避親”也不是不可以的呀!(有這重關係,總歸是招人閒話。)當然諸葛亮也不是盲目地提攜,因為諸葛亮覺得馬謖完全可以勝任其職。

諸葛亮認為馬謖能夠勝任其職,完全是諸葛亮的一個誤判,也是劉備臨終最擔心的事兒!



馬謖喜歡軍事謀略。對於馬謖所提出的觀點及謀略,諸葛亮很是讚賞。諸葛亮有很多事情辦得漂亮,其實都是採納了馬謖的謀略。所以諸葛亮才會產生馬謖“才器過人”的錯覺!

馬謖出謀劃策,諸葛亮去具體施行。由於諸葛亮的辦事能力,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辦得漂漂亮亮的。馬謖謀劃中的不合理的地方被諸葛亮無形中給消除了;馬謖謀劃中合理的地方被彰顯出來了!

諸葛亮沉迷於其中而不自知,劉備做為局外人反而能夠看得很清楚。如果諸葛亮老是處於這種錯覺之中,肯定會在關鍵時刻因為錯用馬謖而導致嚴重後果。

所以劉備才會在臨死之前,著重強調這件事兒!劉備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不是不能用,而是不可大用。在你身邊出個謀劃個策就行啦,千萬別讓馬謖親力親為獨當一面。



事實證明劉備是對的,馬謖的確不是辦事的料兒!

戰場上的戰況變化迅速,很多時候需要將領根據戰況隨機應變。一個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將領,能夠根據經驗做出正確的改變,從而扭轉戰局。

馬謖一直沒有統兵的經驗,所以馬謖就做出了錯誤的改變。這一個錯誤的改變,就被經驗豐富的張郃及時得抓住,從而一舉擊敗了馬謖。

這既是馬謖的失誤,同時也是諸葛亮的失誤。馬謖從此就成了諸葛亮心頭永遠抹不掉的痛!



馬謖長於出謀劃策,而短於具體施行。馬謖出謀劃策,諸葛亮具體施行,則會相得益彰。

諸葛亮長於治國政理,而短於奇謀將略。諸葛亮出謀劃策,馬謖具體施行,則必然是事事乖張!

諸葛亮對於馬謖,舍其長而用其短,是諸葛亮在用人上的一次重大失誤!

劉備能夠洞見於此,真可謂是洞察秋毫!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我認為並不是劉備有先見之明,不是劉備對馬謖有偏見,劉備看不上馬謖的原因是馬謖的哥哥馬良。

馬謖的哥哥馬良當時也很有名氣,主要在荊州輔佐關羽,而且馬良的名聲很好,但是光名聲好沒有用啊,劉備看的是最後結果。

關羽發兵攻打襄樊時,當時關羽部面臨吳魏兩線夾擊的戰況,可是馬良對如何防範東吳來襲拿不出太好的辦法,當時關羽部像前拿不下襄樊,向後又打不退東吳,最後關羽兵敗身死丟了荊州,馬良可以說負有很大的責任。

在劉備瞭解了關羽敗亡的經過後,肯定對馬良大失所望,而現在馬良之弟馬謖也很受諸葛亮器重,諸葛亮看重的人劉備肯定也會觀注些,再瞭解了馬謖也是愛誇誇其談的人後,劉備聯想到馬良肯定也覺得馬謖也是徒有虛名的人,所以在臨終時特意叮囑了諸葛亮不可重用馬謖,可諸葛亮當時不以為然,事後馬謖丟街亭後證明劉備是對的。

劉備作為蜀國英主肯定有獨到之處,尤其是看人看的很準,不得不令人佩服。


天宇的文史情懷


劉備活著的時候,估計馬謖的名聲已經如日中天了。文韜武略,估計是很多人心目中隔代大將軍接班人了。也就是關張身後的統帥候選人。不論是關張還是魏延包括趙雲和諸葛亮都應該是對其讚許有加的。而劉備、法正等人也挑不出其大毛病。沒有直接提拔馬謖也是跟一開始不給諸葛亮獨立指揮權同樣的原因:聰明不代表能實幹。劉備想做得更穩一點。刻意打壓馬謖是為了保護老班底的安全。諸葛亮則是因為急於培養接班人,利用荊州集團最佳種子選手遏制益州本土兩方勢力才破格提拔馬謖。不用魏延也是低估了對手的實力。但也不排除諸葛亮意欲保護魏延,同時急於建功又不敢任用益州本土的將軍不小心出了昏招。

還有一種可能:劉備不曾說過馬謖言過其實,而是重點要栽培馬謖。諸葛亮說自己沒聽劉備的話是為了轉移視線,掩蓋自己刻意打壓益州本土勢力的用心。說自己看走眼總比讓人揭發出荊州集團搞小團體和對其他人做小動作要好看些吧。事後自降三級也是跟劉禪一起演苦肉計而已。有人分析過,蜀漢最早滅亡跟諸葛亮、劉禪的統御能力不足,一直無法真正控制益州本土勢力有關。


虛擬佛子


馬謖是馬良之弟,他們共有五個兄弟,他們的字裡面都帶著常字,馬良的眉毛是白色的,所以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說法。劉備成為荊州牧的時候,馬良擔任荊州從事。

而當劉備稱帝的時候,馬良擔任的是侍中,地次是僅次於尚書令的,是劉備身邊的顧問,章武二年,劉備伐吳,馬良先行到荊州聯繫地方,配合劉備伐吳,劉備兵敗於夷陵,馬良則遇害身亡。

馬良與諸葛亮相熟,以兄弟相稱,而馬謖的年紀比馬良小很多,所以馬謖視諸葛亮如父。那我們再來看看馬謖,馬謖先後擔任成都的縣令和越嶲太守,馬謖十分聰明,有才華,而且十分喜歡討論兵法。

諸葛亮也喜歡討論兵法,所以對馬謖十分的器重,劉備對這個事情是很清楚的,所臨終前跟諸葛亮說過:馬謖這個人是紙上談兵,他的實際能力遠不如他的口才,不能讓他擔任大事,希望你多加註意。

可是諸葛亮卻不以為然,讓馬謖擔任自己的參軍,經常從早上到晚上,討論兵法。在建興三年,諸葛亮徵南中,馬謖就向諸葛亮建議主要採取懷柔政策,攻心為上,這樣南中地區就不易反叛。

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七擒七獲孟獲,所以南中地區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直沒有反叛,這個可見馬謖其實是有才華的。

馬謖確實有街亭之敗,諸葛亮用馬謖確實用得不對,但是就因為馬謖的事情,就說諸葛亮不識,這個也是不合適的,劉備死後的蜀漢人員都是諸葛亮安排的,而在諸葛亮死後,蜀漢還能持續三十年,可見諸葛亮用人之準確。

我們不能因為曹操因為用夏侯淵,失去了漢中,就認為曹操不會用人,所以不能因為馬謖之敗而認為諸葛亮不會用人,畢竟再厲害的人,也不能保證自己用的人一定能打勝仗。

不過,個人覺得,劉備不大可能在臨終提到馬謖這個人,這個極有可能是陳壽自己添加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劉備病重於白帝城的時候,他主要做幾個事情,一,託孤諸葛亮和李嚴,二,交待自己的幾個兒子要好好學習,然後要視諸葛亮為父。

劉備病重的時候,交待的都是很重要的事情,而馬謖在蜀漢大臣裡面只是一個小角色,劉備根本沒空答理他,也更不會說到他的事情了。

那麼陳壽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陳壽之父是馬謖的參軍,街亭之戰,陳壽之父也受到了牽連,受到了髡刑,所以就怨恨上了馬謖和諸葛亮,說諸葛亮你不聽劉備的話,重用馬謖,才有街亭之敗。

不過,劉備也確實能看出馬謖是紙上談兵,畢竟馬謖是馬良的弟弟,大家都比較熟,而劉備比較喜歡的是腳踏實地的人,自然對誇誇其談的馬謖,不以為然,認為這樣的人沒啥用。


歷史簡單說


陳壽黑諸葛亮的。劉備告誡諸葛亮馬謖不能有,十有八九不是正史,是陳壽杜撰的。

其一,馬謖當時地位很低,沒有資格跟著諸葛亮去拜見即將離世的昭烈皇帝劉備。

其二,馬謖一向有謀略,諸葛亮平叛南中用的就是馬謖的攻心之計。

其三,馬謖的個人能力很強,軍事參謀,後勤保障,都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馬謖的能力應該在楊儀之上。

其四,馬謖守街亭,違背了諸葛亮的戰略部署,使得北伐功虧一簣。這個是有罪的,軍令如山。但辯證的看,馬謖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以攻為守,將在外軍令不受。自古都有,不能說馬謖不懂或者其他,馬謖立功心切,想一口吃掉魏軍,只不過運氣太差,碰到了曹魏名將張頜的五萬虎豹騎,曹魏最精銳的軍隊,一戰沒有能突破,加上山上斷了水源而亂掉陣腳,失掉街亭。但如果馬謖打贏了,是不是歷史講改寫。韓信背水一戰,成就了中國軍神的威名,但是背水一戰打輸了,就是軍事歷史的一大笑話。辯證看


PvZ強酸檸檬


說到看人劉備真比諸葛亮強太多了,劉備本皇族出身但出生時已家道中落只能以編草蓆為生,顛沛生活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劉備看人很準的,關羽和張飛能力是他最早發現的。而且劉備很會做事與之結拜為兄弟,把他們牢牢地綁在自己的戰車上為自己服務,成為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關於劉備對諸葛亮的使用充分說明劉備的看人之高明,劉備在生前從不用諸葛亮帶兵打戰,就只是用諸葛亮做“後勤部長”。因諸葛亮做事細緻面面俱到有大局觀,是宰相之才。但過於小心謹慎缺乏冒險精神,不是一個優秀的帶兵統帥。



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是有道理的,過去老人們常說“叫喚的狗不咬人”也是此等道理。一些人平時說起事來誇誇其談,但做起事來一無是處。


那馬謖就不可用嗎?我看不見得就看怎麼用。其實馬謖是可用的,但不能馬上委以重任指揮街亭那麼大的戰鬥。應讓他循序漸進由小做大,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讓他的才華在戰爭中得到充分的錘鍊,這樣馬謖在未來絕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統帥為蜀國開疆拓土,青史留美名。

其實“紙上談兵”的趙括也是如此道理,讓一個沒有經過戰爭歷練的書生去與一個身經百戰的“殺神”白起作戰,不敗才怪了。


黃金濤7


劉備在三國中,知人善任,識人之能就連諸葛亮都佩服,說實話,諸葛亮不服不行,不服就會栽跟頭。“失街亭,揮淚斬馬謖”就說明了一切。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提醒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

先主以目遍視,只見馬良之弟馬謖在傍,先主令且退。謖退出,先主謂孔明曰:“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那麼,劉備又是從那些地方看出馬謖不堪大用呢?

我覺得劉備是從平時積累的經驗看出來的,這可以從他重用魏延這一點看出來。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沒有交代劉備從哪些事情看出來的,讓人感覺就是憑直覺。但深究其中原因,還是有根據的。馬謖和魏延相比較,魏延更多的是實戰經驗,而馬謖更多的是誇誇其談,有紙上談兵――趙括的影子。反觀魏延,劉備看到他做出了很多成績。但不會巴結丞相諸葛亮,被丞相諸葛亮打壓。劉備慧眼識人,指定魏延為漢中太守。劉備和諸葛亮的識人之能,通過兩人的比較,高下立判。總之,劉備看馬謖,就像諸葛亮看魏延一樣,都是通過經驗和第六感覺。





秉燭讀春秋


劉備白帝城託孤,一句"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廣為傳誦成就了劉備識人之名。分析這句話,應從整個劉備集團的人才現狀及劉備的用人原則來認識。

一本《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神化為智慧的化身,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其實,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長於政事,而不擅軍事。而整個劉備集團中真正的軍事謀略應該首推法正。漢中就是劉備在法正的輔佐下取得了勝利。



諸葛亮與馬良親如兄弟,愛屋及烏,所以也偏愛馬謖,常常形影不離,討論軍國大事。在劉備眼裡馬謖並非一無是處,應該是和諸葛亮一樣長於政務而不擅軍事之人。諸葛亮作為託孤大臣,在劉備死後必然要啟用一部分人予以重任,而在劉備看來,諸葛亮必定會重用馬謖。這也違背了劉備先軍事的原則,所以才會有那句,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話。


人非聖賢都有自己的偏好,諸葛亮也不例外。諸葛亮偏於政事,當然也喜歡同類的人物,馬謖自當是首選。劉備就是看到了諸葛亮這一點,礙於諸葛亮的臉面又不好講明,才借用言過其實這句話,提醒諸葛亮。只可惜不知諸葛亮是裝糊塗,還是不以為然,仍然在守街亭這麼重要的當口,啟用了馬謖,也為他的一世英名留下了汙點。

而劉備作為開國之君主,識人當然有過人之處。對馬謖的認識比較客觀,至少不象諸葛亮那樣先入為主。這也是諸葛亮所不能及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