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马君武:从政治家到教育家的转变

引言:马君武是同盟会和国民党创始人之一,曾留学日本4年,留学德国8年,也曾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德国工科博士的人,半生从事政治,半生从事教育,曾出任过许多官职,也曾出任多所大学的校长,其一生经历就是一部中国晚清和民国历史的缩影。

在中华民国的历史上,马君武既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个教育家,他从1924年淡出中国政坛之后,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他曾先后担任上海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公学和国立广西大学校长,在中国高等教育上与蔡元培同享盛名,素有“北蔡南马”之誉,也堪称“一代宗师”。

马君武:从政治家到教育家的转变

马君武

马君武(1881—1940)字厚山,号君武,祖籍湖北蒲圻人,1881年7月17日,马君武出生于广西桂林。马君武的曾祖父曾经官至知府,父亲则以幕僚为生。马君武自幼聪颖却非常顽皮,曾被母亲痛打而悔恨,开始发奋读书,在亲戚所办私塾读书,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维新运动在各省兴起,废除科举制度和兴办新式学堂的呼声渐成星火燎原之势,而康有为的一系列变法和维新主张,对马君武的一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年少的马君武也认为:“非精研西学,不足以致中国于富强。”

1899年,马君武考入刚刚创办的“体用学堂”,由于广西受维新思想影响较深,而举办新学又是顺应历史潮流,时任广西巡抚黄槐森在桂林创办了“体用学堂”,并开设经学、史学、算学、英文等课程,这是广西新学之肇始,也是广西近代史上第一所既学中文又学西学的新型学校。

在这所新式学堂里,马君武开始接受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对数学、英文等新式课程尤感兴趣,成绩也始终名列前茅,他还广泛涉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发行的书刊,对西方社会非常向往。

曾担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被贬之后,回到家乡在“体用学堂”任教,正是在唐景崧的影响之下,马君武萌发了去西方留学的想法,以进一步探索“科学救国”的途径。

1900年,马君武从桂林南下广州,进入法国教会主办的“丕崇书院”学习法文,同年7月,马君武远又赴新加坡,拜见正在游历世界的康有为,请教救国强国之大计。

从新加坡返回后,马君武又来到上海,进入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继续学习法文,在“震旦学院”学习期间,马君武翻译了《法兰西革命史》一书。

1901年冬,马君武作为广西赴日本第一批留学生,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学习,在二十世纪之初,留学日本的学人众多,但学习自然科学的人却极少,而马君武之所以选择实用学科,完全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思想。

1902年2月,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一些主要政论文章都出自梁启超之手,其长篇政论文章《新民说》就发表在《新民丛报》上,《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改良派一个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马君武也积极为《新民丛报》撰稿,阐述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刚刚二十岁出头的马君武,不但结识了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而且在宫崎民藏的引荐下,拜见了孙中山先生,亲耳聆听了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教诲,决定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他曾对友人说:“康梁者,过去之人物也;孙公,则未来人物也。”从此,马君武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由一个社会改良主义者转变为民主主义者。

马君武在日本留学期间,除了完成学业之外,还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在留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不但为《新民丛报》撰写了大量的哲学论文,而且还经常在留学生中发表演说。

1903年2月,马君武在《译书汇编》上发表了《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一文,有研究者曾撰文指出,在中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对马克思真正有全面了解者,除了梁启超外,就是马君武了,马君武所学为工科,但其出色的文科功底,曾让许多学文科的人都自愧不如。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马君武被推举为秘书长,成为第一批加入同盟会的元老,马君武不但与黄兴、陈天华等人共同起草了《中国同盟会总章》等文件,而且还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要撰稿人,在《民报》上发表《甘必大传》、《帝民说》等文章。

马君武:从政治家到教育家的转变

马君武与孙中山合影

1905年11月,中国在日留学生为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在东京的留日学生有8000人参加了罢课抗议,大约有3000余名留日学生退学回到了国内。

3000多留日学生大都聚集在上海而没有生活着落,姚洪业、孙镜清等留学生开始四处奔波筹措经费,在上海北四川路租用民房作为校舍,筹办“中国公学”,时任两江总督端方每月拨付1000两白银,并派四品京堂郑孝胥为监督,校务由执行、评议两部负责,而实际校务则由王传沙主持。

1906年4月10日,“中国公学”在上海正式开学,分大学班、中学班、师范速成班和理化专修班,由于右任、马君武、陈伯平、李登辉等人担任教员。

由于“中国公学”中有许多革命党人,各种活动频繁,导致学潮不断,引起了两江总督端方等人的警觉和注意,并派人监视学校内的动向。

为了避免被清政府缉拿归案,马君武于1907年远走德国,入柏林工业大学攻读矿物冶金专业,之所以选择冶金专业,还是期望“利用所学,以图新民国工业之发展。”

1911年,马君武从柏林工业大学毕业并获工学学士学位,他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和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分别学习了四年实用专业。

在日本留学期间,马君武由于受革命党人的影响,热衷于政治并参加各种活动,而在德国留学期间,由于环境不同,马君武则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冶金专业知识,这是他在日本和德国留学最主要的区别,以致他能够在德国顺利取得学位。

辛亥革命爆发后,已在德国完成学业的马君武回到上海,参加了南京临时政府的筹备工作,他还与王正廷、雷奋等人一起起草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这是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性质的纲领性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确定了中华民国的基本政治体制是共和体制,是仿效美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方法、临时大总统之权力等,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第一届政府成立的法律基础。

马君武:从政治家到教育家的转变

马君武(前排右一)与孙中山等人合影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马君武被孙中山任命为实业部次长,实际上代理实业部部务工作,他还积极参与起草和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开始实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分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院、法院、附则等七章56条,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成果之一。

1912年8月25日,“中国同盟会”与其他四个政治团体,在北京虎坊桥湖广会馆合并组成“中国国民党”,马君武被推举为参议,也由此成为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之一。

1913年,在时任中国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的领导下,在北京政府“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在参议院和众议院中皆获得多数席位,成为“国会”最大的政党,马君武在“国会”担任参议院议员。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身亡,几个月之后,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但“二次革命”很快就失败了,马君武被迫离开北京。

马君武再一次远赴德国,进入柏林工业大学研究院学习,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马君武获得了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由此成为第一个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的中国人。

马君武:从政治家到教育家的转变

马君武博士

1916年,马君武从德国回国不久,就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也称“护法战争”,是指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北洋政府实行的独裁统治,以恢复“国会”,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马君武开始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协助孙中山工作,不久,马君武又在广州代理护法军政府交通总长,并兼任广州石井兵工厂无烟火药厂总工程师。

1918年5月,马君武又随孙中山从广州来到上海,参加了反对广西桂系旧军阀陆荣廷的活动。1920年,当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时,马君武担任秘书厅长,1921年4月,南下的一些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推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马君武则出任总统府秘书长,成为孙中山大管家。

1921年6月,孙中山任命马君武为广西省长,马君武回桂林履职,任上伊始即提出禁烟禁赌、整顿金融、发展实业、兴办教育、建筑公路、成立新军等一些列改革措施,遭到广西旧势力的抵制、阻扰和通缉,遂于1922年5月逃离广西至上海。

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实行改组,马君武由于思想趋于保守,已经跟不上革命形势的发展,他与冯自由、章炳麟等人发表宣言,极力反对国民党改组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5年12月底,马君武出任北洋政府许世英内阁司法总长,但仅仅二个多月就因内阁改组而辞职。1926年3月,马君武又出任贾德耀内阁教育总长,任职也只有二个多月就辞职了。

由于马君武与北洋政府的密切关系,国民党内部党争纷起,马君武竟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只是不久之后,马君武的党籍又得以恢复,因为他毕竟是党国元老级人物。

马君武本是一介书生,其在日本留学四年,两次在德国留学八年,并且具有德国工学博士头衔,精通法、日、德、英等多国文字,这样的留学履历,即便是今天看来,也是够牛的,何况是上个世纪20年代。

尽管马君武所学专业为自然科学,但他却热心于政治活动,甚至还涉足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所著《共产党宣言》的纲领部分,就曾被马君武翻译成中文,并于1906年夏在《民报》上发表,这比陈望道翻译全本《共产党宣言》早了14年,马君武还是第一个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马君武以其文人的秉性,在尔虞我诈的政坛上驰骋,自然是四处碰壁,而且树敌甚多,以致曾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十几年的宦海沉浮,让马君武厌倦了官场上的争斗,他的从政热情也渐渐平息下来,自1924年之后,马君武逐渐淡出政坛,并将主要精力投身到兴办教育之中。

1924年,私立厦门大学300多名师生因学潮离开厦门奔赴上海,由刚卸任的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与厦门大学教授欧怀远等人共同筹办大夏大学,遂聘请马君武担任大夏大学第一任校长。

大夏大学是当时上海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学校后来发展为五个学院以及三个专修科,当时大夏大学的校董事会汇聚了一批社会名流,学校也聘请了一些知名教授,当时的大夏大学可谓盛极一时,曾有“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之美誉。

马君武:从政治家到教育家的转变

大夏大学教学楼

作为大夏大学首任校长的马君武,以“三苦精神”与全校师生同甘共苦,即“教授要苦教,职工要苦干,学生要苦学”,马君武以其博学多才和政治号召力,带动学校师生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校也由此吸引了大批学生报考。

1925年,马君武应邀北上京城,出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想方设法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教授,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他还积极筹措资金,充实学校机械、电机、纺织和化工四个系的实验室和实验工厂,以此促进理论学习与科学实验能够紧密相结合,学校风气为之大变。

李宗仁成为新桂系领袖之后,决定在广西筹办创建一所现代大学,以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校址选定在梧州桂江对岸的蝴蝶山,李宗仁聘请颇具声望的广西名人马君武担任首任校长。

1928年9月,广西大学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马君武以“复兴中华,发达广西”为立校宗旨,设置理、工、农三个学院,由于广西高中毕业生非常稀少,因此广西大学首届招生都是预科生,尽管如此,马君武还是从上海等地聘请了一批知名教授来广西大学任教。

1929年6月,粤桂战争爆发,梧州被粤军占领,广西大学被迫停办,马君武应蔡元培之邀,又回上海出任中国公学校长,时隔二十多年之久,马君武又重新回到了这所他曾经非常熟悉的学校。

马君武主政中国公学之后,向银行贷款进行学校基础建设,逐步使中国公学进入全盛发展时期,由于马君武所学为自然科学学科,因此其非常重视科学学科的建设,极力主张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专门科技人才。

1931年5月,粤军退出梧州,广西局势趋于稳定,广西省政府电邀马君武,希望他再次出任广西大学校长,为了不辜负广西桑梓的重托,马君武欣然赴任,第二次出任广西大学校长。

马君武主政广西大学期间,规划学校建设,积极在全国延揽有识之士和进步学者任教,添置图书仪器和教学设备,开办化学、机械等教学实习工厂,出资遴选有培养前途的助教出国留学深造,他自己还曾亲赴德国采购大批的科学仪器,以供学校教学科研之用,其中仅高倍显微镜就达50余台。

马君武年轻时就具有“科学救国”的理想和抱负,广西大学校长一职,为其提供了施展抱负的平台,马君武极力倡导西方的科学教育,为了弥补国内科学技术的短缺和落后,广西大学开办了许多国内稀缺专业,机械系、电机系、土木系、农学系等师资教学力量雄厚,仅机械系就设有机械厂,包括木模、翻砂、车工、铣工、锻工等多个部门,是机械系学生实习的良好场所。

马君武还经常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不仅学习工艺操作,还学习车间管理、技术管理和企业管理等,马君武向全校师生提出:“广西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但是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学习,还应与国运的隆盛、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

马君武:从政治家到教育家的转变

广西大学旧址

广西大学成立植物研究所时,为了聘请时任国际植物学会副主席、中山大学著名教授陈焕镛担任所长,马君武曾“五顾茅庐”,甚至为其修建了一栋别墅,可见其求贤若渴的心情。

当时的广西大学,曾先后汇集了竺可桢、陈望道、千家驹、李四光、费孝通、薛暮桥、王力、李达等一大批学者和教授,而这全仰赖马君武的个人声望,马君武曾用一句话来描述广西大学的教学气氛,“西大有一种精神,就是‘大家拼命’,这或许是别间学校所没有的。”

1936年,正处于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全国局势趋向紧张。广西新桂系领军人物之一的白崇禧,向马君武提出在广西大学率先举行军训,以“准备作战之本领”,这一做法随即在全国高校推广,但白崇禧与马君武常常是意见相左,但又不便辞退名望甚高的马君武,便借时局紧张之故,拆解了广西大学,马君武也深知白崇禧之用意,遂辞去广西大学校长。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时期,广西作为中国的大后方,汇聚了大批专家学者教授,广西大学的师资队伍由此得到了充实和发展,使学校的整体实力得到加强和提高,学术力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成为国内有相当影响力的综合大学,被国民政府升格为国立广西大学。

这一年的8月,已是年近花甲之年的马君武第三次出任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在就职演说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向来不找事做,但若国家有事要我办,我也不辞,尤其是在此国难期间,人人应该尽力救国。我休息了三年,精神业已恢复,不妨再来主持西大。”

马君武以一颗报国之心,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之中,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尽管身体每况愈下,但他毫不在意,仍然坚持抱病工作。

马君武:从政治家到教育家的转变

马君武

1940年8月1日,马君武因胃穿孔医治无效,在广西桂林病逝,享年还不足60岁,一代杰出教育家,就此陨落在抗日战争最艰难困苦时期。

马君武病逝之后,许多政要及知名人士都发来唁电,悼念这位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其中蒋介石的唁电是:“惊闻马君武先生遽捐馆舍,无恁怆悼。先生耆贤,文化先驱,未睹中兴,突殒下寿,感教泽之在人,定流传于久远”。而周恩来所送的挽词则是“一代宗师”,对其评价甚高,这也与周恩来曾在南开大学读书的经历有关。

当时政府和国民为马君武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备享逝后的哀荣。一个为国家、为民族做出杰出贡献之人,国民是不会忘记的。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马君武的名字熠熠生辉,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必将永远被后人所敬仰和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