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這些調味料我們天天都吃,但是在古代歐洲卻價值千金!

古時候歐洲人吃肉作為主食,但是肉類是不能長期保存的,時間一長,他就會變味道,所以在古代的歐洲吃臭肉的時候比吃鮮肉的時候多的多,那如何掩蓋肉變質之後的異味呢?有一種東西就可以,這個就是香料。香料包含了胡椒、肉桂之類,在中國被叫做調味品。

這些調味料我們天天都吃,但是在古代歐洲卻價值千金!

這個東西在古代歐洲是很稀有的,因為基本上在歐洲大陸是不產香料的。所以香料的價格在古代的歐洲特別貴,特別是胡椒的價格,基本和黃金是等價,所以歐洲人在羅馬帝國和中世紀時代,形容一個人是土豪、富翁的外號都是“胡椒袋”。就是說人要是有錢就是和一袋胡椒劃等號的。反過來如果形容一個人沒有錢的話,就會說,這個人一粒兒胡椒都沒有!這就是形容窮光蛋的說法。

這些調味料我們天天都吃,但是在古代歐洲卻價值千金!

1979年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訪問美國的紐約,當地的教堂就給了女王279粒“胡椒”。作為自威廉三世以來美國欠英國地產的補償,這個按照當時的價格結算的,放到現在雖然是個象徵性的意思,也能看出來胡椒在當時歐洲的地位。古代的歐洲人對於香料是有著一種相當狂熱的渴望,所以一些有身份的主教或者國王在死後身上都要塗抹香料。這可不是為了燒烤,而是讓屍體不腐爛,一種防腐的措施。

這些調味料我們天天都吃,但是在古代歐洲卻價值千金!

在德國一位大主教在德意志動身去羅馬朝見羅馬教公,結果在半路上已經死了 ,但是半路上是沒有香料往身上塗抹。所以隨從們想出了一個很“可怕”的想法,把主教給煮熟了...結果這火候還沒掌握好,把主教給煮成了一鍋肉湯。

這些調味料我們天天都吃,但是在古代歐洲卻價值千金!

從這個例子上來看也能看出來歐洲人對香料的痴迷。後來隨著中世界阿拉伯的崛起,東西方的貿易中斷了好長一段時間,這樣的歐洲人得到香料就更困難了,被迫跟阿拉伯人做起了香料的生意,那時候的威尼斯就成為了香料的最大市場,由阿拉伯人運來從威尼斯發往歐洲各地。這個香料從亞洲運到威尼斯的價格已經變成了原來價格的40-50倍。

這些調味料我們天天都吃,但是在古代歐洲卻價值千金!

這也促使了歐洲人的地理大發現,航海的主要目的就是黃金和香料。所以達伽馬到印度運回了一船香料,到歐洲獲利了50倍,一下促使之後歐洲地理探索的風靡,這也是利益驅使的。所以歷史就是這樣,地理的發現只是源於歐洲人為了讓自己的餐桌有味道這樣簡單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