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早期的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最后岁月

早期的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最后岁月

胡汉民(字展堂)在反清革命中,一直是孙中山的左臂右膀。他原名叫胡衍鸿,生于1879年,父亲是刑名师爷,在他13岁那年去世,母亲很快也跟着走了。胡汉民从小体弱多病,也许因为家庭的不幸,使他的思想变得非常敏感。

胡汉民当过记者,以笔锋犀利著称。1901年考中举人,当时有人戏谑地问他:你不是说决不做大清的官吗,怎么又去考举人呢?胡汉民坦然回答:中了举人,我就可以做枪手替别人考试了,以前别人说我的文章不合科举要求。现在证明我有那份本事,以后自然会有人请我的,赚了钱我就可以去日本留学了。

胡汉民这人的心胸比较狭隘,就是广东人说的“小气”,一生只信服孙中山一人,其他人都难入法眼,所以他和汪精卫、陈炯明、蒋介石、廖仲恺这些能力较强、地位较高的人都合不来,都闹翻了。蒋介石后来在日记中写道:“关于展堂与总理以下,自执信(朱执信)起至仲恺,皆对展堂反感,而皆为兆铭(汪精卫)所惑而信之。余亦受其影响不少,及至总理逝世以后,仲恺反胡袒汪,更趋极端……”

早期的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最后岁月

胡汉民

胡汉民是一位能干的幕僚人才,但不是一位能干的地方行政长官。辛亥革命后他出任广东都督,对治理错综复杂的乱局,既缺乏思想准备,更缺乏实际能力。上任后一个月里,没有任何施政纲领,民军私自招兵,私自购械,私自掠饷,霸占城厢,把广州搞得乌烟瘴气,他也无可奈何。后来陈炯明来了,把局面迅速扭转过来,本来是一件好事,但胡汉民反而不高兴了,竟扔下都督不干,丢下陈炯明一个人去应付广东的局面,自己跟着孙中山到南京去了。

1922年的时候,陈炯明与孙中山因为北伐问题闹矛盾,胡汉民不但没有致力于弥合裂痕,还时不时撩拨几下,令裂痕更深。比如孙中山要陈炯明筹措400万元军费,陈炯明说广东财政也很困难,充其量只能筹到200万。胡汉民就对孙中山说:我们提出400万,他就说200万,不多不少,刚好砍掉一半,哪有这么巧的?摆明了就是说陈炯明在讨价还价,孙中山听了对陈炯明当然很不满意。这类的事情,经常发生。

孙中山去世后,胡汉民与汪精卫都自认为是孙中山的唯一继承人,互不相让,鹬蚌相争,结果让蒋介石渔翁得利,把他们两个都赶出了中国。1927年宁汉分裂时,胡汉民支持蒋介石,主持在南京成立的国民政府并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参与反共清党。1928年,胡汉民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长等职。

胡汉民自视甚高,心气极傲。蒋介石已身居最高权位,有一回和胡汉民讨论事情,讨论来讨论去谈不拢,蒋介石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没想到胡汉民口气像吃了蒜头一样说:“现在总理不在了,我不管你,还有谁来管你?”蒋介石也是一个心气极傲的人,听了这话心里能舒服?1931年2月,胡汉民应蒋介石的邀请到陆海空总司令部晚餐,一去就被蒋介石软禁在南京小汤山。

早期的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最后岁月

蒋介石与胡汉民

胡汉民被软禁,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直接导致西南实行反蒋,后来因为发生九一八事件,蒋介石把胡汉民放了出来,希望与两广和解。胡汉民到了广州,俨然以南方实力派领袖自居。其实是李宗仁、陈济棠等人只不过是利用他的名气,把他当神主牌一样供起来,作为与蒋介石抗衡的筹码。

1935年6月,胡汉民赴欧考察。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敦请胡汉民早日回国,共策大计。在12月2日召开的五届一中全会上,胡汉民被推举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蒋介石为副主席;汪精卫为政治会议主席,蒋介石为副主席。12月27日,胡汉民从法国启程回国了。

1936年1月19日,胡汉民返抵香港。他向中央代表保证,在广州休息一两个星期后就去南京。其实他根本不想到南京,不想再受蒋介石的气,他以养病为名,先后躲到罗浮山和从化温泉休养,以游山玩水、吟诗写字为消遣,3月才回到广州。

早期的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最后岁月

胡汉民手迹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胡汉民无所事事,每日以下棋消磨时间。5月9日,星期六。一个平静的夜晚。胡汉民吃完晚饭,心情愉快,在灯下摆开棋盘,和朋友下棋。第一局胡汉民赢了,第二局开局开得很好,他以河头马跳槽过河,强卧敌槽,同时升车过河,马跳卧槽,迫出敌帅,横河车当道叫将,打算以卒吃敌马。不料对方象角位伏了一炮,填入士角,他虽然可以吃马,但非丢车不可。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胡汉民抱头苦思冥想,无法摆脱困局,突然长叹一声,晕倒在地。

医生诊断,他右脑侧溢血。晚10时许,胡汉民悠悠醒来,在昏暗的灯下,看见众多亲友陈济棠、萧佛成、林云陔、邹鲁、林翼中、刘纪文、胡毅生和妻子、女儿都围在床前。

他微笑着说:“你们都在,很好,能见到你们真好。”他的目光落在萧佛成身上,把手轻轻按在他的手上,“我有话想说,铁桥(萧佛成字),你帮我记一下。”大家知道他要立遗嘱了,不禁泪如泉涌。

余以久病之躯,养病海外,迭承五全大会敦促,力疾言还。方期努力奋斗,共纾国难,讵料归国以来,外力日见伸张,抵抗仍无实际,事与愿违。忧愤之余,病益剧增,势将不起。自从追随总理从事革命三十余年,确信三民主义为唯一救国主义。而熟察目前形势,非抗日不能实现民族主义;非澄清政治不能实现民权主义;非肃清共×不能实现民生主义。尤盼吾党忠实同志,切实奉行总理遗教,以完成本党救国之使命。切嘱。

5月12日下午7时40分,胡汉民与世长辞,享年仅58岁。13日下午,在广州举行大殓。25日至27日,全国公祭三天,南京、上海、北京等地都有追悼大会,报纸上刊登了汪精卫和蒋介石来自南京的祭文。三天来广州参加公祭者共有40多万人,可谓备极荣哀,比生前风光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