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开着舰艇到南海宣示主权,如今却成了教科书反面人物

他曾开着舰艇到南海宣示主权,如今却成了教科书反面人物

1911年10月,大清广东水师提督李准,

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他派出心腹幕僚谢义谦到香港,

找到同盟会南方支部长胡汉民,

表达了自己反正投诚的意愿。

作为大清剿杀革命党的得力干将,

李准的心理包袱很大,

过去的血海深仇,

他没忘,革命党人更没忘。

没想到,胡汉民给了他一个安全许诺:

革命党不报私仇!

只要李大人愿意反正,

尽忠于革命,可以将功赎罪。

条件是,李准必须驱逐两广总督张鸣岐,

并交出手中的兵权,

包括要塞、兵舰和军队。

李准全部接受,

并再次显示出办事干练的特点——

同年11月9日凌晨,他公开宣布反正,

下令炮台、部队都悬挂青天白日旗,

然后给胡汉民拍电报说:

张鸣岐走了,

谘议局已公举你为都督,速来。

香港有革命党人怀疑李准居心叵测,

劝胡汉民别上当。

胡汉民却深信不疑,当天乘夜船出发到广州。

李准早已安排列队欢迎他就任都督。

至此广东全省兵不血刃,宣告独立。

后来,胡汉民专门为李准摆功说,

广东省城反正,李准的功劳最大。

的确,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

要是李准脑子转不过来,

誓与革命党拼个你死我活,

那到头来,受苦受难的还是广东老百姓。

这种和平的权力转移,

对老百姓功劳甚巨,堪称粤版“光荣革命”。

他曾开着舰艇到南海宣示主权,如今却成了教科书反面人物

▲李准

他曾开着舰艇到南海宣示主权,如今却成了教科书反面人物

不过,在我们这个年代,在历史教科书上,

李准的形象是单一的,被定义为革命剿杀者,

他的反正,也是以投机的形象出现的。

很少人意识到这个历史人物的双面性。

李准(1871—1936),四川邻水县人,

出生在官宦世家。

其父李徵庸最高官至四川矿务大臣,

但长时间在广东各地为官,

为李准打下了良好的地方政治基础。

李准的外孙曾撰文说,

李准年轻时爱读历史地理著作,

从《天下郡国利病书》到《海国图志》,

读得很用心,

并十分景仰为国牺牲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

可惜,李准不是考试的料,

人很聪明,但多次参加乡试都当了炮灰。

李徵庸一怒之下,

给儿子捐了个官:广西同知。

李准从此获得入仕资格。

一个帝国的年轻人,借着父祖的政治资源,

以及自己的能力和智慧,闯出了一片天地。

慢慢在广东编练出一支忠心于自己的武装,

这支名为“亲军营”的武装力量,

在以后镇压会匪、革命党起义的过程中,

成长为广东最具战斗力的队伍,

从而锁定了李准在两广军政界的地位。

李准虽然不是近代史上的一线人物,

但他也算是晚清地方能吏,

头脑活络,交游广泛,

跟帝国政坛的许多大咖谈笑风生,

张之洞、李鸿章、岑春煊、袁世凯、周馥……

李准都与他们有过很深的交集或交情。

他曾因平匪有功获得慈禧太后召见,

在对答中,慈禧告诉他,

袁世凯、周馥保举你做江北提督,

不过呢,岑春煊一定要你回广东,

你就回去好好帮岑春煊,就当是帮我一样。

没想到,人回到广东后,

因岑春煊与袁世凯、周馥一直政见不合,

李准遭到了顶头上司的严厉训斥。

岑春煊告诫李准,年轻人啊,

你怎么运动到袁世凯保你升官了?

一个人要走一条路,不要走两条路,

他会保你做提督,我不会保你做提督吗?

你啊,图样图森破,

以后要拿定主意才好。

岑春煊在庚子事变中保护慈禧有功,

慈禧对他极其宠信,权势如日中天。

李准虽然在岑春煊的保举下步步高升,

内心却时常畏惧不已。

他曾开着舰艇到南海宣示主权,如今却成了教科书反面人物

▲李准一家合影

他曾开着舰艇到南海宣示主权,如今却成了教科书反面人物

在镇压黄花岗起义之前,

李准已有八九年的镇压起义经验,

堪称灭霸级别的革命刽子手。

革命党人对他恨之入骨,

都要“食其肉而寝其皮”。

李准则沿着血路前行,

在两广多次主导或协助扑灭各种起义,

忙得不亦乐乎,也打出了名气。

要知道,大清最后苟延残喘的时日里,

许多地方军政大员形同摆设,

放水的放水,昏聩的昏聩。

李准这种卖命的干将,成了珍稀动物。

清政府也很珍惜他,

又是一把手召见,又是赏赐名号,

李准更加卖力了。

卖力镇压革命,无疑是他的职责所在,

用李准自己的话来说,

则是“食禄忠事,尽职于清廷”。

传统的忠君观念,军人的服从意识,

个人得失的权衡,对清廷的报恩思想,

这些都决定了,

一个官吏越有能力,

在镇压革命起义的道路上就会走得越远。

1911年初,黄花岗起义,

革命党人不幸遭遇这名干将,

在起义前基本就可以宣告失败了。

之所以飞蛾扑火,

纯粹为了挽救革命信誉,激励革命斗志。

李准卖力镇压,在成功摧毁这场起义后,

又积极搜捕来往轮船、列车上的革命党人,

并亲自审讯被捕的重要党人。

正是这场审讯,触动了李准的内心。

党人林觉民大义凛然,至死不惧,

在李准面前演说时局,

至悲愤处,捶胸顿足,

史载李准“为之心折”。

革命党人也很清楚,

李准是广东军政的枭雄,

欲谋大事,必先杀李准。

单是1911年,李准就遭遇过两次谋刺:

一次,广州将军孚琦成了替死鬼;

一次,李准被炸受伤,死里逃生。

李准表白说“虽遭狙击,不变初衷”,

实际上他对革命的强硬态度已经软化了。

他没有对炸伤他的党人陈敬岳实行报复,

反而在两广总督张鸣岐面前为陈求情。

他还暗中释放被捕的党人但懋辛,

派人护送这名革命小老乡回了四川。

在镇压革命最疯狂的时刻,

他突然间变了个人,

对党人及其活动“眼开眼闭”,

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说起来,

李准年轻时就很爱新奇,追时髦,

光绪十八年(1892)已经玩起照相机,

这在当时,就像如今的京城四少玩跑车。

不过,正是这种接受新事物的态度,

为他以后反水清政府,投诚革命党,

作了思想铺垫。

他曾开着舰艇到南海宣示主权,如今却成了教科书反面人物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他曾开着舰艇到南海宣示主权,如今却成了教科书反面人物

任何将历史人物脸谱化的做法,

都无助于我们探求历史的真相。

尤其是对李准这样的历史人物,

因为已经将他定性为反面人物,

他的英雄事迹就被轻轻抹掉了。

很少人知道,这名镇压革命的能吏,

竟是中国亮剑南海的第一人。

南海东、西、南沙群岛有200多个岛屿礁滩,

整个晚清70年,英法德日等列强,

虎视眈眈,想侵夺南海诸岛。

清政府基本上无暇也无力顾及。

前面说了,李准喜读历史地理著作,

因而对清政府漠视南海主权极其痛心,

时常叹息朝廷

“向不以领海为重,故于海面之岛屿,任外人侵占而不知也”。

到他获任广东水师提督之后,

在两广总督张人骏的支持下,

重新整顿水师,

遂有了巡视南海,宣示主权的打算。

宣统元年(1909),

统治安南(越南)的法国殖民者

向清政府发出照会,声称早在百余年前,

西沙、南沙主要岛屿就有安南嘉隆王朝立下的界碑,

这些地方是安南的领土。

清政府拿出证据,据理驳斥:

中国勒石刻碑的历史,至少比安南早五六百年。

然而,光打嘴炮是远远不够的,

李准已经跃跃欲试,经朝廷批准,

他在当年部署了针锋相对的南海巡视。

李准率领170余人的队伍,

包括官兵、工程师、测绘员、医生、工人等,

驾乘伏波号、琛航号等小型军舰,

从海南岛榆林港出发,前往西沙,

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勘察巡视。

他曾开着舰艇到南海宣示主权,如今却成了教科书反面人物

李准的舰队所到之处,遇到岛屿礁滩,

就上去鸣炮,勒石命名,

升起大清黄龙旗。

他为这次出征做足了准备,

甚至带了种羊、种猪。

有南海问题专家表示:

“现在我们在西沙群岛的一些岛上还能发现野化的牛羊,其实就是当时李准在1909年带去放牧繁殖的后代。”

李准对南海岛屿的命名很有意思,

都是取自身边熟悉的事物。

比如,采用出征的军舰名称,

有两个岛屿被命名为“伏波”和“琛航”;

还有,用随行人员的籍贯命名,

于是南海上有了霍邱岛、新会岛、宁波岛……

李准也给自己的老家四川邻水亮了个相,

将其中一个岛屿命名为邻水岛。

这次巡视和命名意义重大,学者指出,

李准对西沙诸岛命名,

是官方第一次对南海诸岛命名,

标志着南海诸岛开始被纳入现代官方管辖体系。

晚清国势衰颓,巡视南海的李准,

无疑是当时维护南海主权最有力的将领,

今日的西沙群岛,

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李准滩”。

他曾开着舰艇到南海宣示主权,如今却成了教科书反面人物

▲李准滩

他曾开着舰艇到南海宣示主权,如今却成了教科书反面人物

1911年11月9日,公开反正那天,

李准剃去了头发,与清王朝一刀两断。

广东军政府成立后,李准奉命留任,

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对稳定过渡时期的秩序,

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连当时的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都说,

广州城内虽有好战分子,但仍保持平静,

这离不开李准等人维护和平的努力。

然而,过了没几天,

李准却悄悄留下一封信,离职去了香港。

这次离职,悬念迭出,

但可以肯定,是李准为了顾全大局,

维护新生政权的稳定,才决定走为上策。

李准在留给军政府的信中说:

“数日以来,凡足以痛哭流涕之事,层见迭出。揆之始愿,实不及此,即欲勉为其难,徐图补救,无如权力不及,徒唤奈何。若再坐误事机,恐即粉弟一人之身,亦无以谢全粤,再四思之,只有毅然舍去,不敢复留。”

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革命胜利后,一些民军忘乎所以,

不受约束,以功臣自居,想大捞一把,

甚至四处劫掠枪支以换取现洋,目无法纪。

这把负有治安之责的李准推到了两难境地:

坐视不管,社会秩序会更加混乱;

强力弹压,自己又将背负扼杀革命之骂名。

他作为前清官员留任,

大部分革命党人本来就有嫌隙和质疑,

并未把他当自己人。

进退两难,不如出走,

交让军政府“自己人”去治理,于公于私都好。

李准在信中恳切希望:

“粤东父老,外师泰西组织政党之法,以补建新政府;内筹永久安治之方,以保全性命财产。使民国之基,安于磐石,则弟身虽去粤,心亦安慰矣。”

读到这里,最爱君深受感动,

一个前清反正官员,临走之际,

还心心念念希望民国更好,希望人民安好,

这种心胸和精神,不是什么人都有的。

此后,李准逐渐淡出官场,

1917年定居天津,做起了寓公。

没有什么人会记得他这号人物。

据说晚景比较凄凉,

时常要靠卖字接济生活。

1933年,法国武力侵占南沙群岛部分岛屿,

全国舆论哗然,群起抗议,

那么熟悉,恍如清末故事重演。

这时,一位60多岁的老人,

走进了天津《大公报》报社,

向记者详细介绍他当年巡航南海宣示主权的往事,

殷殷寄望民国政府雄起。

他就是李准。

在外国威胁南海主权的时刻,

这位老人的激愤,不亚于任何一个爱国青年。

他说,我当年巡视南海,勒石命名,

就是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的铁证。

三年后,这位老人病逝。

也曾疯狂弹压革命,也曾激情巡视南海,

也曾卖命求取权位,也曾淡然弃官而去。

双面李准,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苍茫之中,

是非功过,一声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