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醫學專家講解正確的居家隔離方式

智庫專遞|醫學專家講解正確的居家隔離方式


報道院校動態,關注醫學科研前沿,傳播醫學健康知識,服務社會和院校廣大員工。

醫學專家講解正確的居家隔離方式


本文由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的中國醫學健康新聞發佈會提供


居家隔離怎麼做?


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系 單廣良 教授


|何種情況可以選擇居家隔離?


1. 當醫療衛生資源不充分、症狀輕微時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有關居家自我隔離建議,當醫療資源不充分、症狀輕微(低燒、咳嗽、鼻涕、無徵兆咽痛)且無慢性基礎病(如肺病、心血管病、腎衰、免疫缺陷疾病)者,可考慮採取居家隔離的措施。


居家隔離期間,要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醫院的作用。患者可以在家打電話或通過微信,向社區醫生尋求諮詢和幫助。社區醫生也可通過電話、微信視頻等方式瞭解和觀察隔離者的健康狀況,並進行隨訪指導。輕症患者可由採取了最佳防護措施的社區醫生先到家裡訪視,然後決定患者是否需要去定點醫院就診。


2. 處於疫情初期、暫無疫苗可用時


居家隔離,是遏制疫情的主要非藥物干預和低成本的措施。研究表明,在缺乏有效疫苗的情況下,自我隔離等個人防護措施是控制傳染病流行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開展家庭自我隔離的同時,公共衛生人員和媒體需要密切合作,為大眾提供清晰、一致和簡單易行的自我隔離指導,告知隔離期間應該做什麼,以及如何做好等實用信息,使人們能夠充分地、正確地瞭解採取這些措施的必要性,以獲得大眾和被隔離者的理解和積極響應。


|居家隔離期間要注意什麼?


1. 對密切接觸者須進行隔離醫學觀察


密切接觸者是指凡與傳染源(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攜帶者)有過密切接觸並可能受感染者。例如以下幾種情況:1.與病人共同居住、學習和工作,同一辦公室的同事;同一教室或宿舍的同學;2.診療和護理病人的醫護人員、探視病人的親屬和朋友,或其他與病人有過近距離接觸的人員。例如,在病人所在的密閉環境中停留過的人員,病人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護人員;3.與病人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護理過病人的同行人員(家人、同事和朋友等),以及經調查評估後認為有可能近距離接觸病人的其他乘客和乘務人員。


可疑暴露者是指暴露於新型冠狀病毒檢測陽性的野生動物及其汙染的物品和環境,且暴露時未採取有效防護的加工、售賣、搬運、配送或管理等人員。


醫學觀察包括居家隔離醫學觀察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目前,各地主要採取的是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隔離醫學觀察期限為被觀察對象自最後一次與病例發生無有效防護的接觸或可疑暴露後14天。觀察期滿未發病者可恢復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2. 對隔離家庭要開展健康教育和個人防護的科學指導


(1)將密切接觸者安置在通風良好的獨立房間。如果沒有獨立的房間,也要與密切接觸者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距離,並限制密切接觸者的活動範圍,確保共享區域(衛生間和浴室等)通風良好。家庭成員進入密切接觸者活動空間時應戴口罩。拒絕家庭內外人員的探訪。


(2)保持家庭環境清潔,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動。


(3)不隨地吐痰、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袖肘遮掩口鼻。


(4)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時,最好使用一次性檫手紙。儘量減少和避免接觸密切接觸者使用的用品(手機、遙控器、餐具和毛巾等)、做好公共用品(桌椅和門把手等)的消毒,推薦使用含氯消毒劑和過氧乙酸消毒劑。


(5)戴好一次性手套和口罩進行家庭環境清潔和消毒,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溼式拖地,做好垃圾的密封和處理。


3. 做好隔離人員及其家庭成員的健康監測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監測1次體溫,隨時觀察有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可疑症狀(包括髮熱、咳嗽、咽痛和胸悶等)。與所在地的社區醫生保持電話和微信視頻聯繫,隨時尋求健康諮詢和醫護幫助。


4.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


多吃富含營養和易於消化的食物,在食用禽肉蛋奶等食物時要充分煮熟,處理生食和熟食的的道具和菜板要分開,處理生食和熟食之間要洗手。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


5. 出現可疑症狀後怎麼辦


若出現發燒或可疑症狀準備就醫時,要通知社區醫生進行登記和隨訪管理,佩戴口罩前往當地指定的發熱門診就醫。前往醫院時須避免經過人群密集的場所,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乘坐的車輛應開窗通風。


一旦確診,須對病人接觸過的物品和地方進行消毒,並立即對其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蝙蝠很可能是2003年SARS和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病毒源頭


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所長 金奇 教授


“超級病毒”為何源於蝙蝠?


蝙蝠是許多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由於蝙蝠特殊的免疫系統,攜帶病毒卻極少出現病症。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蝙蝠成為了上百種病毒的自然宿主。對於病毒溯源的研究來說,蝙蝠地位很特殊,是重點的關注對象。


中國科研人員發現,蝙蝠體內一個被稱為“干擾素基因刺激蛋白-干擾素”的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這使得蝙蝠剛好能夠抵禦疾病,卻不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野生蝙蝠可能會攜帶很多病毒,但是它們都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


研究表明,2003年SARS病毒源於蝙蝠


2011年,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雲南的一個蝙蝠洞裡,首次檢測到了和SARS病毒相近的SARS樣冠狀病毒“S基因”。2013年,該所從樣品中分離出第一株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的活病毒,顯示更為相近的“S基因”讓這株病毒能夠使用和SARS病毒相同的受體,並能夠感染人的細胞。此舉讓全球科學家對SARS病毒起源的分歧、爭論,變得“趨於一致”。2016年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等通過全國範圍內蝙蝠病毒組研究發現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和SARS病毒具有幾乎一樣的,而其它所有物種冠狀病毒沒有的基因特徵結構,源頭目標變得更加清晰——SARS冠狀病毒起源於菊頭蝠。


對雲南蝙蝠洞的採樣工作隨後持續了5年,中國研究人員陸續分離出3株活病毒,得到了共計15株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的全長基因組序列。經對比,蝙蝠洞中發現的SARS樣冠狀病毒,它們的各個基因和SARS病毒的最高相似度達到97%以上,屬高度同源。從遺傳學上看,這意味著SARS病毒的最直接祖先來自這些蝙蝠病毒。


造成此次武漢肺炎疫情的病毒是一種未知的、不同於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的新型冠狀病毒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在對第三方檢測機構提供的患者樣本宏基因組測序序列信息分析的基礎上,指導完成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的測定,結果證明樣本中存在一種未知的、不同於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的新型冠狀病毒,為最終確定此次疫情的病因做出了重要貢獻。


研究顯示2019年武漢肺炎的病毒源頭同樣與蝙蝠相關


對於此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溯源研究,已有大量前期研究認為,蝙蝠是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起源。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在演化關係上最為接近的類群,都能在各類蝙蝠中發現,因此推測新型冠狀病毒的原始宿主也可能是蝙蝠。


1月23日,研究人員利用提取的nCoV-2019全基因組序列,與從人類和不同動物身上發現的SARS病毒和冠狀病毒進行了基因和功能的比較分析。不同種冠狀病毒的系統發育分析表明,2019-nCoV可能起源於蝙蝠,但目前尚不清楚中間傳播媒介。2019-nCoV的S蛋白與人類SARS病毒P2的同源性約為76%,與蝙蝠SARS樣病毒的同源性較高,與最接近蝙蝠冠狀病毒、蝙蝠冠狀病毒BM48-31的同源性為72%,與其他蝙蝠冠狀病毒的同源性更低。這些數據進一步表明2019-nCoV更可能是一種與SARS病毒僅有鬆散聯繫的新型蝙蝠冠狀病毒。遺傳連鎖分析表明,2019-nCoV位於蝙蝠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的交界面,由於與人類SARS病毒高度變異,應屬於蝙蝠冠狀病毒的新類型。


1月24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證實:新型冠狀病毒不僅在感染的人體內被檢測到,在華南海鮮市場非法銷售野生動物的攤位也分離了出來,提示新型冠狀病毒來自野生動物。同日,《柳葉刀》推出“冠狀病毒”專題,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臨床研究予以關注。其中一篇研究指出,2019-nCoV很可能與中華菊頭蝠攜帶的冠狀病毒密切相關。


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表明,通過比較脊椎動物宿主的所有病毒的感染模式,發現水貂病毒顯示出與2019-nCov更為接近的感染模式。至於水貂是否為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有待於進一步確證。(參考文獻略)

整理: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 孫曉北 童惟依 李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