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医学专家讲解正确的居家隔离方式

智库专递|医学专家讲解正确的居家隔离方式


报道院校动态,关注医学科研前沿,传播医学健康知识,服务社会和院校广大员工。

医学专家讲解正确的居家隔离方式


本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医学健康新闻发布会提供


居家隔离怎么做?


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 单广良 教授


|何种情况可以选择居家隔离?


1. 当医疗卫生资源不充分、症状轻微时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关居家自我隔离建议,当医疗资源不充分、症状轻微(低烧、咳嗽、鼻涕、无征兆咽痛)且无慢性基础病(如肺病、心血管病、肾衰、免疫缺陷疾病)者,可考虑采取居家隔离的措施。


居家隔离期间,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的作用。患者可以在家打电话或通过微信,向社区医生寻求咨询和帮助。社区医生也可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了解和观察隔离者的健康状况,并进行随访指导。轻症患者可由采取了最佳防护措施的社区医生先到家里访视,然后决定患者是否需要去定点医院就诊。


2. 处于疫情初期、暂无疫苗可用时


居家隔离,是遏制疫情的主要非药物干预和低成本的措施。研究表明,在缺乏有效疫苗的情况下,自我隔离等个人防护措施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开展家庭自我隔离的同时,公共卫生人员和媒体需要密切合作,为大众提供清晰、一致和简单易行的自我隔离指导,告知隔离期间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好等实用信息,使人们能够充分地、正确地了解采取这些措施的必要性,以获得大众和被隔离者的理解和积极响应。


|居家隔离期间要注意什么?


1. 对密切接触者须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密切接触者是指凡与传染源(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有过密切接触并可能受感染者。例如以下几种情况:1.与病人共同居住、学习和工作,同一办公室的同事;同一教室或宿舍的同学;2.诊疗和护理病人的医护人员、探视病人的亲属和朋友,或其他与病人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员。例如,在病人所在的密闭环境中停留过的人员,病人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3.与病人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过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和朋友等),以及经调查评估后认为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人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可疑暴露者是指暴露于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的野生动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和环境,且暴露时未采取有效防护的加工、售卖、搬运、配送或管理等人员。


医学观察包括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目前,各地主要采取的是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隔离医学观察期限为被观察对象自最后一次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或可疑暴露后14天。观察期满未发病者可恢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 对隔离家庭要开展健康教育和个人防护的科学指导


(1)将密切接触者安置在通风良好的独立房间。如果没有独立的房间,也要与密切接触者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距离,并限制密切接触者的活动范围,确保共享区域(卫生间和浴室等)通风良好。家庭成员进入密切接触者活动空间时应戴口罩。拒绝家庭内外人员的探访。


(2)保持家庭环境清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动。


(3)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肘遮掩口鼻。


(4)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时,最好使用一次性檫手纸。尽量减少和避免接触密切接触者使用的用品(手机、遥控器、餐具和毛巾等)、做好公共用品(桌椅和门把手等)的消毒,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消毒剂。


(5)戴好一次性手套和口罩进行家庭环境清洁和消毒,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湿式拖地,做好垃圾的密封和处理。


3. 做好隔离人员及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监测1次体温,随时观察有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和胸闷等)。与所在地的社区医生保持电话和微信视频联系,随时寻求健康咨询和医护帮助。


4.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多吃富含营养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在食用禽肉蛋奶等食物时要充分煮熟,处理生食和熟食的的道具和菜板要分开,处理生食和熟食之间要洗手。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


5. 出现可疑症状后怎么办


若出现发烧或可疑症状准备就医时,要通知社区医生进行登记和随访管理,佩戴口罩前往当地指定的发热门诊就医。前往医院时须避免经过人群密集的场所,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乘坐的车辆应开窗通风。


一旦确诊,须对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和地方进行消毒,并立即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蝙蝠很可能是2003年SARS和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毒源头


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金奇 教授


“超级病毒”为何源于蝙蝠?


蝙蝠是许多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由于蝙蝠特殊的免疫系统,携带病毒却极少出现病症。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蝙蝠成为了上百种病毒的自然宿主。对于病毒溯源的研究来说,蝙蝠地位很特殊,是重点的关注对象。


中国科研人员发现,蝙蝠体内一个被称为“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干扰素”的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这使得蝙蝠刚好能够抵御疾病,却不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野生蝙蝠可能会携带很多病毒,但是它们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研究表明,2003年SARS病毒源于蝙蝠


2011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云南的一个蝙蝠洞里,首次检测到了和SARS病毒相近的SARS样冠状病毒“S基因”。2013年,该所从样品中分离出第一株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的活病毒,显示更为相近的“S基因”让这株病毒能够使用和SARS病毒相同的受体,并能够感染人的细胞。此举让全球科学家对SARS病毒起源的分歧、争论,变得“趋于一致”。201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等通过全国范围内蝙蝠病毒组研究发现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具有几乎一样的,而其它所有物种冠状病毒没有的基因特征结构,源头目标变得更加清晰——SARS冠状病毒起源于菊头蝠。


对云南蝙蝠洞的采样工作随后持续了5年,中国研究人员陆续分离出3株活病毒,得到了共计15株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的全长基因组序列。经对比,蝙蝠洞中发现的SARS样冠状病毒,它们的各个基因和SARS病毒的最高相似度达到97%以上,属高度同源。从遗传学上看,这意味着SARS病毒的最直接祖先来自这些蝙蝠病毒。


造成此次武汉肺炎疫情的病毒是一种未知的、不同于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的新型冠状病毒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在对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的患者样本宏基因组测序序列信息分析的基础上,指导完成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结果证明样本中存在一种未知的、不同于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的新型冠状病毒,为最终确定此次疫情的病因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显示2019年武汉肺炎的病毒源头同样与蝙蝠相关


对于此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溯源研究,已有大量前期研究认为,蝙蝠是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起源。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在演化关系上最为接近的类群,都能在各类蝙蝠中发现,因此推测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始宿主也可能是蝙蝠。


1月23日,研究人员利用提取的nCoV-2019全基因组序列,与从人类和不同动物身上发现的SARS病毒和冠状病毒进行了基因和功能的比较分析。不同种冠状病毒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2019-nCoV可能起源于蝙蝠,但目前尚不清楚中间传播媒介。2019-nCoV的S蛋白与人类SARS病毒P2的同源性约为76%,与蝙蝠SARS样病毒的同源性较高,与最接近蝙蝠冠状病毒、蝙蝠冠状病毒BM48-31的同源性为72%,与其他蝙蝠冠状病毒的同源性更低。这些数据进一步表明2019-nCoV更可能是一种与SARS病毒仅有松散联系的新型蝙蝠冠状病毒。遗传连锁分析表明,2019-nCoV位于蝙蝠冠状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的交界面,由于与人类SARS病毒高度变异,应属于蝙蝠冠状病毒的新类型。


1月24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证实:新型冠状病毒不仅在感染的人体内被检测到,在华南海鲜市场非法销售野生动物的摊位也分离了出来,提示新型冠状病毒来自野生动物。同日,《柳叶刀》推出“冠状病毒”专题,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研究予以关注。其中一篇研究指出,2019-nCoV很可能与中华菊头蝠携带的冠状病毒密切相关。


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表明,通过比较脊椎动物宿主的所有病毒的感染模式,发现水貂病毒显示出与2019-nCov更为接近的感染模式。至于水貂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有待于进一步确证。(参考文献略)

整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孙晓北 童惟依 李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