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真實歷史中袁紹是什麼樣的人?

菩薩我想對你說


我們大家都知道曹操並不是郭嘉的第一個主公,袁紹才是郭嘉的第一個老闆。這個事情很好理解,當時天下大亂,袁紹不僅是所有人當中名氣最大的、反董最堅決的而且是實力最強的。再加上家族號召力和影響力的加持,自然容易吸引到四方豪傑。但時,只待了沒多久,郭嘉就想走了,他看不上袁紹。而且,他還想拉著兩個小夥伴袁紹的謀士辛評和郭圖一起私奔,使了勁的攛掇。而在對郭圖和辛評的勸說中,郭嘉提及了他對袁紹的具體看法,以及自己離開袁紹的原因。然後,郭嘉指出了袁紹的具體缺點,過來就是事務繁雜,卻缺少重點;喜歡謀略,但又優柔寡斷,因此郭嘉決定離開。

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公司,還是部門、團隊,組織越大,事務只會越多。如果你只是帶領一個小組攻堅克難,那麼你需要的,主要就是業務鑽研能力。但你若是一家大企業的老闆,那麼不管你的精力有多旺盛,你也不可能像小組長一樣,處理完公司的每一件小事,那簡直就是痴人說夢。所以對於大企業的領導者而言,事情千頭萬緒,但一定要分得清主次,把握得住重點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哪件事先做哪件事後做。

這些都是做事之前首先應該考慮的。這對領導者的要求,就是邏輯清晰,條理順暢。但很遺憾,袁紹沒有這個能力。這就像你身邊那些每天忙得焦頭爛額的領導們,他們的問題根本不是事情太多太雜,而是他們就抓不住重點。郭嘉指出袁紹的第二個問題,是好謀無決喜歡謀略但又優柔寡斷。

而袁紹就是做不到的一個。他能做到前一半事情一定要翻來覆去反反覆覆的考慮。但是等真用得著他來做決定的時候,他卻又總覺得還有未盡事宜。於是到了最後他就只能是無決了。崗位不同對人的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比如劉表此人是標準的三公之才,在承平之世能統籌兼顧治理有方。但是,把他放在亂世之中割據一方,那卻實在是強人所難了。

荊州這塊沃土到了劉備的手裡就能撬動天下,但在劉表手裡卻只能是自守足。袁紹的問題也在於此。只不過與劉表不同的是,袁紹的問題不在於缺乏爭奪天下的眼界,而在於沒有具有一個一把手所應具有的能力。他的優柔寡斷、狐疑不決、不知輕重在之後的官渡之戰中被淋漓盡致的展現和放大。

首先,袁紹派人聯繫張繡和劉表準備前後夾擊曹操,但是都沒有成功。張繡在賈詡的鼓動之下投靠了曹操。至於劉表先是答應了袁紹,然後又放了袁紹的鴿子,在曹操追著劉備揍的時候,袁紹的謀士田豐曾勸過袁紹,讓他偷襲許昌。可袁紹說:哎呀我家小孩病了,我得請幾天假,工作的事之後再說。然後便放任曹操攻破劉備。

等到曹操都回兵官渡了,袁紹才說哎呀我銷假了,我們現在來討論一下打許昌的事吧? 田豐的火一下就上來了:那時候讓你打許昌,是因為曹操不在!現在曹操已經回來了,你這時候再去,很容易導致我軍後路被襲!你別去了!袁紹一聽,很不開心:你這是什麼態度!怎麼能這麼跟領導講話!給我關起來!然後他就真的把田豐給關了起來,丟在大後方,自己帶著兵出征了。進軍官渡最終與曹操形成僵持之局。


在此期間,袁紹手下的重要謀士沮授,反覆勸誡袁紹,但進言卻被袁紹全部拒絕。沮授都說了些什麼呢?和田豐類似,沮授提出的並不是具體的戰術方法,而是戰略目標:若想攻滅曹操,這個仗應該怎麼打?田豐和沮授兩人的想法是差不多的,都是建議袁紹不要和曹操硬碰硬,而是應該用我們的作戰方的長處來攻取敵人的不足,袁紹人多糧也多,但作戰能力不如曹操,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派人不斷的去騷擾曹操,使曹操疲於奔命。


袁紹對找曹操已經魔障了。許攸曾勸他:雖然已經兩軍相持,但在堅持正面戰場的同時,還是應該派偏師偷襲許昌。但袁紹說不行!我就是要先從正面擊敗曹操!後來的結果大家就都知道了。許攸反水曹操突襲袁紹的糧草大本營,燒光了袁紹的糧食直接大敗,袁紹逃回河北。曹軍因缺糧,前後殺投降袁軍那麼多人。如果我們將視野侷限在官渡之戰本身,會發現意外因素太多,如果這些意外沒有全部發生,那麼袁紹是不至於一敗塗地的。但是,若我們將視野拉長,就會發現袁紹的整個決策過程漏洞百出,在所謂的偶然背後,全是一個個的必然。


袁紹的成功,有成功的原因;也有失敗的必然。如果說每一次的成功都體現著當事者的優良品質。那麼每一個失敗,也都暴露著當事者的不足與欠缺。袁紹前期的成功,是他能力的展現;而後期的失敗,則是缺陷的結果。他的成功和失敗,源自於他不同的品質。如果不是曹操和他爭奪天下,或者更進一步來講,和他爭奪天下的都是如公孫瓚一般的見識短淺之輩,那麼以袁紹的優點來應付局勢,是綽綽有餘的,很可能沒幾年就能統一天下。


但是,他碰到了曹操對方綜合能力之強,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中也是一流的水平。於是,袁紹自己的不足就成了他成功路上的嚴重短板,一再的被曹操所利用。到了和曹操對決之時,袁紹的缺點就成了不可原諒的錯誤。因為對手綜合實力也很強,而兩強相較拼的本來就是絲毫間的差池。你的每一絲疏忽都會被對方抓住,放大成致命的痛點。所以我們才會看到袁紹的猶豫不決讓對手一次次利用: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犯的錯,如放任曹操打敗劉備、以己之短攻敵之長、偏聽偏信等等,哪一個與此無關?對手不犯錯你卻在反覆犯錯,到了最後你的失敗只能是在所難免。


定心丸


我是青史流名,愛好中外軍事及政治歷史,對於袁紹其人,陳壽在《三國志》中這樣評價:鹹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表跨蹈漢南,紹鷹揚河朔,然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陳壽把袁紹的失敗歸結於兩人外寬內忌的缺點,我深以為然,非常認同。

什麼是“外寬內忌”呢?其義就是外表看似寬 容、謙和,實際上內心對下屬、他人心存猜疑、忌憚!明顯的特徵就是不相信任何人。而團隊管理注重的正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懷疑一個人的能力和忠心就該棄而不用,用人就要充分信任,給人才有施展本領的空間和機會。

袁紹出身高貴,其先輩連續四代人位至“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陳壽《三國志》稱其家族“勢傾天下”,在整個東漢一直以公義、廉正、博愛、禮節下士聞名於世。袁紹的父親袁逢有兩個二子,長子袁紹為待女所生稱為“庶出”,在家中地位低微;次子袁術為其正妻嫡出的正牌兒子,因此袁術從小就看不起袁紹。

袁紹生得英俊偉岸,謙恭有禮。深得位列三公的叔父袁傀喜愛,他也不負期望二十歲出任“濮陽長”,任上廉潔守正,為民稱道。後升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再加上其能降下身份和賢士交往,許多士人依附於他,渤海起事後連兼了冀、幽、並、青四州,控制了河北整個地界,陳壽稱他早期“帶甲百萬、谷支十年”,實力雄厚英名在外,而本為家中“嫡子”的袁術卻發展坎坷,被人追的像喪家犬一樣東奔西跑,有一次袁術很生氣的說,天下的名士們沒長眼睛嗎,不來投奔我這袁家嫡子,都跑到袁紹這個“奴家子”那去了。可見當時的袁紹因品德高尚、勇略過人,身邊聚集了大批人才和忠心追隨者。

在宦官勢力與外戚、朝臣的鬥爭白熱化階段,袁紹清醒認識到再次發生的宦官亂朝危險,向掌權的大將軍何進建議剿滅宦官集團,但何進被宦官們示弱的假象所矇蔽不肯採納,最終被宦官騙入宮中殺害。眼見東漢天下大亂。袁紹領兵衝進皇宮,並殺宦官2000餘人,徹底剿滅長期危害東漢朝廷的宦官勢力,穩定了東漢朝政大局。

軍閥董卓卻乘虛而入、進入洛陽後,誅殺東漢影響力最大的袁氏家族,袁紹逃至冀州,從此開啟了漢末的亂世紛爭,在討董聯軍中袁紹以威望和實力當仁不讓被推為盟主,這是當時天下對袁紹品德、家世、實力的認同。可以說實至名歸。討董聯軍分裂後,軍閥割據相互攻伐、爭搶地盤擴大勢力範圍。這時袁紹性格上“外寬內忌”的缺點就開始暴露並最終導致他的滅亡。

郭嘉是最早看出他“外寬內忌”缺點的。《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記載: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郭嘉投奔袁紹沒幾天,就想拉同去的謀士辛評、郭圖離開,對他們說:“聰明的人應該會選擇好的主公,這樣才可以立下功勳。袁紹想效仿周公的做法,卻不知如何用人。計策雖多,又只知謀略不能當機立斷,和這種人共同解放天下的苦難成就霸業,非常難!”後來郭嘉轉投曹操滅掉了袁紹。

從郭嘉和陳壽的評價我們可以看到,袁紹的問題不僅在於用人上的“外寬內忌”還在於沒有決斷力。他的優柔寡斷、狐疑不決、不知輕重在導致他滅亡的官渡之戰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和放大。

在曹操攆著劉備跑的時候,當時袁紹的謀士田豐勸他偷襲許昌把漢獻帝弄在手裡。但當慣了公務員的袁紹卻因小孩生病,臨時休假不打算採取軍事行動。等到曹操帶兵回到官渡準備收拾他了,袁紹才上班開會商量打許昌,田豐也沒給他面子說:讓你打許昌時是因為老曹不在容易得手!現在他回來了,你再去後路被截等於找死!袁紹面子上掛不住了:這樣跟領導講話!必須關起來!他把田豐關進大牢帶著兵出征了。

袁紹另一個謀士沮授,象田豐一樣建議袁紹避免和曹操對攻,利用人多糧多的優勢打消耗戰,派小股部隊不間斷騷擾,使曹操疲於奔命。但袁紹說我偏要正面擊敗曹操!讓田豐看看我的能力。結果許攸叛逃曹操突襲烏巢,燒光了袁紹的糧草大敗袁軍,敗逃回去的將士們認為,假如聽從田豐的話,不會有這次慘敗。獄友們也對田豐說:“恭喜你要被重用了。”田豐卻哭著說:“現在袁公敗了,我活不成。”果然,袁紹怕田豐笑話他就把他殺了。


袁紹前期的成功,是他能力的展現;而後期的失敗,則是他性格缺陷的結果。他的成功和失敗,源自於他不同的性格品質。如果當時和他爭奪天下的不是胸懷格局能力頂尖的曹操,而是公孫瓚劉璋等見識短淺之輩,袁紹的優點將會保持他前期的開掛狀態,掃平群雄完全沒有問題,很可能沒幾年就能統一天下。


青史流名


出身名門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其家族也有"四世三公"之稱,是官三代。雖為庶出,但是深受家族掌權人的喜愛,屬於高幹子弟的一員。

年少成名

憑藉身世有事,加上自身才能,袁紹不到二十歲就已經出任濮陽縣長,有清正能幹的名聲。不久後,為母親服喪,又補父喪,一共是6年的時間。以極高的自身素養,讓品行名動天下。

有想法,有遠見。

早早就備好了反宦官的團隊,在何進對待宦官的問題上再三勸誡,應及早解決隱患,但是何進優柔寡斷,始終不聽勸誡。終於,何進把自己給作死了。

何進死後,袁紹及何進的其餘部下領兵進宮。最終將宦官全滅。

遇事不絕

缺乏果斷,同樣有著優柔寡斷的問題,導致多次錯失良機,用人失誤,導致自己的失敗。在子嗣繼承的問題上同樣優柔寡斷,導致最終兒子分權,被曹操逐個擊破。

有民心

袁紹對於底層百姓有著相當溫和的態度,嚴格約束自己領導的兵士,為此領地的百姓對袁紹的評價十分的高。

用人有失偏頗

袁紹對於權貴、有才能的人有所針對,經常陷害忠良,信用小人 ,有謀而又無謀,最終失敗大部分原因就在用人的問題上有失偏頗,才會丟了將士的擁護。



她說歷史上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司空袁逢之子,漢末著名軍閥。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至袁紹,五世三公,空前絕後。

曾任西園八校尉首領,反董卓聯合軍盟主,佔據天下十三州中的四州,一度為漢末最強軍閥,官渡之戰敗於曹操大傷元氣,倉亭之戰後一蹶不振,死後諸子內訌均為曹操所滅。 出身名門 深孚眾望 從袁紹爺爺的爺爺袁安開始,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

父親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將,早逝。雖然袁紹是庶出,但因為過繼給了伯父袁成,就成了袁家這一代的老大哥,在家族中地位飆升。加上他長得很有派頭,從小受到了家族長輩的喜愛。小時候和發小曹操一起調皮搗蛋,十幾歲就做了郎官,不到二十歲就當上了濮陽縣長。做縣長不久,因嫡母病故,服喪三年期滿後想起當年父親去世時自己還小沒能服喪,決定補上。前後共六年的服喪使他名滿天下,朝廷徵召他出來做官,他拒絕,隱居洛陽。 說他是大孝子吧,可她的生母去世他可什麼表示都沒有,雖然按照封建禮法這也合乎規矩(嗯,封建禮教沒人性),可我們還是有理由懷疑他只是為了積累政治聲望在作秀。

再看看他的隱居地點——洛陽!呵呵了啊。冷笑歸冷笑,袁紹在隱居期間始終和被宦官集團狠狠打壓的名士政治犯們來往,即使被族長太傅袁槐嚴重警告也依然故我。無論是出於公義,還是為了自己的進行的政治投機,這份勇氣和眼光都值得敬佩。

謀誅宦官 董卓得利 黃巾之亂爆發,朝廷迫於壓力,名士政治犯們的受到的迫害被解除。袁紹看準機會終於決定出山。憑藉著家族勢力和多年來苦心積累的聲望,袁紹的仕途一帆風順,既有漢靈帝賞識,又有大將軍信任,士族無不稱道。整個京城,和袁紹不對路的,就只剩下了宦官集團。

袁紹很會勸人,能夠把自己想幹的事變成領導想幹的事(記住這個特點),何進哄被他哄得團團轉,既給他當擴音器,又給他當槍使。何進被宦官誅殺,袁紹立馬帶兵衝進宮去殺了個痛快。 東漢王朝的兩根支柱——外戚、宦官經此一役同歸於盡。按說,此時的形勢對袁紹相當有利,只要把皇帝控制住,天下唾手可得。可袁紹居然光顧著熱火朝天砍沒留鬍子的傢伙,尋找皇帝這事兒壓根兒就沒重視起來。皇帝好死不死的落到了奉何進生前命令進京的西涼軍閥董卓手裡。

董卓剛進京時,有一個明白人叫鮑信的對袁紹說:“董卓帶著這麼多小弟來,居心叵測,再不趕緊收拾他,我們就被動了。如果現在趁他長途行軍,車馬勞頓,攻他個措手不及還來得及。”可袁紹見董卓兵強馬壯,心裡害怕,不敢輕舉妄動。 鮑信寒心,抽身而去。 丟了皇帝可以說是意外,丟了時機可以說是謹慎,可袁紹白白在何進手底下混了這麼久,竟然眼睜睜看著何進的原班人馬被董卓拉了過去。 這下董卓太有資本驕橫了,想要廢了劉辯立劉協為帝,以樹立他個人的權威。他牛氣哄哄地對袁紹說:“選天子,應該選擇德才兼備的人。劉協看著還不錯,我想立他為帝。如果還不行,劉氏的後裔也就沒有什麼留下的必要了。” 袁紹大怒,針鋒相對地說:“江湖上帶小弟的大哥,難道只有你姓董的嗎!”說完拿著刀,向董卓不客氣地拱了拱手,揚長而去。

看到了吧,袁紹這個人多有意思,人家立足未穩的時候他害怕,人家站穩腳跟了他反倒來了勇氣! 董卓當時就想剁了袁紹,但有人勸董卓說:廢立皇帝這樣的大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得了的,袁紹這貨不識大體,可畢竟他們家門生故吏遍天下,剁了他容易出事兒多麻煩,不如給他個太守噹噹,也就沒事兒了。雖然後來證明這是個餿主意,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董卓剛掌權的時候還是比較聽得進去勸的,就給了袁紹一個渤海太守做。 討伐董卓 攻滅公孫 董卓只是因為佔據了京城就威風八面,擅行廢立。

各路諸侯都想,你有小弟,我們就沒有嗎?於是便有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由於袁紹被推舉為反董聯合軍盟主的緣故,很多人以為這時的袁紹已經很有實力了,其實袁紹的地盤只有一個渤海郡,還是董卓送他的。他這個盟主,掛名而已,根本誰也管不了(包括他的弟弟袁術)。各路諸侯勾心鬥角、離心離德導致反董聯盟瓦解,讓袁紹負這個責任那可真是抬舉了他。

袁紹當然也有閃光點,他能折節下士,於是吸引了很多人來投奔他。寧死不屈,面對公孫瓚騎兵的衝擊時他親臨一線絕不肯躲避,才有了反敗為勝。只要是順著他的人,他都待之甚厚,所以即便在他死後,誓死效忠於大不如前的袁家的人都不少。可這些優點卻使他沾沾自喜,也使他吸引來的人越多,坑的人就越多。實際上,袁紹的表現在當時的名門子弟中已經是可圈可點,無與倫比的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句話用在袁紹身上再恰當不過,一個家族安享富貴太久,就會導致自我感覺過於良好,吹捧的人太多,成績被放大,缺陷都被掩蓋,變得只能仰望星空,再也不能腳踏實地了。


威哥看歷史


由於袁紹是失敗者,所以成了大家鄙視的對象。大家對他的評價都是自大才疏,剛愎自用,膽小內忌,優柔寡斷,反正就是沒有好評價。不過人不是完美的,袁紹也不是一無是處,如果他沒有犯很多錯誤,也許統一天下的就是他了,這樣有實力的梟雄,可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不堪,袁紹還是有優點的。

袁紹是庶出,就是小老婆的兒子,在當時講究出身的年代,庶出的人比低微的家奴強不了多少。可是袁紹卻打出了名聲,實力超出了正妻所出的袁術,可見袁紹的能力非凡了。在三國以前,袁紹打敗了河北的公孫瓚成了座擁四州之地的諸侯,是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在打公孫瓚時,一次袁紹被追擊,身邊沒有多少護衛,護衛要求袁紹單人突圍,他們留下來擋住追兵。可是袁紹拒絕了,認為男人怎麼可以膽小怕死呢,是男人就不要逃跑,和敵人拼死得了。於是袁紹親自帶著護衛衝鋒,和敵人硬拼,直到緩兵到來,可見袁紹也有英勇的一面。曹操的謀士郭嘉和荀彧曾經可是投奔袁紹的,只不過看出袁紹太多缺點了,不是英明之主,所以改投了曹操。袁紹待人溫和友善,挺多的人才投靠他,除了袁紹“四世三公”的家世外,就是袁紹會知人。官渡之戰中,如果不是袁紹陣營中的許攸投靠了曹操,曹操可能就不會贏了,所以袁紹有一個大缺點就是知人但是不會用人,知人不善用是成不了大事的。



郭嘉和荀彧雖說對袁紹的評價不高,但是也是肯定了袁紹一些優點的。郭嘉說袁紹對治下的平民還是很優待的,荀彧說“袁紹,布衣之雄也,能聚人而不能用。”,荀攸也說過“紹以寬厚得眾人心也。”,袁紹的確對自己治下的老百姓不錯,在袁紹死後,河北的老百姓9紛紛痛哭袁紹的早逝,可見袁紹並不是殘暴之人,是一個仁慈的人。只不過袁紹知人不會用人,軍事指揮能力一般,管理人才方面情商低了一些,導致內部不團結,給了曹操機會。當年的官渡之戰,袁紹可是佔據了絕對優勢的,沒找到袁紹處理不好手下人的關係,內部分裂,許攸投靠了曹操,最後失敗了,從此袁紹一蹶不振了!可見袁紹是個出色的傳銷大師,可是傳銷畢竟空虛的,口號騙的了人,可品質太差,最後還是會完蛋,可見修心很重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能力要好,才能辦好大事,知人善用考驗就是智慧和情商!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袁紹算得上英雄,史書都是勝利者書寫的,當初極力貶低袁紹的曹操一定想不到自己的名聲比他還不如。


庶出子的逆襲

嫡長子繼承製源於商朝,在商朝女性地位極高,最典型的就是在祭祀上女子享受男子一樣的待遇,中國第一位女元帥——婦好(注意不是將軍,而是指揮將軍的元帥),就是商朝時期的人物。那個時候子憑母貴,只有正妻生的孩子才有繼承權。商朝被滅後,女性社會地位被極力打壓,但嫡長子繼承製被保留了下來,從原先的子憑母貴變為母憑子貴,沿用千年。

袁紹作為其父袁逢的庶出子,從他後來被過繼給早卒的伯父袁成,就可以看出來很不受家裡人待見,因為袁成早卒,官位只做到了左中郎將,說白了沒有啥政治遺產。但即使是這樣,袁紹憑藉著自身努力,獲取了在官場的寶貴人脈,也積累起不可忽視的聲望!即使大家都有一個誤解,認為袁術是嫡子,在袁氏家族中地位要比袁紹高很多,其實他倆差不多,半斤對八兩吧。

真正袁氏第五代的領軍人物是他們的哥哥——袁基,他不僅承襲的父親袁逢的爵位,而且官至太僕,為九卿之一,只比三公低了一級。如果不是後來袁紹起兵討伐董卓,導致董卓一目之下屠了袁氏滿門!袁紹和袁術根本就很難有出頭之日,袁基憑藉官位和在氏族中的地為,只要一句話,他倆就要乖乖聽著。

而董卓進京,袁紹和袁術逃走起兵,為何袁氏一門沒有人逃走,原因也值得深思,好的話是成就一門忠烈的美名,腹黑一點的就是袁紹和袁術借董卓之手“黑死”了一直壓著他們的大哥!用心觀察一下,在起兵討伐董卓之初,袁紹和袁術可是一夥的,袁紹是盟主,袁術負責後勤,不是信得過的人,怎麼會讓他負責糧草。

袁術兄弟反目恰恰就在袁基死後,因為此時袁術成為了嫡長子,他應該自認為鹹魚翻身,取代袁基號令袁氏一族,可惜袁紹也是這麼想的,所以兩兄弟最後才會鬧的那麼僵,甚至反目成仇!但不管怎樣,袁紹最終完成了庶出子的逆襲,成為亂世中的霸主之一。所以說袁紹沒心機,呵呵了。

應不應該管天子

袁紹另外一個被詬病的地方就是沒有去挾天子,給了曹操機會。其實關於應不應該挾天子這點本身就值得推敲!一千多年後的元末,朱元璋就曾面臨和袁紹相似的問題,到底救不救出於水深火熱的小明王呢?當時朱元璋最信任的謀士之一劉伯溫就勸道:“幹嘛要救,該自己請回個領導夠你頭痛的!”(後來朱元璋果然頭痛的要命,不得不私下解決了小明王)

發現了麼,這句話和袁紹當初反駁謀士去救漢獻帝是不是驚人的相似!你可以說袁紹無謀,但你總不能說劉伯溫白痴吧?所以挾天子有好處也有壞處,當時對於袁紹來說很雞肋,因為袁紹實力最強,只要穩紮穩打,統一北方,天下指日可待。他應該巴不得其他諸侯搶來搶去把漢獻帝搞死才好呢!

官渡之戰大意了

這點沒啥好反駁的,袁紹從發動這場戰爭就是個錯誤!而且是戰略錯誤,因此給了本來註定失敗的曹操翻盤機會,至於後來的燒糧草,都是戰術上的問題,這種錯誤就連諸葛亮也犯過!曹操後來在赤壁也犯了和袁紹一樣的戰略錯誤!


所以說在整個三國時期,袁紹雖然很難說是頂尖的梟雄霸主,但至少也是中人偏上之資!


船伕聊名著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袁紹作為三國時期最有名的富二代、敗家子,在《三國演義》裡的形象基本上完美體現出了老百姓心中對於當時富二代的種種想象:什麼志大才疏,優柔寡斷,不能容人,不聽諫言。。。

那麼真實歷史上的袁紹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們來看看史書上記錄的袁紹的一生。


一、年少有為

袁紹出生於四世三公之家的汝南袁氏,論家庭背景在整個大漢也是數一數二;論袁紹的身材相貌:“紹有姿貌威容”也是相貌堂堂;有權有勢有相貌也就罷了,袁紹還有才華。

二十歲左右的袁紹就已經稱為濮陽長,做官已經有了清名,前途一片光明。這時候趕上袁紹母親去世,袁紹辭官守孝三年,之後又補父喪三年。在這六年中,袁紹雖然在家不出仕,但暗中結交豪傑,積極準備對付宦官,聲勢很大。

最後被中常侍趙忠知道了,質問袁家說:“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

袁紹叔父袁隗幾次責備袁紹說:“袁家遲早有一天毀在你手裡!”袁紹沒辦法,就乾脆響應大將軍何進的徵召,當了何進的親信。



二、剷除宦官

袁紹在何進麾下還是地位很高,而且袁紹也給何進出了許多好主意。

但是何進被皇后所誤導,猶豫不決,當斷不斷,最後被宦官騙進皇宮反而丟了性命。最後袁紹率軍殺進皇宮殺光了宦官替何進報仇。

但是這個時候董卓已經率領大軍進京了,搶先迎接了漢少帝,不然憑藉袁紹的功勞絕對可以稱為首屈一指的大權臣

三、討伐董卓

也正是因為袁紹手裡有點兵,而且剷除宦官立下大功。所以在董卓打算廢立皇帝的時候,群臣噤聲,只有袁紹敢和董卓對著幹。

倆人一度鬧到拔劍對峙的局勢。《三國演義》中就把這一段演繹為經典的袁紹對陣董卓。


董卓:我要廢少帝立陳留王,誰有意見?

群臣:呃,不敢有意見……

袁紹:少帝沒犯錯啊,更何況你憑啥廢立皇帝?

董卓大怒,拔劍:你敢質疑我?是嫌我的劍不鋒利嗎?

袁紹亦拔劍:天底下難道只有董公的劍利嗎?

群臣:有話好好說,不要一言不合就單挑啊。

袁紹別看現場牛皮哄哄,一出門馬上腿軟,怕董卓事後算賬,立馬撒丫子就跑了。

跑到外地後袁紹覺得董卓管不了自己於是開始招兵買馬,準備討伐董卓。董卓一氣之下就把留在洛陽的袁家全給砍了。

袁隗:我當年說啥了?袁家果然破滅在這小子手上了。

四、雄霸一方


袁家破滅之後,袁紹作為袁家僅存的代表,也是最有名氣的代表,受到大量袁氏門生的人才效忠。

於是在大量人才的幫助下,袁紹入主冀州,從一個逃犯直接稱為雄霸一方的霸主級存在。也是當時除董卓外最強大的割據勢力。

可惜袁紹只想著割據一方,甚至自己也想稱帝,對於天下糜爛的局勢壓根沒啥想法。麾下謀士提出迎接漢獻帝的時候,袁紹的第一想法竟然是:我這我說了算過的好好的,憑啥給我找個領導?

等到曹操迎接漢獻帝之後,開始打著漢獻帝的旗號分封諸侯,袁紹又嫌給自己封的官太小。

袁紹此時的格局和胸襟狹小可見一斑。

五、身死家滅

袁紹雖然看起來很強大,但是在當時還比較弱小的曹操看來,袁紹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很不幸,曹操對袁紹的評價還是很正確的。

袁紹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還屢屢有高光時刻,佔據冀州有家有室之後反而昏招迭出。袁紹對於孩子各自任命,結果引發內部爭奪繼承權,麾下謀士也紛紛站隊。導致內部嚴重不合。

在對付大敵曹操這一點上,更是把一把好牌給打的稀爛。最後官渡一戰用人極其失敗,慘敗回去之後本來還有機會東山再起,可惜袁紹心胸狹窄,根本不具備百折不撓這種成大事者必備的品質,最後也只能氣的吐血而亡。

所以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雖然有許多不合史實的地方,但是對於袁紹,《三國演義》說的很對。最後就用羅貫中的詩詞來總結袁紹的一生吧: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氣自縱橫。

空招俊傑三千客,漫有英雄百萬兵。

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

更憐一種傷心處,家難徒延兩弟兄。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東漢末年,群雄四起,袁紹能在那樣的亂世中割據一方,是有他的過人之處的,憑曹操消滅他用了八年時間,就可以看出他實力的強大。其後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而釀成這樣的慘劇與他的剛愎自用,優柔寡斷是分不開的,從幾下幾件事我們來了解一下袁紹。



董卓率兵進京時,袁紹手下鮑信曾進言:“董卓必禍亂天下,趁董卓立足未穩,士兵疲憊,我們應該早做打算,誅殺董卓”。可是袁紹沒有聽鮑信的話,雖然後來各路諸侯聯合討伐袁紹,但是錯過了最佳時機。如果袁紹可以搶佔先機,歷史一定會被改寫。

在官渡之戰前,袁紹把他的幾個兒子派往各州,各自管理一方。表面上看把領地交給自己的兒子可以高枕無憂。可是這也正是癥結所在,每個兒子都擁有權力,那麼將來立誰為繼承人,必然會引起爭端。需要用兵時,彼此不能協調一致,肯定會相互推諉,觀望,導致效率低下,袁紹的這個決定為以後官渡之戰大敗埋下了伏筆。

相信大家對田豐應該很熟悉,作為袁紹的謀士,在攻擊曹操時,不忍心將士白白去送死,三次勸諫袁紹。而袁紹置之不理,專斷獨行,最終導致了失敗。戰敗後,袁紹想起了田豐,因為臆斷田豐會譏諷他,索性把田豐殺了,遇上這樣的主公是田豐的悲哀。

亂世造英雄,顯然袁紹不懂得如何在亂世中生存,識人不如曹操、劉備;缺乏當機立斷的魄力,顯然他的覆滅是註定的。


駟馬奔程


----自身優勢

袁紹,自本初。他家是四世三公,在東漢末年有極大的影響力。因為漢朝是察舉制,當官的大都是推薦上來的,而老袁家有能力當的官不小,老推薦,結果門生故吏天下。

-----自身劣勢

他是小老婆的兒子,作為嫡子的袁術看不上他,結果本來袁家是一手好棋,兩兄弟不對付,力量削弱明顯。

----有識有膽有智之人

儘管袁紹是庶出,但是他敢拼敢闖,終在北方擊敗公孫瓚,擁有四州之地,一時風頭無兩。

袁紹在我看來絕不是曹操說的那麼不濟,不然他是掌握不了那麼大的土地的。絕對不是不會用人之人。

曾經在與公孫瓚一戰中,他被圍困。手下讓他趕緊跑,他不同意,帶領著手下就跟對方幹了起來,最後他撐到援軍來到,這絕不是膽小之人。

而他之所以在官渡一戰中失敗,因為他沒有天子。漢朝的餘威尚在,只要他一敗就是土崩瓦解。而曹操在道德上有制高點,失敗得起。

天不遂人願,要亡你本初。





三錢世界


袁紹是當時的風雲人物,他出身於世族大家,在漢朝衰微董卓作亂之際,首倡義兵,成為諸侯眾望所歸的領袖人物。其後經過多年的經營佔有四州之地,身邊的良臣謀士、猛將精兵如雲,可謂盛極一時,大有左右當時政治局面之勢。

然而由於其自身剛愎自用,驕傲自滿的致命弱點,袁紹終於被力量比他小的多的曹操消滅,沒能成就大事。歸根結底還是袁紹自己的能力不夠,格局太低造成的。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善聞而不能納”,“社稷傾覆,非不幸也”,道出了他失敗的根本原因令人信服。

四世三公,剿滅閹黨

袁紹字本初,汝南郡汝陽縣人。他的高祖父袁安曾任漢司徒。自袁安以下,袁氏四代都有人居三公之位,因此勢力威震天下。


袁紹相貌英俊威嚴,能夠降低自己身份下交賢士,所以很多士人都來依附於他。曹操少年時代就與他交往,二人關係密切。袁紹從大將軍掾屬升任侍御史,又逐漸升任中軍校尉,官至司隸校尉。

漢靈帝去世,何太后的兄長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劃誅滅眾宦官,太后不同意。何進於是徵召董卓進京,想以此脅迫太后同意他的計劃。中常侍、黃門這些宦官聽說後,他都跑到何進那裡去謝罪,說任憑他處置。當時袁紹勸何進就趁這個機會處置掉這些宦官,相勸再三,何進始終沒能聽從。同時何進命令袁紹派遣洛陽富有計謀的武吏監察監督眾宦官,又命令袁紹的弟弟虎賁中郎將袁術挑選溫和忠厚的虎賁衛士兩百人,準備進入宮中,代替手執兵器的宦官把守各殿殿門。


於是中常侍段珪等人假託太后詔令,召何進入宮議事,趁機殺掉何進,宮中大亂。

袁紹袁術兄弟便殺死了所有作亂的太監,無論年紀大小,沒有鬍鬚的人也被當做宦官殺掉,被殺死的有兩千餘人。袁紹又率兵追擊段珪等人,段珪等人全部跳進黃河自殺,於是漢少帝又返回皇宮。

避禍而逃,渤海起兵

董卓叫來袁紹,在朝會上與他商議想廢掉少帝,改立陳留王為帝。這時袁紹的叔父袁隗任太傅,袁紹假裝答應說:“這是大事,應當出去和太傅商議一下。”董卓說:“劉氏種不值得再留下來了。”袁紹沒有回答,持佩刀側身施禮而去,袁紹出去後便逃離洛陽奔向冀州。


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顒等人,都是一時名士,董卓很信任他們,但他們卻暗中為袁紹出力,於是勸董卓說:“廢立皇帝這樣的大事,不是常人所能做的,袁紹不識大體心中恐懼,所以才出逃,不是有什麼別的想法。現在急著懸賞捉拿他,一定會發生變故,袁氏四代人施人恩德,門生故吏遍及天下,如果他們收攬豪傑聚集徒眾,各地英雄再趁勢而起,那崤山以東的廣大地區就不是您所擁有的了。不如赦免他,並任命他做一個郡守,那袁紹就會因免於罪責而高興,就一定不會有什麼憂患了。”

董卓認為他們說的很對,於是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封它為邟鄉侯。袁紹於是憑藉渤海郡起兵,準備用這支軍隊誅滅董卓。

沮授之謀,天下之主

從事沮授勸袁紹說:“將軍您二十歲入朝為官,很快就名聲傳遍海內;值君主廢立之際,便迸發出忠義之心;從洛陽單寄出奔,則是董卓心懷恐懼;渡過黃河北上,則使渤海一郡全部服從。發動一郡的將士,掌握冀州的百姓,威震河朔地區,名聲顯揚天下。雖然黃巾軍奸詐作亂,黑山軍囂張跋扈,但您如果舉兵東向,則青州可以平定;回師討伐黑山,則張燕可以消滅;揮師轉頭北征,則公孫瓚一定敗亡;兵鋒威懾戎狄,則匈奴一定俯首稱臣。縱橫大河以北,全據四州之地,收攬天下英才,手握百萬之眾,到西京長安迎回天子大駕,恢復洛陽的皇家宗廟,號令天下,討伐尚未收復的地區,憑藉這樣的資本與對手一決高下,哪一個能與您匹敵?如此經營幾年,成就這樣的功業不算困難。”


袁紹聽後高興的說:“這正是我的心願。”袁紹立即上表朝廷,奏請沮授為監軍、奮威將軍。

號令天下,威懾天下

董卓派遣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帶著獻帝的詔書勸說袁紹歸順,袁紹讓河內太守王匡將他們殺掉。董卓聽說袁紹佔據了關東地區,便把袁紹宗族太傅袁隗等人全部殺掉。

在這個時候,天下豪傑之士大多歸附袁紹,都想要為他報仇,各州郡蜂擁而起,沒有一個不是藉著袁紹的名義起兵。 這時韓馥心生畏懼,去見袁紹請求讓他離開冀州,然後便去依附張邈。



後來袁紹派使者到張邈那裡,由於商議一些重要事情時,使者與張邈貼近耳語。當時韓馥在座,認為他們在算計自己,不久,就起身到廁所自殺了。

先機已失,禍患早藏

當初天子的廢立,不是袁紹的意思,等到獻帝在河東的時候,袁紹派穎川人郭圖為使者去朝見獻帝,郭圖回來後勸袁紹將獻帝迎到鄴縣,袁紹沒有同意。正好趕上曹操奉迎獻帝,建都許縣,收復黃河以南地區,關中眾將全都歸附。


袁紹後悔沒把獻帝控制在手中,想讓曹操把獻帝遷到鄄城建都,以靠近自己,曹操拒絕了袁紹的要求。 於是獻帝任命袁紹為太尉,又轉為大將軍,袁紹辭讓掉侯爵沒有接受。

不久袁紹在易京滅掉公孫瓚,吞併了他的部眾。又讓長子袁譚出去擔任青州刺史,沮授勸諫袁紹說:“這樣做一定會引發禍亂。”袁紹不聽說:“我想讓幾個兒子各自佔據一個州。”於是又任命排行居中的兒子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幷州刺史。

有謀無斷,錯失良機

這時袁紹擁有將士幾十萬,以審配、逢紀掌管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主要謀士,顏良、文丑為將帥,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準備進攻許縣。


在此之前,曹操派遣劉備到徐州抵禦袁術。袁術死後,劉備殺掉徐州刺史車胄,率軍駐紮在沛縣,袁紹派遣騎兵去幫助他。太祖派遣劉岱、王忠率軍進攻劉備,沒能取勝。建安五年,曹操親自東征劉備。

這時田豐勸袁紹襲擊曹操的後方,袁紹推辭說兒子正在生病,沒有答應。田豐舉手杖敲著地面說:“遇到這樣難得的機會,卻因為嬰兒的病而失掉,可惜呀!”曹操到沛縣大敗劉備,劉備逃走投奔袁紹。

官渡交兵,不納良謀

袁紹進軍黎陽,派遣顏良到白馬攻打劉延,沮授又勸諫袁紹說:“顏良心胸狹窄,性情急躁,雖然驍勇,但不能讓他獨當一面。”袁紹不聽。曹操率軍救援劉延,與顏良交戰,打敗其軍,斬殺顏良。

袁紹率大軍渡過黃河,在延津以南修築壁壘,派遣劉備、文丑前來挑戰。曹操擊敗他們,斬殺文丑,曹操兩次戰鬥都殺掉袁紹大將,袁軍上下大為震動。


曹操回軍官渡,沮授又建議袁紹說:“我軍人數眾多而果敢強勁不如敵軍,敵軍糧食缺少而物資儲備不如我軍,敵軍利於速戰速決,我軍利於穩重持久。我們應當慢慢的與他相持拖延時間。” 袁紹不肯聽從,於是袁軍連接營寨漸漸向前推進,逼近官渡,雙方交戰,曹操軍失利,又退回壁壘堅守。袁紹命將士修建樓櫓,推起土山,居高臨下向敵營中發射弓箭,曹操營的將士全要用盾牌遮掩,心中非常恐懼。 曹操於是命令將士製造發石車,用石頭攻擊袁軍的樓櫓,將它們全部摧毀。袁軍將它稱之為霹靂車。袁紹命令將士挖掘地道,想從地下襲擊曹操的軍營。曹操便命將士在營內挖掘長溝抵禦,又派出奇兵襲擊袁紹的運糧車隊,大敗押運部隊,把糧食全部燒掉。

烏巢之敗,單騎而逃

曹操與袁紹長時間相持,百姓疲憊睏乏,很多人背叛響應袁紹,軍糧缺乏。正好這時袁紹派遣將軍淳于瓊等人率領兵眾一萬餘人向北去接應運糧車隊,沮授勸袁紹說:“可以再派遣將軍蔣奇率一支軍隊在運糧車隊的外圍護衛,以阻斷曹操的抄掠。”袁紹仍然不聽從。淳于瓊與運糧車隊匯合後駐紮在烏巢,距離袁紹大軍四十里。

曹操於是留下曹洪守衛大營,親自率領步騎兵五千人,趁夜偷襲淳于瓊。袁紹派遣騎兵救援,被曹操的軍隊擊敗逃走。曹操擊潰淳于瓊等人的軍隊,將他們全部斬殺,曹操率軍返回,還沒到大營,袁紹將領高覽、張郃等人率部眾投降。



袁紹的軍隊全線潰敗,袁紹與袁譚單騎乘馬逃走,渡過黃河。袁紹殘留下來的部隊假裝投降,曹操將他們全部活埋。沮授沒有來得及隨袁紹渡過黃河,被曹操軍抓住送到曹操面前,曹操給予他優厚的待遇,沮授後來謀劃逃回袁紹那裡,因此被曹操殺死。

田豐之死,袁紹之妒

當初袁紹率大軍南下,田豐勸袁紹說:“曹操善於用兵,變化多端,沒有規律可循,他的兵眾雖少,但不能輕視。不如用打持久戰的策略對付他,將軍您佔據著山河之固,又有四個州的人眾。對外交結天下英雄,對內發展農耕、訓練軍隊,然後挑選精銳將士,分頭組成騎兵,針對敵人的薄弱之處輪番出擊,以騷擾他的黃河以南地區。如果他救援右邊就襲擊他的左邊,救援左邊就襲擊他的右邊,使敵人疲於奔命,百姓不能安居,這樣做我們沒費什麼力氣,而敵人已經睏乏,用不了兩年就可以坐收勝利。現在你放棄穩妥的廟勝之策不用,想通過一次戰鬥來定勝敗,假如不能成功,後悔就來不及了。”


袁紹不肯聽從,田豐又懇切直諫,袁紹大怒認為他是動搖軍心,便將田豐用刑具索上關押起來。袁紹軍隊戰敗以後,有人對田豐說:“這下您一定會被重用。”田豐苦笑道:“我軍如果取得勝利,我一定能保全性命,現在我軍失敗,我恐怕要被殺了。”

袁紹回來後對左右說:“我沒有采納田豐的建議,果然被他恥笑。”於是將田豐殺掉。 袁紹表面寬容優雅,有才幹氣度,喜怒不形於色,而內心很愛猜忌,都像這件事情一樣。

盛世難復,有始無終

冀州許多城邑都背叛袁紹,袁紹又進軍攻擊平定了他們。自從兵敗官渡之後,袁紹便患病不愈,建安七年,憂鬱而死。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