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袁绍前期也算青年才俊,为什么做主公的时候就变了个人一样?

天天爆开心


袁绍从来就没有变,是你变了。不能因为袁绍失败了,就将袁绍说得一文不值,袁绍就是袁绍,是不一样的烟火。

虽然两汉是以出身和品德来判定一个人是否能作官,但并不能说能力就不重要,论出身,袁绍甚至不如袁术,但袁绍能比袁术走的更远,只能说明袁绍的能力强于袁术。



说到出身,很少有人知道,袁绍其实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嫡长子大哥袁基,官至太仆,袭爵安国亭侯,论出身,袁基甚至更高,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又是嫡长子,为何袁基默默无闻,还因为袁绍讨伐董卓的行为被董卓杀害,很简单,袁基能力不如袁绍。

在宦官专权,党锢之祸的时期,袁绍懂得避让,不应朝廷征僻,结交英雄豪杰,结党对抗宦官,哪怕是叔父袁隗斥责,袁绍仍然不为所动,在党锢之祸结束后,袁绍才出任大将军何进的幕僚。



袁绍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除了背后巨大的家族声望外,还与其所采取的政治手段不无关系。

东汉政治是以宦官、外戚、士族三大势力为基础的,在袁绍挑拨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与张让、段珪为首的宦官势力火拼之后,外戚与宦官一同消失在东汉的历史中,不复存在,而唯有士族势力得以保存,并不断强大。

某种意义上,袁绍代表了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袁绍振臂一呼,天下的名门士族大多前来投靠,士族阶级在东汉近两百年的历史上,一直被宦官和外戚势力压制,士族们看着宦官和外戚争斗,却只能是作为配角的存在,而在袁绍的预谋下,士族们终于可以出头参与政治领导地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事。



所以袁绍是讨伐董卓关东联军的盟主,所以韩馥心甘情愿的将冀州交给当时还是自已下级的袁绍,所以不到十年的时间,袁绍就拿下了天下最富饶的河北四州,所以袁绍麾下聚集了天下最有名的人才, 武将有:麴义、淳于琼、张郃、高览、颜良、文丑、牵招,谋士有田丰、沮授、审配、逄记、郭图、辛评、辛毗、陈琳、崔琰,阵容豪华。

袁绍成为天下最大的诸侯势力,雄据河北四州,要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威望,又有几个人能够办到。即使是官渡之战袁绍败给了曹操,但在袁绍去世前,曹操仍然不敢大举北上,从官渡之战到曹操彻底平定北方,仍然用了7年。



袁绍的失败主要在于内部问题,攘外必先安内,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势力之所以会输给以曹操为代表的寒族与世族混合势力,主要是因为袁绍的个人能力不如曹操,对内部的整合、控制能力也不如曹操,并不是说袁绍变了一个人。

而正是因为支持袁绍的基础是士族,士族是以地域划分的,并形成不同的派别,袁绍内部主要是汝南颍川系和河北系,田丰、沮授、审配是河北系,逄记、郭图、辛评、辛毗是汝南颍川系,而袁绍为了更加有力控制河北,让自已的三个儿子和外甥各镇守一州,如同曹操任用夏侯氏和曹氏掌控军权一样的道理。



内部不同派系不断的争权夺利,如郭图在官渡之战首先就建议袁绍分散沮授的兵权,曹操烧乌巢时,又建议袁绍不救乌巢,导致张郃、高览投降,而逢纪诋毁田丰,导致田丰被袁绍杀害。袁绍死后,审配私立袁尚为主,而辛评、郭图欲立袁谭为主,兄弟相争,谋士站队,曹操还没有来打,自已人就先打起来了,这就是袁绍败亡的真正原因。

袁绍的失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并不能简单认为袁绍愚蠢,也不是说袁绍变了一个人,袁绍与曹操相比,确实能力不如曹操,袁绍没有控制好内部不同势力,导致互相攻伐,城堡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其实我觉得,袁绍并不是昏庸,毕竟四世三公的袁家教出来的。

袁绍和袁术其实都算是那种“逆风能超神,顺风浪成狗”的奇葩。

当袁绍还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身无长物,无兵无势,凭借袁家的帮助和自己的头脑,轻松拿下冀州,然后一路发展,成功的在官渡前成为北方第二大势力,公孙瓒第一,毕竟公孙瓒在北方打蛮夷打出了霸气,不服不行,白马义从在飞熊军死后可以说是最强骑兵,理论上来说,陷阵营更强,但是由于吕布的关系,高顺的陷阵营不能骑马,不能扩编,所以只能算是比较强的步兵(陷阵营选自吕布的亲卫并州狼骑,怎么可能是步兵,完全是吕布的问题!!!)跑题了,就在这种情况下,袁绍依然打出了全歼白马的逆天战绩,谁敢说袁绍昏庸!

打完公孙瓒,袁绍已经成为了理论上的最强诸侯了,排名第二的不是曹操,是袁术,可以说当时袁术给点力,和袁绍夹击一下曹操的话,后期就没三国什么事了,直接就是袁家称帝传了,可以袁术和袁绍在这种大顺风的情况下,脑子不好了,谁都不提结盟的事,袁术居然在汉室未亡的情况下称帝了!!!称帝了!!你敢信???!!

这下没辙了,当时不管诸侯怎么打,名义上还是汉室臣子,这有人造反咋办?打吧,然后袁术凉了。

袁术没了,陶谦孔融吕布分分钟被曹操摁在地上摩擦,然后曹操站起来了,有了和袁绍抗争的实力了,但也仅仅是抗争一下,他俩现在只能说是战争潜力一样大了,可是袁绍都统一北方三州多少年了(三洲分别是冀州,幽州和并州),拼硬实力绝对碾压曹操,然后,袁绍浪了,不硬打,不偷袭,就看着曹操发育,然后看着看着看着看着,曹操偷家了,一波高地袁绍没了。(奇袭乌巢)

所以说,袁绍从来没有昏庸过,只能说太浪了,被人一波偷家带走了,不然袁绍如果撑过这波的话,回家稳一波,还是可以打的,可惜,没有如果。


完颜打阳


袁绍的形象,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三国演义》的严重误读。

《三国演义》中的袁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蠢材:志大才疏、滥杀无辜、好大喜功,总之就是个小丑级人物坐到了高位,有些沐猴而冠的意思,匆匆出场,又匆匆谢幕,把个好端端的、足以成就霸业的四州之地拱手让人不算,还被人赶尽杀绝,致使袁氏一脉亲无遗类,于国于家都是祸害。

其实袁绍是一个宽厚的人,他宽厚所以能获得士众之心,但是不善于管理,导致无法驾驭,使士众们各逞其志,贪利者躁进,忠贞者黜出,最终才导致了他的败亡。

袁绍出生于汝南豪族,自高祖袁安以下四世三公,势倾天下,然而袁绍庶出,在东汉那个以门阀为重的时代,如果不是能力超强,本来这样的出身是不会有多少出头机会的。

但袁绍偏偏不甘平庸,非想着弄出点动静来。

《英雄记》里说他:“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遭 母 丧 ,服 竟 ,又 追 行 父 服 ,凡 在 崾 庐 六 年 。礼毕,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 内知名 ,不得相 见。又好游侠 ,与张孟卓 、 何伯求 、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 为奔走之友。不应辟命⋯⋯”

很明显,彼时的袁绍是个有为青年,也就是题主说的青年才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绝非纨绔之辈可比。

十八路诸侯讨董联盟总瓢把子

彼时,董卓祸乱京师,滥杀无辜,袁绍极为不满,而董卓又谋欲废帝立威,与大臣商议,袁绍不应,董卓谓袁绍曰:“竖子!天下事岂不决于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袁绍很霸气地回应:“天下健者,岂唯董公?”话毕,袁绍潇洒地引佩刀横揖而出。

这么豪迈霸气、肝胆至极,诚非常人所能发的袁绍,就凭借这一件事,就可以青史留名。

其后,袁绍亡奔冀州,以渤海起兵,率领十八路诸侯共起诛董,董卓不敌,焚洛阳以归长安,各路诸侯逡巡不进,只有孙坚、曹操勒兵追击,结果大败而归,于是大家就开始意见纷纷,说袁绍身为盟主,不能尽力讨伐董卓,救大汉于水深火热之中,要么是早有异心。要么就是志大才疏之辈。

其实,袁绍不尽力引诸侯西向,其实另有隐情。袁绍因为反对董卓废帝而逃,本不认董卓所立的献帝,主盟伐董,意在弘农王。董卓见势不妙,把弘农王给杀了.....

弘农王一死,袁绍动力大减,不愿冒险率军迫杀穷寇,迎接献帝以归,而是与冀州牧韩馥等图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

后来,献帝在杨奉等人保驾东归时,袁绍对沮授等谋士迎之事不太热心,都是因为袁绍不认可汉献帝的缘故,所以后来献帝才成为了曹操的筹码。

从这个事情上可以看出来,袁绍其实并不是很废的那种人,只是他有点“轴”,或者可能他打的主意是自己也立个皇帝起来,比起董卓立的皇帝,要更加能增加自己的权威吧。

官渡之败

袁绍一身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官渡之败”了。处强势而为人所败,成就了人家曹操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妥妥地流传千古的经典发面教材。

并且以这场战役作为佐证,说袁绍“色厉内荏,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不能忍,是以不能成大业。”

其实,官渡之败亦非必败,只是战争形势一变再变,袁绍未能笑到最后而已。

从官渡之战的进程来看,袁绍没有听从谋士沮授、田丰所认为的时机不到,希望大军休整后,再寻找机会,再行出战的建议,出兵后也没有采纳田丰分兵骚扰之计,其实是正确的。

曹操起先并没有对袁绍击灭公孙瓒后迅速南下而做好准备,这也是为什么袁绍军队抵达官渡后,曹操兵力极弱的原因——老曹没有想到啊,袁绍怎么来得这么快,连给自己整合各处驻防军队的机会都不给啊。

而袁绍步步推进直逼许都的时候,还不忘派刘备绕道汝南袭击曹操后方,一度把曹操搞得手忙脚乱。尽管后来曹操凭借出色的谋略消灭了颜良、文丑两支劲旅,并派徐晃劫烧了袁绍的一部分军粮,但袁绍不为所动,大军强渡黄河,直捣官渡。

这样的策略以及应对其实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彼时,袁绍全面占优,人数上十万大军,曹操不过一万人,伤亡亦有两三千;辎重方面,袁绍粮草丰沛,曹操军粮只能支持数日,无法久持;心理上,袁军有复仇情结,挟胜而来,势不可挡。曹操一看势头不妙,信心大减,打算回撤许都,只是荀彧晓以利害后,才不得已硬着头皮强撑。

事实上,官渡对垒,曹操几乎陷入绝境,其几乎为人所灭者,数矣。

倘若孙策不死,曹操实无能与袁绍争胜之理——袁绍攻击曹操前,孙策蹑行其后,曹操纵有回天之力,势难存久,这是其中之一。

倘若许攸不临阵投敌,曹操也没有偷袭成功的可能,绕道敌人后方,如果不能准确得到情报,虎口拔牙,成事的几率很小。而如果袁绍所任的护粮官是其他人,曹操的五千人马攻杀守营万余兵力基本上没有胜算,可惜,淳于琼有勇无谋,玩忽职守,不然,曹操可能很难生还,这是其中之二。

袁绍闻曹操袭其粮草,知道已无法施救,急派张郃、高览直接攻击曹军大营,这也是一招好棋。曹操带着精锐奔袭,守营兵力必然不足,占领曹营不是难事,可惜张郃等人听闻淳于琼被破,跑到曹营不是打仗,而是直接投降了。如果张郃没有投降,尽力攻营,只怕曹操也没有归路,这是其中之三。

如果袁绍能经受住接二连三的打击,而不是大败后,迅速吐血身亡领了盒饭,河北之地也不会为曹操所有,官渡之战亦不足以让袁绍一蹶不振。

《献帝春秋》上说,袁绍扶民以宽,颇得民心,袁绍亡故之日,燕赵百姓哀嚎不已,而后曹操采分化之术各个击破,袁谭、袁尚,可见袁氏在河北颇得民心,是以,袁绍不死,事不可知。

袁绍最大的问题,就是管理能力不逮,御下不行,你看决定官渡之战的几个人,许攸、淳于琼、张郃,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说明袁绍个人能力或许不错,但管理能力不行啊。袁绍其实有点像项羽,过于崇尚武力而忽视了智力,所任非人。

而袁绍最不堪的地方,是其耳根子软,听信谗言,罚非罪,赏非功,滥杀无辜,沮授、田丰所遇是也。

袁绍如果是在人手下做一战将,必然是极其优秀的,可是他的心气和出身又决定了他只会走上领导的路子,奈何,袁绍实在不是做领导的材料啊。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江畔初见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英雄豪杰无数,数精彩还看三国!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仅仅80余年,然而,这80年却诞生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三英战吕布、赤壁之战、长坂坡七进七出、关云长千里走单骑,无数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络绎不绝。

东汉末年,有几位权倾一时、制霸天下的大诸侯,比如当权外戚大将军何进,比如权侵朝野凉州董卓,比如坐镇江汉之地的宗亲刘表,又比如四世三公汝南袁绍。这几位可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十分有希望能一统江山的人物。然后,阴差阳错,个个落了个悲惨结局,其中四世三公汝阳袁氏出身,猛将云集谋士众多,坐拥山东河北大好领地的袁绍袁本初,尤为可惜。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回到三国,看看袁绍袁本初,如何将一手好牌,打了个稀巴烂。

说起袁绍袁本初,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的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翻译过来,就是说袁家四代人,都当上了三公这样的大官。何谓三公,有不同的说法,基本上就是掌管全国政务的丞相、掌管全国兵马的太尉、掌管全国律法的御史等等,总之,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独掌一面的显赫高官。四代人都能爬到这样的位置,这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都是不可多见的。数十年的家族积累,汝南袁氏积累起了无数的人脉与资源,在东汉末年那是一呼百应,就是当朝皇帝,推行什么政策, 也要提前争取到袁家的支持。
而袁绍本人,能力也是出类拔萃。袁绍并不是嫡长子,按律并没有继承权,那么为什么无数的人,都愿意追随袁绍而不是袁家嫡长子袁术呢?其实归根到底,袁绍的能力在袁家年青一代,是无人可比的。先是担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然后在抗董卓十八路联军中担任诸侯,而后占据青幽并三州,并大败公孙瓒夺下冀州。可谓是出身显贵,能力的出众的绝佳代表。
袁绍凭借着显贵出身和个人魅力,聚集起来了一大群猛将谋士,创建了好大的一支队伍。谋士里,有八大谋士,田丰、沮授、许攸、郭图、审配、逢纪、荀谌、辛毗。猛将中,有军中第一猛将鞠义,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并称河北四庭柱,有九大猛将百万雄师。
要知道,袁绍讨伐董卓之后,可是没有一块固定地盘的,就靠逢纪、荀谌等谋士,空口套白狼说得韩馥这个窝囊废将冀州拱手相让。然后,袁绍凭借鞠义等猛将消灭北方最大诸侯公孙瓒,占据了青幽并冀四大州之地,成为继董卓之后,三国最强诸侯。
袁绍集团可谓是实力强劲,在三国初期,是无人能比,曹操、孙坚、刘表之流都只能望而项背,更别提还在到处流浪的刘备之流。
袁绍的实力是强劲无比,但他的缺点也是非常之明显。本性外宽内忌,优柔寡断的人,终究是难成大事。
首先,是由于出身显贵,一路顺分顺水,导致了过于自信。袁绍是最大的缺点,就是他太自信了,而后自信转自大,十分地看不起曹操,一副老子兵多正面打也能轻松打死你,不肯对孟德老弟用计谋,导致了最终阴沟里翻了船。

其次,袁绍在处理家事和国事时,略有轻重不分。袁绍对待家人,比如自己的儿子女儿,太过于溺爱,到有时候不搭理军事到极点。他也不想想,如果他没打下了天下,如果他被曹操打败了。他的儿女们一个个的下场会怎么样?

最后,袁绍太理想化了,不够奸猾。在如何对待部下一事上,袁绍是老好人一个,有功就赏,而且大赏特赏,玩起了分封制。而这也埋下了祸根,袁绍集团内部斗争十分严重,谋士与谋士斗、谋士与武将斗、武将与武将斗,斗争是无处不在。比如压死袁绍的最后一根稻草,大谋士许攸的叛变,也是由于内部斗争的必然结果。
袁绍的开局优势不可谓不明显,然后,最终却因为世家子弟的性格使然,在重大决策上失误一二,导致了最终的溃败,而兵败病故,彻底让袁绍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诚然,最本质的原因,还是因为曹操的强势崛起,毕竟战争年代,相信也仅相信实力。但袁绍的性格缺点,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速了袁绍集团的没落。
人贵自知之明,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回避或者改正,才能创造更好的事业。。可惜了袁绍手中的一手好牌呀,难关有后人感慨,袁绍袁本初,即使从一开始就挂机打怪,说不准结局也比现在的好。
欢迎移步头条号“品茗论三国”,和作者一起趣读三国、品味三国,领略不一样的精彩三国。

品茗论三国


袁绍之前确是青年才俊,有四世三公的名望,当时很多人才都投靠过他,他把父辈留下的基础发展壮大,组成了自己的势力,成为割据的一方诸侯,这是袁绍有本事的地方。到后来做了主公为什么又像变了一个人呢?小编为大家分析一下。



1、袁绍爱才,但也妒才。

他知道什么人是人才,但是他却不喜欢别人比自己出风头,比自己有本事,导致他最终失败。

2、袁绍没有识人之明。

比如在官渡之战中,派了一个醉鬼淳于琼去守护全军的粮草。(淳于琼,嗜好喝酒,守护粮草烂醉如泥)

3、袁绍不善于纳忠言。

比如田丰和沮授曾经谏言不要发动官渡之战,时机不成熟,袁绍没有采纳。

4、袁绍刚愎自用。

许攸曾经献计奇袭许昌,曹操不战自溃,袁绍没有采纳。

5、袁绍没有太大的军事才能。

比如得知曹操奇袭乌巢之后,不听张合急救乌巢之言,听信郭图攻击官渡,导致乌巢失守。




文人提笔安天下



公考每日一练


以他本身四世三公的家世,和前期的他确实很会招募人才和治理所在地方。虽然他也确实是有点自负,不过我认为其本身肯定不是无能的,只可惜曹操是不世出的枭雄,做什么事不按常理出牌,输了其实不冤。只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胜利者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可乐不能多喝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袁绍有其自身缺陷,多疑。政治失利,道义失理,战略失策,指挥失误,用人失当,组织失和。可以为将,不适合当君主


历史的浊流


气度太小,这个没办法。

而且袁家自己内部也勾心斗角,不然依袁家的势力和威望,可以轻松团结各路诸侯,恢复大汉。


印尼书呆子


跟男人有钱就会变坏一个道理,袁绍只不过是变得有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