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歷史上,“十三太保”這個稱號是怎麼來的?

文史采薇


提起“十三太保”這個詞彙,想必人人皆知。在單田芳先生的評書《隋唐演義》中靠山王老楊林手下就有十三太保;京劇《珠簾寨》中節度使李克用手下也有十三太保,其中以李存孝最為勇猛;西北軍馮玉祥手下有十三太保;邵氏電影中也有《上海灘十三太保》;近期播出的熱劇《遠大前程》中,也有個十三太保。除此之外,很多小說和影視劇等都出現過“十三太保”。因此這十三太保一詞,給人一種很厲害的感覺。

那麼肯定有人問了,這十三太保究竟出自何處,是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那就讓大獅給您說說這十三太保的由來。

這個詞自道教之中衍生出來,說的是郭子儀第十一世孫,名叫郭忠福。這個郭忠福16歲時坐化昇仙,人稱“廣澤尊王”(全稱為:“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各位且看好了,這十三太保就是由他而來,但有兩個說法。其中一說是廣澤尊王和妙應仙妃生下的十三個兒子,因為各俱法力,被後世稱為十三太保。另一種說法,說是由廣澤尊王的分靈衍化而來。比如第一個分靈,叫做大太保,以此類推至第十三個分靈,自此衍生十三太保。

那麼這十三位太保都是誰,又各司何職呢?請繼續往下看。

十三太保分別各守一宮,皆離祖廟詩山鳳山寺不遠,而且各宮皆在離詩山不遠之十三個村落中,每一村落一宮,,以鳳山寺為中心,形成衣各信仰圈。

大太保尊稱:玉敕代天巡狩元帥府二代欽差,其職為帶父工作,監督之職行,鎮守在詩山龍山宮。

二太保尊稱:金闕順天尊王,其職為管上界及下界之事,又守聖王之祖墳,鎮守在清溪威鎮廟。

三太保尊稱:五當東方武士,其職為武將,神力強盛,專司驅邪,犯陰之事,鎮守在巨門鰲峰宮。

四太保尊稱:南北巡總指揮,其職為負責連絡,大事皆由其連絡、處理,鎮守在溪頭溪頭宮。

五太保尊稱:代天行醫,其職為精於醫術,常常行醫,鎮守在殿阪景福社。

六太保尊稱:雙忠尊王,其職為主持公道,處理民眾之控訴,鎮守在大延壽山宮。

七太保尊稱:東天王,其職與六太保大致雷同,鎮守在宮下澳頭宮。

八太保尊稱:武燕王,其職為監督,在十三太保之間察巡,負責督導諸太保,鎮守在溪東溪東宮。

九太保尊稱:五常軍元帥,其職不明,鎮守在山兜銘境宮。

十太保尊稱:察巡天下,其職為負責察巡天下,鎮守在坑柄坑柄宮。

十一太保尊稱:金封秀士,其職為文士,專辦文字之事,鎮守在羅埔駐龍宮。

十二太保尊稱:童月王,其職為天下巡狩,到處雲遊察巡,鎮守在古宅行祠宮。

十三太保尊稱:代天總代巡,其職為可以上天庭,到地獄,亦可管人間,配有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鎮守在仙境永安宮。

看到了嗎?人家一家都在神仙體系之中,厲害吧?因為這十三太保的能力非凡,而且驍勇善戰,各自有不同的技能,有的具備武力值,有的具備智慧值,有的具備防禦值,總之都有能耐。因此後人紛紛效仿,找尋十三個各有本事能耐的高手,封一個“十三太保”,讓自己也威風威風。所以說十三太保是李克用專有的私人隊伍,這是不對的。


大獅






太保源自周朝,乃三公【太傅、太保、太師】之一。太傅周公、太保召(shao)公、太師姜子牙。周公是武王親弟、分管陝東地區。召公是武王堂弟、分管陝西(不是陝西省)地區。周公封在周,公爵,他有一子還封在魯,侯爵。召公封在召,公爵,他有一子還在燕,侯爵。姜子牙封在齊,侯爵。周公還攝政,故而周朝三公排序是太傅>太保>太師。後來則變成了太師>太傅>太保。



太保,《孔傳》的解釋是“保安天子於德義”。就是監護和輔佐君主。因為三公超牛,各代或稱呼不同甚至多變成了榮譽職務。但到了唐末(其實是後梁初年,但晉王、岐王、吳王等不認),晉王李克用封13個兒子為太保。

【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進、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符存審、十太保李存賢、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悟友們注意到十三太保裡三個都不姓李,判斷他們不是李克用的兒子,其實真的不是李克用能生,恰恰相反,這十三太保,那就三太保是他的親兒子,其他的都是義子!十三太保有時也特指李存孝。為什麼?牛!牪!犇!龍!龖!龘!

十三太保之首李存孝



李存孝(858-894),原名安敬思,沙陀族。他驍勇冠絕,戰無不捷!他力能扛鼎,如神用兵。徵黃巢,伐昭義(鎮)。890年潞州兵變,存孝三百伏兵擒孫揆,五千騎兵下澤州。後存信、存孝不和,存信進饞,他畏懼自保而反,使讒言變成現實。在與存信、克用戰時,他初大捷,他被袁奉韜忽悠,導致糧盡兵敗。弄得存孝不孝!因諸將妒忌,最終車裂而死。他被譽為“將不過李,王不過項”勇猛與項羽齊名。後訛為“將不過李,王不過霸”,這個霸就有兩層意思,一是西楚霸王,二是衛懷王李玄霸(599-614)。也就是李元霸,不過李元霸的牛是小說家杜撰的。


福垊


十三太保這個稱呼聽起來是不是很社會人呢?哈哈。

這個稱呼最早是起源於唐末的節度使李克用。

他有十三個兒子都被封為太保,所以統稱十三太保。

當然,十三個兒子只有一個是親生的,其餘的都是養子和義子。

十三太保中最厲害的是第十三位太保李存孝。

所以十三太保有時候也特指第十三個。

李存孝英勇過人,和西楚霸王項羽齊名。

被稱為是“將不過李,王不過霸”。

我們看隋唐英雄傳,都知道有個叫李元霸的。

後人評書說到:唐初有個李元霸,唐末有個李存孝,都是恨天無把,恨地無環。

因為這個組合的盛名,在後來還出了很多的團體,組合也叫十三太保的。


悠然布衣


自古以來,“四大天王,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十三太保、十八羅漢、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屢屢在演義、評書中出現。大家朗朗上口,如數家珍般地說著人物的生平、故事。但是這些稱呼是怎麼由來的呢?為什麼叫"四大天王、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十三太保、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呢?我為什麼不能叫”五大天王、九大剛、十五太保呢?“

”四大天王:“取材於佛教的護法天神。指的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五虎上將”:嚴格來說算是四虎。因為古時軍隊有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四個官職。但後來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再加上“四”同“死”音犯忌諱。故稱五虎上將。

“八大金剛”:又可名“八大明王”,同理,也是取材於佛教中:金剛手菩薩現作降三世明王、妙吉祥菩薩現作兩臂六頭六足之大威德金剛明王、虛空藏菩薩現作大笑金剛明王、慈氏菩薩現作大輪金剛明王、觀自在菩薩現作馬頭金剛明王、地藏菩薩現作無能勝明王、除蓋障菩薩現作不動尊金剛明王、普賢菩薩現作步擲金剛明王。故此稱作“八大金剛”。

十八羅漢:也是取材於佛教。具佛教說,唐代始,原本為十六羅漢。後至宋代,漸漸演變成了十八羅漢。這裡的十八是後人出於尊敬,將慶友尊者和玄奘大師添加上去。湊為十八羅漢。(更有一說,為清乾隆帝將十七、十八羅漢定為降龍、降虎羅漢。)。故此,十八羅漢的說法慢慢形成。

“三十六天罡”:取材於中國道教。道教認為北斗群星中,共有三十六顆天罡星,每一顆星,就有一位天神。而在中國民間,則傳說天宮當值的有三十六位天將。故此《水滸傳》中所說的“三十六天罡”。也是意指水泊梁山那三十員將領是應天命而出的。當然這裡面夾雜著一定的封建迷信在其中。

“七十二地煞”:同“三十六天罡”一樣,也是取材於道教。道教認為,北斗群星中不僅有三十六顆天罡星,而且還有七十二顆地煞星。而三十六加七十二,又正好等於一百零八。這些能夠代表天地陰陽五行之成數。故此。七十二地煞由此得來。

好了,我講完了。這些說法不知能否讓大家滿意。祝各位友友好運連連,吉祥安康。記得關注我呦!“別走!你還沒有說完呢,就敢走?小心我們舉報你!”“我講完了啊!”“十三太保你還沒有說呢!就敢說講完了?!”是!是!是!我忘了,對不起各位。下面就講關於十三太保的由來。

十三太保:最早出現”十三太保“這個說法的在我的印象中,有確切史書記載的似乎好象大概應該是,唐末李克用的”義兒軍“。據《新五代史.義兒傳》中所載:“唐自號沙陀,起代北,其所與俱皆一時雄傑好武之士,往往養以為兒,號‘義兒軍’,至其有天下,多用以成功業,及其亡也亦由焉。太祖養子多矣,其可紀者九人,其一是為明宗,其次曰嗣昭、嗣本、嗣恩、存信、存孝、存進、存璋、存賢。作《義兒傳》。”這有其名的有九人,不入史書所載的還有很多義兒。湊十三數也是估計有數字偏愛之說吧。

後來將李克用的義兒編為了十三太保。這十三太保依次為: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進、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審、十太保李存賢、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又有一說”十三太保“的說法是源自清如蓮居士所著的《說唐演義全傳》。書中說靠山王楊林,收了十三個義子,又叫十三太保。他們分別是:大太保羅方,二太保薛亮,三太保李萬,四太保李祥,五太保高明, 六太保高亮,七太保蘇成,八太保蘇鳳,九太保黃昆,十太保曹林,十一太保丁良,十二太保馬展,十三太保秦瓊。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我在上面兩個說法中,有一個太保字體加了粗。這楊林、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中最後一人分別為”李存孝、秦瓊“ 這兩人都在史書上大大有名。故此,”十三太保“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十三數字。二是特指本事大的人。

因本人學識有限,文章有諸多錯誤之處,還請各位友友多多諒解批評指正。

穿越時間的迷霧,踏尋歷史的腳步,仰望天空的星轉鬥移,感慨歷史的滄海桑田。該文僅表述個人觀點。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恆實說”。

恆實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