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历史上,“十三太保”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文史采薇


提起“十三太保”这个词汇,想必人人皆知。在单田芳先生的评书《隋唐演义》中靠山王老杨林手下就有十三太保;京剧《珠帘寨》中节度使李克用手下也有十三太保,其中以李存孝最为勇猛;西北军冯玉祥手下有十三太保;邵氏电影中也有《上海滩十三太保》;近期播出的热剧《远大前程》中,也有个十三太保。除此之外,很多小说和影视剧等都出现过“十三太保”。因此这十三太保一词,给人一种很厉害的感觉。

那么肯定有人问了,这十三太保究竟出自何处,是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那就让大狮给您说说这十三太保的由来。

这个词自道教之中衍生出来,说的是郭子仪第十一世孙,名叫郭忠福。这个郭忠福16岁时坐化升仙,人称“广泽尊王”(全称为:“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各位且看好了,这十三太保就是由他而来,但有两个说法。其中一说是广泽尊王和妙应仙妃生下的十三个儿子,因为各俱法力,被后世称为十三太保。另一种说法,说是由广泽尊王的分灵衍化而来。比如第一个分灵,叫做大太保,以此类推至第十三个分灵,自此衍生十三太保。

那么这十三位太保都是谁,又各司何职呢?请继续往下看。

十三太保分別各守一宫,皆离祖庙诗山凤山寺不远,而且各宫皆在离诗山不远之十三个村落中,每一村落一宫,,以凤山寺为中心,形成衣各信仰圈。

大太保尊称:玉敕代天巡狩元帅府二代钦差,其职为带父工作,监督之职行,镇守在诗山龙山宫。

二太保尊称:金阙顺天尊王,其职为管上界及下界之事,又守圣王之祖坟,镇守在清溪威镇庙。

三太保尊称:五当东方武士,其职为武将,神力强盛,专司驱邪,犯阴之事,镇守在巨门鳌峰宫。

四太保尊称:南北巡总指挥,其职为负责连络,大事皆由其连络、处理,镇守在溪头溪头宫。

五太保尊称:代天行医,其职为精于医术,常常行医,镇守在殿阪景福社。

六太保尊称:双忠尊王,其职为主持公道,处理民众之控诉,镇守在大延壽山宫。

七太保尊称:东天王,其职与六太保大致雷同,镇守在宫下澳头宫。

八太保尊称:武燕王,其职为监督,在十三太保之间察巡,负责督导诸太保,镇守在溪东溪东宫。

九太保尊称:五常军元帅,其职不明,镇守在山兜铭境宫。

十太保尊称:察巡天下,其职为负责察巡天下,镇守在坑柄坑柄宫。

十一太保尊称:金封秀士,其职为文士,专办文字之事,镇守在罗埔驻龙宫。

十二太保尊称:童月王,其职为天下巡狩,到处云游察巡,镇守在古宅行祠宫。

十三太保尊称:代天总代巡,其职为可以上天庭,到地狱,亦可管人间,配有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镇守在仙境永安宫。

看到了吗?人家一家都在神仙体系之中,厉害吧?因为这十三太保的能力非凡,而且骁勇善战,各自有不同的技能,有的具备武力值,有的具备智慧值,有的具备防御值,总之都有能耐。因此后人纷纷效仿,找寻十三个各有本事能耐的高手,封一个“十三太保”,让自己也威风威风。所以说十三太保是李克用专有的私人队伍,这是不对的。


大狮






太保源自周朝,乃三公【太傅、太保、太师】之一。太傅周公、太保召(shao)公、太师姜子牙。周公是武王亲弟、分管陕东地区。召公是武王堂弟、分管陕西(不是陕西省)地区。周公封在周,公爵,他有一子还封在鲁,侯爵。召公封在召,公爵,他有一子还在燕,侯爵。姜子牙封在齐,侯爵。周公还摄政,故而周朝三公排序是太傅>太保>太师。后来则变成了太师>太傅>太保。



太保,《孔传》的解释是“保安天子于德义”。就是监护和辅佐君主。因为三公超牛,各代或称呼不同甚至多变成了荣誉职务。但到了唐末(其实是后梁初年,但晋王、岐王、吴王等不认),晋王李克用封13个儿子为太保。

【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符存审、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悟友们注意到十三太保里三个都不姓李,判断他们不是李克用的儿子,其实真的不是李克用能生,恰恰相反,这十三太保,那就三太保是他的亲儿子,其他的都是义子!十三太保有时也特指李存孝。为什么?牛!牪!犇!龙!龖!龘!

十三太保之首李存孝



李存孝(858-894),原名安敬思,沙陀族。他骁勇冠绝,战无不捷!他力能扛鼎,如神用兵。征黄巢,伐昭义(镇)。890年潞州兵变,存孝三百伏兵擒孙揆,五千骑兵下泽州。后存信、存孝不和,存信进馋,他畏惧自保而反,使谗言变成现实。在与存信、克用战时,他初大捷,他被袁奉韬忽悠,导致粮尽兵败。弄得存孝不孝!因诸将妒忌,最终车裂而死。他被誉为“将不过李,王不过项”勇猛与项羽齐名。后讹为“将不过李,王不过霸”,这个霸就有两层意思,一是西楚霸王,二是卫怀王李玄霸(599-614)。也就是李元霸,不过李元霸的牛是小说家杜撰的。


福垊


十三太保这个称呼听起来是不是很社会人呢?哈哈。

这个称呼最早是起源于唐末的节度使李克用。

他有十三个儿子都被封为太保,所以统称十三太保。

当然,十三个儿子只有一个是亲生的,其余的都是养子和义子。

十三太保中最厉害的是第十三位太保李存孝。

所以十三太保有时候也特指第十三个。

李存孝英勇过人,和西楚霸王项羽齐名。

被称为是“将不过李,王不过霸”。

我们看隋唐英雄传,都知道有个叫李元霸的。

后人评书说到:唐初有个李元霸,唐末有个李存孝,都是恨天无把,恨地无环。

因为这个组合的盛名,在后来还出了很多的团体,组合也叫十三太保的。


悠然布衣


自古以来,“四大天王,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十三太保、十八罗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屡屡在演义、评书中出现。大家朗朗上口,如数家珍般地说着人物的生平、故事。但是这些称呼是怎么由来的呢?为什么叫"四大天王、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十三太保、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呢?我为什么不能叫”五大天王、九大刚、十五太保呢?“

”四大天王:“取材于佛教的护法天神。指的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五虎上将”:严格来说算是四虎。因为古时军队有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四个官职。但后来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四”同“死”音犯忌讳。故称五虎上将。

“八大金刚”:又可名“八大明王”,同理,也是取材于佛教中:金刚手菩萨现作降三世明王、妙吉祥菩萨现作两臂六头六足之大威德金刚明王、虚空藏菩萨现作大笑金刚明王、慈氏菩萨现作大轮金刚明王、观自在菩萨现作马头金刚明王、地藏菩萨现作无能胜明王、除盖障菩萨现作不动尊金刚明王、普贤菩萨现作步掷金刚明王。故此称作“八大金刚”。

十八罗汉:也是取材于佛教。具佛教说,唐代始,原本为十六罗汉。后至宋代,渐渐演变成了十八罗汉。这里的十八是后人出于尊敬,将庆友尊者和玄奘大师添加上去。凑为十八罗汉。(更有一说,为清乾隆帝将十七、十八罗汉定为降龙、降虎罗汉。)。故此,十八罗汉的说法慢慢形成。

“三十六天罡”:取材于中国道教。道教认为北斗群星中,共有三十六颗天罡星,每一颗星,就有一位天神。而在中国民间,则传说天宫当值的有三十六位天将。故此《水浒传》中所说的“三十六天罡”。也是意指水泊梁山那三十员将领是应天命而出的。当然这里面夹杂着一定的封建迷信在其中。

“七十二地煞”:同“三十六天罡”一样,也是取材于道教。道教认为,北斗群星中不仅有三十六颗天罡星,而且还有七十二颗地煞星。而三十六加七十二,又正好等于一百零八。这些能够代表天地阴阳五行之成数。故此。七十二地煞由此得来。

好了,我讲完了。这些说法不知能否让大家满意。祝各位友友好运连连,吉祥安康。记得关注我呦!“别走!你还没有说完呢,就敢走?小心我们举报你!”“我讲完了啊!”“十三太保你还没有说呢!就敢说讲完了?!”是!是!是!我忘了,对不起各位。下面就讲关于十三太保的由来。

十三太保:最早出现”十三太保“这个说法的在我的印象中,有确切史书记载的似乎好象大概应该是,唐末李克用的”义儿军“。据《新五代史.义儿传》中所载:“唐自号沙陀,起代北,其所与俱皆一时雄杰好武之士,往往养以为儿,号‘义儿军’,至其有天下,多用以成功业,及其亡也亦由焉。太祖养子多矣,其可纪者九人,其一是为明宗,其次曰嗣昭、嗣本、嗣恩、存信、存孝、存进、存璋、存贤。作《义儿传》。”这有其名的有九人,不入史书所载的还有很多义儿。凑十三数也是估计有数字偏爱之说吧。

后来将李克用的义儿编为了十三太保。这十三太保依次为: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审、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又有一说”十三太保“的说法是源自清如莲居士所著的《说唐演义全传》。书中说靠山王杨林,收了十三个义子,又叫十三太保。他们分别是:大太保罗方,二太保薛亮,三太保李万,四太保李祥,五太保高明, 六太保高亮,七太保苏成,八太保苏凤,九太保黄昆,十太保曹林,十一太保丁良,十二太保马展,十三太保秦琼。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我在上面两个说法中,有一个太保字体加了粗。这杨林、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中最后一人分别为”李存孝、秦琼“ 这两人都在史书上大大有名。故此,”十三太保“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十三数字。二是特指本事大的人。

因本人学识有限,文章有诸多错误之处,还请各位友友多多谅解批评指正。

穿越时间的迷雾,踏寻历史的脚步,仰望天空的星转斗移,感慨历史的沧海桑田。该文仅表述个人观点。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恒实说”。

恒实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