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歷史上都有哪些壞了大事的小人物?

廚鄉名村


歷史是由無數的普通人造就的,而大人物只是其中的代表。小人物壞大事的事情,在人類歷史中的記載是很多的。

一,尉史怕死使馬邑之謀成泡影。

西漢前期,北方的匈奴一直是漢朝的一個強大的威脅。漢高祖劉邦曾經率軍北上想把匈奴滅了。但是卻被圍困在白登七天,後來通過賄賂匈奴單于的老婆閼氏(yan zhi ),靠吹枕頭才得以解圍,逃回了長安。經過白登之戰後,西漢統治者認識到了以當時的國力和匈奴是不能硬碰硬的,無奈只能採取和親這樣的方法來換取雙方的和平。之後的歲月中,匈奴與漢朝大部分時期處於相安無事的狀態,當然匈奴騎兵也偶爾的在邊境地區搶掠。而漢朝在防禦匈奴入侵的時候也暗中積蓄力量期望值徹底打敗匈奴那一天的到來。


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到了第七代皇帝漢武帝的時候,綜合國力已經達到頂峰狀態。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對困擾了漢朝一百多年的匈奴十分厭惡,對於和親換取和平的做法也很反感,他迫切的希望扭轉這種敵強我弱的局面。

匈奴王庭地處漠北,而且是隨水草而遷徙的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城池,很難徹底的消滅。這種情況讓劉徹很是頭疼,要怎麼樣才能把北方的匈奴一次性幹掉呢?

話說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從西漢邊境馬邑(今山西朔州)來了一個叫聶壹的大商人,他拜訪了當時的大行令王恢。這個王恢是大臣中主張對匈奴主動出擊的主戰派。就在前一年,匈奴單于要求和親的時候,他還請求漢武帝出兵痛揍匈奴呢!但是遭到了主張和親的大臣韓安國的反對。王恢肚子裡可是十分不舒服。他接見了這個常年來往於漢兇邊境的商人。

聶壹知道王恢主張出兵匈奴,他說:"匈奴貪得無厭,雖然與大漢和親,然而經常騷擾邊境簡直是個禍根。去年大漢剛和匈奴和親,不如趁此機會把匈奴單于引進來,咱們給他來一個伏擊戰,直接把匈奴給滅掉得了!"

王恢聽完後很感興趣,問他:"你有啥高招?" 聶壹說:“我常年經商,來往於漢兇邊境,認識許多匈奴人。不如我就假裝去做生意,告訴單于我願意裡應外合把馬邑城拿下獻給他。單于貪圖財富,必定上當。而朝廷則派軍隊埋伏在附近,單于一到馬邑,將軍就可以截斷他們的後路,活捉單于。如此一來,匈奴群龍無首,必定被大漢所滅!" 王恢聽完後直呼妙計,很快把聶壹的主意上奏漢武帝,武帝一看能徹底解決匈奴,自然是很喜歡。


他詔命群臣商議此事是否可行。韓安國仍舊反對這個建議,認為這樣做太冒險。王恢可不管這些,他急著成就功業呢!他對武帝說:“戰國時期,北方的小國代國尚且同仇敵愾抗擊匈奴。更何況我泱泱大漢,威名遠播四海,匈奴卻屢次犯境,每次和親,不過數年即違背約定,這正是我朝不主動出擊所造成的啊!” 漢武帝對匈奴早就不耐煩了,巴不得一次性把匈奴給擺平,出了這口窩囊氣。於是他採納王恢的建議,下令 伏擊匈奴。

元光二年六月,漢武帝命韓安國、李廣、公孫賀率三十萬大軍埋伏在馬邑附近山谷中。王恢李息率三萬軍隊出代郡,負責從側翼襲擊匈奴的輜重並斷其退路,一舉全殲匈奴主力。大網支好後,就等著匈奴單于自投羅網了。

聶壹假裝經商來到匈奴境內,見到了軍臣單于。他對單于說:“我手下有數百名好漢,能斬殺馬邑縣令,將馬邑城獻給大王。但為了防止漢朝軍隊前來,請大王一定要派大軍前來接應。”軍臣單于對馬邑城的財物早就垂涎三尺,答應了聶壹的要求。他親率十萬大軍進入武州塞,派使者隨聶壹先入馬邑,等斬殺馬邑縣令後進兵。

聶壹隨後回到馬邑,縣令則割下一名囚犯的首級掛在城門上,偽裝縣令頭顱。使者信以為真, 離開馬邑向單于報信。聽到縣令已經被殺,軍臣單于高興極了,下令軍隊朝馬邑進發。就在離馬邑不到一百里的地方匈奴軍隊俘獲了漢朝邊境上的一個尉史。這個尉史雖然是個不入流的芝麻官,小到史書上根本沒有留下姓名。但他偏偏對馬邑之謀是很清楚的,在匈奴的威脅下,他把漢朝的軍事動向全部交代出來了。單于知道漢朝的計謀後嚇的後背出了一身冷汗,自己沒被騙進全套這真是太好了。他高興的對尉史說:“漢朝的天子想騙我,但老天爺把你賜給我,使我能夠避免上當受騙。”於是下令立即撤軍。

而漢軍就這樣在馬邑山谷中等了好幾天,當他們覺得不對勁出來尋找匈奴的時候,哪裡還能找出一個人影來。而負責截斷匈奴後路的王恢發現匈奴退兵時候一個都沒少,嚇的趕快返回了長安。漢武帝大怒,他想不通,自己勞師動眾安排的馬邑之謀居然壞在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尉史身上,他更憤怒的是提出計謀的王恢居然畏敵脫逃,自己真是被耍了一次啊!


馬邑之謀落空後,王恢被迫自殺謝罪,而漢朝與匈奴也徹底撕破了臉皮,開啟了雙方長期的戰爭模式。而導致這一切結果的,就是小人物尉史,我們甚至都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

二,漢奸出謀劃策使金兀朮逃生。

公元1129年十月,金國完顏宗弼率軍南下攻宋。這位完顏宗弼就是我們熟知的金兀朮,他可是金國很強悍的人物,一生都在攻打宋朝,以滅宋為最大的願望。十一月,金軍渡過長江。

金兀朮的軍隊一路南下,攻下了建康(今南京),直逼當時的都城臨安(今杭州)。皇帝趙構嚇的離開臨安逃到了明州(今寧波),金兀朮的軍隊一直攆著趙構跑,只要把皇帝抓了,滅亡南朝指日可待阿!第二年正月,金軍圍住明州,趙構又坐船從海上南逃溫州,金軍又接著往南追。但這樣追著一路往南跑,逐漸就變成了孤軍深入,而且金軍所過之處,各地軍民紛紛反擊,在南下的路線上紛紛出現各種抗金力量。金軍追擊趙構的時候,在臺州遭到南宋水軍的反擊。金兀朮這才發覺自己再往南跑太危險了,還是北撤回國才穩妥,否則很有可能被宋朝包了餃子。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金軍開始向北退軍。此時要返回金國,只能從鎮江渡過長江,就在這裡,金兀朮遇到了名將韓世忠。



韓世忠早就料金軍孤軍一路往南殺去,支撐不了多久肯定北退,於是將軍隊分守各處要塞,大治海船,操練水戰,等待著北退的金兀朮。 金兀朮想要從鎮江北上,韓世忠迅速率八千宋軍、戰船百餘艘急趨鎮江。三月十五日,金兀朮十萬大軍退到鎮江,韓世忠軍已先機控制了有利地形,封鎖沿江渡口,堵塞運河入江口,切斷了金軍的退路。韓世忠在鎮江早已佈置下天羅地網,誓要擒拿金兀朮。金軍在陸地上遇到宋軍埋伏,損失慘重,金兀朮的隨從都被活捉了去。

宋金雙方水軍則在金山腳下展開激戰,韓世忠指揮水師迎戰金軍,梁紅玉擂鼓助戰,宋軍士氣倍增,金國水師大敗。面臨著水陸都遭到打擊的情況下,金兀朮表示,願意把這次南下搶掠的財物都留下,並送厚禮請求韓世忠能讓其渡江,但韓世忠又怎麼會吃他這一套?

金兀朮沒辦法了,看來鎮江這條路走不通了,於是率船隊沿長江南岸西上,另尋渡江之處。韓世忠率軍四處圍追堵截,把金軍逼進了建康東北死水港黃天蕩。韓世忠命船隊封鎖蕩內唯一入江口,並令工匠趕製大批鐵繩、鐵鉤。金軍輕舟自黃天蕩衝出,遭到宋軍海船兩路夾擊,繼而被宋兵拋擲鐵鉤將船拖翻,又損失了許多舟船和士兵。此時北方派出救援金兀朮的金軍則被宋朝打敗和抵禦住,完全無能為力。


以狂妄著稱的金兀朮此時被韓世忠打的暈頭轉向,只得卑微的請求韓世忠放自己一把。韓世忠則答覆:“把徽欽二宗和你們侵佔的領土全還回來,我就放你回去!”金兀朮求饒被拒絕,只能被困在黃天蕩內,被圍困了四十八天。眼見著金兀朮的軍隊很快就完蛋了,幾個小人物卻使劇情出現反轉。

正當金軍奄奄待斃的時候,忽然有當地居民告訴金兀朮,此地原有一條老鸛河可以進入長江,並指出了故道所在。金兀朮大喜,命軍隊一天之內挖開老鸛河舊河道,連通長江,第二天就衝出黃天蕩進入健康附近長江水面之上。韓世忠發覺後率軍追擊堵截,至建康以北江中扼守,繼續阻遏金軍渡江,再次把金軍封鎖住。

金兀朮恐懼宋軍的戰船,出重金求破宋軍海船之策。一個姓王的福建人為了發財,向金兀朮進獻了破海船的方法:

在舟中填土,上鋪平板,防止輕舟在風浪中顛簸,由於重量的增加宋軍鐵鉤鉤船的辦法便無法施展;

在船兩側置槳,加快行船速度,便於機動作戰;宋軍海船龐大,沒有風力的話是無法追擊的。金軍則有風勿出,息風則出,並以火箭射船篷;

在建康西南白鷺洲開掘新河,乘韓世忠不備,率船隊迂迴至宋軍上游,這樣能讓宋軍措手不及。

金兀朮採取了這個姓王的人的建議,於四月二十五日,天氣無風,金軍突然出現在宋軍上游,用輕舟順流而下進攻宋軍,並用火箭燒燬海船船帆。韓世忠被打的猝不及防,宋軍慘敗。之後金兀朮也順利率軍渡過長江,退回金國。

黃天蕩之戰,宋朝就要讓金兀朮全軍覆沒了,卻毀在了幾個沒有留下名字的小人物手中。一場可以扭轉國運的戰爭就這樣失敗了,而破壞它的正是幾個小人物而已!

三,書童洩密使明清議和成為泡影。

明朝末年,朝政腐敗,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外有滿清八旗軍虎視眈眈。真可謂內憂外患,可統治明朝的崇禎帝卻又是出了名的剛愎自用,多疑猜忌。可真是所有倒黴的事情都讓大明王朝給攤上了。

當時,明朝與關外的滿清作戰接連失敗,喪失了大量關外的土地,大批將領被殺和投降。明朝內部包括崇禎都出現了議和的傾向。反正打也打不贏,還不如和滿清議和,先解決了內部的農民起義再說。但崇禎是個死要面子的人,朝中大臣更是摸不清這位皇帝的心思,怕亂提建議被他殺了。於是大家表面上誰也不提議和的事情,都在私下自己盤算著。君臣上下全都主戰,然而都是喊口號,互相抵擋。


當時有個叫陳新甲的大臣,他見國家形勢大壞,便有了和清兵議和的想法。這件事他私下又和另一個大臣說過,能守護秘密的人是很少的,這個想法後來又傳到了崇禎的耳朵裡。崇禎於是召陳新甲前來質問,陳新甲嚇的叩頭謝罪。將陳新甲議和想法告訴崇禎的官員謝升進言道:“如果滿清肯議和,是可以考慮的。"崇禎帝默然不語,其實在他的心裡,何嘗不想議和呢?只是自己作為皇帝,怕悠悠眾口的唾罵而已。既然陳新甲也想這麼幹,那順水推舟讓他去辦吧!這樣就跟自己沒關係了。

之後崇禎讓陳新甲秘密進行這件事,朝廷裡邊人們都不知道。言官們偶爾聽到謝升說:“皇上主張議和,你們就不要羅裡吧嗦壞事了。”言官們很震驚,於是上書彈劾謝升,崇禎帝於是罷免謝升,他的意思就是我沒這想法,是謝升有這想法。這樣的做法又讓大臣們認為皇帝是真心的主戰。然而陳新甲的議和已經開始進行了,崇禎和他手詔往返過幾十次,告誡他議和的事要進行,但要乾的神不知鬼不覺。

但紙裡包不住火,朝廷裡大臣漸漸聽說陳新甲在和滿清議和,於是上書爭議,但他們都沒有證據,僅僅聽說而已。崇禎也樂呵呵的裝不知道,只要議和成功了,來自滿清的壓力就沒有了,大家就先都糊塗著吧!

不久以後,滿清要求的議和條件密函送到陳新甲府上,陳新甲看完後順手放在了書桌上。其家童誤以為是可以公開發布的塘報,於是把密函當新聞給發佈布到了當時的邸報上了。邸報這東西的功能類似於現代的新聞報紙,於是天下人都知道了,原來朝廷要和滿清議和。

大臣們一片譁然,紛紛上奏崇禎。崇禎老臉一黑,把奏疏都押下不許傳發。隨後,下聖旨嚴厲批評陳新甲,要他解釋這是怎麼回事。陳新甲也是腦袋沒轉過彎來,他自詡有功,反正這事情是皇帝的意思,如今議和成功了,自己可是大功一件呀!崇禎臉上掛不住了,再加上大臣們不斷的彈劾,只得將陳新甲下獄。確實,同滿清議和是皇帝的意思,可是誰讓你搞得天下皆知呢?陳新甲於崇禎十五年九月二十二日被斬首示眾。崇禎用他的腦袋向臣民們表示自己只會和滿清死磕到底,絕不會曲節求和。陳新甲則到死也沒摸透這位皇帝到底是啥脾氣。於是,明清議和的事情就此落空,雙方繼續敵對,最終明朝在內憂外患下走向覆滅。而破壞這次議和大計的,只是一個小小的書童。

四,打死李闖王的村民。

李闖王敗退北京後,下落成為一樁歷史迷案。很多人認為李自成後來是做了和尚。但歷史上還有另一個記載,滅亡大明王朝的闖王最後被幾個村民打死了。

崇禎三年,皇帝為了節省開支,下令淘汰了全國一批驛站的冗員。本來靠當驛卒過日子的李自成失業了,失去了飯碗後,在貧窮和飢餓的逼迫下,李自成投身到了當時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大潮中。經過多年的戰鬥,他成為了起義軍首領,並於1644年攻入了北京,滅亡了明朝。隨後,率軍與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戰,被入關的清兵和吳三桂聯合擊敗。於是李闖王退回北京,登記稱帝,眼見著清軍追來了,便在皇宮放了一把大火,帶著起義軍退出北京。

農民軍在滿洲八旗的追擊下節節敗退,到了1645年五月,農民軍被追進湖北九宮山。闖王安頓好大部隊後,帶著二十個騎兵在九宮山中找糧食,進入一處村莊時,遭到當地村民圍攻。李闖王的的戰馬陷入泥潭中不能逃出,腦袋上中了一鋤頭,於是一命嗚呼。村民們發現龍印後才知道這不是一般的土匪,而是大名鼎鼎的李闖王。滅亡明朝的李自成,就這樣被村民打死了,從此之後,大順軍群龍無首,出現分裂。一部分被清軍剿滅,一部分則與南方抗清的南明政權合作。李自成之死,是對農民軍的一次巨大打擊,然而,殺死他的卻是一群山野村民。哎,真是令人唏噓不已!這或許也是歷史的真實本質吧!


總結:

很多人覺得,歷史是由所謂的大人物支配和運轉的,其實這只是一種表象罷了。大人物不過是許多小人物的代表,而真正運轉歷史的,還是無數的小人物。所以歷史上就有了許多小人物的事蹟,這些小人物或好或壞,有的甚至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一些小人物成就了歷史,一些小人物也壞了歷史上的大事!


閏土看歷史


我的第一個反應,那就是有一個人,整整改變了一年幾百萬高考人的命運,那就是四川南充的一個叫楊博的高三學生。

他潛入了縣教育局,然後偷走了當年的高考卷,雖然他最後也被抓獲了,但原來的高考卷,肯定是不能用了,因為誰也不知道這份考卷有多少人看到,所以為了公平起見,起用了備用卷。

備用卷的難度,那真是隻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呢?尤其數學卷子,據說一百五十分的滿分,平均只有五十來分,要是能上九十分,那都可以說是數學學霸了,而且其他幾科的難度也不低,這個也導致了,當時的理科,各大985的錄取分都很低。

有好多985的錄取分不到五百分,這個放到現在真是難以想象的,對於那屆考生來說,那兩天,真是噩夢呀。

那我們再來說歷史上一些壞了大事的小人物吧。

赤壁之戰的小人物許攸,許攸在整個三國曆史上,確實不算什麼人物,袁紹那邊人才濟濟,也排不上什麼號,但是這個人卻是袁紹和曹操的兒時好友,因為如此,他能知道袁紹的很多機密。

也因為這樣,當他的家人被袁紹的謀臣查辦的時候,他立馬投奔了曹操,告訴了曹操袁紹的軍糧所在和佈防,也因為兩個人關係不錯,所以曹操相信了許攸,他清楚許攸這個為人,而許攸卻因為得罪曹操,最後也被殺死。

淝水之戰的朱序,前秦打東晉,確實很好打的,因為是八十多萬對十幾萬,可是卻因為朱序改變了整個命令,前秦想速戰速決,可東晉說,那你們得撤一下,讓我們過去,前秦想著,這個也沒啥問題,就撤軍了。

其實吧,只是簡單的撤軍,也沒啥事,而且還可以趁東晉渡江,半渡擊之,可是不想,這裡面出了一個朱序,他本來是東晉的,之前投降了前秦,可是身在曹營,身在漢,前秦一撤軍,他就大喊,前秦敗了,前秦敗了,這樣撤軍變成了大潰敗,前秦軍大敗。


歷史簡單說


專注歷史的中國小賤,與你分享。


不知道廣大讀者老爺們中,有沒有人經歷過2003年的高考,還記得被當年史上最難數學試卷支配的恐懼嗎?

2003年,在四川南充,一個叫楊博的高考應屆生經過踩點後,於6月5日凌晨一點左右進入縣教育局,利用身上帶著的工具潛入保密室,盜走了當年的高考語文卷、數學卷、理科綜合卷、英語卷各一份。

這個熊孩子一時鬼迷心竅,卻不知道壞了大事,這得影響全中國多少個孩子的命運啊!

這傢伙回去後倒頭就睡,一直睡到下午才起來去學校探聽消息,沒想到在學校教室辦公室裡,就聽到老師們在議論試卷被盜的事。

這事東窗事發後,立馬就受到了最高層的重視,直接從北京派人下來查辦,整個南充縣都警備起來了。

被盜的試卷也立即作廢,啟用備用卷考試,塵封著的史上最難數學卷,就這樣被釋放了出來。

這套卷子有多難呢?一般來說,前幾道選擇題都是送分題,即使像我這樣的數學白痴,也能排除掉兩個錯誤答案。咱們來看看下面這開篇的選擇題:

這簡直透漏出深深的絕望啊!有木有!開局就是王炸啊!有木有!

你們以為這就是絕望嗎?不!後面還有更絕望的在招手。

就這種選擇題,我點兵點將選答案,手都能點成帕金森信不信,顫抖不停。

我以為開局王炸以後,應該飄一個單三了吧,不!後續連著全是炸彈!

03年的高考全國數學卷,平均分只有50分,也就是說,能考上100分的都是大神,即使考個80分,也能嘚瑟了。

我們都知道,高考就如同戰場,心態是何等的重要。遇到這種數學卷,心態直接給你考崩潰了,後面還怎麼發揮出來。

據說這一套數學備用卷是葛軍大神出的,當然,他一直否認此事,不過我倒覺得這個試題確實有點像他出題的風格。

估計出這一套備用卷的人,也不會想到會有人盜取試卷,於是搞出來這個魔鬼,他或許以為這個魔鬼會永遠被封印,卻不曾想被一個叫楊博的熊孩子揭開了封印。

我在來說說這個熊孩子吧,警察在每個學校挨個驗證指紋,他想出了一個小把戲,在手上抹上502膠水,這種小把戲明顯太嫩了,當場就被揭穿了。在加上他解釋時候的慌亂,自然成了重點懷疑對象。最後在他住的地方發現被焚燒殘留的試卷,以及作案工具。

這個熊孩子最後被判七年,其實以他的實力,考一個二本院校是完全沒問題的,問題就出在臨近考試前的幾次模擬考,他都沒有拿到理想的分數,心態就崩了。

隨後而來的就是問責了,守護試卷的兩名工作人員和縣招生辦正副主任被判3年徒刑,緩刑3年執行,縣教育局局長直接被免職,各級相關的行政領導都受到了嚴重處分。

這事最直接、最大的受害者還是當年的廣大高考學子,楊博就像是一隻蝴蝶,揮一揮翅膀,就揚起了一片“蝴蝶效應”,不知道他的行為,會改變多少人的命運和人生軌跡?

還好當年我沒參加這次高考,老師給我們做過這套試卷,我很幸運的斬獲了七分!


賤議你讀史


要說歷史上壞了大事的小人物,我想恐怕莫過於明末兵部尚書陳新甲的那個小書童了。

公元1640年3月,皇太極率領清軍進攻明朝遼東重鎮錦州,準備長圍久困,迫使明朝守將祖大壽投降。到了第二年的3月份,皇太極攻佔了錦州外城,把錦州團團包圍起來。

在此危機情況下,明朝朝廷集結了天下的明軍精銳,出兵救援錦州。

在統帥洪承疇的率領之下,共有曹變蛟、吳三桂、唐通、白廣恩、王樸等八總兵,馬步精兵十三萬,會師於寧遠,出擊清軍,以解錦州之圍。

就這樣,明末著名的松錦大戰爆發了。

一開始,洪承疇用兵持重,步步為營,使皇太極無機可乘。雙方陷入膠著對峙狀態,就看誰能堅持到最後了。

可是,明朝朝廷以“兵多餉艱”、財政吃力為理由,主張速戰速決。而崇禎皇帝更是個急性子,不斷嚴令洪承疇迅速出擊,結束戰事。

在朝廷的嚴令之下,洪承疇終於頂不住了。他只得率軍出戰。

在經過幾次大戰之後,皇太極偷偷派兵挖掘長長的壕溝,把明軍包圍起來。但是,雙方兵力旗鼓相當,而且明軍在火器上還佔據優勢,因此,洪承疇決意同清軍決一死戰。

可是,明軍將領喪失鬥志,不願死戰。為了保存實力,總兵吳三桂、王樸率部乘夜逃跑,引起全軍大亂。最終,招致了松錦大戰的慘敗。

松錦大戰的結果使得明朝軍隊精銳大損,元氣大傷;長期以來形成的遼東防線業已崩潰。

在此情況之下,明朝兵部尚書陳新甲向崇禎皇帝建議:與皇太極議和,結束遼東戰事;以集中軍事力量去鎮壓國內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

(陳新甲畫像)

崇禎皇帝同意了陳新甲的建議。特意囑託陳新甲秘密行事,不要走漏風聲,招致朝廷清流非議。

於是,陳新甲奉旨行事,派遣心腹親信秘密潛往盛京,與皇太極接觸,商談和議的條件。

在取得了松錦大戰的巨大勝利之後,皇太極急需時間來消化勝利果實;同時,清軍在歷時兩年的松錦大戰中傷亡慘重,也需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不願再繼續打仗了。

正瞌睡呢,陳新甲給皇太極送來了個枕頭;皇太極大喜。

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很快就議定了和議的具體條款。

當陳新甲看到了秘密發送回來的議和密函之後,長長地出了一口氣。他認為自己為國家完成了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心裡很是欣慰。

但是,陳新甲在精神鬆懈之下,竟然疏忽大意,把附有議和條件的密函忘在了書案之上。隨後,本篇文章的主角登場了。

陳新甲的小書童進來收拾文件塘報。看到這份密函,誤以為這也是兵部的一份普通塘報,就附在其他塘報之中,交給各省駐京書辦官員傳抄。

於是,朝廷與滿清和議之事,就這樣被公之於眾。

一時間,朝野輿論大譁,清流四起,紛紛聲討主和大臣的賣國罪行,要求深挖幕後黑手,嚴懲不貸。

(崇禎推卸責任,處死陳新甲)

一貫毫無擔當、虛榮愛面子的崇禎皇帝把責任推給了陳新甲,滿心想著陳新甲把這件事的鍋給背起來。誰知陳新甲不願背這個黑鍋,反而辯解自己奉旨行事,有功於社稷。

崇禎皇帝大怒,就把陳新甲抓捕入獄,很快就處死了他。

而在盛京方面,滿懷期待的皇太極左等右等,也沒有得到崇禎皇帝的答覆。盛怒之下,皇太極馬上整頓八旗精銳,率部越過長城,進入明朝境內大肆燒殺搶掠了一番,出了一口惡氣,才帶著搶掠到手的財物人口,退兵回盛京去了。

結語:就這樣,一個書童無意之間,就改寫了大明王朝的歷史。

從此,明朝繼續深陷兩線作戰的困境,左支右拙;終於在1644年耗盡了北方的軍事力量,使李自成農民軍一路暢通無阻,順利進入北京城,宣告了明朝的滅亡。


品茗讀史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扣押,群龍無首的東北軍由少壯派孫銘九、應德田等釀造了“二二事件”,槍殺了軍中實力派人物王以哲等人,從而使東北軍陷入支離破碎局面,並直至最後灰飛煙滅。

張學良不顧周恩來勸說,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執意送蔣校長回南京,結果不出所料被扣押,這也導致了東北軍軍心動盪,危機重重。

在如何對解救張學良的問題上,東北軍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實力派人物王以哲、何柱國等元老支持顧全抗日大局,通過談判解決,而少壯派的代表特務團團長孫銘九、政治處處長應德田等卻主張動用武力營救張學良。


雙方僵持不下之時,孫銘九、應德田竟派兵闖入王以哲家中槍殺了他,並同時還打死了其他幾位將領,製造了親者痛仇者快的“二二事件”。

突發的變故讓本已搖搖欲墜的東北軍立即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騎兵10師、105師、106師等部隊見風使舵,接連投向了國軍的懷抱。

雖然周恩來竭力拯救局勢,但鞭長莫及,東北軍分崩離析已成定局,這讓紅軍、東北軍、17路軍組成的“三位一體”軍事同盟宣告瓦解。主席聞訊後對孫銘九應德田等人所作所為大為憤怒,曾一度堅決主張嚴懲。


“二二事件”極大的分化了東北軍,作亂的少壯派卻根本無力掌控部隊,加上後來孫銘九、應德田又跑到紅軍駐地避難,讓不少東北軍將領認為其行動為我方所指使,從而使他們人心惶惶,失去了對紅軍的信任,不少將領都急於離開這一是非之地。

蔣校長抓住機會順勢而為,將東北軍各部分調各地接受整編,最終恩威並施將20餘萬人馬全部劃歸己有。兵強馬壯、但因不抵抗丟了東三省弄得聲名狼藉的東北軍,從此煙消雲散,溶於無形。

楊虎城的17路軍獨木難支,也被分別瓦解,總指揮部被撤銷,楊虎城被迫出國。


西安事變是改變歷史的一個重大事件,它使全國形成了共同抗日局面,我軍也在抗戰中發展壯大,也才有了後來的新中國。張學良的功過是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他和楊虎城在西安事變的功績有目共睹。而張學良大半生被軟禁、楊虎城被暗殺,也不免令人唏噓。

造成東北軍土崩瓦解的小人物孫銘九和應德田等,都是張學良悉心培養的心腹,也是張學良秘密組織“抗日同志會”的主要成員,蔣校長在西安事變中被捉,他們也都參與其中。


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口口聲聲堅決抗日的少壯派,在把東北軍攪得天翻地覆、土崩瓦解後,在抗戰爆發不久卻有不少人投靠了汪偽政權,當了漢奸。

孫銘九、應德田兩人就先後做了漢奸,但解放後兩人卻都相安無事,並且擔任過一些社會職務,最後都活到八九十歲,高壽善終。

可能張學良做夢也沒想到,他父子兩代苦心經營的家業,也是他殫精竭慮盡其所能要保住的、甚至不惜發動兵變也不能丟掉的東北軍,竟然被他悉心培養的中下級軍官們有意無意的送進了墳墓。西安事變改變了歷史,不起眼的小人物在葬送東北軍的同時也讓張學良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可能。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歷史上壞了大事的小人物,今天和大家分享三位,如果沒有這三人的出現,秦始皇可能被刺客殺死,闖王李自成也有可能捲土重來,西楚霸王項羽或許不會烏江自刎!

說到這裡,瞭解歷史的人可能已經知道我要說的是誰了。

第一位:侍醫夏無且

荊軻刺秦,雖然失敗卻也千古揚名,不過當時如果不是侍醫的一個舉動,荊軻有可能就刺殺成功了。

荊軻在“窮圖匕現”後開始刺殺秦始皇,當時秦始皇腰間和背上分別佩帶著寶劍,由於事發突然,他本能的去拔腰間那把間。秦始皇腰間的劍有1.5米長,是象徵性的一把劍,並不適合上陣殺敵,而且在情急之時很難把這麼長的劍拔出來。

拔劍失敗後,秦始皇開始在宮殿裡四處躲避,周圍的大臣們都手無寸鐵,沒人敢上前制止,殿下的武士們也因為沒有始皇的命令不敢帶武器上殿。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大殿上的侍醫夏無且把手中的藥匣子扔向荊軻,為秦始皇贏得了躲避的時間。

這時候,周圍的大臣們提醒秦始皇:“王負劍!王負劍!”(大王,背上還有劍!)秦始皇這才反應過來,拔出背上的劍與荊軻搏鬥。

荊軻刺秦以失敗告終,救秦始皇的不是殿前武士,而是一位不起眼的侍醫。

第二位:農民程九伯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被逼得煤山自殺,大明皇朝宣告終結,大順政權建立。

然而,李自成的皇位還沒有坐熱,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滿清的騎兵直驅南下,大順軍抵擋不住強大攻擊,只能棄城而逃。

公元1645年五月,李自成帶著大軍來到湖北和江西交界的地方,他親自率領幾十名騎兵在前面探路,結果遇到當地團練的農民武裝團,雙方展開激烈交戰。在戰鬥過程中,李自成將程九伯摔倒在地,準備抽刀殺之,沒想到刀鞘裡進了血漬和汙泥,把刀卡住了,拔不出來。

就在兩人僵持的時候,程九伯的外甥在旁邊拿鏟子朝李自成的頭部猛擊,李自成當場身亡!就這樣,大順皇帝死在了鄉野山民之手,而且,程九伯等人根本不知道他們殺死的是李自成,以為是毛賊。

第三位:指路老農“田父”

楚漢戰爭末期,項羽兵敗垓下,在四面楚歌的夜晚,他率領八百精兵突逃。

項羽剛突出包圍,劉邦就派灌嬰率兵五千騎兵追殺,一直到過了淮河的時候,項羽的八百精兵就只有一百多人了。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項羽逃到安徽定遠縣的時候迷路了,不知該往哪裡走。這時候迎面走來一位老農,項羽上前問路,老農說:“左!”項羽帶人就往左疾馳而去,結果走進了一片沼澤地。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項羽因為走錯路,最終被灌嬰追上,逼得烏江自刎,而這一切只因為那位毫不起眼的“田父”。

結束語

我們看歷史人物都會記住那些“大人物”,其實很多時候,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會有大作為!


水煮汗青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經常互相攻伐。有一年,宋國大夫華元率軍攻打鄭國,夜宿某地。由於第二天就要和鄭軍交戰了,為了振奮士氣,華元吩咐炊事員給大夥加餐,每人分一大塊羊排骨。

當晚,士兵們興高采烈地捧著骨頭大啃特啃,只有華元的馬車伕羊斟在一邊喝涼水。原來華元軍務繁忙,忘了交代人分給羊斟一份。羊斟見其他人吃得滿面紅光,不禁氣不打一處來,決定以牙還牙,第二天要華元好看。

第二天,宋鄭兩軍相遇,雙方擺開陣勢,互相廝殺起來。就在兩軍激戰正酣的時候,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駕著馬車風馳電掣般向鄭軍的營地駛去。車上的華元大驚,對羊斟喊道:“你暈頭了嗎?那邊是敵營啊!”羊斟回過臉答道:“我的地盤我做主,昨晚你有權不給我羊肉吃,今天我有權讓你當俘虜。”就這樣,羊斟駕著指揮車徑直到了鄭軍大本營。可憐華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計謀還未施展,就稀裡糊塗地成了戰俘。

民以食為天,不給人吃飽飯帶來的後果還是非常嚴重的。

謀士許攸

小人物不僅能夠毀家滅國,他們的厲害之處還在於能夠深刻地影響歷史的走向。

公元199年,袁紹和曹操之間爆發了爭奪北方老大地位的官渡之戰。在戰爭過程中,曹操處於不利的地位,眼看就要彈盡糧絕了,不久後曹軍卻等來了戰爭的轉機。

原來袁紹手下有個叫許攸的謀士,他經常喋喋不休地給袁紹出謀劃策,但卻始終得不到重用,傷了自尊,便投降了曹操,向曹操提供了袁軍烏巢糧倉的詳細情況。曹操聽了後喜出望外,急忙派軍夜襲烏巢,把袁紹辛辛苦苦積攢的糧食連燒帶拿,折騰了個精光,從而一舉扭轉了戰略上的被動局面。

降將朱序

歷史總是喜歡重演,一百餘年後,前秦皇帝苻堅也嚐到了小人物給他帶來的苦果。

公元383年,已經一統北方的苻堅率90萬大軍攻打偏居江南的東晉。苻堅率領前秦軍的先鋒部隊到達了壽陽(今安徽壽縣),和晉軍隔淝水相望。他派出東晉的降將朱序去現身說法,勸說晉軍統帥謝石和謝玄放棄無謂的抵抗。沒想到朱序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一到晉營,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二謝建議,應該趁前秦軍還沒集結完畢,速戰速決,殲滅其先頭部隊。

晉軍採納了朱序的建議,強大的前秦帝國由是被擊潰,北方又重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中國統一的時間,在某種程度上,被朱序大大地推遲了。

這三個人告訴我們,在歷史上,不可一世的帝王將相們固然能夠深刻地影響歷史的走向,但是小人物在某些時刻也能起到關鍵作用。


尼羅河神殿


一個沒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村民,影響了華夏數百年的歷史。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入北京,包圍了內城。見勢不妙的兵部尚書的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大勢已去的崇禎皇帝,已是眾叛親離,只能尋了棵歪脖子樹自行了斷。統治華夏276年之久的明朝宣告滅亡。

隨後李自成在北京花天酒地一段時間,還封了妃子。但因未能如願勸降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同時遭到清軍和逃到南方的明朝勢力攻擊下,李自成不得不撤出北京,選擇繼續南下和南明勢力死磕。

1645年5月,已經跑到湖北地界的李自成率領輕騎20餘人探路。不巧碰到了當地的村民團練的武裝(野史中說這位改變歷史的村民叫姜大眼)。李自成認為所有的農民軍都應該崇拜自己,聽自己的,但顯然這夥人是個例外。話不投機下,兩方人馬就打了起來。想不到見過大風大浪的闖王李自成,居然陰溝裡翻船,被這夥村民武裝活活打死了。失去了領袖的農民軍悲憤交加,將當地翻了各底朝天,給李自成報了仇,但闖王終究是回不來了。

群龍無首的農民軍自此一日不如一日,很快就被覆滅了。如果李自成不死,或許南方的格局會大不一樣。所以這位打死李自成的小人物,間接影響了華夏數百年的歷史。

胖子說:小人物壞了大事的情況其實很多。三國時期的董承謀劃刺殺曹操,因家中僕人洩密而全家被清算,春秋時期的大夫華元,也因忽視車伕而兵敗被俘。所以永遠不要忽視小人物,讓他們成事或許比較難,但讓他們壞事,確實輕鬆的很。


胖哥侃歷史


1915年3月8日,奧斯曼帝國海軍佈雷艇“努斯雷特”號正在達達尼爾海峽晃盪,圖坦利·哈基(Tophaneli Hakki)中尉滿頭黑線的看著海面,頭幾天剛佈下的水雷都哪去了?無可救藥的虛弱感籠罩著哈基全身,他開始腹誹帝國那群腦殘的高層。

其實哈基大抵是有點冤枉高層了,已經跟俄國打出仇來的奧斯曼帝國基本沒啥選擇,凡是能給俄國找不痛快的事兒他們都幹,何況還有德國1億法郎貸款在頂著。只是這個選擇讓他們必須面對以前的盟友英國和法國,而奧斯曼那點破爛海軍在他們面前明顯未夠班,在海上德棍也提供不了太多幫助。

在英法聯合艦隊大舉進攻後,信心不足的奧斯曼在家門口的海里扔了一堆水雷,可是沒幾天就被英國艦隊給清掃一空。哈基中尉面對這種情況也沒啥辦法,隨手把自己艇上的20顆水雷扔了下去,算是知天命而盡人事。

3月18日,擁有16艘戰列艦的英法聯合艦隊開始強攻達達尼爾海峽,如果順利就一鼓作氣拿下君士坦丁堡,將奧斯曼帝國徹底掃進垃圾堆。然而他們剛剛進入海峽,4艘戰列艦就在本已清空的海域相繼觸雷沉沒。

目睹這一切的聯合艦隊司令官德羅貝克當場崩潰,也不曉得海里還有多少水雷,趕緊下令全軍撤退。他完全不知道那時候奧斯曼的岸防重炮只剩下30發炮彈,帝國高層都開始準備遷都了......

英法聯軍如此拙劣的表現讓本來處於觀望狀態的巴爾幹強國保加利亞直接投靠了同盟國,然後把塞爾維亞和希臘全部幹挺,協約國就此徹底切斷了東西歐之間的聯繫。這樣的態勢對西線影響不大,但東線的俄羅斯大熊被坑慘了。

他們本來工業底子就薄,打世界大戰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英法兩國的裝備援助,交通線被切斷後缺乏裝備的俄軍戰鬥力急劇下降,士氣開始低迷。為了維持西伯利亞方向的輸血,英法俄果斷出賣掉中國,換取日本的支持,造成中國全面參與一戰換取擺脫殖民統治的幻想泡湯了......

然後在西線進展緩慢的德國使出渾身解數狂毆沙俄,為此他們不惜從西線調走大量兵源,還把一個叫弗拉基米爾的人放回了俄國。額.....後面的故事我就不用再講下去了吧?總之歐洲幾十年都籠罩在蘇維埃懲戒的陰影之下。

就這樣,一個連百科都查不到生平的哈基中尉把自己的奧斯曼炸成了今天的土雞,把整個歐洲扔進了巨熊陰影,還順便把中國第一次擺脫殖民統治的計劃報銷掉,這個小人物算壞了大事兒吧?


歷史吐槽機


建文三年,朱棣已經起兵兩年多了。他打仗時,經常身先士卒,勝多敗少。而朱允炆為首的朝廷依靠李景隆這樣的飯桶,損失了數十萬大軍。可是,朱棣自己佔據的地盤依然只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

更關鍵的是,雖然他鬧得歡,但是,眾多藩王只有寧王朱權被他“綁架”過來了,其他人還是聽朝廷的。山東、河南,山西等地依然在朝廷手中。朱棣的北平老巢,也依然處於朝廷的包圍圈之中。

朱棣鬱悶啊,此戰真的是“百死一生”。打了三年,都沒突破山東。更別說從山東進淮揚地區,再兵臨南京了。就他自己現在的“三府”地盤,怎麼耗得過朝廷?

就在此時,從南京宮中的太監向朱棣報信:南京防務空虛。


於是,朱棣繞過濟南,直接南下淮揚,進逼南京。這下好了,局面活了。原本固守濟南的盛庸軍被迫從濟南附近的設防地出來,追擊燕軍,轉為野戰,結果,被朱棣以逸待勞的打敗了。而朱允炆錯判前線局勢,以為淮揚固若金湯,調回了徐輝祖部隊,防守兵力空虛的南京。緊接著,失去友軍支援的淮揚地區的朝廷主力被朱棣打敗,不僅“損兵”,還折了很多大將。連都督陳蠧都率水師投降了朱棣,渡江的船都有了。

等到南京城金川門時,朱橞和李景隆馬上開門投降,朱棣就這麼進了南京。

(文|勇戰王聊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