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历史上都有哪些坏了大事的小人物?

厨乡名村


历史是由无数的普通人造就的,而大人物只是其中的代表。小人物坏大事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中的记载是很多的。

一,尉史怕死使马邑之谋成泡影。

西汉前期,北方的匈奴一直是汉朝的一个强大的威胁。汉高祖刘邦曾经率军北上想把匈奴灭了。但是却被围困在白登七天,后来通过贿赂匈奴单于的老婆阏氏(yan zhi ),靠吹枕头才得以解围,逃回了长安。经过白登之战后,西汉统治者认识到了以当时的国力和匈奴是不能硬碰硬的,无奈只能采取和亲这样的方法来换取双方的和平。之后的岁月中,匈奴与汉朝大部分时期处于相安无事的状态,当然匈奴骑兵也偶尔的在边境地区抢掠。而汉朝在防御匈奴入侵的时候也暗中积蓄力量期望值彻底打败匈奴那一天的到来。


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第七代皇帝汉武帝的时候,综合国力已经达到顶峰状态。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对困扰了汉朝一百多年的匈奴十分厌恶,对于和亲换取和平的做法也很反感,他迫切的希望扭转这种敌强我弱的局面。

匈奴王庭地处漠北,而且是随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城池,很难彻底的消灭。这种情况让刘彻很是头疼,要怎么样才能把北方的匈奴一次性干掉呢?

话说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从西汉边境马邑(今山西朔州)来了一个叫聂壹的大商人,他拜访了当时的大行令王恢。这个王恢是大臣中主张对匈奴主动出击的主战派。就在前一年,匈奴单于要求和亲的时候,他还请求汉武帝出兵痛揍匈奴呢!但是遭到了主张和亲的大臣韩安国的反对。王恢肚子里可是十分不舒服。他接见了这个常年来往于汉凶边境的商人。

聂壹知道王恢主张出兵匈奴,他说:"匈奴贪得无厌,虽然与大汉和亲,然而经常骚扰边境简直是个祸根。去年大汉刚和匈奴和亲,不如趁此机会把匈奴单于引进来,咱们给他来一个伏击战,直接把匈奴给灭掉得了!"

王恢听完后很感兴趣,问他:"你有啥高招?" 聂壹说:“我常年经商,来往于汉凶边境,认识许多匈奴人。不如我就假装去做生意,告诉单于我愿意里应外合把马邑城拿下献给他。单于贪图财富,必定上当。而朝廷则派军队埋伏在附近,单于一到马邑,将军就可以截断他们的后路,活捉单于。如此一来,匈奴群龙无首,必定被大汉所灭!" 王恢听完后直呼妙计,很快把聂壹的主意上奏汉武帝,武帝一看能彻底解决匈奴,自然是很喜欢。


他诏命群臣商议此事是否可行。韩安国仍旧反对这个建议,认为这样做太冒险。王恢可不管这些,他急着成就功业呢!他对武帝说:“战国时期,北方的小国代国尚且同仇敌忾抗击匈奴。更何况我泱泱大汉,威名远播四海,匈奴却屡次犯境,每次和亲,不过数年即违背约定,这正是我朝不主动出击所造成的啊!” 汉武帝对匈奴早就不耐烦了,巴不得一次性把匈奴给摆平,出了这口窝囊气。于是他采纳王恢的建议,下令 伏击匈奴。

元光二年六月,汉武帝命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率三十万大军埋伏在马邑附近山谷中。王恢李息率三万军队出代郡,负责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一举全歼匈奴主力。大网支好后,就等着匈奴单于自投罗网了。

聂壹假装经商来到匈奴境内,见到了军臣单于。他对单于说:“我手下有数百名好汉,能斩杀马邑县令,将马邑城献给大王。但为了防止汉朝军队前来,请大王一定要派大军前来接应。”军臣单于对马邑城的财物早就垂涎三尺,答应了聂壹的要求。他亲率十万大军进入武州塞,派使者随聂壹先入马邑,等斩杀马邑县令后进兵。

聂壹随后回到马邑,县令则割下一名囚犯的首级挂在城门上,伪装县令头颅。使者信以为真, 离开马邑向单于报信。听到县令已经被杀,军臣单于高兴极了,下令军队朝马邑进发。就在离马邑不到一百里的地方匈奴军队俘获了汉朝边境上的一个尉史。这个尉史虽然是个不入流的芝麻官,小到史书上根本没有留下姓名。但他偏偏对马邑之谋是很清楚的,在匈奴的威胁下,他把汉朝的军事动向全部交代出来了。单于知道汉朝的计谋后吓的后背出了一身冷汗,自己没被骗进全套这真是太好了。他高兴的对尉史说:“汉朝的天子想骗我,但老天爷把你赐给我,使我能够避免上当受骗。”于是下令立即撤军。

而汉军就这样在马邑山谷中等了好几天,当他们觉得不对劲出来寻找匈奴的时候,哪里还能找出一个人影来。而负责截断匈奴后路的王恢发现匈奴退兵时候一个都没少,吓的赶快返回了长安。汉武帝大怒,他想不通,自己劳师动众安排的马邑之谋居然坏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尉史身上,他更愤怒的是提出计谋的王恢居然畏敌脱逃,自己真是被耍了一次啊!


马邑之谋落空后,王恢被迫自杀谢罪,而汉朝与匈奴也彻底撕破了脸皮,开启了双方长期的战争模式。而导致这一切结果的,就是小人物尉史,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二,汉奸出谋划策使金兀术逃生。

公元1129年十月,金国完颜宗弼率军南下攻宋。这位完颜宗弼就是我们熟知的金兀术,他可是金国很强悍的人物,一生都在攻打宋朝,以灭宋为最大的愿望。十一月,金军渡过长江。

金兀术的军队一路南下,攻下了建康(今南京),直逼当时的都城临安(今杭州)。皇帝赵构吓的离开临安逃到了明州(今宁波),金兀术的军队一直撵着赵构跑,只要把皇帝抓了,灭亡南朝指日可待阿!第二年正月,金军围住明州,赵构又坐船从海上南逃温州,金军又接着往南追。但这样追着一路往南跑,逐渐就变成了孤军深入,而且金军所过之处,各地军民纷纷反击,在南下的路线上纷纷出现各种抗金力量。金军追击赵构的时候,在台州遭到南宋水军的反击。金兀术这才发觉自己再往南跑太危险了,还是北撤回国才稳妥,否则很有可能被宋朝包了饺子。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金军开始向北退军。此时要返回金国,只能从镇江渡过长江,就在这里,金兀术遇到了名将韩世忠。



韩世忠早就料金军孤军一路往南杀去,支撑不了多久肯定北退,于是将军队分守各处要塞,大治海船,操练水战,等待着北退的金兀术。 金兀术想要从镇江北上,韩世忠迅速率八千宋军、战船百余艘急趋镇江。三月十五日,金兀术十万大军退到镇江,韩世忠军已先机控制了有利地形,封锁沿江渡口,堵塞运河入江口,切断了金军的退路。韩世忠在镇江早已布置下天罗地网,誓要擒拿金兀术。金军在陆地上遇到宋军埋伏,损失惨重,金兀术的随从都被活捉了去。

宋金双方水军则在金山脚下展开激战,韩世忠指挥水师迎战金军,梁红玉擂鼓助战,宋军士气倍增,金国水师大败。面临着水陆都遭到打击的情况下,金兀术表示,愿意把这次南下抢掠的财物都留下,并送厚礼请求韩世忠能让其渡江,但韩世忠又怎么会吃他这一套?

金兀术没办法了,看来镇江这条路走不通了,于是率船队沿长江南岸西上,另寻渡江之处。韩世忠率军四处围追堵截,把金军逼进了建康东北死水港黄天荡。韩世忠命船队封锁荡内唯一入江口,并令工匠赶制大批铁绳、铁钩。金军轻舟自黄天荡冲出,遭到宋军海船两路夹击,继而被宋兵抛掷铁钩将船拖翻,又损失了许多舟船和士兵。此时北方派出救援金兀术的金军则被宋朝打败和抵御住,完全无能为力。


以狂妄著称的金兀术此时被韩世忠打的晕头转向,只得卑微的请求韩世忠放自己一把。韩世忠则答复:“把徽钦二宗和你们侵占的领土全还回来,我就放你回去!”金兀术求饶被拒绝,只能被困在黄天荡内,被围困了四十八天。眼见着金兀术的军队很快就完蛋了,几个小人物却使剧情出现反转。

正当金军奄奄待毙的时候,忽然有当地居民告诉金兀术,此地原有一条老鹳河可以进入长江,并指出了故道所在。金兀术大喜,命军队一天之内挖开老鹳河旧河道,连通长江,第二天就冲出黄天荡进入健康附近长江水面之上。韩世忠发觉后率军追击堵截,至建康以北江中扼守,继续阻遏金军渡江,再次把金军封锁住。

金兀术恐惧宋军的战船,出重金求破宋军海船之策。一个姓王的福建人为了发财,向金兀术进献了破海船的方法:

在舟中填土,上铺平板,防止轻舟在风浪中颠簸,由于重量的增加宋军铁钩钩船的办法便无法施展;

在船两侧置桨,加快行船速度,便于机动作战;宋军海船庞大,没有风力的话是无法追击的。金军则有风勿出,息风则出,并以火箭射船篷;

在建康西南白鹭洲开掘新河,乘韩世忠不备,率船队迂回至宋军上游,这样能让宋军措手不及。

金兀术采取了这个姓王的人的建议,于四月二十五日,天气无风,金军突然出现在宋军上游,用轻舟顺流而下进攻宋军,并用火箭烧毁海船船帆。韩世忠被打的猝不及防,宋军惨败。之后金兀术也顺利率军渡过长江,退回金国。

黄天荡之战,宋朝就要让金兀术全军覆没了,却毁在了几个没有留下名字的小人物手中。一场可以扭转国运的战争就这样失败了,而破坏它的正是几个小人物而已!

三,书童泄密使明清议和成为泡影。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有满清八旗军虎视眈眈。真可谓内忧外患,可统治明朝的崇祯帝却又是出了名的刚愎自用,多疑猜忌。可真是所有倒霉的事情都让大明王朝给摊上了。

当时,明朝与关外的满清作战接连失败,丧失了大量关外的土地,大批将领被杀和投降。明朝内部包括崇祯都出现了议和的倾向。反正打也打不赢,还不如和满清议和,先解决了内部的农民起义再说。但崇祯是个死要面子的人,朝中大臣更是摸不清这位皇帝的心思,怕乱提建议被他杀了。于是大家表面上谁也不提议和的事情,都在私下自己盘算着。君臣上下全都主战,然而都是喊口号,互相抵挡。


当时有个叫陈新甲的大臣,他见国家形势大坏,便有了和清兵议和的想法。这件事他私下又和另一个大臣说过,能守护秘密的人是很少的,这个想法后来又传到了崇祯的耳朵里。崇祯于是召陈新甲前来质问,陈新甲吓的叩头谢罪。将陈新甲议和想法告诉崇祯的官员谢升进言道:“如果满清肯议和,是可以考虑的。"崇祯帝默然不语,其实在他的心里,何尝不想议和呢?只是自己作为皇帝,怕悠悠众口的唾骂而已。既然陈新甲也想这么干,那顺水推舟让他去办吧!这样就跟自己没关系了。

之后崇祯让陈新甲秘密进行这件事,朝廷里边人们都不知道。言官们偶尔听到谢升说:“皇上主张议和,你们就不要罗里吧嗦坏事了。”言官们很震惊,于是上书弹劾谢升,崇祯帝于是罢免谢升,他的意思就是我没这想法,是谢升有这想法。这样的做法又让大臣们认为皇帝是真心的主战。然而陈新甲的议和已经开始进行了,崇祯和他手诏往返过几十次,告诫他议和的事要进行,但要干的神不知鬼不觉。

但纸里包不住火,朝廷里大臣渐渐听说陈新甲在和满清议和,于是上书争议,但他们都没有证据,仅仅听说而已。崇祯也乐呵呵的装不知道,只要议和成功了,来自满清的压力就没有了,大家就先都糊涂着吧!

不久以后,满清要求的议和条件密函送到陈新甲府上,陈新甲看完后顺手放在了书桌上。其家童误以为是可以公开发布的塘报,于是把密函当新闻给发布布到了当时的邸报上了。邸报这东西的功能类似于现代的新闻报纸,于是天下人都知道了,原来朝廷要和满清议和。

大臣们一片哗然,纷纷上奏崇祯。崇祯老脸一黑,把奏疏都押下不许传发。随后,下圣旨严厉批评陈新甲,要他解释这是怎么回事。陈新甲也是脑袋没转过弯来,他自诩有功,反正这事情是皇帝的意思,如今议和成功了,自己可是大功一件呀!崇祯脸上挂不住了,再加上大臣们不断的弹劾,只得将陈新甲下狱。确实,同满清议和是皇帝的意思,可是谁让你搞得天下皆知呢?陈新甲于崇祯十五年九月二十二日被斩首示众。崇祯用他的脑袋向臣民们表示自己只会和满清死磕到底,绝不会曲节求和。陈新甲则到死也没摸透这位皇帝到底是啥脾气。于是,明清议和的事情就此落空,双方继续敌对,最终明朝在内忧外患下走向覆灭。而破坏这次议和大计的,只是一个小小的书童。

四,打死李闯王的村民。

李闯王败退北京后,下落成为一桩历史迷案。很多人认为李自成后来是做了和尚。但历史上还有另一个记载,灭亡大明王朝的闯王最后被几个村民打死了。

崇祯三年,皇帝为了节省开支,下令淘汰了全国一批驿站的冗员。本来靠当驿卒过日子的李自成失业了,失去了饭碗后,在贫穷和饥饿的逼迫下,李自成投身到了当时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大潮中。经过多年的战斗,他成为了起义军首领,并于1644年攻入了北京,灭亡了明朝。随后,率军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被入关的清兵和吴三桂联合击败。于是李闯王退回北京,登记称帝,眼见着清军追来了,便在皇宫放了一把大火,带着起义军退出北京。

农民军在满洲八旗的追击下节节败退,到了1645年五月,农民军被追进湖北九宫山。闯王安顿好大部队后,带着二十个骑兵在九宫山中找粮食,进入一处村庄时,遭到当地村民围攻。李闯王的的战马陷入泥潭中不能逃出,脑袋上中了一锄头,于是一命呜呼。村民们发现龙印后才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土匪,而是大名鼎鼎的李闯王。灭亡明朝的李自成,就这样被村民打死了,从此之后,大顺军群龙无首,出现分裂。一部分被清军剿灭,一部分则与南方抗清的南明政权合作。李自成之死,是对农民军的一次巨大打击,然而,杀死他的却是一群山野村民。哎,真是令人唏嘘不已!这或许也是历史的真实本质吧!


总结:

很多人觉得,历史是由所谓的大人物支配和运转的,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罢了。大人物不过是许多小人物的代表,而真正运转历史的,还是无数的小人物。所以历史上就有了许多小人物的事迹,这些小人物或好或坏,有的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一些小人物成就了历史,一些小人物也坏了历史上的大事!


闰土看历史


我的第一个反应,那就是有一个人,整整改变了一年几百万高考人的命运,那就是四川南充的一个叫杨博的高三学生。

他潜入了县教育局,然后偷走了当年的高考卷,虽然他最后也被抓获了,但原来的高考卷,肯定是不能用了,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份考卷有多少人看到,所以为了公平起见,起用了备用卷。

备用卷的难度,那真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呢?尤其数学卷子,据说一百五十分的满分,平均只有五十来分,要是能上九十分,那都可以说是数学学霸了,而且其他几科的难度也不低,这个也导致了,当时的理科,各大985的录取分都很低。

有好多985的录取分不到五百分,这个放到现在真是难以想象的,对于那届考生来说,那两天,真是噩梦呀。

那我们再来说历史上一些坏了大事的小人物吧。

赤壁之战的小人物许攸,许攸在整个三国历史上,确实不算什么人物,袁绍那边人才济济,也排不上什么号,但是这个人却是袁绍和曹操的儿时好友,因为如此,他能知道袁绍的很多机密。

也因为这样,当他的家人被袁绍的谋臣查办的时候,他立马投奔了曹操,告诉了曹操袁绍的军粮所在和布防,也因为两个人关系不错,所以曹操相信了许攸,他清楚许攸这个为人,而许攸却因为得罪曹操,最后也被杀死。

淝水之战的朱序,前秦打东晋,确实很好打的,因为是八十多万对十几万,可是却因为朱序改变了整个命令,前秦想速战速决,可东晋说,那你们得撤一下,让我们过去,前秦想着,这个也没啥问题,就撤军了。

其实吧,只是简单的撤军,也没啥事,而且还可以趁东晋渡江,半渡击之,可是不想,这里面出了一个朱序,他本来是东晋的,之前投降了前秦,可是身在曹营,身在汉,前秦一撤军,他就大喊,前秦败了,前秦败了,这样撤军变成了大溃败,前秦军大败。


历史简单说


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与你分享。


不知道广大读者老爷们中,有没有人经历过2003年的高考,还记得被当年史上最难数学试卷支配的恐惧吗?

2003年,在四川南充,一个叫杨博的高考应届生经过踩点后,于6月5日凌晨一点左右进入县教育局,利用身上带着的工具潜入保密室,盗走了当年的高考语文卷、数学卷、理科综合卷、英语卷各一份。

这个熊孩子一时鬼迷心窍,却不知道坏了大事,这得影响全中国多少个孩子的命运啊!

这家伙回去后倒头就睡,一直睡到下午才起来去学校探听消息,没想到在学校教室办公室里,就听到老师们在议论试卷被盗的事。

这事东窗事发后,立马就受到了最高层的重视,直接从北京派人下来查办,整个南充县都警备起来了。

被盗的试卷也立即作废,启用备用卷考试,尘封着的史上最难数学卷,就这样被释放了出来。

这套卷子有多难呢?一般来说,前几道选择题都是送分题,即使像我这样的数学白痴,也能排除掉两个错误答案。咱们来看看下面这开篇的选择题:

这简直透漏出深深的绝望啊!有木有!开局就是王炸啊!有木有!

你们以为这就是绝望吗?不!后面还有更绝望的在招手。

就这种选择题,我点兵点将选答案,手都能点成帕金森信不信,颤抖不停。

我以为开局王炸以后,应该飘一个单三了吧,不!后续连着全是炸弹!

03年的高考全国数学卷,平均分只有50分,也就是说,能考上100分的都是大神,即使考个80分,也能嘚瑟了。

我们都知道,高考就如同战场,心态是何等的重要。遇到这种数学卷,心态直接给你考崩溃了,后面还怎么发挥出来。

据说这一套数学备用卷是葛军大神出的,当然,他一直否认此事,不过我倒觉得这个试题确实有点像他出题的风格。

估计出这一套备用卷的人,也不会想到会有人盗取试卷,于是搞出来这个魔鬼,他或许以为这个魔鬼会永远被封印,却不曾想被一个叫杨博的熊孩子揭开了封印。

我在来说说这个熊孩子吧,警察在每个学校挨个验证指纹,他想出了一个小把戏,在手上抹上502胶水,这种小把戏明显太嫩了,当场就被揭穿了。在加上他解释时候的慌乱,自然成了重点怀疑对象。最后在他住的地方发现被焚烧残留的试卷,以及作案工具。

这个熊孩子最后被判七年,其实以他的实力,考一个二本院校是完全没问题的,问题就出在临近考试前的几次模拟考,他都没有拿到理想的分数,心态就崩了。

随后而来的就是问责了,守护试卷的两名工作人员和县招生办正副主任被判3年徒刑,缓刑3年执行,县教育局局长直接被免职,各级相关的行政领导都受到了严重处分。

这事最直接、最大的受害者还是当年的广大高考学子,杨博就像是一只蝴蝶,挥一挥翅膀,就扬起了一片“蝴蝶效应”,不知道他的行为,会改变多少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

还好当年我没参加这次高考,老师给我们做过这套试卷,我很幸运的斩获了七分!


贱议你读史


要说历史上坏了大事的小人物,我想恐怕莫过于明末兵部尚书陈新甲的那个小书童了。

公元1640年3月,皇太极率领清军进攻明朝辽东重镇锦州,准备长围久困,迫使明朝守将祖大寿投降。到了第二年的3月份,皇太极攻占了锦州外城,把锦州团团包围起来。

在此危机情况下,明朝朝廷集结了天下的明军精锐,出兵救援锦州。

在统帅洪承畴的率领之下,共有曹变蛟、吴三桂、唐通、白广恩、王朴等八总兵,马步精兵十三万,会师于宁远,出击清军,以解锦州之围。

就这样,明末著名的松锦大战爆发了。

一开始,洪承畴用兵持重,步步为营,使皇太极无机可乘。双方陷入胶着对峙状态,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了。

可是,明朝朝廷以“兵多饷艰”、财政吃力为理由,主张速战速决。而崇祯皇帝更是个急性子,不断严令洪承畴迅速出击,结束战事。

在朝廷的严令之下,洪承畴终于顶不住了。他只得率军出战。

在经过几次大战之后,皇太极偷偷派兵挖掘长长的壕沟,把明军包围起来。但是,双方兵力旗鼓相当,而且明军在火器上还占据优势,因此,洪承畴决意同清军决一死战。

可是,明军将领丧失斗志,不愿死战。为了保存实力,总兵吴三桂、王朴率部乘夜逃跑,引起全军大乱。最终,招致了松锦大战的惨败。

松锦大战的结果使得明朝军队精锐大损,元气大伤;长期以来形成的辽东防线业已崩溃。

在此情况之下,明朝兵部尚书陈新甲向崇祯皇帝建议:与皇太极议和,结束辽东战事;以集中军事力量去镇压国内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陈新甲画像)

崇祯皇帝同意了陈新甲的建议。特意嘱托陈新甲秘密行事,不要走漏风声,招致朝廷清流非议。

于是,陈新甲奉旨行事,派遣心腹亲信秘密潜往盛京,与皇太极接触,商谈和议的条件。

在取得了松锦大战的巨大胜利之后,皇太极急需时间来消化胜利果实;同时,清军在历时两年的松锦大战中伤亡惨重,也需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不愿再继续打仗了。

正瞌睡呢,陈新甲给皇太极送来了个枕头;皇太极大喜。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议定了和议的具体条款。

当陈新甲看到了秘密发送回来的议和密函之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认为自己为国家完成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心里很是欣慰。

但是,陈新甲在精神松懈之下,竟然疏忽大意,把附有议和条件的密函忘在了书案之上。随后,本篇文章的主角登场了。

陈新甲的小书童进来收拾文件塘报。看到这份密函,误以为这也是兵部的一份普通塘报,就附在其他塘报之中,交给各省驻京书办官员传抄。

于是,朝廷与满清和议之事,就这样被公之于众。

一时间,朝野舆论大哗,清流四起,纷纷声讨主和大臣的卖国罪行,要求深挖幕后黑手,严惩不贷。

(崇祯推卸责任,处死陈新甲)

一贯毫无担当、虚荣爱面子的崇祯皇帝把责任推给了陈新甲,满心想着陈新甲把这件事的锅给背起来。谁知陈新甲不愿背这个黑锅,反而辩解自己奉旨行事,有功于社稷。

崇祯皇帝大怒,就把陈新甲抓捕入狱,很快就处死了他。

而在盛京方面,满怀期待的皇太极左等右等,也没有得到崇祯皇帝的答复。盛怒之下,皇太极马上整顿八旗精锐,率部越过长城,进入明朝境内大肆烧杀抢掠了一番,出了一口恶气,才带着抢掠到手的财物人口,退兵回盛京去了。

结语:就这样,一个书童无意之间,就改写了大明王朝的历史。

从此,明朝继续深陷两线作战的困境,左支右拙;终于在1644年耗尽了北方的军事力量,使李自成农民军一路畅通无阻,顺利进入北京城,宣告了明朝的灭亡。


品茗读史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扣押,群龙无首的东北军由少壮派孙铭九、应德田等酿造了“二二事件”,枪杀了军中实力派人物王以哲等人,从而使东北军陷入支离破碎局面,并直至最后灰飞烟灭。

张学良不顾周恩来劝说,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执意送蒋校长回南京,结果不出所料被扣押,这也导致了东北军军心动荡,危机重重。

在如何对解救张学良的问题上,东北军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实力派人物王以哲、何柱国等元老支持顾全抗日大局,通过谈判解决,而少壮派的代表特务团团长孙铭九、政治处处长应德田等却主张动用武力营救张学良。


双方僵持不下之时,孙铭九、应德田竟派兵闯入王以哲家中枪杀了他,并同时还打死了其他几位将领,制造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二二事件”。

突发的变故让本已摇摇欲坠的东北军立即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骑兵10师、105师、106师等部队见风使舵,接连投向了国军的怀抱。

虽然周恩来竭力拯救局势,但鞭长莫及,东北军分崩离析已成定局,这让红军、东北军、17路军组成的“三位一体”军事同盟宣告瓦解。主席闻讯后对孙铭九应德田等人所作所为大为愤怒,曾一度坚决主张严惩。


“二二事件”极大的分化了东北军,作乱的少壮派却根本无力掌控部队,加上后来孙铭九、应德田又跑到红军驻地避难,让不少东北军将领认为其行动为我方所指使,从而使他们人心惶惶,失去了对红军的信任,不少将领都急于离开这一是非之地。

蒋校长抓住机会顺势而为,将东北军各部分调各地接受整编,最终恩威并施将20余万人马全部划归己有。兵强马壮、但因不抵抗丢了东三省弄得声名狼藉的东北军,从此烟消云散,溶于无形。

杨虎城的17路军独木难支,也被分别瓦解,总指挥部被撤销,杨虎城被迫出国。


西安事变是改变历史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使全国形成了共同抗日局面,我军也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也才有了后来的新中国。张学良的功过是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他和杨虎城在西安事变的功绩有目共睹。而张学良大半生被软禁、杨虎城被暗杀,也不免令人唏嘘。

造成东北军土崩瓦解的小人物孙铭九和应德田等,都是张学良悉心培养的心腹,也是张学良秘密组织“抗日同志会”的主要成员,蒋校长在西安事变中被捉,他们也都参与其中。


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口口声声坚决抗日的少壮派,在把东北军搅得天翻地覆、土崩瓦解后,在抗战爆发不久却有不少人投靠了汪伪政权,当了汉奸。

孙铭九、应德田两人就先后做了汉奸,但解放后两人却都相安无事,并且担任过一些社会职务,最后都活到八九十岁,高寿善终。

可能张学良做梦也没想到,他父子两代苦心经营的家业,也是他殚精竭虑尽其所能要保住的、甚至不惜发动兵变也不能丢掉的东北军,竟然被他悉心培养的中下级军官们有意无意的送进了坟墓。西安事变改变了历史,不起眼的小人物在葬送东北军的同时也让张学良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历史上坏了大事的小人物,今天和大家分享三位,如果没有这三人的出现,秦始皇可能被刺客杀死,闯王李自成也有可能卷土重来,西楚霸王项羽或许不会乌江自刎!

说到这里,了解历史的人可能已经知道我要说的是谁了。

第一位:侍医夏无且

荆轲刺秦,虽然失败却也千古扬名,不过当时如果不是侍医的一个举动,荆轲有可能就刺杀成功了。

荆轲在“穷图匕现”后开始刺杀秦始皇,当时秦始皇腰间和背上分别佩带着宝剑,由于事发突然,他本能的去拔腰间那把间。秦始皇腰间的剑有1.5米长,是象征性的一把剑,并不适合上阵杀敌,而且在情急之时很难把这么长的剑拔出来。

拔剑失败后,秦始皇开始在宫殿里四处躲避,周围的大臣们都手无寸铁,没人敢上前制止,殿下的武士们也因为没有始皇的命令不敢带武器上殿。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大殿上的侍医夏无且把手中的药匣子扔向荆轲,为秦始皇赢得了躲避的时间。

这时候,周围的大臣们提醒秦始皇:“王负剑!王负剑!”(大王,背上还有剑!)秦始皇这才反应过来,拔出背上的剑与荆轲搏斗。

荆轲刺秦以失败告终,救秦始皇的不是殿前武士,而是一位不起眼的侍医。

第二位:农民程九伯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被逼得煤山自杀,大明皇朝宣告终结,大顺政权建立。

然而,李自成的皇位还没有坐热,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满清的骑兵直驱南下,大顺军抵挡不住强大攻击,只能弃城而逃。

公元1645年五月,李自成带着大军来到湖北和江西交界的地方,他亲自率领几十名骑兵在前面探路,结果遇到当地团练的农民武装团,双方展开激烈交战。在战斗过程中,李自成将程九伯摔倒在地,准备抽刀杀之,没想到刀鞘里进了血渍和污泥,把刀卡住了,拔不出来。

就在两人僵持的时候,程九伯的外甥在旁边拿铲子朝李自成的头部猛击,李自成当场身亡!就这样,大顺皇帝死在了乡野山民之手,而且,程九伯等人根本不知道他们杀死的是李自成,以为是毛贼。

第三位:指路老农“田父”

楚汉战争末期,项羽兵败垓下,在四面楚歌的夜晚,他率领八百精兵突逃。

项羽刚突出包围,刘邦就派灌婴率兵五千骑兵追杀,一直到过了淮河的时候,项羽的八百精兵就只有一百多人了。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项羽逃到安徽定远县的时候迷路了,不知该往哪里走。这时候迎面走来一位老农,项羽上前问路,老农说:“左!”项羽带人就往左疾驰而去,结果走进了一片沼泽地。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羽因为走错路,最终被灌婴追上,逼得乌江自刎,而这一切只因为那位毫不起眼的“田父”。

结束语

我们看历史人物都会记住那些“大人物”,其实很多时候,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也会有大作为!


水煮汗青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经常互相攻伐。有一年,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夜宿某地。由于第二天就要和郑军交战了,为了振奋士气,华元吩咐炊事员给大伙加餐,每人分一大块羊排骨。

当晚,士兵们兴高采烈地捧着骨头大啃特啃,只有华元的马车夫羊斟在一边喝凉水。原来华元军务繁忙,忘了交代人分给羊斟一份。羊斟见其他人吃得满面红光,不禁气不打一处来,决定以牙还牙,第二天要华元好看。

第二天,宋郑两军相遇,双方摆开阵势,互相厮杀起来。就在两军激战正酣的时候,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驾着马车风驰电掣般向郑军的营地驶去。车上的华元大惊,对羊斟喊道:“你晕头了吗?那边是敌营啊!”羊斟回过脸答道:“我的地盘我做主,昨晚你有权不给我羊肉吃,今天我有权让你当俘虏。”就这样,羊斟驾着指挥车径直到了郑军大本营。可怜华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计谋还未施展,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战俘。

民以食为天,不给人吃饱饭带来的后果还是非常严重的。

谋士许攸

小人物不仅能够毁家灭国,他们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能够深刻地影响历史的走向。

公元199年,袁绍和曹操之间爆发了争夺北方老大地位的官渡之战。在战争过程中,曹操处于不利的地位,眼看就要弹尽粮绝了,不久后曹军却等来了战争的转机。

原来袁绍手下有个叫许攸的谋士,他经常喋喋不休地给袁绍出谋划策,但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伤了自尊,便投降了曹操,向曹操提供了袁军乌巢粮仓的详细情况。曹操听了后喜出望外,急忙派军夜袭乌巢,把袁绍辛辛苦苦积攒的粮食连烧带拿,折腾了个精光,从而一举扭转了战略上的被动局面。

降将朱序

历史总是喜欢重演,一百余年后,前秦皇帝苻坚也尝到了小人物给他带来的苦果。

公元383年,已经一统北方的苻坚率90万大军攻打偏居江南的东晋。苻坚率领前秦军的先锋部队到达了寿阳(今安徽寿县),和晋军隔淝水相望。他派出东晋的降将朱序去现身说法,劝说晋军统帅谢石和谢玄放弃无谓的抵抗。没想到朱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一到晋营,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二谢建议,应该趁前秦军还没集结完毕,速战速决,歼灭其先头部队。

晋军采纳了朱序的建议,强大的前秦帝国由是被击溃,北方又重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中国统一的时间,在某种程度上,被朱序大大地推迟了。

这三个人告诉我们,在历史上,不可一世的帝王将相们固然能够深刻地影响历史的走向,但是小人物在某些时刻也能起到关键作用。


尼罗河神殿


一个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村民,影响了华夏数百年的历史。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包围了内城。见势不妙的兵部尚书的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大势已去的崇祯皇帝,已是众叛亲离,只能寻了棵歪脖子树自行了断。统治华夏276年之久的明朝宣告灭亡。

随后李自成在北京花天酒地一段时间,还封了妃子。但因未能如愿劝降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同时遭到清军和逃到南方的明朝势力攻击下,李自成不得不撤出北京,选择继续南下和南明势力死磕。

1645年5月,已经跑到湖北地界的李自成率领轻骑20余人探路。不巧碰到了当地的村民团练的武装(野史中说这位改变历史的村民叫姜大眼)。李自成认为所有的农民军都应该崇拜自己,听自己的,但显然这伙人是个例外。话不投机下,两方人马就打了起来。想不到见过大风大浪的闯王李自成,居然阴沟里翻船,被这伙村民武装活活打死了。失去了领袖的农民军悲愤交加,将当地翻了各底朝天,给李自成报了仇,但闯王终究是回不来了。

群龙无首的农民军自此一日不如一日,很快就被覆灭了。如果李自成不死,或许南方的格局会大不一样。所以这位打死李自成的小人物,间接影响了华夏数百年的历史。

胖子说:小人物坏了大事的情况其实很多。三国时期的董承谋划刺杀曹操,因家中仆人泄密而全家被清算,春秋时期的大夫华元,也因忽视车夫而兵败被俘。所以永远不要忽视小人物,让他们成事或许比较难,但让他们坏事,确实轻松的很。


胖哥侃历史


1915年3月8日,奥斯曼帝国海军布雷艇“努斯雷特”号正在达达尼尔海峡晃荡,图坦利·哈基(Tophaneli Hakki)中尉满头黑线的看着海面,头几天刚布下的水雷都哪去了?无可救药的虚弱感笼罩着哈基全身,他开始腹诽帝国那群脑残的高层。

其实哈基大抵是有点冤枉高层了,已经跟俄国打出仇来的奥斯曼帝国基本没啥选择,凡是能给俄国找不痛快的事儿他们都干,何况还有德国1亿法郎贷款在顶着。只是这个选择让他们必须面对以前的盟友英国和法国,而奥斯曼那点破烂海军在他们面前明显未够班,在海上德棍也提供不了太多帮助。

在英法联合舰队大举进攻后,信心不足的奥斯曼在家门口的海里扔了一堆水雷,可是没几天就被英国舰队给清扫一空。哈基中尉面对这种情况也没啥办法,随手把自己艇上的20颗水雷扔了下去,算是知天命而尽人事。

3月18日,拥有16艘战列舰的英法联合舰队开始强攻达达尼尔海峡,如果顺利就一鼓作气拿下君士坦丁堡,将奥斯曼帝国彻底扫进垃圾堆。然而他们刚刚进入海峡,4艘战列舰就在本已清空的海域相继触雷沉没。

目睹这一切的联合舰队司令官德罗贝克当场崩溃,也不晓得海里还有多少水雷,赶紧下令全军撤退。他完全不知道那时候奥斯曼的岸防重炮只剩下30发炮弹,帝国高层都开始准备迁都了......

英法联军如此拙劣的表现让本来处于观望状态的巴尔干强国保加利亚直接投靠了同盟国,然后把塞尔维亚和希腊全部干挺,协约国就此彻底切断了东西欧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态势对西线影响不大,但东线的俄罗斯大熊被坑惨了。

他们本来工业底子就薄,打世界大战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英法两国的装备援助,交通线被切断后缺乏装备的俄军战斗力急剧下降,士气开始低迷。为了维持西伯利亚方向的输血,英法俄果断出卖掉中国,换取日本的支持,造成中国全面参与一战换取摆脱殖民统治的幻想泡汤了......

然后在西线进展缓慢的德国使出浑身解数狂殴沙俄,为此他们不惜从西线调走大量兵源,还把一个叫弗拉基米尔的人放回了俄国。额.....后面的故事我就不用再讲下去了吧?总之欧洲几十年都笼罩在苏维埃惩戒的阴影之下。

就这样,一个连百科都查不到生平的哈基中尉把自己的奥斯曼炸成了今天的土鸡,把整个欧洲扔进了巨熊阴影,还顺便把中国第一次摆脱殖民统治的计划报销掉,这个小人物算坏了大事儿吧?


历史吐槽机


建文三年,朱棣已经起兵两年多了。他打仗时,经常身先士卒,胜多败少。而朱允炆为首的朝廷依靠李景隆这样的饭桶,损失了数十万大军。可是,朱棣自己占据的地盘依然只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

更关键的是,虽然他闹得欢,但是,众多藩王只有宁王朱权被他“绑架”过来了,其他人还是听朝廷的。山东、河南,山西等地依然在朝廷手中。朱棣的北平老巢,也依然处于朝廷的包围圈之中。

朱棣郁闷啊,此战真的是“百死一生”。打了三年,都没突破山东。更别说从山东进淮扬地区,再兵临南京了。就他自己现在的“三府”地盘,怎么耗得过朝廷?

就在此时,从南京宫中的太监向朱棣报信:南京防务空虚。


于是,朱棣绕过济南,直接南下淮扬,进逼南京。这下好了,局面活了。原本固守济南的盛庸军被迫从济南附近的设防地出来,追击燕军,转为野战,结果,被朱棣以逸待劳的打败了。而朱允炆错判前线局势,以为淮扬固若金汤,调回了徐辉祖部队,防守兵力空虚的南京。紧接着,失去友军支援的淮扬地区的朝廷主力被朱棣打败,不仅“损兵”,还折了很多大将。连都督陈蠧都率水师投降了朱棣,渡江的船都有了。

等到南京城金川门时,朱橞和李景隆马上开门投降,朱棣就这么进了南京。

(文|勇战王聊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