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最新排名:近五年跨國藥企十大併購“滑鐵盧”

最新排名:近五年跨國藥企十大併購“滑鐵盧”

隨著醫藥商業化加劇,跨國醫藥巨頭往往在內部自建的同時,著手於外部併購,“跑馬圈地”,建立自己的“商業帝國”。

有的獲得重磅炸彈,手握現金流,如輝瑞買來了乳腺癌藥物Ibrance (愛博新)Abbive併購獲得Imbruvica(依魯替尼)。

但是併購卻不是一直幸運,畢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商業競爭充滿不確定性,誰也無法預料買來的到底是“重磅炸彈”,還是“定時炸彈”

不過,從併購失敗的實戰中總結經驗也是非常有必要,本期醫趨勢為大家梳理了近10年來跨國藥企最受關注的10大併購“失敗”案例

  • 梯瓦
    分別花405億、23億美元併購艾爾建非專利藥業務與Rimsa,前者深陷財務危機,後者上演現實版“農夫與蛇”;
  • 強生買下製藥公司Actelion,臨床不及預期,接連折戟;
  • 默克買下Cubist竟然多付近30億美元......
最新排名:近五年跨國藥企十大併購“滑鐵盧”

▲10大失敗併購案

1、梯瓦 —— 陷入泥潭

收購:艾爾建非專利藥業務

收購金額:405億美元

最新排名:近五年跨國藥企十大併購“滑鐵盧”

2015年7月,Teva(梯瓦)Allergan(艾爾建)

達成協議,以約40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艾爾建旗下非專利藥業務。

而這405億美元現金基本都是貸款形式借來的。

2016年上半年利率很低,貸款的成本很低,梯瓦就放手貸款405億完成併購。

誰知道,2016年末開始,銀行上調利率行為卻讓梯瓦欠下了約300至350億美元的鉅額貸款。

不僅如此,交易後,美國仿製藥的定價審查也加劇,而競爭使得非專利藥價格暴跌,隨後梯瓦股票下降50%,一時深陷泥潭。

最後,梯瓦無奈裁員14000,上千人失業,壓縮成本30億美元,大規模的重組全球工廠。


2、強生 —— 接連折戟

收購企業:Actelion

收購金額:300億美元

最新排名:近五年跨國藥企十大併購“滑鐵盧”

Actelion是瑞士的一家生物製藥公司,被稱為“歐洲Gilead”,其在肺動脈高壓領域一枝獨秀,一共5個上市PAH藥物。

Actelion有兩款治療肺動脈高壓(PAH)的新藥Opsumit和Uptravi備受推崇,分別於2013年和2015年獲FDA批准,分析師預測這兩種藥物2020年銷售總額會超過46億美元。

強生也是看好這兩款PAH藥物,最早提供了170億美元的收購報價,但Actelion以報價過低為由拒絕。

隨後Actelion遭到賽諾菲、羅氏、Shire等巨頭的哄搶,儘管強生將收購報價提升到260億美元,但Actelion似乎仍然待價而沽,當時業界一度宣傳強生放棄收購的消息。

由於潛在爭奪,Actelion的成本被推高,而收購賽場上只剩下強生與賽諾菲。

強生最初打算退出,後來,因賽諾菲試圖降低收購價格並更改條款,促使Actelion重新與強生公司“求婚”。

最後在2017年1月,強生宣佈以300億美元完成對Actelion的收購。

而SVBLeerink分析師對Actelion的估值大約在150億美元,強生收購價格是估值的2倍。

要知道在2015年3月,強生出售心血管支架業務Cordis才換了19億美元,怕是“老本都要賠光了”。

並且在2017年1月,Opsumit在艾森曼格綜合徵患者的3期試驗中失敗了;2018年4月,強生也放棄了Uptravi的後續研發,2019年1月,FDA拒絕了Opsumit的競標申請。


3、拜耳 —— 4年轉手,沖銷近30億美元

收購:默克消費保健部門

收購金額:142億美元

最新排名:近五年跨國藥企十大併購“滑鐵盧”

默克早在今年年初便對外宣佈,尋求出售其消費部門,並將業務集中於治療領域藥品的研發。近年來,默克新藥研發投入不足,而現有的藥品又面臨專利權即將到期的困擾。

2013年全年,默克消費保健部門的銷售收入為19億美元,僅佔到公司全部收入440億美元的4%。

於是,在2014年年初,默克便對外宣佈,尋求出售其消費部門,並將業務集中於治療領域藥品的研發。

拜耳近年來一直希望將非處方藥消費領域進一步延伸至美國市場,兩人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2014年6日,拜耳宣佈以142億美元收購默克旗下的消費保健部門,獲得默克消費者保健部門的防曬業務Coppertone和足部護理品牌Dr. Scholl。

僅僅過去短短4年,2018年Q2, Dr. Scholl的銷售額就下降了9.8%,而Copperone在2018年前9個月的跌幅最大,銷售額僅為1.67億歐元,降幅為15.2%。

隨後,拜耳也考慮拋售Coppertone和Dr. Scholl,市場預計轉手將沖銷了約30億美元。

不僅如此,拜耳也開始著手調整消費者部門的組織結構,裁員1100人。


4、吉利德 —— 與期望相距甚遠

收購企業:Kite Pharma

收購金額:119億美元

最新排名:近五年跨國藥企十大併購“滑鐵盧”

隨著丙肝藥物銷售額的下降,Gilead希望能夠通過收購給公司帶來同樣巨大的利益,在未來填補丙肝藥物近幾個季度銷量大幅下滑的空白。

2017年8月29日,Gilead完成公司史上規模最大的收購,溢價29%,以119億美元收購Kite Pharma公司,正式加入CAR-T細胞療法的全球競速中。

這筆交易被Leerink Partners分析師列為吉利德近十年來最糟糕的交易。

現在距離收購兩年,在最近一個季度,Kite唯一獲批的產品Yescarta在全球銷售額僅為1.18億美元,與分析師在批准該藥物時預測的最高20億美元的銷售收入相去甚遠。
也有人說,Gilead完全在包養Kite


5、賽諾菲 —— 踩位不穩

收購企業:血友病公司Bioverativ

收購金額:116億美元

最新排名:近五年跨國藥企十大併購“滑鐵盧”

近年來,賽諾菲糖尿病領域頭頂諾和諾德與禮來,其一直希望往血友病、疫苗擴展。

2018年1月23日,賽諾菲完成近七年來的最大交易,以64%溢價、116億美元收購美國血友病公司Bioverativ,看重Eloctate藥物,準備在罕見疾病治療領域大有作為。

但是賽諾菲踩位似乎並不準,收購完成後,市場好像並不看好,當天賽諾菲股票就下跌4%。

而隨著,羅氏A型血友病重磅藥Hemlibra獲批上市,武田對血友病市場的“霸佔”。

2019年Q1,賽諾菲Eloctate的銷售額比市場預期降低14.7%,到了2019年Q2,該藥物比預期就減少了20億美元。


6、安進 —— 後勁不足

收購企業:Onyx

收購金額:104億美元

最新排名:近五年跨國藥企十大併購“滑鐵盧”

Onyx處於交易中心的是的其“王牌”血癌藥Kyprolis,從2012年7月推出到2012年底,該藥的銷售額達到了6400萬美元,分析專家預測在2019年會達到24億美元,累計營收近100億美元。

最開始輝瑞打算收購,但據說當時Onyx的報價嚇跑了輝瑞。

而安進在進行收購談判時要求Onyx提供Kyprolis重要的臨時試驗2數據,以預測收購價值,但遭到Onyx的拒絕。

安進以此為理由降低,進行下一輪出價。不久之後,兩公司達成折中交易。

2013年8月,安進以104億美元收購Onyx,並獲得其血癌藥Kyprolis。

但是,Kyprolis實際卻遠低於預期,六年來,該明星產品累計貢獻僅41.9億美元的收入。

並且,2016年Kyprolis還錯過了進入一線治療的機會。如今,該藥的競爭對手正成倍增長,重磅炸彈地位早已被搶走,Kyprolis後勁不足!


7、

艾伯維 —— 為何和“當初買的”不一樣

收購企業:Stemcentrx

收購金額:102億美元

最新排名:近五年跨國藥企十大併購“滑鐵盧”

Stemcentrx是一家臨床的抗腫瘤初創公司,其拳頭產品為Rova-T,Rova-T當時被看成小細胞肺癌的第一靶向治療。

2016年1期研究表明,該藥物客觀反應率為39%,並使患者壽命延長了5.8個月。

Abbive看重其臨床效果與前景,2016年4月28日,Abbive以102億美元買下Stemcentrx,並將Rova-T收入囊中。

彼時,艾伯維希望其在2018年獲得初步批准,初步預計峰值銷售額能達到50億美元,看起來是筆賺錢的買賣。

但到2018年的2期臨床試驗,客觀反應率僅達到16%,中位總生存期為5.6個月,臨床數據相差甚遠

隨後,壞消息不斷湧入,2018年12月,Abbivw發現接受標準化學療法的患者實際上比Rova-T組的患者壽命更長;

Abbive:這與之前買的時候不一樣!


8、默克 —— 多付近30億美元

收購企業:Cubist

收購金額:95億美元

最新排名:近五年跨國藥企十大併購“滑鐵盧”

Cubist公司的主打產品是達託黴素(Cubicin),這個產品是由禮來最先發現,後來因毒性問題停止開發。

隨後,Cubist以低價收購了這個產品,並改變劑量後成功把它開發成重磅藥物,2013年全球銷售額已超過10億美元,默克很看好其市場前景。

2014年12月,默克溢價35%,以84億美元收購Cubist, 除此之外,默克還幫Cubist收拾了“爛攤子” —— 11億美元債務,總交易額達到95億美元。

然而,收購當天下午美國聯邦法院發佈認定:Cubist公司擁有的4項Cubicin專利無效。

業內預測,此次收購,默克可能多付了約30億美元

另外,隨著仿製藥與原料藥的競爭,Cubicin也逐漸疲軟,2019年前三季度該藥收入下滑了28%,至2.07億美元,遠不如預期。


9、

Mallinckrodt —— 積水,投訴不斷

收購企業:Questcor

收購金額:56億美元

最新排名:近五年跨國藥企十大併購“滑鐵盧”

2013年,美國生物醫藥公司Questcor業績飛速增長,營收達8億美元,同比+57%。

因為看好Questcor的發展,2014年4月,美國製藥公司Mallinckrodt(馬林克羅)

對Questcor報價56億美元進行收購。

然而,Questor業績背後是巨大的風險。Questcor約95%的利潤都來自於一款已有60年曆史的免疫疾病藥物Acthar(促腎上腺皮質素)。

而這款藥物是在2001年,Questcor以1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的。到了2014年,Acthar的價格已經高達2.8萬美元一瓶。

FDA的報告顯示,自2012年以來,20個患者可能因為服用Acthar致死,6個患者可能因為服用Acthar致殘。

自收購Quesctor以來,Mallinckrobt公司就受到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連續調查。

除了支付1億美元罰款給聯邦政府和五個州政府,Mallinckrodt還授權Marathon製藥公司開發Synacthen用於治療嬰兒痙攣症和腎病綜合徵。

不僅如此,該藥物並沒有出現預期的增長,而是開始“積水”,與此同時,Mallinckrodt還一直在花錢解決法律問題,以防新問題萌芽。


10、梯瓦 —— 上演“農夫與蛇”

收購企業:Rimsa

收購金額:23億美亞

最新排名:近五年跨國藥企十大併購“滑鐵盧”

2015年10月,賽諾菲輝瑞正排隊成為Rimsa的收購者,而梯瓦以23億美金搶食成功,並讓Rimsa也緩解了一時的資金壓力,看來是值得慶祝的。

但後來,梯瓦發現,Rimsa不僅向買家隱瞞了其製造工藝的缺點,還瞞過了監管機構和患者,梯瓦隨後起訴Rimsa進行欺詐,違反合同規定。

但是Rimsa反訴其苦,稱梯瓦捏造虛假指控來逃避該項交易。

在2016年12月 ,這場收購風波鬧得最火日的時候,梯瓦又一度陷入賄賂醜聞,就罪指控決議已經與美國政府達成和解,支付5億美元罰金。

最終這場收購案,掙扎過後,雖然簽訂了“所謂的和解協議”,但是一來二去,真是令人大跌眼鏡。

最新排名:近五年跨國藥企十大併購“滑鐵盧”

跨國藥企買買買的背後,充斥著心酸,目的也各有不同:

  • 賽諾菲為擴充管線,進軍血友病;
  • Abbive為擺脫藥王,尋找新的營收增長點;
  • GSK為加入CAR-T細胞療法的全球競速中;
  • 強生則是眼紅肺動脈高壓(PAH)新藥......

不過商業化競爭往往就是如此殘酷,成功與失敗往往就是"一瞬"!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