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家公司,易主更名:中國保險公司“併購”的那些事兒①

這些年

保險圈「企業併購」的那些事兒


國外流行“併購公司”?

國內流行“收購股份”?


一、十幾年風雲變換,多少保險公司易了主改了名


近30家公司,易主更名:中國保險公司“併購”的那些事兒①

包含變更時間等的全表

在這裡放不下,後臺回覆“財險更名”

發送給大家哈


自2004年至今,十幾年的時間,共有近30家保險公司易主更名,其中財險11家,如上入所示。


本期,小編先帶大家看看財險公司的併購那些事兒,壽險公司的我們第二期,再見哈~


二、改名的三大原因:吸收合併、改制+收購、收購


總結上述11家公司改名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一句話“江山易主”!


但是,按照收購形式細分的話有三種:吸收合併、改制+收購、收購。


下面,小編找了幾家典型的公司,具體分析下:


①豐泰保險+天平保險→安盛天平


近30家公司,易主更名:中國保險公司“併購”的那些事兒①

+

近30家公司,易主更名:中國保險公司“併購”的那些事兒①


近30家公司,易主更名:中國保險公司“併購”的那些事兒①

近30家公司,易主更名:中國保險公司“併購”的那些事兒①


1. 吸收合併天平車險,改名安盛天平


2013年4月,豐泰保險(法國安盛集團旗下)發佈公告稱,公司已與天平汽車保險達成協議,購買其50%的股份。


合併案共分四步進行:


①豐泰保險上海分公司(法國安盛集團旗下)更名為安盛保險公司


②天平車險吸收安盛保險(更名後的)


③法國安盛集團購買50%天平車險的股權


④公司更名為安盛天平


此次合併,法國安盛集團從現有股東手中購入24.4%股份,交易對價為19億元,再注入約20億元,合計耗資約39億元。


“吸收合併”更名的公司:這應該是近年來,第一家兩個保險公司合併的案例!


也是屬於在我國保險業還比較少見的“併購”案例,畢竟大部分只是股份轉讓,導致控股股東變化的案例,本文第二節我們再詳細說。


②皇家太陽聯合→太陽聯合→瑞再企商


近30家公司,易主更名:中國保險公司“併購”的那些事兒①


近30家公司,易主更名:中國保險公司“併購”的那些事兒①


2. 由“分”轉“子”,再易主的“太陽聯合”


皇家太陽聯合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原為英國保險公司皇家太陽聯合在中國的第一家分公司,也是第一家取得保險牌照的英國保險公司。


公司開業之初,曾獲英國首相布萊爾為公司開業剪綵。(可嘆,彼時互聯網還沒興起,小編找不到照片,不然一定跟大家分享下)


2008年,皇家太陽聯合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獲批,由分公司轉為獨資子公司,改名為太陽聯合保險(中國)有限公司。


2014年7月,瑞士再保險宣佈,擬以7100 萬英鎊(約合1.2 億美元),向RSA 保險集團收購“太陽聯合”的100%股權。


收購方案獲批後,太陽聯合變為瑞士再保險的全資子公司,於2015年更名為瑞再企商。


“改制+收購” 更名的公司:京東安聯,中航安盟


與瑞再企商類似的更名案例,還有京東安聯,中航安盟,但是唯一的區別是,瑞再企商依舊是外商獨資,京東安聯,中航安盟則是由外商獨資轉為中外合資!


③信達財產→國任財產


近30家公司,易主更名:中國保險公司“併購”的那些事兒①


近30家公司,易主更名:中國保險公司“併購”的那些事兒①


3. 不堪多年虧損:第一大股東易主,信達改名國任


2009年,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信達財險的大股東)與國機財務有限責任公司、航天科技財務有限公司等13家公司發起設立了信達財險。


然而,信達財險自成立以來,除13年到15年微盈以外連續多年虧損,累計虧損最高達10.2億元。

近30家公司,易主更名:中國保險公司“併購”的那些事兒①

2017年,信達資產終於出手,將所持41%的信達財險股份轉讓給深圳市投資控股,第一大股東易主。


控股股東變更後,同年12月底,信達財險更名為國任財險。


具體內容,參見《不堪10億虧損,股東、高管大換血,信達財產改名國任財產》。


第一大股東易主(收購)更名的公司:亞太財險、史帶財產


亞太財險和史帶財產,與國任財險類似,都是因為控股股東變化,最終更名。


但是,區別是史帶財產由原來大眾財產一家全中資公司轉為中外合資公司。


3. 外資公司改制、全資收購多,中資公司第一大股東變更多


看了上述公司,大家不難發現,11家改名的公司中,外資公司佔了7家,股權變化最多!


而且,唯一一家吸收合併,和全資收購的公司都是外資,分別是安盛天平和瑞再企商。


外資公司併購的頻繁,似乎源於國外?


三、保險圈「企業併購」那些事兒

國外合併vs國內入股

怡安與韋萊韜悅合併

VS

滴滴聯想入股現代財產


1. 怡安與韋萊韜悅合併


昨日,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保險經紀公司宣佈合併,怡安(Aon)和韋萊韜悅(Willis Towers Watson)合併後市值可達80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保險經紀公司。


此次合併的背後,或者說是目標自然是擴大公司規模,增強公司競爭力,搶佔市場份額。


參見《800億美元合併大case:怡安與韋萊韜悅合併,韋萊韜悅出董事長,怡安出CEO》


2. 滴滴聯想入股現代財產


昨日,國內也有一家公司股權變動獲批,就是現代財產,韓國現代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持股比例由100%降至33%,聯想和滴滴出行獨資的迪潤科技分別持股32%(合計64%)。


滴滴和聯想攜手入股現代財產,使其從外商獨資變為中外合資,這一點與京東入主安聯而後改名京東安聯如出一轍,戰略目標應是也無出其右,依託互聯網平臺引流,實現資源整合,強強聯手共創輝煌。


3. 併購VS入股


從上一段我們提到的11家更名的財險公司更名,大家可以看到多是控股股東變化,公司易主導致的。


也就是說,與國外保險業經常發生的併購不同,我國保險業的公司多數是股份轉讓(被收購)。


目前為止,兩個保險公司合併的案例比較少。當然,也有例外,上文第一家提到的公司“安盛天平”就是,變成中外合資的安盛天平,也已經於去年變成安盛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下面仔細說)


這或許和我國保險業目前所處的階段,和監管環境有關~


四、吸收合併的公司,會變多麼?

國華人壽和安盛天平


1. 天茂集團吸收合併國華人壽,曲線上市?


2019年8月12日,國華人壽的控股股東上市公司天茂集團發佈公告稱“將於8月13日起停牌,擬對國華人壽實施吸收合併”。


一時間保險業掀起一番波濤,雖然保險公司合併之前就有,但是天茂吸收合併國華,還有另外一層深意,就是意味著國華人壽曲線上市,或成為A股第6家保險公司。


不過此項吸收合併尚未獲得監管批准,若成功獲批國華人壽的吸收合併案畢竟計入史冊。


相關內容,參見《停牌!天茂集團連發兩份公告:對國華人壽實施吸收合併今日停牌,安盛天平正式易主安盛100%控股》


2. 安盛集團收購安盛天平,全資控股


再有,近來最典型的“安盛天平”,被安盛天平全資控股。


昔日安盛天平的第一大股東,安盛集團,得遇外資東風,以轉讓價格(每股10.87元/股),從其他五位中方股東收購50%股份,轉讓總金額約為8.51億元,獲批後,AXA Versicherungen AG持安盛天平100%股份。


正因為是全資控股,控制權溢價使得此次收購價偏高,參見《想購買財險公司控制權的看過來》

近30家公司,易主更名:中國保險公司“併購”的那些事兒①

上述兩個保險公司的合併案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都與天茂集團有關,看來資本大佬的運作著實不一樣。


但是,短短一年之間,就有兩個公司合併的案例,是否讓大家想到什麼呢?


其實,在國外「併購」的案例很多~


3. 美國財險公司,每年併購的case幾十件


近30家公司,易主更名:中國保險公司“併購”的那些事兒①

近30家公司,易主更名:中國保險公司“併購”的那些事兒①

上圖是美國財險公司的併購數據,可以看到,除了2019年併購案例比較低外,其餘每年的併購案例都在60件以上,涉及的金額平均有4億美金到11億美金(近70億人民幣)不等。


為什麼,國外的併購案例這麼多?


當然,美國的財險公司本身基數大是一個原因。除此之外,小編想可能原因有二:


一是我國保險業仍舊處於發展中階段,與國外保險公司所處的發達市場成熟度不同


二是由於我國保險業與銀行、證券等都屬於金融業嚴監管的行業,併購會有條件限制


但是,隨著我國保險市場不斷走向成熟,是否“併購”會越來越多呢?


4. 合併,會是趨勢麼?


美國的保險公司合併,最主要的有幾方面考慮:


最重要的是擴大市場規模,由於市場高度成熟,公司之間的競爭,很難通過產品等方式進行長時間拉鋸戰,去擴大規模。


此時,併購一家與自身公司能夠相依相長的公司,有助於取長補短,穩固自身公司地位,是最快的一條路。


這也是,昨日兩大保險經紀公司合併的原因,也是他們擴張的道路上都選擇過的戰略。


其次還有,由於市場成熟度高,產品的競爭很難拉開層次,規模的差距更多取決於客戶體驗,而提升客戶體驗等也是需要長時間的建設過程,耗費成本太大。


比如,2019年美國紐約人壽收購信諾集團的團體人壽和傷殘保險業務,就是看中其是全球領先的健康服務公司。


再有,就是保險科技的興起,與其從頭培養一個公司,不如直接收購一個保險科技公司,兩者都能合作共贏!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隨著,市場成熟度的提高,以及保險科技等的迅速發展。


或許終有一日“合併”,也會是保險公司的另一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