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美集團千萬違約背後 併購“成癮”致資金危機

赫美集團(002356.SZ)1000萬元商票逾期危機可能僅是表象。

《中國經營報》記者調查發現,赫美集團2018年上半年,4635萬元短期借款已逾期未償還,並且,2018年6月以來,集團及其股東方、關聯公司和法人先後13次被申請凍結財產,涉及金額超過3.7億元。此外,赫美集團旗下互金平臺及小貸公司此前已經出現借款項目逾期,且子公司因流動性困難,無法承擔擔保責任。

本報記者統計發現,自2010年上市以來,赫美集團先後發生了17次併購,涉及類金融、服飾珠寶等多個領域,累計花費超過38.08億元。

最近這一年多來,為了應對流動性等問題,赫美集團開始出售資產、引入投資者。頗為有趣的是,在出售盈利資產的同時,赫美集團卻又繼續購入虧損的企業。

關聯交易未見披露

赫美集團於2017年10月18日出具的5張共1000萬元的電子商業承兌匯票,到期1個月仍未能兌付。

上述5張商票均在2017年10月18日出票,而匯票到期日分別為2018年10月5日、10月8日、10月10日、10月16日和10月17日。

據瞭解,由於上述票據逾期,10月24日,持票人深圳市益安保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益安保理”)以票據追訴權糾紛為案由,向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人民法院起訴赫美集團、赫美集團惠州分公司、王磊。

記者獲得的票據信息顯示,出票人和承兌人為深圳赫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收款人為深圳赫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分公司。後者是前者的分支機構,承兌人到期無條件付款。

商業承兌匯票,通常是指由收款人開出經付款人承兌,或由付款人開出並承兌的匯票。與銀行承兌匯票相比,商業承兌匯票的付款人是企業。也就是說,赫美集團向惠州分公司開具商業匯票,惠州分公司作為收款方將這一商票轉讓給保理公司進行融資,承兌人赫美集團承擔到期付款的責任。

有意思的是,商票的開票方和收款方之間的關係是公司和分支機構。

“分公司在業務、資金、人事方面受公司管轄,並不具有法人資格,屬於分支機構。”上海某中型商業保理公司副總經理表示,“這可能會存在關聯交易的風險。這一交易是否真實?是基於真實貿易背景所開出的票據,還是純融資性的票據?”

記者注意到,《票據法》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係和債權債務關係。”而“匯票的出票人必須與付款人具有真實的委託付款關係,並且具有支付匯票金額的可靠資金來源。不得簽發無對價的匯票用以騙取銀行或者其他票據當事人的資金。”這一規定正是為了防止出票人與收款人串通,簽發無真實貿易行為的票據騙取資金。

“正規的商業保理,一定要求提供基礎交易合同和相應的佐證文件,比如說貨物運輸單據、發票票據等。”上述保理公司高管表示,目前行業內更多的將票據作為保理業務的一項增信措施。而商票貼現業務來看,多數機構只承接央企或者國企的小額度票,融資成本12%~15%左右。

記者梳理赫美集團2017年以來的定期報告發現,1000萬元的票據並未作出披露。2017年公司應付商業承兌票據期初餘額5007萬元,期末餘額為803萬元;應收商業承兌票據期初餘額148.5萬元,期末餘額為94萬元。而2018年6月30日的應付商票餘額200萬元,應收商票餘額為0。

就上述商票開具的貿易情況、集團與分公司的業務往來情況、票據數據和關聯交易的披露情況等問題,11月27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多次聯繫赫美集團、益安保險等相關方,不過,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應。

頗值一提的是,記者採訪第二天,11月28日,赫美集團發佈了一份《關於補充確認關聯交易及預計2018 年度日常關聯交易的公告》,其中提到公司及合併範圍內子公司與部分關聯方存在採購和銷售等類型的日常關聯交易,截至2018年10月為 2445.94萬元,但公司未就上述關聯交易履行相應的審批程序並及時披露。

債務壓身

事實上,赫美集團的窘境,遠不止1000萬元商業票據的問題。

2018年半年報顯示,赫美集團已逾期未償還的短期借款總額為4635萬元。不過未披露具體的借款情況和所涉及機構。此外,《中國經營報》記者通過第三方企業信息查詢工具天眼查和裁判文書網等公開渠道統計得知,2018年6月以來,赫美集團及其股東方、關聯公司和法人涉及13次被申請凍結財產,涉及金額超過3.7億元。

“我們於6月份起開始出現暫時流動性困難,公司使用創始以來的所有利潤進行墊付。直至2018年10月份,因缺口逐步增大,我們對投資人的剛性兌付難以為繼。”赫美集團子公司深圳赫美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赫美智科”)於11月14日對投資者如是說。

據瞭解,此前赫美智科曾先後用過深圳市中佑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聯金所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兩個名字,目前,其主要充當資產端,向“聯金所”平臺出借人推薦個人借款項目,並承擔擔保責任。記者注意到,“聯金所”的平臺運營方為深圳前海聯金所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工商資料顯示,2018年7月13日,深圳前海聯金所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股東變更為上海聞璽投資諮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80%,大股東)和赫美智科(持股比例20%)。此前,赫美智科曾是深圳前海聯金所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唯一大股東,持股比例100%。也就是說,按照從屬邏輯,赫美智科曾一度向自己全資控股的子公司平臺推薦提供資產,並提供剛兌服務。

此前,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吳震曾直言,網貸雖然是信息中介,但是本身存在著高風險低收益的情況,相對來說資金成本比較高,資產質量比較差,一些平臺存在自擔保性,難以打破剛兌。

針對逾期問題,赫美智科預計解決全部逾期需要6至9個月,其稱繼續使用公司利潤與股東對公司的流動性支持進行墊付。作為赫美智科的大股東,赫美集團在深交所交易互動平臺上回應投資者,公司將依照法律法規的要求承擔應盡的責任。

但是,赫美集團自身的財務狀況也顯得捉襟見肘。

三季報顯示,公司流動資產合計33.64億元,賬上的貨幣資金只有3.32億元。同時流動負債合計35.44億元,短期借款高達12.62億元,其他應付款13.65億元,以及3.17億元的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等。

另外,赫美集團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多年為負。2013年至2017年,其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4991.33萬元、-9541.26萬元、-1.97億元、5225.68萬元和-2.49億元;2018年前三季度的現金流量淨額為-2.48億元。

赫美集團所面臨的不單是資金流動性問題,公司業績自2017年開始下滑。2017年,赫美集團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淨利潤開始出現負值,為-6735萬元。2018年前三季度仍持續這一頹勢。前三季度營收15.89億元,同比下降15.83%;扣非淨利為-2.74億元,同比下降429.31%。

赫美集團還表示,受金融市場政策等因素影響,公司融資難度加大,融資成本上升,對公司各業務板塊影響較大,預計2018年度淨利潤為-4.66億至-3.95億元。

另一方面,赫美集團的負債不斷上升,2015年至2017年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38.58%、60.26%、68.80%。 由於借款增加和融資成本升高,赫美集團2017年的財務費用較2016 年增加 6876.68萬元,增長108.85%;2018年上半年財務費用為6921.19萬元,較2017年上半年增長56.55%。2017年以來,赫美的長期借款年利率為7.00%〜8.70%。記者注意到,赫美集團的短期借款遠高於長期借款。截至2018年6月30日,其長期借款約為4億元,佔總資產比例為6.38%;而短期借款則高達14.17億元,佔總資產比例為22.61%。

頻繁買賣

債務之後,是赫美集團的大手筆“買買買”。

據瞭解,2010年上市之初,赫美是名為“浩寧達”的儀表儀器製作公司,但前幾年業績表現一般。2014年,赫美分別向通過定向增發股份,獲得每克拉美(北京)鑽石商場有限公司100%股權,正式進軍珠寶行業。但是,此次併購的預估值增值率高達526.53%。

併購每克拉美讓赫美嚐到了甜頭。2015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18億元,同比增長170.03%,實現歸屬上市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5762.29萬元,同比增長1493.78%。

隨後,赫美逐漸併購“成癮”。

此前,2015年11月,赫美集團以2.55億元自有資金收購深圳聯金所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後更名為“赫美智科”,並持有深圳前海聯合所100%股權)、深圳聯合金融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深圳赫美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赫美微貸”)51%股權,佈局互金領域。

2016年,公司從浩寧達正式更名為深圳赫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購買的資產也逐步涵蓋珠寶首飾、旅遊娛樂、國際貿易、電子商務、服裝百貨等諸多領域。

據記者不完全梳理,自2010年上市以來,赫美集團8年時間進行了17次併購,累計併購金額超過38.08億元;其中9單發生在2017年6月以來的一年多時間內。

在同一時間段,赫美累計13項出售資產,金額合計為14.11億元,其中11個出售項目均發生在2017年下半年至今。

2017年開始,赫美轉“賣賣賣”,陸續出售每克拉美、聯金所、歐祺亞等資產。這部分資產的共同特點是:併購僅兩三年,屬於非邊緣化業務、有穩定現金流。

記者梳理發現,聯金所2016年和2017年營業收入分別為4485.04萬元和2406.07萬元,淨利潤為2292.68萬元和28.69萬元。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每克拉美、歐祺亞、惠州浩寧達等公司上。

不過,2018年5月公告要出售的赫美智科,2017年營收為29447.1萬元,較2016年增長55.14%;淨利潤為11926.98萬元,同比增長458.17%。截至稿件刊發之時,赫美智科的工商資料中,股東信息尚未更改,交易尚未完成。

業績下滑、資金流動性緊張、股價暴跌、大股東質押股份觸及平倉線等背景下,除了出售盈利資產外,赫美集團接連搬來“救兵”。

7月份,赫美集團找到韜蘊資本作為援軍,由後者以2.53億元,每股溢價50%接盤第四大股東近5%股份。隨後又打算將韜蘊資本持有易到用車的33.82%、20%股權受讓於赫美集團。

韜蘊資本之後,11月13日,赫美再次引來北京文科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的戰略投資,文科投顧將收購不超過赫美集團總股本5%的股份,緩解其緊張的資金流動性問題。

在出售盈利資產的同時,赫美集團仍然繼續購入虧損企業操作。

2017年10月12日,赫美集團子公司深圳赫美商業公司擬以8億元現金收購臻喬時裝、彩虹深圳、盈彩拓展和彩虹珠海各80%的股權,上述公司承諾三年完成3.1億元業績對賭。

11月15日,收購事項更改為:以4.8 億元的交易價格現金收購標的公司 100%股權。但是,上述4家公司2016年無一例外全部虧損,2017年上半年只有兩家盈利,合計淨利潤僅為645萬元;今年前三季度也僅有1家公司盈利,合計淨利潤為-3085.29萬元。

對於上述頻繁買賣操作是否是導致近期資金危機誘因,赫美集團未予回應,本報記者將繼續關注。(中國經營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