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熏腊肉:最让人想念的乡村烟火味

在那些了无生气的冬日里,我们几个农家娃娃放学后总是相约着上山放羊,偶尔,我们会从各自家里火塘的炕架上偷得一小刀还没有完全熏好的腊肉,切成块或片,用纸包了,揣在衣兜里,最后还不忘将整块腊肉翻面藏匿起来,这样,被割下的新鲜印迹家里大人就看不见了。

熏腊肉:最让人想念的乡村烟火味

刚刚将羊群撵进大山,我们便忍不住找一个背风的坪地,从附近捡来干枝枯草,燃起篝火,再折来几根树棍,用溪水洗净后将腊肉穿成串儿,用手指捏着架在柴火上,反复熏烤,不停翻转,每每还未完全烤熟,香味早已随着柴烟溢向远处,附近的沟沟壑壑、山山岭岭都闻到了。

我们急不可耐地将肉串举在嘴边,一人一口,经过烘烤的熏腊肉肥而不腻,劲道十足,美味绵长,满口生津,几经咀嚼,我们就囫囵吞下了,那种说不出的酥脆、滑软和细糯,留香于唇齿间,余味无穷地穿过荏苒远年,恍若至今还残存在我们的口腔里。

熏腊肉:最让人想念的乡村烟火味

寒风还没有吹尽树枝上的枯叶,冰块还没有冻僵稻田下的黑泥,腊月就亦步亦趋、摇摇晃晃地躲进了村庄里。

小阳春刚过,母亲早已备好了腌制腊肉的木盆,还备了盐巴和熏制腊肉不可或缺的柏桠、柴草、干果皮。

待杀了年猪,母亲就将割成大小不一的一块块新鲜猪肉用适量的食盐码了,放进木盆里腌上一个礼拜,然后,一块块挂在火塘上面的炕架上。头

几天,母亲会一直守候在火塘边,在火塘里架上足够的柏桠、柴草和干果皮,让股股浓烟直冲炕架,腊肉几乎整天被浓烟包裹,等三五日后,肉块的表皮慢慢被浓烟熏黄,肉皮起卷儿,盐巴和烟味逐渐渗入骨髓,腊肉里的水分也干蚀得差不多了,这时,母亲就会褪了柏桠、柴草和干果皮,只添木柴,慢火轻熏,高挂在炕架上的腊肉便一日比一日变得深黑起来。

熏腊肉:最让人想念的乡村烟火味

整个冬天,母亲和村里所有女人一样,当男人们吆喝着下田冬耕的时节,她们也邀约着上山打柴,不然,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哪会堆满了那么多的干柴捆儿。

女人们每天煮茶办饭,火塘里烟火不断,腊肉在每日的烟熏火燎中更显干爽橙黄,望上一眼,口舌生津,娃娃们都盼望自己的母亲哪天取下一块,煮熟后饱餐一顿,可天天望眼欲穿,母亲也断不会擅自做主,给一家人炖一锅腌腊肉打牙祭的,为啥?山里人有规矩,除了宰杀年猪时一家人痛痛快快吃一顿刨汤肉,平常要等到家里有客人来才吃肉。

可我们家十天半月也不见一个客人上门,我们忍着辘辘饥肠在心底抱怨,咋就没有一个亲戚串门呢?

熏腊肉:最让人想念的乡村烟火味

终于等到幺舅来我们家了,幺舅是冒着朦胧的月色摸进家门的。幺舅对母亲说,姐啊,我知道你们家今年收成看好,我是来借粮的。母亲对幺舅说,哪个没有缺吃少喝的时候呢?有啥难处支个话就行,看你那个难为情的样子姐就不高兴……

幺舅来借粮,母亲当然慷慨地答应了。那夜,母亲麻利地从炕架上取下一块黄橙橙的熏腊肉,将火塘里的火弄得旺旺的,待锅里的水温热之后,母亲就将用柴火烧黑肉皮的熏肉放进盆里泡上几分钟,然后刮掉肉皮上的脏物,再用温水洗净,切成块、坨、片、丝。

母亲一阵煮炖蒸炒地忙碌,晚餐就弄好了,满桌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诱惑着我们的食欲,令人垂涎欲滴。

熏腊肉:最让人想念的乡村烟火味

母亲还端出一碗刚切好的菜板肉,油浸浸的,我们咬上一口,肥肉糯软爽口,瘦肉绵韧耐嚼,既解馋又解渴。幺舅和父亲说说笑笑,推杯换盏地开怀畅饮,直到满脸通红。

幺舅走时,还带走了母亲送给他的两块熏腊肉。

流年似水,悄无声息地就将我们烤食熏腊肉和期盼家里来客人的饥寒岁月流逝了。

一转眼,我寄居城市远离乡村已经好多年了,每当岁末的脚步声隐隐响彻耳畔,我就会迫不及待地回到乡下,让我的乡愁长出根须,扎紧儿时的记忆。

我知道,只有母亲熏制的腊肉才能解我口馋,让我的味蕾储满乡村的气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