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衣冠禽獸”、“人盡可夫”原來都不是罵人的詞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成語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寥寥幾個漢字,背後大有文章,有的本身就是個典故,有的出自詩書、傳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頻繁使用到成語。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部分成語所表達的已經不是原來那個意思,有的意思甚至完全相反。這裡,筆者就來談談其中的5個成語,看看古今到底有多大的差異。

一、衣冠禽獸

“衣冠禽獸”、“人盡可夫”原來都不是罵人的詞

衣冠禽獸 左:武官一品 右:武官二品

如今,“衣冠禽獸”這個4字成語通常在吵架罵人時使用,而且這四個字絕對算得上罵得比較狠的一個成語了,常指道德敗壞的人,他們穿人類的衣服,卻不幹人事,操行如同禽獸一般。

其實,“衣冠禽獸”一語最初指的是明代官員的服飾。朝廷規定,文官官服上繡的是禽,武官官服上袖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

到了明朝晚期,朝廷懶政,官員腐敗,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老百姓視他們如瘟神,於是,“衣冠禽獸”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慢慢起了變化,最後就成了那些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的代名詞。

二、愚不可及

“衣冠禽獸”、“人盡可夫”原來都不是罵人的詞

愚不可及

這個成語出自於《論語》,本意是這樣的:孔子說,在政通人和、政治清明的國家,“甯武子”就表現得很有才能;但是,如果是在政治混亂的國家,“甯武子”就會表現的很愚笨。在合適展現才能的時候表現才能,別人也能做到;在該表現愚笨的時候表現愚笨,除了他,別人很難做到。

顯然,這是一個夸人的詞語,“揣著明白裝糊塗”那是多高深的一門功夫啊,普天之下,不懂裝懂的,耍小聰明的,自以為聰明的人比比皆是,可看似糊塗愚鈍,實際卻心如明鏡,這樣的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夠具備的。

現在,“愚不可及”這個成語通常形容一個人愚昧無比,乃至無人能及。這一前一後,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三、無奸不商

“衣冠禽獸”、“人盡可夫”原來都不是罵人的詞

無尖不商

首先,原來的成語是“無尖不商”。所謂“尖”,有典故說:從前商戶賣米時以“升”、“鬥”為計量單位,在量米時,一般在“號”完分量後,商家會再添上一些米,將“升”、“鬥”裡的米堆得尖尖的。這就是那時厚道商家的經商之道,儘量給客戶讓利,以博得回頭客。

但是,這個成語後來被一些利慾薰心的商人玷汙了,他們弄虛作假、缺斤短兩、以次充好、唯利是圖,在老百姓心中,“無尖不商”中的“尖”逐漸被“奸”字所取代,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商業倫理的淪喪,而重建“無尖不商”的誠信形象則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五、無毒不丈夫

“衣冠禽獸”、“人盡可夫”原來都不是罵人的詞

無度不丈夫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而“無毒不丈夫”這個成語不單意思變了,連“度”字都改成了“毒”。其本意是:氣量小的人不能稱之為君子,沒有度量的人不是大丈夫。

而現在的釋義則是按照“無毒不丈夫”之“毒”來詮釋的,意思是:大丈夫要成就大事,手段就得狠毒,否則就稱不上“大丈夫”。

非常遺憾,這個成語現在的釋義完全背離了古人崇尚的價值觀,在古人眼裡,大丈夫理應有度量、心底坦蕩、胸懷寬廣。

六、人盡可夫

“衣冠禽獸”、“人盡可夫”原來都不是罵人的詞

人盡可夫

這個成語現在也經常被引用,但應用場景都會讓女人非常難堪,這應該是對一個女人最惡毒的用詞了。現在通常會用“人盡可夫”來表示一個女人在男女關係上風流、隨意,極不檢點。

而這個成語原本的意思卻迥然不同。

春秋時,鄭厲公派雍糾去殺暗祭仲,雍糾非常糾結,如果不執行,自己必死無疑,如果聽從命令,祭仲畢竟是自己的岳父啊。

雍糾把自己心裡的矛盾告訴了自己的妻子雍姬,雍姬也左右為難,不得已去了孃家,問母親說:“父親與丈夫哪一個更親近啊?”

母親說:“任何一個男人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女人的丈夫,可是父親卻只有一個,明白了嗎?”

雍姬一下子想通了,毅然決然將暗殺一事告訴了自己的父親,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本來是個宣揚傳統孝道的一個“段子”,卻在後來完全變了味,成為徹徹底底的貶義詞,意思是:一個女人風流成性,所以男人都能跟她同床共枕,當自己的丈夫看待。

“人盡可夫”,從古到今,一字未改,可現在的釋義與原本的意思已經相去極遠。

成語是中國漢文化的一大特色,學習成語能增加我們的歷史知識,也能增強我們日常用語的表達力。但是,錯用成語也會造成不良的後果。

所以,我們在學習、引用成語的時候,有必要了解其原本的意思,以免貽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