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辭海中“衣冠禽獸”為貶義詞,那最早是什麼意思呢?

今天我們在形容道貌岸然,徒有人的外衣,卻不幹人事的斯文敗類時,第一反應肯定是用“衣冠禽獸”這個成語來形容。

在《辭海》中非常直接的把“衣冠禽獸”解釋為“道德敗壞的人。”意為這種人表面如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實則做出道德淪喪,令人髮指的禽獸行為。

在辭海中“衣冠禽獸”為貶義詞,那最早是什麼意思呢?

從這個釋義和我們現在的理解,可以看出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其實最早這個詞出現在明朝時,是大大的褒義詞,要說某某成了“衣冠禽獸”,那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因為人們用這個詞來代指朝廷官員。

傳統上,服飾和顏色是中國古時政治的一部分。它即是個人身份的標誌,也是權力地位的象徵。古代封建王朝對所有人的著裝服色有著嚴格的規定。在明朝之前,秦、漢、唐、宋等朝代,大都以衣服的顏色來區別階級地位,如唐朝三品以上紫袍,五品以上緋袍,六平以下綠袍。

在辭海中“衣冠禽獸”為貶義詞,那最早是什麼意思呢?

到了明朝官員的服飾制度更加完善,在規定服飾顏色的基礎上,給每級官員都設計了一種動物作為標誌。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根據不同的品級,所繪的禽和獸也各不相同,具體的規定是:

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

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所以“衣冠禽獸”最早是讚美詞,是寒門士子畢生的追求。

在辭海中“衣冠禽獸”為貶義詞,那最早是什麼意思呢?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為馬上皇帝。因此以武治國,“不投降,不割地,不賠款。”養成了文武百官“文死諫,武死戰”的政治理念和錚錚傲骨。

在辭海中“衣冠禽獸”為貶義詞,那最早是什麼意思呢?

但到了明朝晚期,這些被徹底的拋棄和遺忘。文官貪財弄權,武官怕死怯戰,宦官把持朝政。貪官佞臣橫行官場,魚肉百姓,無惡不作。百姓把官當成比土匪惡霸更可怕的東西,因此百姓對穿著官服的官員稱為“披著人皮的禽獸”。慢慢開始往貶義的方向發展。

在辭海中“衣冠禽獸”為貶義詞,那最早是什麼意思呢?

在明朝之前,指斥那些道德淪喪,行為卑劣的偽君子時,多用“衣冠梟獐”一詞,後來慢慢被衣冠禽獸所替代。

最早把“衣冠禽獸”定義為貶義詞的是明未文人陳汝元《金蓮記·構釁》說:“妝成道學規模,飛語傷人.....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盜賊)。”而明朝的文學家凌濛初在《二刻拍案驚奇》中也寫道:“不但衣冠中禽獸;乃禽獸中豺狼也。”

在辭海中“衣冠禽獸”為貶義詞,那最早是什麼意思呢?

隨著封建王朝的滅亡,再無服飾等級之分,慢慢“衣冠禽獸”也不再是身份地位的象徵,而徹頭徹尾的成了今天我們形容說人話,不辦人事的卑鄙小人的代名詞。

在辭海中“衣冠禽獸”為貶義詞,那最早是什麼意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