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不了的師兄
中觀學認為我有兩分,一分是五蘊之我;另一分是自性我。兩者水乳交融,難以區分開,只有在大喜或大怒時,注意觀察有一個獨立自性我。
什麼叫自性:獨立存在,不依仗它,永恆不變,這三條是自性的定義。我們觀察符合這三條的法存在嗎?是找不到的。所以自性之我根本就不存在,但凡夫俱生來就認為自性我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為了這個自性我現種種煩惱,造種種罪惡業,領受種種苦,生死流轉永無停息。
我們要無(或叫空,或叫破)的是這個自性我,而不是五蘊之我。
無我的境界是什麼樣的呢?就是《心經》中所描述的,觀自在菩薩在定中用甚深般若智慧觀察五蘊皆空,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一切法皆空,無自性,自性之我也不存在。此時心中原來自性我沒有了,心中有空落落的覺受,沒有辦法語言表達,就用虛空來形容了。
修定時心中會有快的覺受,當自性空的境界出現時,會有大樂的覺受。就是定中修如虛空。這就是不退轉的聖者菩薩,自性我是煩惱的根,自性我現證不存在,煩惱的根也就斷了,不再現行了。所以聖者不被煩惱所縛,就得到大自在了。
聖者後得位(出定)時,看一切法如影如幻,如陽焰。自性有的觀念已打破了,是緣起有。
這是中觀見的“緣起有自性空”。空不是法沒有,空的是心中自性執著。
要證得無我境界,必須先學懂甚深中觀見,然後修定,在定中觀中觀理,要止觀雙修。要積聚福德智慧二資糧,廣修六度萬行。功夫到了自然成,但不是一生一世就能辦到。六祖慧能不知修了多少劫,因緣成熟了,現證了。凡夫俗子不要打妄想,容易落入歧途。
襄陽孫
"一切法無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能認識丶理解丶領悟到,則是佛法的理念高度,能實際親證到,則是自性本覺的開悟境界,起碼是"等覺菩薩″的階段層次,接近於佛了吧!
"佛″,是"覺者“。心地境界覺丶行圓滿,具五眼六通,得"無漏″智慧。"無漏",乃是斷盡一切煩惱。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修行,最高只能達到五種神通,唯證佛覺者可得"漏盡通″。
不到真正"無我",怎能斷盡煩惱,得“漏盡"通?煩惱的根源就在有我。八識心田,無始劫積累的"妄想丶分別丶執著″的業力種子,斷盡談何容易?別說六道凡夫,即使三界聖人,阿羅漢丶辟支佛丶大菩薩,都是在分段修行證果。小乘聖人(聲聞丶緣覺)斷的是“執著″心,大乘菩薩斷的是"分別"心,等覺丶妙覺還須斷最後一分無明,方能證佛法身,進入無"妄想"境界。
"真誠丶清淨丶平等丶正覺丶慈悲"一一一這就是"無我"的成佛境界。"清淨"心,無執著無汙染,即是阿羅漢的境界,獨善其身丶"自了漢"。平等"心,無分別丶以眾生心為心,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文殊丶普賢丶地藏丶觀音,諸大菩薩的境界。"正覺"到位,妄念除盡,即是佛地境界,福慧圓滿丶無餘涅槃丶大圓鏡智丶無量光壽,與眾生融為一體,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迴歸了本無生滅丶本自清淨丶本不動搖丶本自具足丶能生萬法的自性本覺。
要想當下理解,以教奉行,逐步證得,再看下面一句:
"看破丶放下丶自在丶隨緣丶唸佛"。
"萬法因緣生,佛說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緣"生法,因緣皆是"無常","我"即無可執著也。理上雖明,還須實修證得方是受用。看破幫助放下,放下進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學,提得起丶放得下,大肚能容。
真空妙有無量壽
無我是一種境界。
我在道中,道在我中,萬物同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體大悲。
無我無自私心,無分別心,無嫉妒心,無貢高我慢心,無嗔恨心,無邪心,無妄心,無痴迷心,眾生平等,謙虛恭敬。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心空無一物。眼不隨色轉,耳不隨聲轉,鼻不隨香轉,舌不隨味轉,身不隨觸轉,意不隨法轉。內心降服六根六賊。不能聽見打鼓就上牆,要心如如不動,不去也不來,對外界沒有見聞覺知。定慧等持,定在慧中,慧在定中。
達摩初來中國時,沒人識真佛,都不聽他講法,只有一隻鳥對達摩說:“西來意,西來意,教我出籠計”。達摩說:“兩腿一蹬,兩眼一閉,即是出籠計"。這隻鳥很快領悟了,它看到主人回家,趕緊兩腿一蹬,兩眼一閉。主人回來看見他心愛的鳥蹬腿了,急忙把這隻鳥從籠中拿了出來,放在手心上,想鳥怎麼死了呢?正在他愣神之機,這隻鳥突然揚長而去。這鳥真的出籠飛走了,它自由了,再不會被監在牢籠裡了。這個問題恰恰說明無我相得解脫自在。
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逍遙自在得解放。
用戶和言悅色
一個人體證無我後,他認識到了宇宙和生命之間的真相。他發現,當自身突破重重限制,破除思想認識中的那一個個虛幻的枷鎖後,生命所執著的那個“我"消失了,以前的那個個體意識消失了,我″死″了。繼而代之的是無邊無際宇宙意識,對此浩翰無際的心靈,有人感嘆,此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此心!莊子《逍遙遊》中那隻笑傲於天地之間的鯤鵬,即是對此時心靈狀態的隱喻,那是無邊無際的自由。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於無窮″的大逍遙。
人生的根本意義就在於發現這個真相,將那個受限的自我溶入這無邊無際,浩翰的宇宙中去。這時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會知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深悟諸法空相,真實的法界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時侯消除了一切二元對立,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我們超越二元思維的侷限,來到了一體的心靈意識。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非我非非我63117721
把我的四肢割下來給你,那是“我”嗎?把我的腦袋也割下來給你,那是“我”嗎?顯然,你看到的這幾樣都不是我……所以《金剛經》說:“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那麼,“無我”是指什麼呢?是你與生具來的加上各種“因緣”(各種眾生各種環境)“整合”出來的一個“相”。這個“相”不能解脫的“障礙”總結一下就是:“貪嗔痴慢疑”!把這個“刪除”試試看……所以,“無我”,指的是把這“五毒”的執著放下、再放下……放下多少,得到多少。放下多少,解脫多少……自在就多少!所有的障礙來自於“我見”啊!曾經,我每天都想自己終會成為一堆骨頭渣子……那堆渣子也不是“我”——還執著什麼呢?
阿嗡嘎定
這裡的所有回答都是基於某種我見,我執,我相…都是基於某種角度,觀點,立場,利益的回答,包括我的回答,所以無我的境界只能被感受,不能描述,不能回答,一說就錯。
至於什麼心理,還是基於這個世界的生態模式,人性弱點,我的某種心理投射。
一般情況下:以我相關有智力沒智慧,以我無關才能呈現智慧。人性有弱點和優點:凡是利我的屬於弱點,凡是利他的屬於優點。緣起與自我,分為兩個相,利我的叫我相,利他的叫他相。凡是我相的行為模式都是低效的。凡是他相的行為模式都是高效的。
所謂的正能量就是無我相有他相。所謂的正確的人生方向就是以成就別人為導向。凡是與以上兩條相違背的都是不對的。一般情況下:以我相關有智力沒智慧,以我無關才能呈現智慧。塑造自己被別人利用的價值,主動創造為別人服務的機會。幫別人得到他想得到的 你就得到了你想得到的。
從另外一個更宏觀、更大智慧的角度講,怎麼樣讓所有人都為了私去努力,而成就了你的更大的公,而你這個更大的公里面,有更大的私呢?
真正能夠做大事情的人是能夠超越一個所謂的“我有什麼,我就幹什麼的”這樣的一種狹隘的小農思想。而是“用天底下的人,天底下的錢,為天底下人做事”,當然自己參與其中,這麼樣的一種心態。這個心態的背後是什麼?其實就是“無我諸,無我執”的心態。以其無私而成其私。
無我無慾,有我有欲便是獨立出趨勢和洪流;順流而為,便是某種更加自如,對意圖的變現;兼濟天下,也便是一種與天下的捆綁了,天下不散你便不會倒。
最簡單解決的方法是:別人比自己先贏,別人比自己多贏。雙贏最大的困難是誰先贏、誰多贏。
有人是這樣觀自在的:首先我進入了暖水瓶的思惟,暖水瓶說:“我沒有思惟”。我說:“不對,你這句話就是思惟”。暖水瓶說:“我的思惟非常低級,我們只有從屬性,而沒有主動性”;第二個又進入了水的思惟,水說:“我沒有思惟,我一切都是服務眾生”;第三個又進入了一塊磚的思惟,磚說:“我也沒有思惟,無論把我放在任何地方都一樣”;第四個又進入了太陽的思惟,太陽說:“我也沒有思惟,我一切都是按照規律運行”。這四種物體的共同點都是沒有自我,一切都是恆順眾生。這就是佛性,因此說萬事萬物皆有佛性。有我就不可能平等,有我就不可能清淨,有我就是在執著個性,有我就失去了整體性,那麼,你就永遠不可能進入道。
第二個最難放下的是“我見”。“我見”就是執著自己的見解,一切都認為自己的見解對,別人的見解不對,總不願恆順眾生,還是在處處突出自我的個性,當別人的見解與自己不同時,就生氣煩惱,並與別人發生矛盾和紛爭。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些對我見越執著的人反而離道越遠,這就是個性。個性越強反而離整體性越遠,宇宙是一個整體,因此,越執著我見離道越遠。
道清靜無為,如如不動。萬事萬物雖然都是它的顯現,但它卻無念。這一切顯現都是自然的緣聚緣散。絕非道的有意安排,也不是佛和上帝的造就。有些人或一些宗教認為,宇宙的一切都是佛或上帝安排的,其實你想錯了,佛和上帝是清靜無為的,他們絕不會活得那麼累。
看到某個詞彙就想到某種意思,這是人的天性。你想到什麼就說明你心中有什麼。你不可能想到你心中沒有的概念和形象。
這就是當下社會中,我的境界,既然是我的,所以不可能是無我的境界,所謂無我,那可能只是更接近道的境界,是不可描述的。我只能盡力描述,你也只能盡力感受,意會,這需要般若智慧…
太陽天然笨真
從莊子開始,聖賢說我們處於一場大夢中,處在大夢中我們都不是真實的自己,從這場大夢中醒來,就是"無我"之境界。
我們身處大夢之中,是無法想象夢醒後的狀態,聖賢包括佛坨對大夢醒後的狀態描述只是一個大而言之的說明。
舉毛毛蟲化蝴蝶的例子來說。毛毛蟲死去後,才能變成蝴蝶。
有一個毛毛蟲機緣巧合窺見了天機,明悟了死後變成蝴蝶,並經歷了蝴蝶翩翩起舞的過程。然後把自己的所悟所感寫成了《蝴蝶經》,飄然離世,化為蝴蝶而去。《蝴蝶經》沒法傳神地描述蝴蝶的一生和境界,只能是大而言之,而且對毛毛蟲來說,太難以理解這一境界了。於是後來的聰明好學的毛毛豆,對《蝴蝶經》進行註解,流傳了各種版本。
平常人想體驗無我,即大夢醒後的境界,從某種程度上講,跟毛毛蟲變蝴蝶一樣。需要跟自己的妄心脫離才能到達。至於什麼是真心,何為妄心,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有興趣者可以看我的解讀聖賢之說的文章。
檻內小紅
經剛經雲:佛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可見這個我是本人為中心的體現,持我執、我見,認為我是最好的,我是最對的,我的利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認為有個恆常不變的自我靈魂在輪迴週轉、永恆不滅的。芸芸眾生為財色名食睡所困,為貪瞋痴所縛。了不得脫,長久活在痛苦之中而自不知,以你爭我奪,爾虞我詐我自以為樂趣,長此以往,樂此不疲。
古印度有大我,梵我之說,類似今天人說的天地是個大宇宙,人體是個小宇宙,這些無數的小我組成了大我,即梵,認為天地眾生都是由梵創造的,並認為有一個主宰人們身心的靈魂主體。認為在生死輪轉過程中有一個永恆的主體貫穿始終。佛陀在世時是破斥這一種論點的。認為是無我的,即並無一個永恆的主宰者。
無我是佛家的一個專屬名詞,認為眾生這個本體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身心構成的。認為這五蘊身心構成的"我"具有三個特徵(稱為三相)即苦、無常、無我。這三相又延申為佛家印證真偽佛法標準的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皆苦。”
之所以說"無我"。是因為這個五蘊身心假合成的我,無常,無主宰,無自性。五蘊身心無時不刻不在發生著變化,此時的我已非彼時的我,雖外部觀察觀沒多大變化,內部機理已發生了很大變化。
上面這些只是以理而說,儘管說的天花亂墜,但還是不能令人信服。有的認認為這些只是牽強附會,自圓其說。
那麼如何才能更令人信服呢。
在緬甸有一個佛家禪法叫帕奧禪,是以《阿毗達磨》(佛教最早的論藏)及《清淨道論》為理論基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閱讀)。先修止禪證得禪那(這裡就不綴述)即初禪以上的定力(佛家有四禪八定之說)。然後出定即刻轉入觀禪,行者在以論教的方法作觀時,會發現(其中過程暫不敘述)我們這個色身是由許許多多的粒子構成,這些粒子稱為色聚。粒子與粒子間的空間極為空曠的。只是我們肉眼觀察,認為他們之間結很緻密。其次他們的生滅速度異常迅速,據說每秒生滅速度在十億次開外,這一個色聚從生到滅的時間段稱為一個色法生滅剎那。而這一個剎那又分為生住滅三個小剎那。只是這些色法有三密集,即組合密集,相續密積,功用密積,從而令人們誤為這個色身是個真實的本體。
說完色法再說名法(即心法),名法分為心法及心所法。心法有八十九種(或者是一二十一種),心所法有五十二種。這裡不細陳述。我們只簡單瞭解一下心法。論教認為心滅的生滅速度更為迅速,認為一個色法生滅剎那時間等於十七個心法生滅剎那的時間。而且行者在作觀時發現所有的名法(即心法)也只不過是無常迅速的心法相續流,從中找不到一個不變的主體。即找不到一個作為能主宰這個傳承的我。這些只有行者在定中作觀,正真見到才能叫做證見了名色法。有這種能力的行者叫作證得了名色識別智。證得了名色識別智也可以說是證得了無我,亦即斷我見(執五蘊身心為我)後行者須繼續證得共十六種觀智(就不詳述了),即入聖流,更改種姓,脫離了凡夫位,永不退轉。故經剛經雲"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這個我只是眾生的一個錯覺。
而那些沒有證量的無我說,只是一些精神安慰和心靈雞湯,談不上任何境界的。
閒散人居士
無、並不是真無,“無”就是“有”。比如、“空”字虛空裡包含了世間一切萬物,所以空裡不空,無裡還有。有什麼呢?有容器,容量,容納,包容,等等。
我、是無分別的我,這個我是“一念”。一念的我在虛空裡是無形無相,所有大眾的一念在虛空裡是一個整體,因為沒有形相,沒有界線,無法把每個人的一念給區分開來。所以這個整體一念就是代表了每一個生命。是一念的我。
無我就是每一個生命體。
無我的境界和心理,是非有非無,現有現無。
非有非無,是這一念的我,沒有實相,為虛;但無形的一念,是真實的存在,我們無法拿出來給別人著,但自己能感覺到它的真實存在,為實。
現有現無,這一念隨著境界所顯現出來,是在表演它這時來過。在我們沒有了分別心以後,一念慢慢的開始懂得休息,它平靜時,一念不起就是無?
三元走月
“無我”(Anatta)意指我們不能主宰事物,一切事物會自行變化。修行到“須陀洹”(Sotāpanna)融入宇宙能量流才能真正理解“無我”。
外在的世界裡,事事無法如願;而內心的世界,熱情、衝動與心血來潮常常駕凌於責任、理智與抱負的需求之上,這些煩惱不會出現在修行到入流者(Sotāpanna)身上,這個階位對做事業的人有很大幫助。
“Surrender Meditation” 不知道中文名叫什麼, 修行"無我"功法的起點。
只有完全放棄虛幻的自我掌控,開啟接受的通道,高能量才能流入。
菩薩能量加持,展現的能力,不是現在的你所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