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知道,黃河跟京杭大運河,是怎麼交匯的?

呵呵牛2


京杭運河與黃河交匯,船過黃河,但黃河水不大量流入運河,這就需要設計者的智慧了。方法有兩種。

古代京杭運河的主要功能是運輸,運河與黃河交匯時,在黃河兩岸都建有船閘,運河的船從船閘出來,過黃河後對面船閘打開,船入閘後又關上,再開下游的船閘,船重入運河。但現在山東濟寧以北的運河已經沒有航運作用了,也就沒有京杭運河與黃河交匯的問題了。

現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利用京杭運河調水,又重新出現與黃河交匯了。但調水而不通航,解決交匯時的方法就簡單了,利用涵道讓水從黃河底下通過,就似公路的立體交叉橋一樣,黃河水與南水北調的水互不交匯,各行其道。



秦三之地928


簡單來說:利用+控制+調節。

1、利用河流水位高低;通州、黃河和丹陽水位高,那就流入運河,而海河、長江和錢塘江水位低,那運河的水就流入這裡(四個節點、五種流向)

2、用河閘控制水位以適合船行:水往低處流,但高差太大了那就成了瀑布。方法就是用多級閘門,原理很簡單,參考三峽大壩的五級船閘。

3、調節。古人的各種聰明才智。沒深究,不細述。

上大圖:


參考:

1、京杭大運河:世界運河工程史上的傑作

2、世界最長運河:京杭大運河1794公里

但是現代的大運河到山東濟寧就中斷了。


陳先生的圓方


這個問題以前我也想過,黃河是一條季節性很強的河流,如何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與運河交匯,還要通航,又要防災,古人還是絕頂聰明的。

京杭大運河在元代的漕運,由於黃河經常氾濫,高處水源缺乏和工程不夠完善等原因,以致終元之時,海運仍佔主要。明、清兩朝重點治理京杭大運河的策略主要有:一是找準分水地點。 元代在濟寧會源閘分水,由於元初至明初,黃河經常北決,泥沙向東北淤積。會源閘分水不當,在汶上老人白英建議下,實施南旺分水,遏汶水至此,六分北注,四分向南,成功地解決缺水,使漕運得以暢通。二是解決黃河和運河分離問題。因為淮陰至徐州間借黃行運風險 大,明清兩代,對魯橋至淮陰的運河,曾多次開鑿新河,直至1703年,差不多用一百二三十年時間,為避開300餘公里黃河之險,終於開鑿了大約同樣長度的運河,使黃運分離。三是對江淮間的運河,以開挖月河的方法,使湖漕分離,以避諸湖風浪。四是解決運河與黃河的交叉問題。因為黃高運低,為縮小黃運之間的水頭差,而採取彎道,故有“三灣頂一壩 ”之說,今淮陰西南的一段運河,與黃河之間就變成“之”字形彎道。同時在淮安與馬頭鎮之間不斷開鑿引河,以人力、畜力牽挽,漕船才能出閘過黃。?

 不幸的是1855年黃河改道,由江蘇雲梯關入海變為山東利津入海,又一次改變了京杭運河的命運。為了打通山東段運河,就在黃河穿運處築壩設閘,“借黃濟運”。不久黃河又在鄭州決口,氾濫於淮北大平原,山東黃河斷流,無水可借,大運河漕運再次受到打擊。雖然京杭運河至今已有一個世紀不能全線通航了,但其作為貫穿我國五大水系的惟一南北水運大動脈,對東部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促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