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作用和歷史意義是什麼?對隨唐的影響如何?

l湖湘客


京杭大運河對當時南北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對沿線地區的工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家可以看看如今京杭大運河沿線的地區還在享受其帶來的紅利。


馬坤講故事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工程量最大的運河。

京杭大運河最南段的邗溝是春秋時期吳國為了攻打齊國而開鑿的。隋朝時,隋煬帝做出了貫通南北運河的決定,傾全國之力,對運河進行開挖,工程浩大,直通都城洛陽。元朝時,因都城設在大都(今北京)政府又進一步進行開挖改造,棄洛陽直貫大都。

至此,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並由北向南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題目問對隋唐的影響,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分析:

(一)政治上,京杭大運河的通航有利於對南方政局的穩定,對中決集權制提供了保障。

(二)經濟上,南北漕運的開通,方便物資流通。對沿岸的土地提供了水利灌溉,恢復農業生產,對土地開發有了更好的保障,實現了民富國強。

(三)文化讓,漕運帶動了南北人口的流動,為南北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

(四)軍事上,大運河的通航,為政府提供的物資保障,同時對於軍隊的調防也有了時間上的優勢。自大運河開通後,再也沒有發生過“五胡亂華”的混亂局面。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墉上閒人


大家好,我是木頭陪伴,我來回答。

京杭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800千米.早在2400多年前,吳國為北伐齊國爭霸中原,在江蘇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引長江水入淮的運河(稱邗溝),以後在這基礎上不斷向北向南發展、延長尤其經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規模的擴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運河的規模.京杭運河的許多河段是利用原來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開挖的,運河水流主要從溝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補給.

京杭運河一向為歷代漕運要道,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運河的荒廢、蕭條,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寫照.解放後部分河段已進行拓寬加深,裁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





木頭陪伴


京杭大運河發軔於春秋戰國, 元代形成, 明清鼎盛, 近代以來繼續發展。它也叫做漕河, 是一條南北運輸的通道, 20世紀以前的中國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都離不開運河所建立起來的漕運制度。大運河的開鑿使中國的自然和地理環境為之一變, 我國的主要河流都是自東向西, 注入海洋, 運河則彌補了自然河流的不足, 營造了貫通南北的內陸交通的大動脈, 長江以南富庶的物產通過漕運輸送到北京。

運河成為統治者的一條生命線, 為維護相互交叉的江河與運河組成的水網體系, 提高運河的質量, 防止運河的潰散, 費時費力甚巨。由於在戰略上的高度重視, 得益於持續的經營維修, 運河促進了沿線商業城鎮的發展, 運河沿線大部分地區成為人口稠密, 農業經濟和工商業活躍發達的地區, 大運河歷史上也是最繁忙的文化交流路線, 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歷史上秦、隋、元的三次大統一都把建設大運河作為優先規劃和實施的大事, 歷朝歷代都把維護運河通航作為朝中要務, 究其原因, 是在於大運河被看做是中國封建時代保證帝國大統江山的生命線。有了大運河的南北通航, 就有了商路、郵路、文化、藝術等的交往, 所以大運河可以稱得上為中國文化的交融之路和統一之路。

具體歷史意義如下

京杭大運河沿線留存了中國古代水利卓絕成就

在京杭大運河的開鑿過程中, 最艱難的是克服大運河全線的制高點——濟寧境內號稱“水脊”的南旺。為穿越“水脊”, 人們立堰建閘, “以六閘撙節水勢, 啟閉通放舟楫”。為解決黃河決淤和水源不足, 人們採取了“避黃保運”和增設“水櫃”等多種措施, 保證了水道的暢通。為克服水源不足, 先後引“四水”濟運, 其中建戴村壩而引汶水濟運河和南旺水利樞紐工程尤為世人稱頌, 其主要作用是調節水源, 使汶河之水“七分朝天子, 三分下江南”, 為運河全線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項目, 可以與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

大運河之長居世界運河之首, 流經的地方地理特徵有差異, 在臨清以北段要克服黃河和海河水系上游的東西向氾濫洪水對運河的干擾,因而興建了眾多人工減河, 如現存至今的馬廠減河、四女寺減河等;而濟寧以南至長江段穿越淮河流域的眾多湖泊, 又要面對湖泊水漲對運河水位的影響, 興建了眾多的導流堤堰, 最有名的是高家堰大堤, 特別是在淮陰碼頭的清口, 運河同黃河, 淮河和洪澤湖交叉, 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難治理的一段運河, “一部運河工程史就是一部黃運關係史” (鄭連第·中國水利史) ,黃河攜帶大量泥沙淤積和急流處的河水咆哮, 最難治理, 淮河歷次氾濫, 行蹤不定,

“束水攻沙”、“借黃行運”、“避黃水運”等不同地段的不同措施, 展現了中國人民與自然較量的成就和創造的奇蹟。

推動中國文化交流融合

漕運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它不僅是整個國家實施南糧北運, 解決封建王朝官民的糧食供給和國家存儲的重要措施, 也是封建國家鞏固政權, 維護統治的需要。元、明、清三代連續推行大運河漕運制度前後六百餘年, 帶來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南北物資大交流, 也推動了文化的交流, 民俗、飲食、工藝、文學藝術都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發展。

形成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城鎮密集帶

長江和運河是清明時期東西, 南北兩大通道。由於歷代厲行海禁, 河港城市獲得了拓展的機遇, 沿江、河特別是一些交匯點逐步形成工商都會——淮 (安) 、揚 (州) 、蘇 (州) 、杭 (州) 。後期鑿通的山東段運河沿線的臨清、濟寧、聊城、德州等也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中心, 在這些城市中“四方豪商大賈、鱗集麇至”, “僑戶寄居不下十數萬人”。可見在當時城市人丁興旺, 人口流動的頻繁。

事實上無論對於隋唐還是其他朝代,運河對經濟、政治、文化都有重要影響


Bcd說史


杭人運河的開鑿,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吳王闔閭為了向西擴張勢力範圍,下令開鑿自太湖直達長江的胥溪早在2400多年前,吳國為北伐齊國爭霸中原,在江蘇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引長江水入淮的運河(稱邗溝),以後在這基礎上不斷向北向南發展、延長尤其經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規模的擴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運河的規模。京杭運河的許多河段是利用原來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開挖的,運河水流主要從溝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補給。

到隋煬帝(楊廣)時,據說煬帝為了到揚州看瓊花,也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000多公里。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稱通惠河,長82公里;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里;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里;臨清到臺兒莊稱魯運河,長約500公里;臺兒莊到淮陰稱中運河,長186公里;淮陰到瓜洲稱裡運河,長約180公里;鎮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里。揚州是裡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便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京杭運河一向為歷代漕運要道,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運河的荒廢、蕭條,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寫照。解放後部分河段已進行拓寬加深,裁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古老的京杭運河將來還要成為南水北調的輸水通道。


歡花


京杭大運河的雛形,始建於隋朝。隋朝修建大運河的目的有兩個:

1,南糧北運,確保中原帝都的糧食安全,避免再次出現“天子就食”那樣的糗事。

2,加強南北溝通,確保北方政治中心與南方經濟重心的緊密結合,一方面可以防止國家分裂。另一方面能促進國家整體均衡發展。

由於隋煬帝無視國家的承受能力,此君一邊重兵征討高麗,一邊傾力修築大運河,導致國力無法承受,致使隋朝崩盤。可以說大運河雖好,但對於隋朝來說卻是重大的政策失誤,是造成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唐朝的運氣不錯,隋朝滅亡時,大運河的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修築大運河的罵名由隋朝來背,大運河帶來的巨大福祉,卻歸於大唐。不可否認,大運河為大唐盛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僅是唐朝興盛受惠於大運河,宋朝的繁榮也與大運河息息相關。宋朝重新翻修了大運河,將原本從杭州至洛陽的大運河,改道為從杭州至宋都開封。

北宋滅亡後,南宋與金並立近百年,導致大運河的功用大幅下降,致使大運河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到元朝一統江山之時,大運河的主要功能,幾乎要喪失殆盡了。

元世祖忽必烈,很有遠見。此君十分看重大運河的功用與意義,於是元朝重修了大運河,將原本是杭州至開封的大運河,改道為杭州至元大都。自此,京杭大運河就此誕生。

京杭大運河,大幅壓縮了我國古代的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的時空距離,溝通了我國南北的商貿物流。對於交通不便的古代來說,京杭大運河有著維繫國家統一的重要意義。倘若沒有這麼一條便捷的南北通道,也許我國的歷史會被改寫。


鬼影147951010


京杭大運河不僅僅對隋唐有重大影響,對以後,至今仍有重要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戰亂頻發,許多中原人大量南遷,江南地區大開發,水稻逐漸在糧食中作用舉足輕重,南方水稻產量大增,加上絲綢,茶葉,瓷器多來自於南方,北方人口眾多,是國家的重心,但北方經濟不如南方豐富多樣,更需要大量的糧食,茶葉,絲綢等產品來滿足政治中心巨大市場,而水運是最廉價而且保證巨大數量的,所以大運河開通促進南北方在經濟,政治,文化思想上交流與溝通,促進南北方互補,也對國家的政治,思想,文化的統起到巨大作用。而隋唐的繁榮離不開大運河的貢獻,佔據南方的長江水系,老百姓的茶葉等由小船小河到湘江,沅江等再入長江,再由大運河北上長安,洛陽等地,-到達北方,沿途江河交江處往往形成巨大繁花的都市,杭州,揚州,洛陽在當時經貿繁榮,交通發達,人口眾多,富甲一方,形成大都市,大中心。


龍保民


京杭大運河讓天下的錢糧源源不斷的輸入到京畿地區,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財政控制,京畿處天下戰略要地,而財富在東南。京杭大運河的出現讓帝國的資源得到了合理且快速的整合。同時東南的門閥及士族也得益於大運河登上了歷史舞臺,起到了平衡西北政治勢力的好作用,有利於王朝的長治久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