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焦慮?

Alicewang167


焦慮,大概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一種情緒。比方說:

最後期限可能要到了,但是你的工作還沒有完成;或者馬上就參加某個考試了,但是你還沒有準備好;又或者面對超額的信用卡賬單,你害怕自己可能還不上;……

這些情況可能都會讓你感受到焦慮,即對某種即將發生的事情懷有負面期待和恐懼情緒。

如果你患有焦慮症,也許你會好奇,茫茫人海,為什麼偏偏是你得了焦慮症,而其他人都活得好好的。

誘發焦慮症的因素比較複雜,通常來說,在分析焦慮症成因的時候,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尋找誘因:


首先,遺傳因素

事實上,並沒有很多證據證明,焦慮症是可以被完全遺傳的,但是卻有科學數據表明,焦慮症可以被部分遺傳。比方說如果父母一方有廣場恐懼症,那麼其子女至少有15%-25%的幾率患有廣場恐懼症,而一般人患有廣場恐懼症的比例僅為5%;再比如一對異卵雙胞胎,如果其中一個患有焦慮症,另外一個患有焦慮症的概率要比普通人高,這也證明先天遺傳對焦慮症有部分影響。

此外,行為遺傳學研究領域也通過實驗證明,第17對染色體有一個叫作SERT(血清素轉化)基因,它的功能是產生大腦神經遞質。SERT基因短的人,就更有可能患有焦慮症或者情緒障礙,比如抑鬱,而SERT基因長的人,則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焦慮的困擾。

其次,童年創傷

除了先天因素,原生家庭的撫養,對於引發個體焦慮症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研究表明,在童年時期有過分離焦慮的孩子,長大之後更容易患上焦慮症等情緒疾病。


具體來說,以下幾種原生家庭的狀況,可能會讓你更容易獲得焦慮症。

1. 你的父母表現出對世界過分謹慎的態度

比方說你的父母會過分關注你的潛在危險,他們可能會一遍一遍地和你說:“下雨了,不要出去了,否則會感冒”,或者“不要一直看電視,否則你的眼睛會損害”。

由於你的父母在你面前表現出過分謹慎的態度,你便會把世界看成是危險的,這在你成長後,便表現為過度焦慮以擔心外在的安全問題。


2. 你遭遇了父母持續的否定和過分的挑剔

如果你遭遇到一對經常否定你、挑剔的父母,那麼你從小就會把父母對你的態度內化為對自己的認同:“我是不好的,我要變得很完美”。


這樣的認同伴隨你長大,你會在成人後的人際關係中,表現為對他人的討好,對自己的指責,你容不得自己犯下任何小錯誤,你會因為一點瑕疵否定全部的自己,這種緊張感也會導致你更容易患上焦慮症。


3. 父母一方或者雙方有酗酒成癮的特點

從研究數據來看,有20%-25%的焦慮症患者,父母一方或者雙方都有酗酒成癮的特點。酗酒的父母無法給孩子帶來足夠的安全感,這也會導致孩子在長大後患上焦慮症或者抑鬱症。



此外,長期累積的壓力

長期累積的壓力,可能是由多年的未解決的心理衝突引起的,比如童年創傷;

也有可能是生活中經歷了某種磨難,比如身體問題、婚姻問題等,這個磨難持續了很長時間;

也有可能是同一時期經歷了多種磨難,如同時經歷喪偶、失業、換了新環境等等。


長期累積的壓力,會導致個體陷入慢性壓力和疲憊狀態,這會誘發廣泛性焦慮症、社交恐懼症等焦慮症。

以上,是造成焦慮情緒的一些原因,希望能夠給到一些朋友幫助。

---by 楊思遠(胡慎之心理工作室簽約諮詢師、專欄作者)


胡慎之心理


這也是我一直焦慮的問題。人到中年。“上”覺得對不起父母,因為在別的城市生活,平時回父母家的時間就少,所以每次回家就想把好吃的,好喝點,穿的,用的都給父母帶回去,回一次老家少說也得花個五六千塊,自己一年辛苦攢幾個錢,一回家都沒了。就這樣前年父親突然去世,就剩一個老孃,讓她給我們一起到城市來一起生活,也好有個照應,畢竟人一個人怎麼生活啊,出門買個菜,生病買個藥啥的都不方便,她又不會騎自行車,電動車更不會,可她死活不來,等我們都走了又說自己多麼可憐,沒人管沒人問,哎!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啊?“下”孩子六年級了,為了能有個好成績上重點學校週末報了三個補習班,因為在家寫作業磨蹭,又給他在老師那報了作業班,老師每天監督把作業全部寫完寫整齊,有時還單獨讓他寫張卷子,我每天早上給他準備不一樣的早餐,從頭條上學習製作各種各樣的美食,期末成績卻不盡人意,感覺自己每天起早趟黑白忙活了。工作上,覺得碌碌無為有無能為力,想要挑戰新工作,沒那個能力,年齡也是問題。也不敢辭職,辭職了沒人給你交社保,到時候退休沒人養老,只能日復一日的繼續著這樣的生活,好累啊!


一哥是帥哥


每個人人都有焦慮的事情,對於焦慮,每個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我是一名精神科醫生,一旦自己收治的精神病患者病情緩解的慢,家屬很著急的時候我就可能會焦慮,即使我知道藥物療效要足劑量、足療程再來評判一種藥物是否有效,但面對患者緩解慢,家屬急切的心情,都會讓我感到焦慮。

對於精神病院住院患者,在緩解了部分精神症狀,恢復了一些社會功能的時候,對於不能儘快出院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情緒,這種焦慮我也可以理解,但還是不能滿足她們的要求,因為精神疾病往往都是慢性疾病,需要足療程的治療,甚至一個首發的抑鬱症患者,在症狀完全緩解後也應該堅持藥物治療6-8個月。



你為什麼焦慮?因為你賦予了這件事物焦慮的屬性,別人沒有賦予它焦慮的屬性所以別人不會感到焦慮。同樣的事情對於不同的人產生了焦慮和不焦慮兩種截然相反的屬性,所以不管你為什麼焦慮,改變了自己焦慮的認知,就可以很大限度的改變焦慮的症狀。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我說精神


5種可能導致焦慮症的原因:

<strong>

1.環境因素

個體周圍環境中的元素可以增加焦慮。來自個人關係、工作、學校或經濟困境的壓力會極大地導致焦慮症。即使是高海拔地區的低氧水平也會增加焦慮症狀。

2.遺傳因素

有焦慮症家庭成員的人更有可能患上焦慮症。

3.醫學因素

其他疾病可導致焦慮症,例如藥物的副作用,疾病症狀,或潛在疾病所造成的壓力,可能不會直接引發焦慮症的變化,但可能會導致生活方式的重大調整、疼痛或運動受限。

4.大腦化學

壓力或創傷經歷和遺傳因素可以改變大腦結構和功能。心理學家和神經科醫生將許多焦慮和情緒障礙定義為對大腦中激素和電信號的干擾。

5.使用或戒除非法物質

日常生活的壓力加上上述任何一種情況都可能成為焦慮症的主要誘因。

小結:

在患有焦慮症的人中,控制威脅反應的大腦回路出錯。在迴路的核心是杏仁核,這種結構將輸入信號標記為令人擔憂,並與大腦的其他部分通信,使身體處於警戒狀態。

早期的生活事件,特別是創傷性事件,可能會影響迴路,使其過於敏感,發出警報的頻率過高。為了生存,我們必須感知威脅,但是那些焦慮的人會看到沒有任何威脅的威脅,也許是因為情感記憶影響了他們的感知。


乘風破浪MM


你為什麼焦慮?

焦慮在人們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在一定的環境或事情等都表現具有一定的焦慮現象。



焦慮從醫學方面看,是一種神經方面的問題,可以分為慢性焦慮和急性焦慮。在情緒症狀上表現為過度的緊張,如:恐懼、提心吊膽、害怕等;植物性上表現如:頭暈、心慌、呼吸急、尿急頻、出汗、震顫等症狀。

對於個人存在焦慮方面的問題,可能是所處的環境,所經歷的事情,造成了個體的身體和精神方面的過度表現緊張,長期的精神壓抑造成植物性神經的緊張,當人面臨這樣環境時自然不自然的就出現焦慮症狀。



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作為任何一個人,都是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向上的走向,不論在生活還是學習、工作。除了人本身的個人能力。還存在環境因素。

個體能力強的人,受外界環境影響小些,可以順境而生,亦可以逆境而行,突破阻礙自我發展;而個體能力弱的人,只能順境而生,受環境束縛,這種情況下,就是想的再多也無能為力,只能蹉跎歲月了。生存的技巧不是每個人都能掌握的。



很多人都過得空虛而焦慮。其實,從人的本性來講,慾望是最能操控人的行為的,當個體的慾望和行為,及行為結果不相符時就會出現空虛而焦慮,這種情況不止是普通人,每一階層的人都存在。所以,慾望用好了是積極向上,用不好則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無慾而安,心靜自然涼。作為個體人,學自己可學的,做自己可做的,努力向上多為,強欲而求適為。



以上只是個人就題而言,如有不同觀點,可留言評論區,以為學習。


林心泉


作為一名心理學研究生,我想談一談我理解的不同心理學流派對焦慮情緒產生的底層機制和解決方法。如果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討論。

首先,認識到焦慮現象的普遍性可以讓你覺得自己並不是孤單的個體。實際上,焦慮障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在成年人中出現概率為17%。

讓我們看一下焦慮為什麼會產生,這對理解和解決焦慮是有好處的

焦慮是一個很常見的情緒。為什麼會出現認知焦慮,這個問題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1.經典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現階段的行為方式是早期行為方式的翻版,現在生活中出現的焦慮在可能是早期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東西在控制著你,也就是說是潛意識在起作用。這可以解釋一些沒有明顯誘因事件的焦慮情緒產生的原因。

2.自我心理學流派認為,人會通過防禦機制將你不想意識到或令人感到痛苦的事情壓抑到潛意識中,這種防禦機制僅僅是壓抑,並沒有消除引起痛苦的影響,所以焦慮產生。

3.阿德勒的字體心理學流派認為,人是需要感受到自尊和他人賞識的。如果自尊受到削弱,或不被他人賞識,那麼焦慮就隨之而來。

4.客體關係理論強調生活中重要人物對自己的影響以及人際關係對自己的影響,如果人際關係發生問題,那麼會產生焦慮等負面情緒。

5.認知心理流派認為,焦慮的產生是因為一些生活中的誘發事件A,引起我們的某些觀念B,進而產生了結果C。如果觀念B是負面的,那麼隨之產生的結果C必然是負面的,可能是焦慮情緒。這就是知名的情緒ABC理論,即決定我們行為結果和情緒的,不是生活事件,而是你看待事務的方式和觀念。

最後,人的心理太過於複雜,不同的心理學流派對焦慮等問題的看待角度不同,從而提出來不同的理論假設對問題進行假設,並依據這些假設構建起了相應的心理學流派和諮詢方法。到目前而言,尚沒有絕對正確的解讀,但是這些心理學方法和心理諮詢流派,其有效性卻都得到了相應的科學檢驗驗證。

解決焦慮問題的方法

  1. 解決焦慮問題,可以嘗試一下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認為,焦慮現象的產生,不是我們生活中的客觀事實直接造成的,而是由我們看待事物的觀念造成的。也就是說,從事件到情緒和行為反應,並不是直接關係,而是經過了一個"認知"的中間變量。所以,要解決焦慮這樣的情緒問題,需要嘗試去找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然後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做鬥爭,也就是認知重建過程。當認知重建完成,實用適應性強的觀念代替了原有的不合理信念,那麼焦慮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2. 另外,也可以使用暴露脫敏療法,這也是認知行為療法中的重要技巧。首先,建立自己的焦慮等級的不同事件。比如如果你是社交焦慮,那麼,從與陌生人聊天到公眾演講,這有著不同程度的焦慮影響,那麼從最輕最小的事情開始嘗試,逐步過度到焦慮水平更大的情景。這樣你會逐漸適應這樣的情景,並且同時打破你原來以為會造成不良影響的觀念。

  3. 日本的森田療法也可以自己查詢相關知識瞭解一下。森田療法提倡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是東方思想,更適合國人理解和使用。

焦慮分為不同的種類,有些可能是因為你的早年經歷和衝突被壓抑到潛意識,也可能是因為生活中的和他人對比的壓力造成。

最後,輕度的焦慮可以自己嘗試解決,如果長期且嚴重的焦慮問題,建議尋找專業心理諮詢師幫助。


科普心理學


在當今高科技網絡時代,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隨之加快;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力也相當於激烈、宛如戰場上的搏殺;你、我、她他之間的關係也相繼複雜、甚至同床都在異夢;以及人性固有的勢力眼,我想你如果不感到某些方面上的焦慮、除非是個外星人,或者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白痴。



華山論壇論劍


你好,你說的非常對。其實很多人只要忙起來,做起事情來就忘了焦慮了。。那麼到底是什麼引起了焦慮呢?


未來是不可預知的。擔心出現意外或擔心自己是否做好準備是很正常的。你可能會思考你每天或長期的責任, 想知道:

  • “我需要了解什麼?”

  • “我該如何準備?”

  • "如果我不提前計劃將會怎樣?


但是當擔憂升級時, 焦慮就會愈演愈烈。焦慮的產生還來源於以下的想法,行為和身體反應。


恐懼的信念

恐懼的信念包括對某種情況災難化思考, 想象未來是不可預知的和無法控制的, 並相信自己沒有能力應對緊張的情況。當焦慮情緒強烈時,這些信念是很難識別的, 但隨著不斷練習, 就可以發現和改變它們(認知行為療法-CBT,正念療法)。


逃避行為

逃避導致焦慮的情況, 我們可能會感覺好些, 至少暫時是這樣。但下一次我們遇到引發焦慮的人或情境怎麼辦?很有可能, 我們會再次逃避。這就解釋了逃避模式是如何深化的, 以及為什麼如此難以打破。應對挑戰的行為應逐漸取代逃避行為。注意不要急功求成, 因為挫折會降低信心, 而低信心則會引發焦慮。


身體的緊張

當焦慮襲來時, 肌肉會變得緊張, 呼吸變得短促, 心率上升。這些反應與我們面臨一些身體威脅時的反應類似, 比如要從房頂上掉下來或者被一隻瘋狗追趕。這是正常的恐懼反應。如果我們需要防禦或逃避危險, 這是一種適應性反應。


但是當我們把心理狀況解釋為威脅時, 就會產生嚴重的焦慮。如果這種情況長期反覆發生, 慢性緊張會取代放鬆成為身體的基本狀態。


健心家園


網上一句話:當你的能力趕不上慾望的時候,你就會焦慮。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在社會潮流中不斷的被往前推,你沒有資格停留,因為時代發展太快了,沒有時間讓你停下來喘息。


既然知道自己焦慮,那就不要回避忽視焦慮,要明白自己焦慮的根源是因為金錢、感情還是工作。不管是因為哪種,首先都是先理順自己的生活,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實在沒辦法解決的焦慮那就放棄他。要知道不是所有事情你都能夠做到完美,你沒辦法做到盡善盡美,人人滿意。因為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神人,接受自己的平凡不完美,


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和不切實際的目標,儘自己能力完成就行,努力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養,人不一定要大富大貴,開心永遠是人生最大的目標。如果你覺得現在的生活狀態不開心,那就改變一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風景。



最後,更多問題需要解答可以參看上圖中左下角水印,歡迎在公眾號:睡前夜聽,上和我分享交流。

“每晚九點,懂愛更懂你”


睡前夜聽FM


先來說說焦慮。每個人在有威脅或有壓力的情境中都會感受到焦慮。在人類長達600萬年單獨進化的過程中,焦慮是正向的意義的,它讓我們的祖先遠離危險的情境,躲避可能出現的死亡,是我們人類進化到今天的一個重要的助手。

容易焦慮的原因,心理學的研究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先天的基因易感性、傾向性;另一方面是面臨個人認為有威脅、有壓力的情境。兩個方面交互作用,導致了容易產生焦慮的感受。

通過文字上的理解,我的感受是題主想表達的是,為什麼很多人缺乏執行力,導致碌碌無為。有沒有辦法讓一個人減少無謂的空想,增強自控力,執行力,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我就從這個方面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要做一個有執行力的人,需要很多努力。一般來說第一步需要先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第二步是努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優勢的方向上確定人生的方向和目標;第三步是確定一個長期目標(5、10年);第四步把長期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可以實現的小目標;向第一個目標出發;第五步在實現目標過程中,會遇到困難、失敗,還有有時會有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情,都需要你克服,這個時候執行力、自控力就非常重要。它們能讓你保持專注和耐心,以及足夠的動機,最終完成目標。第六步是完成一個目標後,再接關向下一個目標前進。

執行力、自控力的培養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以練習正念,可以做自己喜歡的小事,慢慢積累,也可以通過讀書等方法。

以上回答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陳旭龍

自我介紹:國二諮詢師,陝西省心理師協會會員。認知-行為取向。從業4年,個案時長1500小時以上,督導時長300小時以上。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