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南宋的西北發生了一場似乎不是太起眼的戰役。

剛剛當上皇帝的宋孝宗趙昚,缺乏軍事經驗,在同樣不懂軍事的統軍文人誤導下,犯了一個嚴重錯誤,導致戰役失敗。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宋孝宗

宋孝宗號稱是南宋最為賢明、也是最有進取心的皇帝,由於這次錯誤,導致了次年隆興北伐的失敗,意志逐漸消沉。

因此有了淳熙(宋孝宗最後一個年號)年間林升的《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這次錯誤讓南宋無法翻身,連累了宋孝宗的孫子宋寧宗,開禧北伐,一併遭遇失敗。

歷史的錯誤是無法挽回的,根源在於宋朝文人統軍的家法經常殆誤戰機。特別是處於弱勢的一方,翻盤的機會往往只有一次。一旦錯失良機,只有緩慢地苟延殘喘,直至殆亡。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德順軍

這場不太起眼的戰役,名叫“德順軍之戰”。

1、德順軍

南宋初年的名將吳玠、吳璘兄弟,他們的籍貫就是德順軍。(劉錡的籍貫也是德順軍)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吳玠、吳璘

《宋史》記載:

吳玠,字晉卿,德順軍隴幹人。父葬水洛城,因徙焉。

吳玠的父親吳扆,是德順軍的一名鄉兵。吳扆後來駐守水洛城(今甘肅樂浪縣),最高官職為指揮使,統領五百人馬,相當於現在的營長級別。

吳玠、吳璘兄弟,跟隨父親在水洛城長大。

德順軍的治所在隴干城(籠竿),在今天寧夏南部隆德縣城附近。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隆德縣公路

德順軍在六盤山(大隴山)的西側,控制著宋朝西北出入六盤山的關口,向東可以到涇原路、環慶路、鄜延路,向南可到秦州(天水),向西可到熙河路。

是西北的一個軍事要地。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六盤山

德順軍、西安州分居六盤山西側,鎮戎軍、懷德軍、渭州分居六盤山東側,它們共同構建了北宋六盤山地區的軍事體系。

用歷史上一個著名的軍事要地來比較:大隴山的德順軍,相當於三國時期小隴山的街亭。

馬謖丟了街亭,使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敗,其實也間接導致了蜀漢後來歷次北伐的失敗。

宋孝宗的錯誤指揮,導致德順軍之戰大敗,也間接使後來南宋的歷次北伐失敗。

歷史的教訓,豈可不慎!

德順軍在六盤山的山麓,有水源,城北有甜水河(隴水)經過,附近還有苦水河(今葫蘆河)。

北宋仁宗慶曆年間,德順軍城就建成了,是一座比較堅固的城池。

德順軍北部還有好水川,西夏李元昊曾在此擊敗北宋大軍。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好水川之戰

北宋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李元昊率十萬西夏大軍埋伏在德順軍北部的好水川口,用另一支軍隊引誘宋軍。韓琦派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數萬,自鎮戎軍出發,向西翻越六盤山,偷襲李元昊軍隊的背後。

結果,任福反而被西夏的誘兵迷惑,在德順軍的好水川落入李元昊的埋伏。任福戰死,宋軍幾乎全軍覆沒。

2、吳璘收復德順軍

南宋初年,多有不懂軍事的文人統兵導致大敗的戰例。

比如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張浚指揮的陝西富平之戰,他調集了南宋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陝西各路兵馬共18萬人,聚集在曠野之地,於富平與金國決戰,結果一戰全潰。18萬大軍一夕潰散,葬送了南宋最強大的一支軍隊。

金兀朮等人準備趁勝攻入四川。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金兀朮

幸好吳玠、吳璘兄弟臨危不懼,收集殘兵敗將,在和尚原、仙人關,打了兩次漂亮的阻擊戰,差點把金兀朮打死,從此守住了四川。

吳玠、吳璘兄弟的吳家軍,和岳飛的岳家軍齊名。

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吳玠病逝。

宋高宗趙構趁機來削弱吳家軍,將其三分,吳璘統領其中一分。趙構派寶文閣學士、川陝宣撫使胡世將節制吳家軍,命吳璘以二萬人守興州,楊政以二萬人守興元,郭浩以八千人守金州。吳玠在仙人關的二萬軍隊也歸吳璘指揮。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宋高宗趙構

趙構不斷分割川陝戰區軍隊的統帥指揮權,削弱了吳家軍的戰鬥力,導致了一系列的惡果。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撕毀紹興和議,大舉入侵南宋。

此時,秦檜已死。

但宋高宗趙構仍然保持著求和派的政策,至少是以戰求和。

南宋仍然分為三大戰區:兩淮戰區,京湖戰區,川陝戰區。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南宋四大戰區

完顏亮的主力在淮西,配置了金軍總兵力的一半,共20多萬人,完顏亮親率大軍。

川陝戰區的金兵數量較少,西蜀道兵馬都統徒單合喜帶領5萬金兵駐守陝西,並派兵入侵大散關,實際是聲東擊西,牽制川陝宋軍。

吳璘年近六十,楊政和郭浩早已先後去世。

宋高宗趙構新任命的姚仲和王彥(非八字軍的王彥),軍事能力不如前任,與吳璘也不能同心同德。姚仲和王彥在戰時名義上歸吳璘節制,但往往不能切實執行吳璘的指令。如同兩淮戰場上,淮西的王權名義上受劉錡節制,實際上不能切實執行劉錡的命令。

紹興三十一年九月初五,金人犯鳳州黃牛堡。

黃牛堡是今陝西鳳縣東北黃牛鋪,是陳倉故道的必經之路。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鳳縣黃牛鋪

金軍張中彥和完顏喀齊喀,率領五千餘騎,從鳳翔大散關入侵四川,進軍三十里後,紮營三寨。

黃牛堡守將李彥仙告急。

吳璘剛剛接受四川宣撫的官職,在祝賀聲中啟程北上抵禦金兵。

李彥仙在黃牛堡派軍隊用神臂弓擊退進犯的金國騎兵。

吳璘派高崧增援黃牛堡。

金軍退兵,扼守大散關,深溝高壘,堅固自守。

吳璘大軍已出仙人關,到達鳳州青野原(今甘肅徽縣)。

吳璘在青野原收到前線戰報,得知金軍打了一槍就撤,對部下說:金自守之兵,不足慮也。

金軍的主力不在川陝,兵力不足,只能採取防禦姿態。

吳璘胸有成竹,下令調集川陝軍隊全面出擊,親自向各路將領面授機宜。

收復故土,當在今日,我已經等了二十年了。

吳璘的眼睛不禁有些溼潤。

不到幾個月的時間,吳璘大軍已經收復了秦州、隴州、洮州、蘭州、商州、虢州(今河南靈寶),在小隴山以西將金兵分割,東線的宋軍已開始威脅潼關的金軍。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北宋時期的陝西

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海陵王完顏亮被部下殺死,金國軍心動搖,紛紛北上,向金世宗表忠心去了。

金世宗寫了一封親筆信給西蜀道兵馬都統徒單合喜:

岐國失道,殺其母后,橫虐兄弟,流毒兆庶。朕惟太祖創業之艱難,勉膺大位。卿之子弟皆自軍中來歸,卿國家舊臣,豈不知天道人事?卿軍不多,未宜深入,當領軍屯境上。陝右重地,非卿無能措畫者。俟兵革既定,即當召卿,宜自勉之。

大意是:你的兒子們都從南方回來投奔我了,你是國家元老,豈不知天道人事?你的軍隊不多,守住陝西就可以了。

徒單合喜當然無話可說,連忙點頭稱是,職務也改成了陝西路統軍使。

陝甘高地上嚴寒的冬季來臨,再加上春節到來,陝西的宋軍和金軍休整了一段時間。

得知兩淮戰事及完顏亮敗亡,吳璘心情愉快,但內心也有絲絲的憂慮:

川陝總兵力9萬5千人,朝廷派吳拱帶了3千精兵去援助京湖戰區,現在8萬多大軍在秦嶺以北部署,後勤供給是個大問題。

諸葛亮屢次翻越秦嶺北伐失利,大都是因為糧草後勤不濟。

所幸此次用兵順利,奪得金軍多座城池,獲取大量金國糧草,因此對四川的後勤壓力不是太大。開春之後,必須控制大小隴山以西的所有地區,收穫其夏麥秋谷,就地解決糧草問題,才是持久之道。

王彥在東線進攻潼關一帶,牽制金軍不能集中兵力到西線。

只是姚仲和王彥皆是趙構任命的庸將,恐怕難以承擔春季攻勢的大任。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新年剛過完,姚仲派所部6千4百人的步兵進攻金軍盤踞的鞏州(今甘肅隴西)。等到攻城時,卻發現造的雲梯竟然夠不到城牆上端,連攻三晝夜,不能攻克鞏州。姚仲只好舍鞏州而去。

鞏州的父老聽到宋朝的軍隊來了,連忙送米麵到軍營。

姚仲離鞏州而去時,鞏州父老極其狼狽:如果金軍得知我們給南宋軍隊送軍糧,豈不把我們全殺了!

於是鞏州父老殺了姚仲後軍的幾名士兵,割了首級,焚燒軍糧,逃走了。

姚仲留下部將米剛駐守鞏州監視金軍,自己統兵東向,前往德順軍。

與此同時,金州(今安康)都統制王彥,在商州、虢州及華山、南山附近強徵民兵五萬人,包圍華州(今渭南市華州區)。

王彥並沒有對民兵做有效訓練,被強徵的民兵心懷不滿,戰鬥力極差。

金國華州守將押軍萬戶裴滿挼剌,看到南宋大軍聲勢浩大,準備堅守城池,避不出戰。

他的部將猛安移剌沙裡剌說:“宋兵看上去雖然多,但大多數是居民,沒有經過軍事訓練,不如以勁兵擊之。”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金國鐵浮圖

於是挼剌派出騎兵千人,出城作戰,一鼓作氣擊敗王彥的前鋒,隨後追入宋軍大陣。臨時徵發的民兵無力抵抗金國騎兵,被斬首五千餘級。

紹興三十二年二月十八日,姚仲帶領大軍圍攻德順軍的金兵,

在吳璘大軍的衝擊下,金國陝西大將徒單合喜,感覺兵力不支,請求金世宗增兵陝西。金世宗下詔以河南兵一萬人支援陝西。

徒單合喜派丹州刺史赤盞胡速魯改以四千兵力守德順城。

姚仲圍攻德順城40多天,仍然未能攻下。

吳璘派李師顏取代姚仲,並受吳璘之子吳挺的節制,繼續強攻德順軍,依然無法攻克。

金軍在德順城的押軍猛安溫敦蒲裡海,身先士卒,作戰兇猛,戰後金國以蒲裡海為德順軍功第一。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閏二月,吳璘的大軍攻克大散關,分兵重新佔領和尚原,大散關的金兵退守寶雞。

金軍和南宋軍在德順軍處於僵持狀態,讓吳璘心急如焚。德順城的地位,此時比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街亭還要重要。

吳璘決定親自出馬,率三萬精兵,前去德順城。

三月十七日,吳璘親率大軍到達德順城下。

金國的援軍也已趕到德順城。

一場惡戰在所難免。

金國統軍都監石抹迭勒遠在河州,恐怕被宋軍包圍,帶兵萬人,在河州擊敗阻截的宋兵,向東經過德順,翻越大隴山,到達平涼,向徒單合喜請求援兵,以解德順之圍。

徒單合喜派遣萬戶完顏習尼列、大良順,寧州刺史顏盞門都,合二萬人,以順義軍節度使烏延蒲離黑為統帥,在平涼城與石抹迭勒會師,共計三萬人,前往德順軍。

吳璘派出五千人來誘敵,金軍前鋒特里失烏也、奚王和尚,追宋軍誘餌到德順城南小溪邊。吳璘埋伏的大軍覆蔽山岡而出,金軍迭勒、蒲離黑的主力趕到,雙方力戰,一直到天黑,都看不清敵人的面目了,才鳴金收兵,雙方打了一個平手。

吳璘看到金軍援兵到達,假裝退兵。

金軍赤盞胡速魯改、蒲離黑則在徒單合喜的指示下,撤離了德順城,回師平定宋軍對華州等地的侵襲,並在關中平原度過炎熱的夏天。

吳璘趁機佔領了德順城。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虞允文

在採石磯大敗完顏亮,名聲大噪的虞允文,前往川陝擔任宣諭使。到了四川后,虞允文力挺吳璘。針對朝廷中放棄陝西的言論,虞允文上《論德順守戰之利不可輕棄奏》,有理有據地進行駁斥。

吳璘在新收復的陝西各路招募二萬弓箭手,總兵力已達11.5萬,完全可以在陝西獨當一面。

新收復的陝西三路,獲得三十萬石軍糧,對四川的後勤壓力不是太大。

一旦放棄德順軍,則陝西三路之險、三路之兵、三路之糧,全部都會落入金軍之手。

吳璘只要在德順軍站穩腳跟,就可以分兵攻略陝北的涇原路、環慶路、鄜延路,對盤踞在關中平原的金軍形成戰略大包圍。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吳璘的戰略包圍圈

3、不懂軍事的史浩誤導宋孝宗,導致德順軍之敗

金世宗通過謀叛稱帝,金主完顏亮在揚州被弒,導致金國政局一片混亂。

數十年間倍受金人欺壓的契丹人,趁機紛紛舉起造反大旗。

以西北移剌窩斡的契丹起義規模最大,“兵眾強,車帳漫野”。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金世宗

剛當上皇帝的金世宗非常憂慮南宋和契丹南北夾擊金國:

窩斡兵勢如此,若南宋趁虛襲我國,其危矣!設有所求,當割河南與之。

紹興三十二年六月當上皇帝的宋孝宗,雖然有心恢復舊邦,但受到太上皇趙構和主和大臣的牽制和誤導,沒有抓住最佳機會。

對宋孝宗誤導最大的就是史浩。

在宋孝宗當東宮太子時,史浩是他的老師。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史浩

宋高宗趙構在二十多歲時,被金國軍隊的追擊,嚇得喪失了生育能力,只好收養了兩個皇子:普安、恩平二王。普安郡王就是後來的宋孝宗,史浩極力輔佐他,順利成為了皇帝。

傳說趙構為了考驗這兩個養子,曾各派十名宮女來侍奉。

史浩勸宋孝宗將宮女當庶母對待,宋孝宗對他言聽計從。

過了一個月,趙構將宋孝宗的宮女們召回去,發現她們都還是處子,而另一個養子的宮女都已不是處子。趙構才下定決心立宋孝宗為皇太子。

史浩不是一個投降派,而是一個溫和的先和後戰派。史浩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北伐,所以,宋孝宗對史浩非常信任。

東宮太子的老師,一般被稱為從龍之士,將來要當宰相的。

宋孝宗當了皇帝后,就提拔老師史浩當了參知政事(副宰相)。

正是在史浩的誤導下,導致宋孝宗下達了讓吳璘放棄德順軍的詔書。

史浩的說辭打動了宋孝宗,宋孝宗讓他代草一份詔書:

朕比覽卿奏,念卿忠勞,此心未嘗一日不西向。而卿子挺,又能堅守德順,備殫忠力,世濟其美。傳之方冊,可企古人。今若併力德順,敵或遁去。前進所得,不過熙、原。恐將卒疲斃於偏方,無益恢復。以朕料之,若回師秦隴,留意鳳翔、長安,乃為大計。卿更審處也。卿所帶忠義兵,卻須守挈老小,於秦州以裡,措置屋宇屯之,必得其用。比王彥之去,聞極遲遲。此深可罪,亦有曲折。拱知其詳,卿且包涵用之。方時艱難,人材不易得,卿當使過,以責其後效。《傳》不云乎:‘師克在和’,此之謂也。邊地多寒,卿宜益加保護,副朕注想。

史浩簡單類比歷史,認為漢高祖劉邦、蜀漢丞相諸葛亮,都是出陳倉故道或褒斜道,佔領寶雞、鳳翔,再進攻長安,這是自古以來的好戰略。

史浩還認為吳璘主力在德順軍,是重蹈姜維的覆轍,曹魏趁姜維主力在西涼方向,鄧艾的奇兵得以從川口襲擊四川。

史浩不是一個簡單的主和派,他實際主張先把南宋做強大後,按照諸葛亮的方式北伐。

連宋孝宗也上了史浩的當。

關鍵的問題是,此時不能照搬三國故事。

諸葛亮時代,蜀漢面對的曹魏,騎兵並沒有佔據絕對優勢,雙方還是以步兵對決。

另外,諸葛亮屢次北伐失敗,主要的原因在於後勤糧草困難,往往是看到糧食不多了就主動撤軍了。

秦嶺給蜀漢的後勤造成了巨大壓力。

南宋初年,金軍有強大的騎兵力量,有令人生畏的重騎兵鐵浮屠。前文已說,金兵出動1千騎兵,竟然能一次沖垮南宋5萬大軍。

而平原地帶,是金軍重騎兵馳騁的最佳地理環境。

寶雞、鳳翔一帶,是關中平原西部,有利於金國騎兵的展開。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關中平原

如果吳璘在鳳翔一帶,集中兵力與金軍決戰,很有可能會重蹈三十年前張浚的富平之敗。

大小隴山以西的隴西,雖然土地不如關中平原肥沃,但可以給吳璘的大軍就地提供糧草,減少從四川運輸糧食的壓力;此處多山地高原、關隘重重,適合吳璘根據地形打防禦戰。

吳璘從小在德順軍長大,並在陝西征戰三十多年,對地形和敵人部署都瞭如指掌。

史浩不過是讀了一些歷史書的文人,根本沒有戰場經驗,說白了就是一個趙括!

吳璘主力在德順軍一帶,是正確的決定。

接到撤軍的詔書,吳璘不得不主動放棄德順軍及陝西十六州,南撤四川邊關。德順軍在南撤過程中,因為地形較為平坦,遭到金軍徒單合喜部騎兵的阻擊和追襲,損失慘重:

(吳)璘軍之失者三萬三千,部將數十。連營痛哭,聲震原野。

吳璘軍隊元氣大傷,在第二年的隆興北伐中,根本就沒有發揮出任何有力的軍事作用。

吳璘在陝西已經收復了一半國土,對關中平原的金軍形成了戰略半包圍。

德順軍之敗後,這些成果全部喪失。

話說兩邊,金國的徒單合喜在穩定了關中平原後,也敏銳地發現德順軍的戰略地位。

到了紹興三十二年秋天,徒單合喜先以完顏璋為權都統、完顏習尼列權副統,將兵二萬攻德順軍。然後,徒單合喜親率四萬大軍入駐水洛城,切斷秦州和德順軍聯絡通道。

此時,金軍在德順軍附近的總兵力已達6萬人。

吳璘也不斷調兵遣將,增加秦州的兵力,增加出蜀口的兵力。雙方各有攻防,但整體上來說,吳璘佔據了戰場主動。

德順軍和秦州的宋軍,已經收穫夏麥秋谷,糧草充足,固守城池一年以上也不會有饑荒。

轉眼間,從春夏秋,到了冬天。

虞允文被罷免川陝宣諭使,主和的王之望為川陝宣諭使。

紹興三十二年十二月,在史浩的誘導下,宋孝宗下詔給吳璘,棄德順城。

吳璘拿到宋孝宗的詔書時,心情如同紹興十年在郾城拿到宋高宗十二道金字牌御札的岳飛。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岳飛

奉不奉詔?

吳璘的部將紛紛說: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此舉所繫甚重,奈何退師?

此時,宋孝宗剛繼位不久,還有宋朝對武將猜忌的祖宗家法,面對這一切,吳璘無奈地說:

握重兵在遠,朝廷俾以詔書從事,璘敢違詔耶?

吳璘只好讓德順軍的三萬大軍分三路撤退,遭到金國徒單合喜六萬大軍的追擊,損失慘重。

王之望奏:

四川精銳皆屬吳璘,吳璘精銳盡在德順,德順正軍三萬餘人,今據吳拱所申:實受到人未及七千,統制、將佐所存無幾,但云未知下落。自西南用兵,無此狼狽。

《金史》記載:

於是,臨洮、鞏、秦、河、隴、蘭、會、原、洮、積石、鎮戎、德順、商、虢、環、華等州府一十六盡復之,陝西平。

4、德順軍之敗產生了另一個惡果

德順軍之敗,在南宋朝廷和川陝吳家軍之間產生了深深的裂痕。

這場敗戰的主要責任在宋孝宗和史浩。

但宋孝宗礙於顏面,不肯承認錯誤,卻認為是吳璘在撤軍過程中部署不當導致的。

在德順軍之敗二十年後,宋孝宗還念念不忘,向吳璘之子吳挺提醒失敗的責任是誰,要吳挺吸收經驗教訓。

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宋孝宗寫《宣示蜀帥親札御筆》給吳挺:

將來虜人或有侵犯口釁,國家或為進取之策,先於何路出師?合取是何要地?昨者興師,主帥愚謬舉措無謀,宜為深戒。

宋孝宗自以為寫得很委婉,沒有點名,甚至還可以向淮東、淮西聯想,但說的話卻很傷人“主帥愚謬”、“舉措無謀”,說吳璘愚蠢謬誤。

吳挺接到御札,心頭火蹭蹭蹭上竄,毫不客氣,針鋒對麥芒,回了宋孝宗一封奏章《興元具狀》:

虜自用兵以來,前後犯蜀,皆由鳳翔、秦州兩路。……若破秦州,即可直據德順,則涇原、熙河、秦鳳三路皆為我有。

言下之意:我老爸用兵如神,他的軍事路線是對的,先破秦州,再佔德順,今天我還是認為這是最正確的路線。先從大散關攻打鳳翔是蠢蠢的書呆子想法!

吳挺的頂撞,把宋孝宗也惹惱了,直接點吳璘的名,御筆寫到:

若以卿言,恐並日未為得計,尋檢會吳璘、王之望所奏,前後累章,備見辛巳出師秦州、德順舍重取輕,首尾失據,應援遼遠,幾失川口,費我全力,竟致無功。……是皆前事之危道也。故轍可復蹈哉?……勿以向一時之誤,不為後事之戒。

宋孝宗措辭嚴厲,一逞口舌之快。

這就在朝廷和吳氏將門集團產生了巨大的裂痕。

吳挺雖然氣鼓鼓地,但也沒辦法,誰叫自己是別人的臣子呢。

吳氏將門集團對朝廷的積怨,最終在吳挺之子吳曦身上爆發出來。

德順軍之戰:南宋的另一場自我失敗,再也無法翻身

吳曦

吳曦擔任太尉時,看透了了南宋的衰弱,看到朝廷對吳氏將門集團的猜忌和壓制,心懷異志。那時他已被調離四川擔任閒職。

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韓侂冑北伐金國。吳曦趁機依附韓侂冑,請求回到四川。吳曦回到四川后,把兵權和財權都抓到手,叛宋降金,請金國封他為蜀王。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吳曦自稱蜀王,稱王僅四十一天,後被部下所殺。

吳曦在四川的倒打一耙,使南宋的開禧北伐徹底破產。

最後一事,史浩有一子,名叫史彌遠。

參考文獻:

宋史

金史

宋會要輯稿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中興兩朝編年綱目

張有堂,徐銀梅,德順軍治地考述,寧夏史志,2011.3

魏柏樹,德順軍考辨,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9.6

王智勇,論宋、金德順軍之戰,四川大學學報,2003.4

許浩然,南宋孝宗朝晚期對金邊備事考:以淳熙十一年周必大檔案、信札文獻為中心,史林,2004年

汪聖鐸,喬東山,史浩與宋金和戰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